道德經(jīng)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具有上德的人不表現(xiàn)為外在形式的“德”,所以實際上是有“德”;下德的人死守著形式上的“德”,因此實際上是沒有“德”。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的人在形式上表現(xiàn)“德”并有心做作。上仁的人有所表現(xiàn)但出于無意,上義的人有所表現(xiàn)卻出于有心。上禮的人有所作為卻得不到回應(yīng),于是就伸出胳臂,強掣牽拽。所以,喪失了“道”而后才有“德”,喪失了“德”而后才有“仁”,喪失了“仁”而后才有“義”,喪失了“義”而后才有“禮”。“禮”這個東西,是忠信的不足,是禍亂的開端。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淺?。淮嫘臉銓?,而不居于虛華。所以要舍棄浮華的“禮”,采取厚實的“道”和“德”。
【特別提示】
(1)上德不德:老子從居心上來分道、德、仁、義、禮這幾個層次。德是道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德指自然德性,即兒童的純樸天性,上德,指具有上等品德因循自然的人。上德不德,即具有上等品德的人(因具備自然的品德),所以不表現(xiàn)為形式上的品德(如仁、義、禮等)。 (2)下德不失德:下德,與上德相對,指仁、義、禮等德性,老子將德分為上、下兩個層次,上德是無心的流露,是與自然同一的品德;下德是有心的產(chǎn)物,是人為的品德,含有勉強的成分,也易產(chǎn)生虛偽。所以下德的人自以為不離失德,實際上是沒有達到"德"的境界的,故老子下文稱之為"無德"。 (3)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做作。 (4)上禮為之而莫之應(yīng):上禮的人有所作為卻得不到別人的回應(yīng)。 (5)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之,用手引他們、強掣拽他們。 (6)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禮,是忠信的不足、禍亂的開端。 (7)處其厚:立身于淳厚(的品德)。 (8)?。?/span>淺薄,此指"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