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中國(guó)地名的由來—華南篇

 昵稱88761 2010-06-08
廣東?。℅uangdong Sheng)

  簡(jiǎn)稱粵。在我國(guó)南部。北宋初建廣南路,后又分為東、西兩路。宋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地。簡(jiǎn)稱廣東路和廣西路。明初建廣東布政使司,清置廣東省。因廣東古為南越(粵)地,故簡(jiǎn)稱“粵”。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Cuangxi  Zhuangzu Zizhiqu)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簡(jiǎn)稱桂。在我國(guó)南部,南臨南海北部灣。北宋初建廣南路,后又分為東,西兩路。宋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地。簡(jiǎn)稱廣東路和廣西咱。明建廣西布政使司,清設(shè)廣西省。1958年3月5日建立廣西僮族自治區(qū),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因廣西自宋至清臺(tái)所皆在桂林(宋代名桂州,明、清為桂林府),故簡(jiǎn)稱“桂”。

  海南省(Hainan  Sheng)

  簡(jiǎn)稱瓊。在我國(guó)南部的海南島。原為廣東省海南黎族自治州。1984年改為海南行政區(qū)。1988年設(shè)立海南省。因海南島而得名。因唐、宋時(shí)置瓊州,明、清置瓊州府,故簡(jiǎn)稱“瓊”。

  百色市(Bose Shi)

  位于東經(jīng)106.6°,北緯23.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清置百色廳,1913年置縣,1983改市。“百色”由“博澀寨”演變而來,系壯語,意為山川塞口地形復(fù)雜的地方。一說系壯語“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據(jù)傳在鵝江與澄碧河匯合處,有一無底深潭,岸邊有村莊,村女經(jīng)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

        凌云縣(Lingyu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6.5°,北緯24.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清置凌云,因縣治北有凌云山,故名。

  平果縣(Pingguo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7.5°,北緯23.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1951年由平治、果德二縣合并置平果縣,取二縣首字得名。

  西林縣(Xili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5.0°,北緯24.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鄰接云南省。宋屬上林峒地,元為上林長(zhǎng)官司。清置西林縣,因地處田林之西而得名。

  樂業(yè)縣(Leye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6.5°,北緯24.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鄰接貴州省。1936年置樂業(yè)縣。因樂業(yè)圩和樂業(yè)鄉(xiāng)得名。

  德??h(Debao Xian)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6.6°,北緯23.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1951年由敬德、天保二縣合并置德??h,以二縣尾字得名。

  田林縣(Tianli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6.2°,北緯24.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與貴州、云南省為鄰。1936年由西林、田西及凌云三縣析置田西縣。1952年改名田林縣。系取田西之“田”,西林之“林”而得名。

  田陽縣(Tiany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6.9°,北緯23.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明為田州土州地,1913年改恩陽縣。1935年取田州之“田”字和恩陽之“陽”字作縣名。

  靖西縣(Jingxi Xian)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6.4°,北緯23.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南接越南。1913年置靖西縣。靖西在廣西西部,取安定西部之意。

  田東縣(Tiando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7.1°,北緯23。 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1935年置田東縣。據(jù)邱昌渭《廣西縣政》:“以縣治平馬鄉(xiāng)位于田州之東,因更名為田東。”

  那坡縣(Napo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5.8°,北緯2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南鄰越南。清置鎮(zhèn)邊縣,1953年改為睦邊縣,1965年改為今名。“那坡”系壯語,“那”指“(稻)田”。

  隆林各族自治縣(Longlin Ge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5.3°,北緯24.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南盤江之南。1951年西隆與西林縣合并置隆林縣,取二縣尾字為名。1954年改為今名。

  北海市(Beihai Shi)

  位于東經(jīng)109.1°,北緯21.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端,瀕臨北部灣。1950年設(shè)市,以今市區(qū)中的古村落(北海村)北面瀕海而得名。

  合浦縣(Hep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2°,北緯2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東鄰廣東省。漢置合浦縣。城北有廉江,亦曰合浦江,江口分為五,西南注于海,故以名縣。

  潮州市(Chao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6.6°,北緯23.6°,在廣東省東部。隋開皇十一年(591年)置潮州。1953年設(shè)市,1958年撤銷,1979年復(fù)設(shè)。據(jù)《元和郡縣志》:潮州“以潮流往復(fù),因以為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潮安縣(Chao'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6.6°,北緯23.6°,在廣東省東部。晉置海陽縣,唐為潮州治。1914年因與山東海陽復(fù)名,改名潮安縣。取潮州安寧之意命名。

  饒平縣(Raop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7.0°,北緯23?!?°,在廣東省東南沿海,鄰接福建省。明成化年間置饒平縣。據(jù)《今縣釋名》:“以海陽縣上、中,下三饒地置縣,治下饒”,故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東莞市(Donggu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7°,北緯23.0°,在廣東省東江下游。唐至德二年(757年)置東莞縣。據(jù)屈大均《廣東新語》卷十六:“東莞人多以作莞(莞草)席為業(yè),縣因以為名??h在廣州之東,故曰東莞,亦曰東官。”1985年設(shè)市。

  防城港市(Fangchengg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08.3°,北緯21.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南臨北部灣,西南鄰越南。明代以圩名置防城巡司,清設(shè)防城縣。1978年置防城各族自治縣。1993年設(shè)市。

  上思縣(Shangs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8.0°,北緯22.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唐置上思州。清改廳。1912年置縣??h北有獅山,蹲踞若獅,又名思山,縣因以為名。又據(jù)《明史·地理志》:“南有十萬山,上思江生焉。”

  東興市(Dongx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07.9°,北緯21.5°,在廣西南部。1996年由防城港市析置東興市,因東興鎮(zhèn)得名。

  佛山市(Fosh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23.0°,在珠江三角洲西北。1949年從南??h析置佛山市。據(jù)傳唐代鄉(xiāng)人掘地得銅佛而得名。

  南海市(Nanhai Shi)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23.0°,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北部。隋開皇年間置南??h。因?yàn)l臨南海而得名。1992年設(shè)市。

  順德市(Shunde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22.8°,在廣東省中南部。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順德縣。取意于“順天之德”,即順從天朝皇帝之威德。1992年設(shè)市。

  三水市(Sanshui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8°,北緯23.1°,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北。明嘉靖五年(1526年)置三水縣,因洭、陶、翁三水合流,縣因以名,1993年設(shè)市。

  高明市(Gaom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8°,北緯22.8°,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明成化十一年設(shè)高明縣。因高明砦而得名。1994年設(shè)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廣州市(Guang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23,1°,在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古屬番禺縣,三國(guó)時(shí)從交州析置廣州。1925年設(shè)廣州市。一般志書多認(rèn)為吳改交州為廣州時(shí),原交州治在廣信(今封開縣),故名,廣信為“廣布恩信”之意。又據(jù)徐松石《泰族僮族粵族考》:嶺南廣字地名最初見于《山海經(jīng)》,后來漢之廣信,三國(guó)之廣州皆據(jù)古粵黃族土音而宋,廣字原義只是黃色罷了。廣本音工,廣州等于黃州。廣州別稱羊城,又稱穗城,皆來自神話傳說。據(jù)《廣東新語》:周夷王時(shí),南海有5仙人,衣各一色,所騎羊亦各一色,來集楚庭,各以谷穗一莖六出,留與州人,且祝曰:愿此闤阓永無荒饑。言畢騰空而去,羊化為石。城因此得名。又曰仙城、穗城,皆以此為名。

  花都市(Huad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1°,北緯23.3°,在廣東省中部,廣州市北。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置花山縣。據(jù)《清一統(tǒng)志》:“花山在花縣北,重巒疊嶂,亙數(shù)百里。本朝置縣,因以為名。”1993年改花都市。

  從化市(Conghua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5°,北緯23.5°,在廣東省中部。據(jù)《今縣釋名》:“峒獠談?dòng)^福,恃險(xiǎn)為亂,明弘治二年(1489年)討平之,因置今縣。”取服從教化之意。1994年設(shè)市。

  增城市(Zengche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8°,北緯23.2°,在廣東省中部。東漢建安六年(261年)置增城縣。據(jù)《元和郡縣志》:“昆侖山上有閬風(fēng),增城,蓋取美名也。”據(jù)《太平寰宇記》:“因增江為名”。1993年設(shè)市。

  番禺市(Pany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3°,北緯22.9°,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北。秦(公元前214年)置縣。據(jù)唐《初學(xué)記》;“番禺有番禺二山,因以為名。”“番禺”為古越語地名,意為“鹽村”。1992年設(shè)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桂林市(Gulli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2°,北緯25.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秦置桂林郡,地非今桂林市。唐置臨桂縣,1940年設(shè)桂林市。據(jù)《今縣釋名》:“治東北有桂山,桂生其巔,”故名。

  陽朔縣(Yangshuo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4°,北緯24.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隋置陽朔縣,因縣北有陽朔山而得名。

  臨桂縣(Lin'gu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2°,北緯25.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唐置臨桂縣,以臨近桂山而得名。一說縣因臨桂江而得名。

  ??谑校℉aik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3°,北緯20.0°,在海南省東北部。明置??谒?926年設(shè)??谑?。因位于南渡江口西側(cè),地當(dāng)入海之口,故名海口。

  合山市(Hesh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08.8°,北緯23.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紅水河下游東岸。1981年建合山市。

  融安縣(Rong'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3°,北緯25.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融江上游。隋置融州,因融江為名,唐稱融水縣,明置融縣。據(jù)《元和郡縣志》:“融州因界內(nèi)融山為名。”1952年改融縣為融安縣,取融縣平安之意。

  象州縣(Xiaugzho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7°,北緯23.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唐置象州和象縣,有象山,在縣治西,山上白石如象,故名。1960年置象州縣。

  來賓縣(Laibi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2°,北緯23.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唐置來賓縣,因縣治在來賓水東,故名。

  鹿寨縣(Luzha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7°,北緯24.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1951年并雒容、中渡、榴江三縣及修仁縣地置鹿寨縣,因縣治在鹿寨而得名。

  武宣縣(Wuxu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6°,北緯23.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唐置武仙縣,因縣南有仙巖山而得名。明改武宣縣,寓意宣揚(yáng)武功。

  忻城縣(Xinch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8.6°,北緯2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1928年改土歸流,改忻城土縣為今名。

  融水苗族自治縣(Rongshui Mi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2°,北緯25.0°,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1966年改大苗山苗族自治縣為今名??h固融江得名。

  金秀瑤族自治縣(Jinxiu Yaozu Zizhixian)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0.1°,北緯24.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東部大瑤山上。1942年設(shè)金秀設(shè)治局,因設(shè)治局駐金秀村,故名。1955年置大瑤山瑤族自治縣,1965年改今名。

  三江侗族自治縣(Sanjiang Dong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5°,北緯25.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明改懷遠(yuǎn)縣置三江鎮(zhèn)巡檢司,1914年置三江縣。柳江環(huán)府城西、南、東三面,折而東南與鵝江、洛清江會(huì)曰三江口,因以名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河池市(Hechi Shi)

  位于東經(jīng)108.0°,北緯24.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據(jù)《今縣釋名》:“縣東有古浪溪,南有秀水,西有貓溪,居民引水灌溉民田,多者千余頃。河池水利,甲于粵西,宋因以名縣。明為州。”1912年設(shè)河池縣。1983年設(shè)市。

  宜州市(Yi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08.6°,北緯24。 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龍訌下游。據(jù)《今縣釋名》:“宋置,以宜山為名,山在縣北一里,郡山皆高大,此獨(dú)卑小,下臨龍江,宜于登眺,故名。”1993年設(shè)市。

  鳳山縣(Feng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7.0°,北緯24.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1919年置鳳山縣,因縣南有雙鳳山,故名。

  南丹縣(Nandan Xian)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7.5°,北緯2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與貴州省為鄰。宋置南丹州,1917年降州為南丹縣。一說因陜西有丹風(fēng)縣,故此稱南丹。一說南丹系壯語,南與那通,意為“村”或“田”。

  東蘭縣(Dongl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7.3°,北緯24.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據(jù)《今縣釋名》:“宋因文蘭洞上夷內(nèi)附,置蘭州,元分置東、西蘭州,明省西蘭入東蘭。”1912年置東蘭縣。

  天峨縣(Tian'e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7.1°,北緯25.0°,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與貴州省為鄰。1935年置天峨縣。據(jù)《天峨縣志》:“向陽街的西北有一座山,山高且大,傳說古代一農(nóng)夫開山種地時(shí),忽見一天鵝騰空而起,展翅高飛了”,故稱“天鵝”。后人把“鵝”改為“峨”??h有天鵝圩,后改為鄉(xiāng),縣因鄉(xiāng)得名。

  都安瑤族自治縣(Du'an Yaozu Zizhixian)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8.0°,北緯23.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紅水河中游。1915年以都陽、安定二土司地置縣,取二名首字得名。1955年設(shè)今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Luocheng Mul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8.9°,北緯24.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宋析融水縣地置羅城縣,以舊治在西羅鄉(xiāng)而得名。1983年改今名。

  巴馬瑤族自治縣(Bama Y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7.2°,北緯24.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1956年以原萬岡縣設(shè)今縣。因縣境有巴馬山得名。巴馬系壯語,巴意為山,即馬山,因山形似馬而得名。

  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Huanjiang Maonan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8.2°,北緯24.8°,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北部,與貴州省毗鄰。1951年由思恩縣析置環(huán)江縣,因境內(nèi)有大、小環(huán)江而得名。1986年改為今名。

  大化瑤族自治縣(Dahua Yaozu Zizhixian)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部偏西。1987年析都安,巴馬瑤族自治縣及馬山縣部分地區(qū)置大化瑤族自治縣,以大化鎮(zhèn)瑤族聚居而得名。

  河源市(Heyu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 6°,北緯23.7°,在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中上游。南齊置縣。因縣北有三河之源而得名。1988年設(shè)市。

  紫金縣(Ziji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北緯23.6°,在廣東省東部。1914年設(shè)縣。因紫金山為名,山在縣治東,城跨其上,故名。

  連平縣(Lianp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4°,北緯24.3°,在廣東省北部,新豐江上游。據(jù)《今縣釋名》:“東北有九連山,環(huán)通九縣,故名九連。明隆慶以后,渠賊陳闊口巢五虎等,盤踞其間,官軍討之,累年始平,崇禎六年置縣,以九連克平為名。”

  和平縣(Hep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9°,北緯24.4°,在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設(shè)和平縣。因縣內(nèi)有和平洞而得名。明代鎮(zhèn)壓本縣三浰人民起義后命名縣名為和平,寓統(tǒng)治者的希望。

  龍川縣(Longchu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2°,北緯24.1°,在廣東省東北,東江上游。秦置龍川縣。據(jù)裴淵《廣州記》:本博羅縣之東鄉(xiāng),東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hào)。據(jù)《南越志》:“縣北有龍穴山,舜時(shí)有五色龍,乘云出入此穴。”縣名由此。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惠州市(Hui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3°,北緯23?!?°,在廣東省中南部,東江中下游。宋天禧四年因避太子“趙禎”之諱,改禎州為惠州。1953年設(shè)惠州市。

  惠陽市(Huiy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3°,北緯23.0°,在廣東省中南部,東江中下游。五代南漢置禎州,宋避仁宗諱改惠州。1913年改今名。因州得名。取恩惠之意。1994年設(shè)市。

  博羅縣(Boluo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2°,北緯23.1°,在廣東省東江下游北岸。秦置縣,有羅浮山,自會(huì)稽浮往博羅山,故置博羅縣。一說原為傅羅縣,后訛傅為博。

  惠東縣(Huido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7°,北緯22.9°,在廣東省南部。1958年設(shè)惠東縣,因在惠陽縣東,故名。

  龍門縣(Longme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23.7°,在廣東省中部,增江上游。明弘治九年(1498年)置龍門縣。據(jù)《今縣釋名》:“南有龍門水,亦曰九淋水,流入東江,明初為上龍門巡司,弘治中置縣,以龍門鎮(zhèn)為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江門市(Jiangmen Shi)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3.0°,北緯22.5°,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1949年設(shè)江門市。因其一側(cè)有蓬萊山,另一側(cè)有煙墩山,兩山夾江對(duì)峙,中通肄水,江中有石龜(即瞧石似龜)鎖口,狀如門檻,有如江之門戶。

  鶴山市(Hesh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9°,北緯22.7°,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緣。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鶴山縣。因縣內(nèi)有山如鶴而得名。1993年設(shè)市。

  新會(huì)市(Xinhui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0°,北緯22.5°,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部,潭江下游。晉置郡。隋開皇九年(589年)設(shè)縣。因本漢四會(huì)縣地,故名。992年設(shè)市。

  開平市(Kaiping Shi)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2.6°,北緯22.2°,在廣東省西南。明置開平縣,因縣治在開平屯而得名。1993年設(shè)市。

區(qū)http://bbs.
  臺(tái)山市(Taish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7°,北緯22.2°,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南。1914年設(shè)臺(tái)山縣,因境內(nèi)有三臺(tái)山而得名。1992年設(shè)市。

  恩平市(Enp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2°,北緯22.2°,在廣東省南部,潭江上游。唐至德二年(757年)改齊安縣為恩平縣。縣南有恩平江,故名。1994年設(shè)市。

  揭陽市(Jiey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6.3°,北緯23.5°,在廣東省東部,榕江中下游。秦置揭陽縣。因揭?guī)X在縣西北,故名。1991年設(shè)市。

  普寧市(Pun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6.1°,北緯23.3°,在廣東省東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分置普安縣。萬歷年間改安為寧。1993年設(shè)市。

  揭西縣(Jiex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8°,北緯23.4°,在廣東省東部。1965年劃揭陽縣西部及陸豐縣部分地區(qū)分置。因在揭陽縣西得名。

  惠來縣(Huila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6.2°,北緯23.0°,在廣東省東南沿海。明嘉靖三年,以潮陽縣之惠來都置縣,因以為名。

  揭東縣(JiedongXian) 位于東經(jīng)116.4°,北緯23.5°。在廣東省東部。1991年從揭陽縣析置揭東縣。因在揭陽之東而得名。

  靈川縣(Lingchu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3°,北緯25.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唐置靈川縣,因靈渠水,即靈江為名。

  全州縣(Quanzho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北緯25,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與湖南省為鄰。東漢置泉陵縣,五代晉置全州,全泉二字同音,因泉陵為名。1912年置全縣,1959年改為全州縣。

  平樂縣(Pingle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6°,北緯24.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三國(guó)吳置平樂縣。據(jù)《元和郡縣志》:平樂溪在縣南三里。因溪得名。

  興安縣(Xing'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6°,北緯25.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本漢始安縣地,隋析置興安縣,由“始安”而來,取意安定興旺。唐改為臨源,大歷三年改為全義縣,宋太平興國(guó)三年,因避宋太宗趙光義諱,復(fù)興安縣名。

  灌陽縣(Guanyang Xian)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1.1°,北緯25.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東鄰湖南省。三國(guó)吳置觀陽縣,因在觀水之陽而得名。后訛觀為灌,隋置灌陽縣。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荔浦縣(Lip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4°,北緯24.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漢置荔浦縣,因境內(nèi)荔水流經(jīng)而得名。

  資潭縣(Ziyuan Xian)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0.6°,北緯26.0°,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北鄰湖南省。1935年置資源縣,因地處資江之源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恭城瑤族自治縣(Gongcheng Y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24.8°,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與湖南省為鄰。唐置恭城縣。桂江支流恭城河流貫,故名。1990年改為自治縣。

  永??h(Yongf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9°,北緯24.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唐置永福縣,因析始安縣之永福鄉(xiāng)得名,鄉(xiāng)又因永福山和永福江得名。

  龍勝各族自治縣(Longsheng Ge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25.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北鄰湖南省。縣東南有龍脊山,舊有龍勝巡司,清乾隆六年置龍勝理苗通判,1912年置縣。1955年改今名。

  柳州市(Liu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09.4°,北緯24.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唐貞觀八年置柳州。以地當(dāng)柳星,故名。另據(jù)《舊唐書·地理志》:柳州以州界柳嶺為名。1946年設(shè)市。

  柳江縣(Liuji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3°,北緯24.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1931年置柳州縣,1937年改為柳江縣,因柳江得名。

  柳城縣(Liuch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2°,北緯24.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部。宋代之龍城置縣,故名柳城。

  茂名市(Maom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21.6°,在廣東省西南,鑒江中游東側(cè)。據(jù)《元和郡縣志》:“有茂名水”故名茂名縣。1959年設(shè)市。

  化州市(Hua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6°,北緯21.6°,在廣東省西南,鑒江中游。三國(guó)為廣化縣地。宋改化州,因龍化江為名。改置化縣。1959年化縣和吳川縣合置化州縣。1994年設(shè)市。

  信宜縣(Xiny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9°,北緯22.3°,在廣東省西南,西鄰廣西。據(jù)《今縣釋名》:“隋為懷德縣,唐析置信義縣,宋諱義改宜,有招義山、信義水”。1995年設(shè)市。

  電白縣(Dianba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北緯21.5°,在廣東省西南沿海。宋開寶五年置電白縣。據(jù)《今縣釋名》:因“移縣治神電衛(wèi)”而得名?!f此地多雷電而得名。

  高州市(Gao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21.9°,在廣東省西南,鑒江中上游。1959年改茂名縣為高州縣。據(jù)《太平寰宇記》:“高涼郡土厚而山環(huán)繞,高而稍涼,故以為名。”1993年設(shè)市。

  梅州市(Meizhou Shi)

  在廣東省東北部。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置梅州,因地多梅花,并有梅溪,故名。1924年設(shè)梅縣,1979年設(shè)梅州市。1983年與梅縣合并稱梅縣市。1988年復(fù)置梅州市。

  梅縣(Me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6.1°,北緯24.3°,在廣東省東北部。宋置梅州,因梅江為名。后改梅縣。1983年設(shè)市。1988年復(fù)縣。

  平遠(yuǎn)縣(Plngyu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8°,北緯24.5°,在廣東省東北,西鄰江西省。明嘉靖四十二年(1863年)設(shè)縣,因在武平、安遠(yuǎn)之間,取二名尾字而得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大埔縣(Dab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6.6°,北緯24.3°,在廣東省東北,韓江中下游。明嘉靖五年置大埔縣。因明置大埔縣時(shí),設(shè)治于大埔村。據(jù)《大埔縣志》:“大埔,蓋俗稱,平曠高原,僅宣果瓜蔬麻者曰埔;自茶山(舊縣治)之麓,彌望平原,無慮數(shù)百頃地,總呼為埔。”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五華縣(Wuhua Xian)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5.7°,北緯23.9°,在廣東省東部,梅江上游。1914年置五華縣。因縣境五華山得名。

  蕉嶺縣(Jiaol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6.1°,北緯24.6°,在廣東省東北,鄰接福建省。1914年設(shè)縣,因縣北有蕉嶺而得名。

  豐順縣(Fengshu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6.1°,北緯23.7°,在廣東省東部。清乾隆三年(1738年)以海陽縣之豐順鎮(zhèn)置縣,有豐溪水??h因鎮(zhèn)名,鎮(zhèn)因水名,取意吉祥。

  興寧市(Xingaing Shi)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5.7°,北緯24.1°,在廣東省東部,西鄰江西。晉置縣,因興寧江而得名。一說縣內(nèi)興旺無內(nèi)患而得名。1994年設(shè)市。

  南寧市(Nann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08.3°,北緯22.8°,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唐稱邕州,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有邕溪水。元置南寧路,明清為南寧府,取粵南永寧之義。1914年置邕寧縣,1946年改南寧市。

  邕寧縣(Yongmng Xian)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8.4°,北緯22.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元置邕州路,以邕江得名。1914年以邕州改邕寧縣。四方俱水而中高曰邕,寧,取安定之意。

  武鳴縣(Wum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8.2°,北緯23.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隋置武緣縣。1913年置武鳴縣,縣東北有大鳴山,因武緣之鳴山為名,寓以武功鳴天下之意。

  憑樣市(Pingxi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06.7°,北緯22.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明置憑祥縣,因故憑祥洞為名。一說憑祥水自縣治南合澗水北流注之,故縣以水為名。“憑祥”系壯語,意為來此趕集有床位住宿。1955年設(shè)市。

  馬山縣(Mashan Xian)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8.1°,北緯23.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西部。1951年由那馬縣和隆山縣合并,取二縣各一字置馬山縣。

  扶綏縣(Fusui Xian)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7.9°,北緯22.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南部。1951年由扶南、同正、綏淥三縣合并置扶綏縣,以其中二縣首字得名。

  大新縣(Daxin Xian)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7.1°,北緯22.8°,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南部,西鄰越南。1951年并養(yǎng)利、萬承、雷平三縣置大新縣。1949年盤踞在萬承縣大嶺鄉(xiāng)的土匪被我游擊隊(duì)打敗,為了紀(jì)念這一歷史事件,取萬承縣大嶺鄉(xiāng)的“大”字和養(yǎng)利縣寶新鄉(xiāng)的“新”字,1951年并養(yǎng)利、萬承、雷干三縣置大新縣。

  上林縣(Shangli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8.5°,北緯2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南部。唐置上林縣,因上林洞為名。

  崇左縣(Chongzuo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7.3°,北緯22.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南部。1951年由崇善、左縣合并置縣。取二縣首字為名。

  天等縣(Tiandeng Xian)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7.1°,北緯23.0°,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南部。1957年置天等縣。以添等圩為名,因“添”與“天”同音,改稱天等縣,系壯語音譯轉(zhuǎn)寫。“天”、“添”意為石頭,“等”是豎立之意。相傳在今鎮(zhèn)南街的一個(gè)山腳下初設(shè)圩場(chǎng)時(shí),豎立著一塊大石,故名添等。

  賓陽縣(Biny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5.8°,北緯23.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南部。1913年改賓州為賓陽縣,以在賓水之陽,故名。

  寧明縣(Ningm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7.0°,北緯22.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南部。與越南相鄰。唐置羈□思明州。思明系壯語,思意為江,思明即“明江”之意。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思明有“反清思明”之意,改為為寧明州,1912年置寧明縣,因縣東有左江支流明江得名。取明江安寧之意。

  隆安縣(Long'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7.6°,北緯23.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南部。明嘉靖七年置隆安縣,因析宜化縣之思隆十里置縣,又因有隆山,寓平安之意而得名。

  橫縣(H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2°,北緯22.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唐置橫州,1912年改橫縣。因縣西南有橫槎江,中有橫槎灘,又稱橫浦,故名。

  龍州縣(Longzhou Xian)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6.8°,北緯22.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南部。唐置龍州,1913年置龍州縣。有龍江,自越南流入上龍,即麗江。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欽州市(Qinzhou Shi)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8.6°,北緯21.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隋置欽州縣。據(jù)民國(guó)《欽州縣志》:“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1983年改市。

  靈山縣(Ling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2°,北緯22.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唐置靈山縣。因山得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浦北縣(Pube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5°,北緯22.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部。1952年置浦北縣。因在合浦縣北,故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貴港市(Guig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09.6°,北緯23.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部。秦屬桂林郡,唐置貴州。貴與桂同音為名,明改貴縣。1988年改貴港市。

  桂平市(Guip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2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部。桂平境有潯江,潯江兩岸產(chǎn)桂,古稱桂江,桂平以江得名。隋設(shè)桂平縣。一說南朝梁設(shè)縣。1994年設(shè)市。

  平南縣(Pingn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4°,北緯23.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中東部。本隋永平郡之武林縣,唐置今縣,以在永平之南,故名。

  清遠(yuǎn)市(Qingyu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0°,北緯23.7°,在廣東省北部,北江下游。隋置清遠(yuǎn)縣。取清明廣遠(yuǎn)之意。1988年設(shè)市。

  佛崗縣(Fog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5°,北緯23.8°,在廣東省中部。清置佛岡廳。1914年設(shè)縣。據(jù)《嘉慶一統(tǒng)志》:“觀音山東廳北三十里,……高出諸山,石室虛敞,中有天成佛像。”佛岡縣得名于觀音山,因山崗上有佛,故名。

  英德市(Yingde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3°,北緯24.1°,在廣東省北部,北江中游。有英山在北,南漢因置英州,宋以英宗潛邸,升為英德府,明改縣。1994年設(shè)市。

  陽山縣(Yang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6°,北緯24.4°,在廣東省西北部,連江中游。漢置陽山縣??h有陽先山,高出眾山,日光先照,故名。

  連州市(Lianzhou Shi)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2.3°,北緯24.7°,在廣東省西北部,連江上游。隋開皇十年(590年)置連州,因連口水得名。一說因有黃蓮嶺得名。1912年改連縣。1994年設(shè)市。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Lianshan Zhuangzu Y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0°,北緯24.5°,在廣東省西北部。隋置連山縣。據(jù)《今縣釋名》:“縣南有黃連山,峰巒連絡(luò),多草木。舊志,山產(chǎn)黃連”,故名。1958年設(shè)今名。

  連南瑤族自治縣(Liann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2°,北緯24?!?°,在廣東省西北部,鄰接湖南。1946年設(shè)蓮南縣,因在連縣之南而得名。1958年改今名。

  三亞市(Sanya Shi)

  位于東經(jīng)109.5°,北緯18.2°,在海南省最南端。宋為崖州,民國(guó)改崖州為崖縣。1984年改三亞市。以縣治三亞鎮(zhèn)而得名。鎮(zhèn)因地處三亞河口得名。古語“三亞”意為三條岔路。

  汕頭市(Shant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6.6°,北緯23?!?°,在廣東省東部,韓江下游。原稱沙汕、沙仙頭。清康熙八年設(shè)汕頭汛,1861年稱汕頭埠,1930年因置汕頭市。據(jù)《說文解字》:汕,魚游水貌。后人釋作:汕即樔。樔即今之撩罟(一種捕魚的工縣,俗稱柵薄)。汕頭得名于沙汕頭。

  澄海市(Chenghai Shi)

  位于東經(jīng)116.7°,北緯23.4°,在廣東省東部。明嘉靖四十年(1563年)置澄??h。據(jù)《今縣釋名》:“縣南瀕誨,亦曰鳴洋海”,故名。又據(jù)《郡縣釋名》:“取海寧澄清之義也。”1994年設(shè)市。

  南澳縣(Nanao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7.0°,北緯23.4°,在廣東省東部。清雍正十年置南澳廳,駐海防同知,以深澳來屬,有南澳山,在海中,縣名由此。1912年設(shè)縣。

  潮陽市(Chaoy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6.6°,北緯23.2°,在廣東省東南沿海。晉置潮陽縣,縣北東南三面濱海。據(jù)《元和郡縣志》:“以在大海之北,故曰潮陽”。1993年設(shè)市。

  汕尾市(Shanwei Shi)

  在廣東省東南沿海。宋代為惠州地,明屬惠州府。1988年設(shè)汕尾市,因汕尾港而得名。

  陸河市(Luhe Shi)

 在廣東省東南部。清置陸豐縣。1988年取陸豐縣河田、河口等6鎮(zhèn)置陸河縣,取陸豐及河田首字命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海豐縣(Haif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5?!?°,北緯22?!?°,在廣東省東部沿海。東晉咸和六年(339年)置海豐縣。取“南海物豐”之意為名。據(jù)《惠州府志》:“海豐,亦稱南豐,以大海在邑南故云。”又據(jù)《嶺南雜記》:“海豐,水族甚多”,故名。

  陸豐市(Lufe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5.6°,北緯22.9°,在廣東省東部沿海。唐析海豐、陸安置縣,取二名各一字得名。1998年設(shè)市。

  韶關(guān)市(Shaogu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北緯24?!?°,在廣東省北部,北江中上游。1949年置韶關(guān)市。因隋唐時(shí)稱韶州,明清時(shí)設(shè)稅關(guān),故名韶關(guān)。

  曲江縣(Quji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5°,北緯24.6°,在廣東省北部,北江中上游。漢元鼎六年置縣。湞水至縣東南,武水合流焉,二水相合,謂之相江。其水抱城回曲,故名曲江。

  翁源縣(Wengyu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24.3°,在廣東省北部,翁江上游。據(jù)《今縣釋名》:“梁置,縣東有翁山,亦曰靈池山,壁立干仞,巔有石池,池中有泉穴八,即翁溪之源。相傳有老人隱此,故山溪俱以翁名。”

  樂昌市(Lechang Shi)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3.3°,北緯25.1°,在廣東省北部,武江中上游。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樂昌縣。因縣內(nèi)有昌山,據(jù)《太平寰宇記》:“山有平石,廣數(shù)十步,上有竹木交映,每至佳節(jié),為土庶嬉邊之所,時(shí)乎為樂石,隋因取為縣名。”1994年設(shè)市。

  仁化縣(Rehhua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7°,北緯25.1°,在廣東省北部,湘、鄂,贛交界處。唐垂拱中于仁化鄉(xiāng)之走馬坪置縣,因鄉(xiāng)得名。

  新豐縣(Xinf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24.0°,在廣東省中北部。南齊置新豐縣。因縣內(nèi)有新豐江,故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南雄市(Nanxio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3°,北緯25.1°,在廣東省北部。五代置雄州,宋開寶四年置南雄州,以河北有雄州,故此稱南,地當(dāng)庾嶺要口,為南北咽喉,控帶群蠻,襟會(huì)百越,故以雄名。1996年設(shè)市。

  始興縣(Shix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4.0°,北緯24.9°,在廣東省北部,湞江中游。三國(guó)吳始置始興縣。因境內(nèi)有始興江,故名。

  乳源瑤族自治縣(Ruyu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2°,北緯24.7°,在廣東省北部,南水中上游。宋乾道三年(1167年)設(shè)乳源縣??h治北有鐘乳嶺,山腰有巖穴,穴中有水南流,產(chǎn)鐘乳,因以為名。1963年改今名。

  深圳市(Shenzhe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4.1°,北緯22.5°,在廣東省珠江口東岸。1914年設(shè)寶安縣,因?qū)毶降妹?979年改深圳市。市因臨深圳灣而得名。圳,原意為田邊小溪。
  通什市(Tongza Shi)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海南省中部。“通什”為黎語“樹下田”之意。1985年前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行署駐地。1986年設(shè)市。通什,為黎語“樹下田”之意。因該地初為聚落時(shí),田地被許多古老大樹所圍繞,故名。

  瓊山市(Qiongsh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3°,北緯19?!?°,在海南省東北,南渡江下游。唐置瓊山縣。因境內(nèi)白石都的地方有一座瓊山,故名。1994年設(shè)市。

  屯昌縣(Tuncha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19.3°,在海南省中部。1948年設(shè)新民縣。因與外省同名,1952年以區(qū)名屯昌名縣。

  文昌市(Wench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19.6°,在海南省東北。唐貞觀元年改平昌縣為文昌縣。一說因縣南的文昌江得名。取“偃武修文”之意,即停止武力,修明文教。1995年設(shè)市。

  澄邁縣(Chengma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19.7°,在海南省北部,南渡江中游。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改茍中縣為澄邁縣。取縣城東南的邁山和西南方的澄江二名首字為澄邁縣。

  定安縣(Ding'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3°,北緯19.7°,在海南省東北,南渡江中游。宋置定安縣。取平西定王廷金叛亂,以保安定之意。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儋州市(Danzhou Shi)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09.5°,北緯19.5°,在海南省西北部,北門江和春江流域。應(yīng)劭曰:“儋耳者,大耳種也,渠率耳尤緩,下肩三寸。”黎人喜戴巨大的耳環(huán),使耳孔拉長(zhǎng),漢因置儋耳耶,唐置儋州。1912年改儋縣。1993年設(shè)市。

  瓊海市(Qionghai Shi)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0.4°,北緯19.2°,在海南省東部,萬泉河下游。1958年由瓊東、樂會(huì)、萬寧三縣合并置瓊海縣。因地處瓊州東海岸,故名。1992年設(shè)市。

  臨高縣(Lingao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6°,北緯19.9°,在海南省北部。唐開元元年改臨雞縣為臨高縣。據(jù)《讀史方輿紀(jì)要》:“毗耶山,縣西北十里山有獸如虎,俚(黎)人呼為毗耶,故名。一名高山,縣名臨高以此。”

  萬寧縣(Wann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3°,北緯18,8°,在海南省東部。唐貞觀五年(631年)設(shè)萬安縣,取萬事平安之意。五代南漢改為萬寧縣。意同萬安。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Baoting Lizu Mi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7°,北緯18.6°,在海南省南部。1936年設(shè)保亭縣。因?qū)毻I(yíng)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Qiongzhong Lizu Mi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8°.北緯19.0°,在海南省中部。1952設(shè)瓊中縣。因地處海南島中部,又與瓊??h接壤,故名。1987年改今名。

  樂東黎族自治縣(Ledong Li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1°,北緯18.7°,在海南省西南。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設(shè)崖州樂安營(yíng)軍事據(jù)點(diǎn)。1935年置樂東縣。因在樂安之東,故名。1987年改今名。

  白沙黎族自治縣(Baisha Li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4°,北緯19.2°,在海南省中部。1935年設(shè)白沙縣??h名得自薄沙巡司的諧音而來。1987年改今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東方黎族自治縣(Dongfang Li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8.6°,北緯19.1°,在海南省西岸。1952年設(shè)縣。因縣治在東方村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陵水黎族自治縣(Lingshui Lizu Zizhixiaaa)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18.4°,在海南省南部。隋大業(yè)6年(610年)置縣,因陵楠水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昌江黎族自治縣(Changjiang Li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0°,北緯19.2°,在海南省西部。1914年改昌化縣為昌江縣。以地處昌化江流域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梧州市(Wu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3°,北緯23.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部。漢置蒼梧縣,唐省蒼字,置梧州。因蒼梧山得名。1927年設(shè)市。1943年廢市為蒼梧縣,1949年又置市。

  蒼梧縣(Cangwu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2°,北緯23.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部。隋設(shè)縣。據(jù)《史記正義》:“蒼梧山,在道州南。”縣以山名。

  陽江市(Yangji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9°,北緯21.8°,在廣東省西南,漠陽江下游。隋末置縣,因漠陽江為名。1988年設(shè)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陽西縣(Yangxi Xian)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在廣東省西南沿海。漢設(shè)安寧縣,民國(guó)復(fù)置陽江縣。1988年設(shè)立陽西縣,因在漠陽江以西而得名。

  陽春市(Yangchu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7°,北緯22.1°,在廣東省西南。晉析置莫陽縣,梁改今名,有漠陽江,在縣西。命名陽春,取祥瑞之意。1994年設(shè)市。

  陽東縣(Yangdo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 9°,北緯21.8°,在廣東省西南部。1991年設(shè)陽東縣,因在陽江市之東而命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玉林市(Yuli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1°,北緯22.6°,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部,有郁水,漢為廣郁縣地,據(jù)《說文》:“郁,芳草也。”明置郁林州,1913年改郁林縣。郁林有陰森蔥郁之意。貴縣境有郁水。漢朝以“郁金香,郁人所貢,因氏郡矣”。1955年改為玉林縣。

  北流市(Beili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3°,北緯22.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部。南朝梁置北流縣,因綠藍(lán)水由縣南入郁林,注南流江,圭江出縣東南,西北流,思賀江自陵川東北流注之,故有北流之稱。1994年設(shè)市。

  陸川縣(Luchuan Xian)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0.2°,北緯22.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南部,鄰接廣東省。南朝梁置陸川縣。隋廢縣,唐武德四年,置陸川、溫水二縣,宋廢溫水縣并入陸川縣。據(jù)《廣輿記》:“因郡有陸水,故名。”

  博白縣(Boba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09.9°,北緯22.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部。唐置博白縣,縣因博白山得名。又有博白溪。

  容縣(Ro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5°,北緯22.8°,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部,北流河中游。唐置容州,明置容縣,因大容山為名,山在縣西北。

  云浮市(Yunfu Shi)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2.0°,北緯22.9°,在廣東省西部,西江南岸。1914年因縣境有云霧山,置云浮縣。1992年設(shè)市。

  羅定市(Luod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1?!?°,北緯22.7°,在廣東省西部,南江流域,梁為羅陽郡,因羅水得名。明萬歷年間,以討平羅旁置州,因名羅定。1912年置羅定縣。1993年設(shè)市。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云安縣(Yun'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0°,北緯23.0°,在廣東省西北部。1996年設(shè)云安縣,縣政府駐六都鎮(zhèn)。因位于云浮市正北,取云浮安定之意命名。

  新興縣(Xinx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2°,北緯22.7°,在廣東省西部,新興江中上游。東晉永和七年(351年)置縣。有新江,取臨新江而興旺之意。

  郁南縣(Yu’n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5°,北緯23.2°,在廣東省西部,西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1914年設(shè)縣,因在郁江(又稱西江)之南而得名。

  湛江市(Zhanji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3°,北緯21?!?°,在廣東省西南,臨南海。1945年設(shè)湛江市。因水得名。湛江來源于溪名椹川。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廉江市(Lianjia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2°,北緯21.6°,在廣東省雷州半島北部。唐天寶元年(742年)置廉江縣,因縣西有廉江,故名。1993年設(shè)市。

  雷州市(Leizhou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0°,北緯20.9°,在廣東省雷州半島中部。據(jù)《今縣釋名》:“縣南、西皆瀕海,本漢徐聞,隋改徐聞為隋康,析隋康地置縣,因名???。1994年改為雷州市,由雷州半島得名。

  吳川市(Wuchu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0.7°,北緯21.4°,在廣東省西南,瀕臨南海。隋置縣。因吳川水在東北,故名。又名吳江。1994年設(shè)市。

  遂溪縣(Suix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2°,北緯21.3°,在廣東省雷州半島北部。唐天寶元年(742年)置遂溪縣,因溪得名。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徐聞縣(Xuwe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1°,北緯20.3°,在廣東省雷州半島南端。漢置徐聞縣。據(jù)《徐聞縣志》:“謂其地迫海,濤聲震蕩,曰是安得其徐徐而聞呼?此徐聞所由名也。”

  肇慶市(Zhaoqing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4°,北緯23.0°,在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北岸。宋重和元年(1118年)設(shè)肇慶府。“肇”作始解,“慶”為吉慶,意即宋徽宗自被封為端王開始,招來繼承帝位而統(tǒng)治天下之吉慶。1949年設(shè)市。

  高要市(Gaoyao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4°,北緯23?!?°,在廣東省中部,西江中下游。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shè)縣??h東北有高峽山。據(jù)《水經(jīng)注》:有“高要峽口”而得名。1993年設(shè)市。

  德慶縣(Deq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北緯23?!?°,在廣東省西部,西江北岸。宋紹興初置德慶府。明改州。1912年因置德慶縣。因州為名。據(jù)《方輿紀(jì)要》:“紹興初升為德慶府,以高宗潛邸也。”潛邸即曾受封之地,無非是因德受封志慶也。

  懷集縣(Huaij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1°,北緯23?!?°,在廣東省西北,綏江上游。南朝劉宋元嘉十三年(435年)置縣。取招來之意。

  封開縣(Fengkai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4°,北緯23.4°,在廣東省西部,賀江中下游,與廣西相鄰。1952年由封川、開建二縣合并,取二名首字置封開縣。

  廣寧縣(Guangn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2.4°,北緯23。 6°,在廣東省西北,綏江中游。據(jù)《今縣釋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平大羅山賊,因置縣。”取廣泛安寧之意。

  四會(huì)市(Sihui Shi)

  位于東經(jīng)112.6°,北緯23.3°,在廣東省中西部。秦置縣。王先謙曰,四會(huì)者縣西有綏江,又有溱湞,洭水為北江,泿郁水為西江,四方來會(huì),故名。1993年設(shè)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中山市(Zhongshan Shi)

  位于東經(jīng)113.3°,北緯22.5°,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口西岸。1925年為紀(jì)念孫中山改名為中山縣。1983年設(shè)市。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鐘山縣(Zhong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2°,北緯24.5°,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部,東北鄰湖南省。1916年置鐘山縣,以富川縣鐘山鎮(zhèn)區(qū)置縣,縣治在鐘山下,山上有石,叩之如鐘,故名。

  岑溪市(Cenxi Shi)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0.9°,北緯22.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南。唐改龍城縣為岑溪縣。因岑江為名。1995年設(shè)市。

  蒙山縣(Mengsha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5°,北緯24.2°,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部大瑤山之東。1912年置永安縣,1914年改今名。據(jù)《今縣釋名》:“縣東有蒙山,下有蒙水,居人多蒙姓故也,唐因以名郡,今以名縣。”

  賀縣(He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5°,北緯24.4°,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最東端。臨水在縣東南,賀江在縣東,漢因置臨賀縣。據(jù)《大清一統(tǒng)志》:“今賀水實(shí)為臨水,臨水當(dāng)為賀水。”明置賀縣。

  藤縣(Te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9°,北緯23.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部。隋置藤州,明改藤縣,因白藤嶺為名。嶺在縣西南,峻拔入云,多產(chǎn)白藤,有藤江,亦名鐔江。

  昭平縣(Zhaoping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0.8°,北緯24.1°,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部。南朝梁置龍平縣,唐置昭州,宋因昭州龍平而名昭平。

  富川瑤族自治縣(Fuehuan Yaozu Zizhixian)

  位于東經(jīng)111.2°,北緯24.8°,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東北部,東、北鄰湖南省。漢置富川縣,因富江出縣西北石鼓山而得名。據(jù)《太平寰宇記》:此水入田,居民豐盈,得名富江。1983年改今名。

  珠海市(Zhuhai Shi)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

  位于東經(jīng)113.5°,北緯22.2°,在廣東省珠江口西南。1953年置珠??h。因臨珠江,南望南海,故名。1979年改市。

  斗門縣(Doumen Xian)

  位于東經(jīng)113?!?°,北緯22?!?°,在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角。1965年析置斗門縣。因縣治原名斗門鎮(zhèn),斗門鎮(zhèn)東北枕黃楊山,西南面向新會(huì)梅閣海,地形如斗狀,故名斗門。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gòu)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