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第一個層次——提高自身修養(yǎng),成為別人感興趣的對象——成長的幸福 正如羅素在《幸福之路》中說的那樣:一個幸福的人, 以客觀的態(tài)度安身立命, 他具有自由的愛和廣泛的興趣,憑著這些愛和興趣,同時憑著它們使他成為他人的愛和興趣的對象,他獲得了幸福。正如哲學(xué)老師在課上所說的一樣,男人只不能天天跟在女生的后面,那樣得不到真正的愛情,男人只有在將他自身變得強大了才能更吸引女人,這和羅素的觀點異曲同工。在這個層次里,如果我們能放棄自己,就能更好的提高自己,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一得一失間,我們獲得了成長的幸福。
幸福的第二個層次——無所追求的愛才是無限的——忘我的幸福
記得看<情癜大圣>的時候如來說的一句話:沒有結(jié)果的愛才是無限的,這個時候美艷為了救三藏準備犧牲自己,如果她想追求的是和三藏在生活在一起的無憂無慮的生活,那么她就不會去赴死,那么死的人就是三藏了,為了心愛的人而死,即使死了也是幸福的,這中看似沒有結(jié)果的愛,恰恰變成了美麗的幸福,只是這種幸??床坏矫利惖幕ǘ?但是經(jīng)過的人都可以聞到它的芳香。
如果說勇敢的追求是一種勇氣,那么選擇沉默是一種更大的勇氣,在《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中,最經(jīng)典的一句話是:我愛你,和你無關(guān)。短暫邂逅的愛情,不知道會有多長的保質(zhì)期。這個女人選擇用愛的名義行走在人生路上,不曾放棄。我欽佩她的勇氣,雖然是有些近乎瘋狂的愛戀。 可是當(dāng)生命中曾有一個人給你無盡的希望,成為你生活中最大的期待時,我相信亦會有人奮不顧身地去追尋這份希望,不論結(jié)果如何。如果你覺得她不敢說出愛情,不敢追求愛情,那就錯了,她對待愛情的態(tài)度比誰都堅韌,有幾個人可以在這么茫茫的世界中,即使沒有結(jié)果,也守侯一生。
有人守侯自己的愛情也有人為了自己愛的人幸福而成全別人的愛情,改編自羅斯丹的名劇〈大鼻子情圣〉中的西哈諾為了成全自己所愛的表妹霍姍,為他的手下克里斯給表妹寫情書。他寫到動情出潸然淚下,他在她丈夫死后都沒有揭穿事實,他在她身邊一直守侯,這一切只為了讓她幸福。這種幸福不是甜蜜得可以讓人神魂顛倒,但是這種無私卻讓人覺得感動天地。它的偉大在于,它甚至超越了愛情的基本屬性——排他性。
排他性是愛的一種屬性,很多人往往因為這一點而不幸福。我想,愛是個人的情感,我們有權(quán)利享受,同時我們也有義務(wù)承擔(dān)愛的排他性,但我們沒權(quán)利因為自己承擔(dān)著這份義務(wù)而干涉別人。比如,你愛他,出于愛的排它性,你不希望他心中有另外一個人,在他心中有另外一個人的時候感到難過,你不得不難過,因為你愛他,你不得不承擔(dān),但你沒有權(quán)利對他說“我愛你,所以你心里不要有另外一個人”,因為你已經(jīng)干涉到他的事,超出你自己感情的權(quán)利范圍,對他這樣說是在要求、干涉他,這是一種壞的表現(xiàn)形式。所以愛有排他性,但這不意味著可以用它要求別人
而“陌生女人”和“大鼻子情圣”之所以能在別人看似不幸福的愛情中找到幸福,我想多半是因為超越自我吧。
正如羅素說的:能成為被愛的對象, 固然是幸福的一大源泉, 然而索取愛的人并不就真的能夠得到愛。廣義說來,得到愛的人正是給予愛的人。不過,如果像為了利息而放債那樣, 一個人在精打細算之后才給別人以愛, 這是無益的, 因為有算計的愛不是真誠的, 得到愛的人也不會感到它是真誠的。我想羅素所說的真誠大概就是一種無私的表現(xiàn)吧。
幸福的第三個層次——荒謬的幸?!孕训男腋?/strong>
如果說前面的兩個層次是生活,是凡人可以達到的生活,那么這幸福的最高境界是關(guān)于生命,是瘋?cè)瞬拍苓_到的幸福。
在〈西西弗的神話〉中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讓他不停地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然后讓石頭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滾下山去。如此往復(fù),永不止息。諸神認為,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意義的勞動更能折磨一個人的了。諸神都是聰明的哲學(xué)家,他們知道,無論是人還是神,都在不斷地追求意義。“越是清醒的人越痛苦,沒有意義,就沒有幸福,生命就失去了支撐這確是最嚴厲的懲罰了。但是對比每天做重復(fù)工作的工人,他們的命運并不比西西弗的命運好多少。但是,大部分時間里,工人們卻是沒有自我意識的,所以他們無法如西西弗那樣感受到自己命運的悲劇性。” 這里我想引用另一個故事,一位旅游者來到一個小山村,他見到一個牧羊娃,于是問他,你放羊是為了什么?答,為了娶媳婦兒。你娶媳婦是為了什么?為了生小孩。你生小孩又是為什么?牧羊娃想一想,答道,還是放羊……
無意識的重復(fù)產(chǎn)生了矛盾,加繆也從中找到了突破口,他認為,這種自我意識不僅是痛苦的根源,更能成為勝利的法寶。 “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識同時也造就了他的勝利。”因為,不存在不通過蔑視而自我超越的命運。自我意識的另一面就是自我超越,不僅超越自我,而且超越命運的悲劇。加繆說:“西西弗的工作是可以在快樂中進行的,而實現(xiàn)這種勝利的途徑,就是荒謬。”
從加繆的話里我們可以理解出幾層意思:
1、幸福與荒謬互生,而“荒謬”,是站在宗教或世俗既定的世界秩序的對立面,觀照這種秩序而產(chǎn)生的荒謬感。(當(dāng)然,秩序認為反秩序也是荒謬的。)意識到了世界的荒謬,幸??赡苡纱水a(chǎn)生。同樣,幸福感也可能產(chǎn)生荒謬的感情。“幸福與荒謬是同一大地的兩個產(chǎn)兒”,猶如硬幣的正反面。所以說如果像體驗這種幸福,就要經(jīng)歷那種荒謬,不,不僅僅是經(jīng)歷,而是要超越。2、對既定命運的抗爭。人們應(yīng)相信,“一切都還沒有被窮盡過”,在西方,他們要把上帝從世界中驅(qū)逐出去,因為上帝認為“命運是一件應(yīng)該在人們之中得到安排的人的事情”。而在中國,也有“人定勝天”的說法。雖然重力讓石球一次次的下滑,似乎是命運的安排,是誰都改變不了的,但是,推球上山的過程是不同的,與重力做斗爭的過程我想也可以看作是和命運的抗爭吧3、自由選擇,把握自己的命運,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不存在無陰影的太陽,而且必須認識黑夜。”“荒謬的人說‘是’,但他的努力永不停息。”“他的命運是他自己創(chuàng)造的,是在他的記憶的注視下聚合而又馬上會被他的死亡固定的命運。”——“西西弗永遠行進。而巨石仍在滾動著。”而“人定勝天”和自由選擇理論也可以在存在主義大師薩特的理論中找到影子,他說:“ 如果存在確實是先于本質(zhì),人就永遠不能參照一個已知的或特定的人性來解釋自己的行動,換言之,決定論是沒有的,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和幸福的西西弗一樣,薩特反對任何形式的決定論,堅信人是自由的。無論面對什么環(huán)境,無論想采取什么行動,怎樣采取行動,人都可以“自由選擇”。選擇的過程,也是一個塑造的過程,一旦終止了自由選擇,也就從實質(zhì)上終止了自己的存在。
存在主義讓我想起了以前讀過的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獨行的豬》,這是一只象山羊一樣敏捷;不安于命運,不向命運低頭;習(xí)慣于特立獨行;善于斗爭,敢于斗爭;對邪惡的勢力有著高度的警惕性的豬,他為了逃脫成為豬肉的危險,逃進山林,磨尖了牙齒,變成了一只野豬,以前看的時候覺得有些好笑,并沒有更深入的理解他的深層含義,現(xiàn)在看來,它也有濃厚的存在主義色彩,而這里面的豬也是有很強的擬人化的,對比暗示現(xiàn)在人的牢籠般的生活,我們對我們現(xiàn)在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的滿足,不正像是每天吃飯睡覺的豬的生活嗎?而這樣生活的結(jié)果的,養(yǎng)肥了,被宰殺,成為別人的盤中餐。時間是存在周期性的,但是生活每天都可以是新鮮的,即使在推球上山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體驗荒謬的幸福,
不管你站在哪個層次追逐幸福,都應(yīng)該像夸父追日一樣,即使抓不住陽光,也要沖著光明奔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