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有修精氣神三寶之法,修煉精神力也就是修神這一寶,有道是神滿不思睡,我想你說的精神力修煉就是指這個吧。你可以試試道家靜功,因為靜功和西方專門單修精神力的魔法師們的冥想之法很像
1.靜功總說 道家修煉,從靜功起步。其實修煉功夫的一切層次,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人手、了手以及中間過程,其中每一階段的各個層次以及同一層次的不同側(cè)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煉總 煉之中的重要性。靜功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 基礎(chǔ)的起手功法。而在社會上流行的氣功之中,卻屬于 最高級的功法。修煉與氣功在層次上的差別,于此可見。 2.靜功之道
道家修功,在于修煉身體內(nèi)部的精、炁、神,外部 的姿式動作,并不重要。只求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 是最大原則。立、坐(或平坐或盤坐)、臥(側(cè)臥為宜) 均可,要求:
①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眼睛睜開容易滋生雜念,閉攏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入靜。此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此公開就是雙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②兩耳返聽。
返聽即返聽于內(nèi)。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人萬籟俱寂之境,凝耳內(nèi)聽。內(nèi)聽之義,非在于聽聲。乃是凝其耳韻,神意內(nèi)注,以便收心人靜。
③口須塞兌。
兌為口,塞兌即閉口之義。要求抿口合齒,忘言默守。
④舌抵上腭。
即把舌面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住上腭。因為上腭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以舌抵往,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⑤自然呼吸。
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yīng)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達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鍛煉“聽息”的功夫。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只須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后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3.靜功的層次
道家靜功,有三大層次,皆須逐步印證: ①身靜。 身體不動,謂之身靜。靜功之時,不要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靜。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并不煩躁,身上也沒有難以忍受的感覺。只要能夠坐得住,做得輕松,甚至感覺舒適,不愿再動,這樣就是身體已經(jīng)得到安靜,謂之身靜。身靜,為靜功之初層。
②心靜。
念頭不動,謂之心靜。做到身靜之后,心中的念頭尚未完全清除。,這時,要用上述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氣,心氣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憶,眼前事情不記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jīng)完全進入虛無狀態(tài),這樣就是內(nèi)心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靜。心靜,為靜功之中層。
③意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心中無念之后,還有一個“我”存在,尚未徹底干凈。更進一步,由心氣合一,做到忘記自我,進入混混沌沌的境界??斩豢?,有而不有,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做到意靜,即為靜功之高層。
氣功家講靜功,做到身體不動就是成功,很難深入內(nèi)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diào)意念,更加難以做到心靜,這樣的做法不過達到初層而已。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到達中層。只有道家真正的靜功之學,由身靜之后,進一步培養(yǎng)心靜,又以為心靜并不徹底,還要深入修習意靜,方為靜功之真境界,于此可見中華道家功法之高妙。道家所謂玄之又玄,除將靜功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三階修習之外,往上并無止境。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于“道功”一方面事,且非一般人所能悟及,茲略不述。
上述身靜、心靜、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誤認為做靜功偏于性功,對于命功沒有關(guān)系,其實不然。道家靜功之奧妙,直指修煉真機。丹書云:“身不動日煉精,心不動日煉炁,意不動日煉神?!笨梢娭o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貫串在內(nèi),成為一部修煉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于是通過靜功筑基,可以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這也正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