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蒙正
呂蒙正(944或946-1011),字圣功,河南洛陽(今 屬河南?。┤恕I诤髸x出帝開運三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后,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討太原,呂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館。太平興國五年(980),拜左補闕,知制誥。八年,任參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罷李昉,拜呂蒙正為宰相。呂蒙正為人質(zhì)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 關(guān)系極為融洽。淳化二年(991年),諫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牽連,被罷貶為吏部尚書。淳化四年,真相大白,復(fù)以本官入相。呂蒙正為官清廉,曾有人獻古鏡,言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而卻之道:“我臉不過盆子大,安用照二百里!”聞?wù)邍@服。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再度罷貶呂蒙正,蒙正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期間,政尚寬靜,事多委任屬僚,其總裁定奪而已。真宗即位(998年),呂蒙正被任命為左仆射,為感先帝之恩,蒙正獻家財三百萬助之朝廷。咸平四年(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里。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過洛陽兩次看望呂蒙正,曾問其子中誰可為官。蒙正道:“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真乃宰相器也!”呂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歲,謚文穆,贈中書令。 宋史 列傳第二十四呂蒙正字圣功,河南人。祖夢奇,戶部侍郎。父龜圖,起居郎。蒙正,太平興國二年擢進士第一,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升州。陛辭,有旨,民事有不便者,許騎置以聞,賜錢二十萬。代還,會征太原,召見行在,授著作郎、直史館,加左拾遺。五年,親拜左補闕、知制誥。 初,龜圖多內(nèi)寵,與妻劉氏不睦,并蒙正出之,頗淪躓窘乏,劉誓不復(fù)嫁。及蒙正登仕,迎二親,同堂異室,奉養(yǎng)備至。龜圖旋卒,詔起復(fù)。未幾,遷都官郎中,入為翰林學(xué)士,擢左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賜第麗景門。上謂之曰:“凡士未達,見當世之務(wù)戾于理者,則怏怏于心;及列于位,得以獻可替否,當盡其所蘊,雖言未必盡中,亦當僉議而更之,俾協(xié)于道。朕固不以崇高自恃,使人不敢言也。”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毋知之為愈也。”時皆服其量。 李昉罷相,蒙正拜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蒙正質(zhì)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未允者,必固稱不可,上嘉其無隱。趙普開國元老,蒙正后進,歷官一紀,遂同相位,普甚推許之。俄丁內(nèi)艱,起復(fù)。 先是,盧多遜為相,其子雍起家即授水部員外郎,后遂以為常。至是,蒙正奏曰:“臣忝甲科及第,釋褐止授九品京官。況天下才能,老于巖穴,不沾寸祿者多矣。今臣男始離襁褓,膺此寵命,恐罹陰譴,乞以臣釋褐時官補之。”自是宰相子止授九品京官,遂為定制。 朝士有藏古鏡者,自言能照二百里,欲獻之蒙正以求知。蒙正笑曰:“吾面不過楪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哉?”聞?wù)邍@服。 淳化中,右正言宋抗上疏忤旨,抗,蒙正妻族,坐是罷為吏部尚書,復(fù)相李昉。四年,昉罷,蒙正復(fù)以本官入相。因?qū)Γ摷罢鞣?,上曰?#8220;朕比來征討,蓋為民除暴,茍好功黷武,則天下之人熸亡盡矣。”蒙正對曰:“隋、唐數(shù)十年中,四征遼碣,人不堪命。煬帝全軍陷沒,太宗自運土木攻城,如此卒無所濟。且治國之要,在內(nèi)修政事,則遠人來歸,自致安靜。”上韙之。 嘗燈夕設(shè)宴,蒙正侍,上語之曰:“五代之際,生靈凋喪,周太祖自鄴南歸,士庶皆罹剽掠,下則火災(zāi),上則彗孛,觀者恐懼,當時謂無復(fù)太平之日矣。朕躬覽庶政,萬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貺,致此繁盛,乃知理亂在人。”蒙正避席曰:“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shù)里,饑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愿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上變色不言。蒙正侃然復(fù)位,同列多其直諒。 上嘗欲遣人使朔方,諭中書選才而可責(zé)以事者,蒙正退以名上,上不許。他日,三問,三以其人對。上曰:“卿何執(zhí)耶?”蒙正曰:“臣非執(zhí),蓋陛下未諒爾。”固稱:“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隨人主意,以害國事。”同列悚息不敢動。上退謂左右曰:“蒙正氣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薦,果稱職。 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蒙正至洛,多引親舊歡宴,政尚寬靜,委任僚屬,事多總裁而已。 真宗即位,進左仆射。會營奉熙陵,蒙正追感先朝不次之遇,奉家財三百余萬以助用。葬日,伏哭盡哀,人以為得大臣體。咸平四年,以本官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xué)士。國朝以來三入相者,惟趙普與蒙正焉。郊祀禮成,加司空兼門下侍郎。六年,授太子太師,封蔡國公,改封隨,又封許。 景德二年春,表請歸洛。陛辭日,肩輿至東園門,命二子掖以升殿,因言:“遠人請和,弭兵省財,古今上策,惟愿陛下以百姓為念。”上嘉納之,因遷從簡太子洗馬,知簡奉禮郎。蒙正至洛,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會,子孫環(huán)列,迭奉壽觴,怡然自得。大中祥符而后,上朝永熙陵,封泰山,祠后土,過洛,兩幸其第,錫賚有加。上謂蒙正曰:“卿諸子孰可用?”對曰:“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夷簡,任潁州推官,宰相才也。”夷簡由是見知于上。 富言者,蒙正客也。一日白曰:“兒子十許歲,欲令入書院,事廷評、太祝。”蒙正許之。及見,驚曰:“此兒他日名位與吾相似,而勛業(yè)遠過于吾。”令與諸子同學(xué),供給甚厚。言之子,即弼也。后弼兩入相,亦以司徒致仕。其知人類如此。 許國之命甫下而卒,年六十八。贈中書令,謚曰文穆。 蒙正初為相時,張紳知蔡州,坐贓免。或言于上曰:“紳家富,不至此,特蒙正貧時勾索不如意,今報之爾。”上命即復(fù)紳官,蒙正不辨。后考課院得紳實狀,復(fù)黜為絳州團練副使。及蒙正再入相,太宗謂曰:“張紳果有贓。”蒙正不辨亦不謝。在西京日,上數(shù)遣中貴人將命至,蒙正待之如在相位時,不少貶,時人重焉。 子從簡,再為國子博士;惟簡,太子中舍;承簡,司門員外郎;行簡,比部員外郎;務(wù)簡,亦國子博士;居簡,殿中丞;知簡,太子右贊善大夫。 蒙正弟蒙休,咸平進士,至殿中丞。 附錄:【呂蒙正墓入養(yǎng)晦處碑】呂蒙正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其墓葬在尉氏縣朱曲鄉(xiāng)北二里小寨村內(nèi),海拔83.6米。冢高約20米,直徑是66米,現(xiàn)保存完好。據(jù)《洧川縣志》載:“呂蒙正字呈功,河南洛陽人。祖夢奇戶部侍郎,父龜圖起居郎。惡蒙正而逐之。蒙正流寓于洧,在此苦讀。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以狀元第授臨丞,太宗、真宗時以敢言著稱,任三任宰相。卒謚文穆,葬于洧,建有祠堂,春秋致祭”。 墓周有小寨,墻高三丈(小寨村名由此而來),每逢春秋,鄉(xiāng)人謁陵,登高遠眺,空曠無際,爽氣宜人,故有“呂祠爽秋”之譽,列入洧州八景之一。在呂蒙正墓南約一里許的地方,立有“呂蒙正養(yǎng)晦處”石碑一通,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立,1930年重立。另據(jù)記載,洛陽金石鄉(xiāng)奉先里也有呂蒙正墓并有富弼所撰神道碑。舊志鄭北四十里有呂蒙正墓。洧川在新鄭北,是否指此墓,有待今后進一步考證查實。 【呂蒙正撰題聯(lián)】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額:南北 ——呂蒙正撰制春聯(lián) 當過北宋兩朝丞相的呂蒙正,小時候家里生活困難得厲害,少年父母雙亡,家境十分貧寒。大了以后,家里也沒什么起色,還是窮得叮當響。這一年,到了過年的時候,家中空無一物,悲傷之余,他別出心裁地創(chuàng)作了一副由數(shù)字組成的對聯(lián),這副奇怪的春聯(lián)在家門口貼出來以后,不大工夫,就圍了一大群看熱鬧的人。大伙兒莫名其妙,猜不出對聯(lián)的“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都站在那兒瞎嘀咕……這是一副漏字聯(lián)。漏字聯(lián)是對聯(lián)的一種特殊創(chuàng)造方法。作者選用人們的通常用語,有意漏掉一兩個字,讓讀者去猜想,這也是一種謎語聯(lián)。上聯(lián)“二三四五”缺什么?缺一;下聯(lián)“六七八九”,少什么?少十。簡而言之,是缺一少十。一與衣,十與食諧音,其意就是“缺衣少食”。而橫批是“南北”,不正是“沒有東西”嗎?它表達的意思就是“缺衣少食、沒有東西”,充分表達了作者當時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和諷刺。當讀者猜透了作者的用意之后,頓感作者構(gòu)思之奇妙,可謂神來之筆矣!呂蒙正巧妙地運用對聯(lián)謎,訴說了自己生活的困苦。短短一副對聯(lián),說盡世態(tài)炎涼。 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字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nèi)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吃穿有指望,奪取五經(jīng)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王五馬六,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呂蒙正諷題勢利親鄰(37+37=74字) 呂蒙正金榜題名當了大官以后,過去那些有錢的鄰居,便紛紛攜帶財禮前來賀喜巴結(jié)。呂蒙正見了,百感交集地說道:“諸位鄉(xiāng)親請先在中堂就座,然后我到我的書齋一觀。”酒足飯飽之后,他們陸續(xù)來到呂蒙正的書房,呂蒙正笑著說:“晚生草就一聯(lián),呈請諸位一閱。”只見紙上書就此聯(lián)。這些來客看罷,羞得無地自容。不一會兒,便一個個灰溜溜地走出了呂府。 【呂蒙正合撰、應(yīng)對聯(lián)】君恩臣必報; 父業(yè)子當承。 ——呂蒙正調(diào)改倪興官聯(lián) 北宋年間,河南洛陽有位書生叫呂蒙正。他家境清貧,靠賣字作詩為生。一天,呂蒙正路經(jīng)趙員外府門外,只見一群文人墨客,正在裝腔作勢,高談闊論。一打聽,原來是趙員外年過五十得貴子,高興非凡,以重金聘請文人墨客為他作門聯(lián)?,F(xiàn)在,這幫儒生搜盡枯腸,苦思無對。突然,工部侍郎的兒子倪興官大呼一聲“有了”,便得意地提筆寫下一聯(lián),貼在趙府大門上:“子當承父業(yè);臣必報君恩。”眾儒一見,急忙奉承,趙員外也稱贊不一。誰知站在旁邊的呂蒙正不禁大笑起來:“這樣的對聯(lián)貼在門口,也不怕別人笑掉牙!”倪興官見是位粗布藍衫的窮士,便蠻橫地說:“滾開,你有什么資格評論!”眾儒生也發(fā)出一陣狂笑。呂蒙正面對譏笑侮辱,不以為然,朗聲吟道:“舉目紛紛笑我窮,我窮不與別人同。腰間拔出龍泉劍,斬斷窮根永不窮。”倪興官一把拉住呂蒙正說:“你說本聯(lián)錯在何處?倘若說不出理由,我要上衙門告你侮辱斯文!”呂蒙正推開倪興官的手,理直氣壯地說:“你想告我?我還要告你呢!此聯(lián)不但粗劣,而且有滅族之禍。”趙員外一聽,大吃一驚,忙躬身問道:“客官請道出事由。”呂蒙正笑哈哈地說:“此聯(lián)顛倒人倫,目無君父。豈能臣在君上,子在父前。”眾人一聽,面面相覷,無言一對。這時,趙員外覺得呂蒙正言之有理,便請呂蒙正另作一聯(lián),以光耀門楣。呂蒙正見盛情難卻,就說:“不必重寫,只要把對聯(lián)中的字倒置變動一下,改成這副對聯(lián)。 未老思閣老;(趙員外) 無才做秀才。(呂蒙正) ——呂蒙正應(yīng)對趙員外 趙員外見呂蒙正才思敏捷,年少有為,有心再試試他,就合著自己的身份出了這一上聯(lián),要呂蒙正和。呂蒙正看了倪興官一眼,微微一笑對出下聯(lián)。趙員外一聽,滿口稱贊,打算將女兒黛菊許配給呂蒙正為妻。這時,倪興官醋意大發(fā),惡狠狠地吟出一句上聯(lián),呂蒙正毫不示弱對以正聯(lián)(見下)。 牛頭焉會生龍角?(倪興官) 狗嘴何曾出象牙?(呂蒙正) ——呂蒙正應(yīng)對倪興官 一介寒儒,妄想攀龍攀鳳攀丹桂;(倪興官) 三尊寶像,岸然坐鱉坐象坐蓮花。(呂蒙正) ——呂蒙正應(yīng)對倪興官 ?。ń由希┠吲d官緊接出此上聯(lián)。呂蒙正看到客堂正中的一尊佛像,即景生情對以下聯(lián)。倪興官詩才平庸,無言以對,雖氣得七竅生煙,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趙員外聽了,拍案叫絕,當即要婢女去閨房傳話小姐,告知已為其擇得佳偶。黛菊小姐自小聰明,能詩善詞,才貌雙全。聽了婢女的傳話,就稟明父親,說自己也有一聯(lián),如呂蒙正能對出下聯(lián),方可議婚。她的上聯(lián)是(見下)。 因荷而得藕;(趙黛菊) 有杏不須梅。(呂蒙正) ——呂蒙正屬對趙黛菊 呂蒙正一看小姐出的乃是一副諧音聯(lián),便一揮而就屬對下聯(lián)。上聯(lián)“荷”諧“何”、“藕”諧“偶”;下聯(lián)“杏”諧“幸”、“梅”諧“媒”。小姐見對得工整,比喻得當,不禁嫣然一笑,默許了婚事?;楹螅煽谥救は嗤?,相親相愛,形影不離。呂蒙正在妻子的輔助下,不久就考中了狀元,最后一直做到丞相。 黑白未分,此去不知南北;(劉小姐) 青黃不接,特來討點東西。(呂蒙正) ——呂蒙正應(yīng)對劉小姐 呂蒙正京試誤期,盤纏用盡,貧困潦倒。一日,劉宰相之女拋繡球招婿,京城內(nèi)熱鬧非凡,呂蒙正也去湊熱鬧。彩樓門外的守衛(wèi)見其衣衫襤褸,攔住了他說:“進場時辰已過,要面罰對課,你能行嗎?”呂蒙正哈哈大笑,說:“人才不可看貌相,海水不可用斗量。”守衛(wèi)被他說的啞口無言,便將呂蒙正帶到彩樓下去見劉小姐。端坐在彩樓上的劉月娥小姐,年方二九,聰明俊俏,琴棋書畫樣樣皆能,說媒的人踏斷了門檻,求親的不是皇親國戚,便是官家子弟,劉宰相唯恐答應(yīng)這家得罪那家,為此傷透腦筋,只得張榜“拋彩球”招親。劉宰相將此事和女兒一講,劉小姐傷心啼哭,說“彩球不長眼睛,豈不斷送了女兒終身?”劉宰相說:“老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那怎么辦?”劉小姐要求父親在榜上加一條:拋球之日,須準時入場,若過時辰,面罰對課。劉宰相不明女兒之意,劉小姐說:“有了這一條,紈绔子弟、繡花草包、不學(xué)無術(shù)之輩定然早早進場;飽學(xué)才子才敢姍姍來遲……”劉宰相一聽有理,便答應(yīng)了女兒的要求。此刻,呂蒙正被帶到彩樓下,劉小姐撩起珠簾一看,見呂蒙正雖然衣衫襤褸,卻是五官端正,雙眼炯炯有神,頗有幾分書生之氣。她命貼身丫環(huán)梅香前去問過姓名年齡,便出了這一上聯(lián)。呂蒙正脫口而出對以下聯(lián)。 荷葉魚兒傘;(劉小姐) 花絮虱兒窩。(呂蒙正) ——呂蒙正應(yīng)對劉小姐 劉小姐聽了呂蒙正的對句,覺得不錯,平仄對仗講究,但欠高雅,便又出一比上聯(lián)。呂蒙正一邊吟哦,一邊整了整衣冠,笑了笑答對下聯(lián)。 一桿銀槍,能擋雄兵百萬;(劉小姐) 半段竹竿,驅(qū)走惡狗千條。(呂蒙正) ——呂蒙正應(yīng)對劉小姐 劉小姐又出一比上聯(lián)。呂蒙正揮了揮討飯棒隨聲應(yīng)對下聯(lián)。劉小姐暗暗思忖,呂蒙正果然才華出眾,連對三課對答如流,只可惜張口不離破爛、乞討,不禁又好笑,又生氣。梅香有心成全呂蒙正,便對小姐說:“呂相公窮途落魄,苦在其中,對出的課當然含有苦味。”她湊到小姐耳邊咬了咬耳朵,小姐笑了笑,出了一比下聯(lián)(見下)。 金鑾殿上喊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呂蒙正) 十字街頭叫老爺,老爺老爺老老爺。(劉小姐) ——呂蒙正應(yīng)對劉小姐 呂蒙正忽然眼睛一亮,脫口而出對了上聯(lián)。瞬時,劉小姐笑逐顏開,撩起珠簾,手捧彩球走到臺前,向并非有意求親的呂蒙正拋去。呂蒙正眼快手疾,撩起破棉袍,一把接住了彩球。 《傳奇宰相呂蒙正》呂蒙正(946-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陽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狀元,皇帝為狀元寫詩賜宴就是從他開始的定例。988年起他當了多年宰相,是歷史上第一位直接從平民出身的宰相,第一個書生宰相、狀元宰相,是宋朝當宰相經(jīng)歷過三朝的兩個人之一。呂蒙正為人寬厚質(zhì)樸,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 呂蒙正剛?cè)氤癁楣贂r,朝廷中有官員指著他說:“這小子也配參與商議政事嗎?”呂蒙正表面裝著沒聽見,走過去了。和他一起做官的為他抱不平,問那個說話人的姓名。呂蒙正制止他說:“如果一知道他的姓名,就一生都忘不掉了,還不如不知道的好。”當時的人都佩服他的度量。 之前盧多孫當宰相時,他的兒子雍起家就當上了水部員外郎,以后就成為了慣例。到呂蒙正時,他上奏說:“臣成為進士,剛出來只做了九品京官,何況天下有才能的人終老林泉,沒有得到俸祿的多了。現(xiàn)在我的兒子剛剛離開襁褓(剛剛長大),就受到如此恩寵,可能會遭到陰間的懲罰。請皇上只讓他當臣剛剛出仕時做的官。”從此后宰相的兒子只當九品官,就成了制度。 大臣中有收藏古鏡的,自己說能照見兩百里遠的地方,想把鏡子送給呂蒙正尋求升官。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只不過有碟子那么大,哪里用得著能照見兩百里的鏡子?”聽見他這番話的人都驚嘆佩服。有人獻上一方古硯,那人當場打開,呵上一口氣,硯臺便濕潤可以砑墨了。呂蒙正不屑一顧,他說:“就是一天能呵上一擔水,也只不過值幾文錢罷了。”獻硯者十分沮喪,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去碰釘子了。 呂蒙正與兒子對談,兒子說別人非議父親,職權(quán)多被同僚瓜分。呂蒙正笑著說:“我確實無能,哪有什么才能呀,皇上提拔我,只是因為我善于用人罷了,我作宰相,人若不盡其才,才是我真正的失職啊!” 呂蒙正做了宰相還沒多久,有人揭發(fā)蔡州知州張紳貪贓枉法,呂蒙正就把他免了職。朝中有人對太宗說:“張紳家里富足,有的是錢,哪里能把錢看在眼里呢?是當初呂蒙正在貧寒之時,曾向張紳要錢,張沒給他,今天做了宰相就報復(fù)人家罷了。”這樣的事怎能辯清,呂蒙正對此事什么也沒說。太宗就恢復(fù)了張的官職。后來其它官員在審案時又得到張紳受賄的證據(jù),又被免了職,太宗這才知道冤枉了呂蒙正,就對他說:“張紳果然是貪污受賄。”呂蒙正只說:“知道了。”不辯亦不謝,真是寵辱不驚??! 呂蒙正的同窗好友溫仲舒,兩人同年中舉,在任上溫仲舒因犯案被貶多年,呂蒙正當宰相后,憐惜他的才能,就向皇上舉薦了他。后來溫仲舒為了顯示自己,竟常常在皇上面前貶低呂蒙正,甚至在呂蒙正觸逆了“龍鱗”之時,他還落井下石,當時人們都非??床黄鹚S幸淮?,呂蒙正在夸贊溫仲舒的才能時,太宗說:“你總是夸獎他,可他卻常常把你說的一錢不值啊!”呂蒙正笑了笑說:“陛下把安置在這個職位上,就是深知我知道怎樣欣賞別人的才能,并能讓他才當其任。至于別人怎么說我,這哪里是我職權(quán)之內(nèi)所管的事呢?”太宗聽后大笑不止,從此更加敬重他的為人。 呂蒙正作為一朝宰相,對下屬是個寬厚的長者,并注重提拔獎掖后進之人,可對皇上,他從不拍馬逢迎。有一次,正月十五的晚上賞燈,皇上大宴群臣。酒興正濃的時候,宋太宗說:“正當五代之際,天下生靈涂炭,哀鴻遍野,周太祖自鄴城南歸,無論是當官的還是老百姓,無不慘遭虜掠,城野大火漫燃,天上彗星劃過,看者無不心驚肉跳,以為天下再無太平之日。朕自當政之后,日理萬機,從不敢懈怠,常想天下百姓,以至才有今日之昌盛景象。由此來看,無論是大亂還是大治,無不是人之所為,并非是什么天意?。?#8221;大臣們聽后,紛紛贊美皇上英明,把太宗拍的得意忘形。這時呂蒙正走到太宗面前說:“皇上在此設(shè)宴,百姓莫不云集在此,放眼望去滿城燈火輝煌,確實一片繁榮的景象。臣不久前曾到城外,離城不數(shù)里就看到有許多人面露饑色,甚至還看到一些因饑餓而死的人。由此可見天下并不都像我們眼前所看到的這樣啊。愿陛下不但看到眼前的繁榮,而且也能看到遠處的正挨餓受凍的百姓,這才是天下蒼生的幸事??!”太宗聽到這話,一時黯然失色,群臣都不敢出聲。過了好久,太宗才轉(zhuǎn)怒為喜地說:“我得蒙正如唐太宗之得魏征,倘若做臣子的都能這樣時時提醒朕不忘以天下蒼生為念,國家哪里還會不富強,百姓不舒心啊。” 還有一次,太宗讓呂蒙正選一個人出使遼國,呂蒙正覺得一個姓陳的官員最稱職,就把名字呈上,太宗竟不同意。第二天,太宗問人選好了嗎?呂蒙正又以此人呈上,太宗還是不同意。當?shù)谌螁柤皶r,他仍以此人呈上,氣得太宗把呈上的文書擲到地上,憤憤地說:“你為什么如此固執(zhí)呢!”呂蒙正拾起文書平靜地說:“哪里是臣固執(zhí)呢?明明是陛下對這個人有偏見嗎。出使遼國,只有這個人最稱職,其余的人都不如他,臣不敢為了討好陛下而誤了國家大事。”看到呂蒙正頂撞太宗,滿朝大臣都嚇得連大氣都不敢出。太宗氣沖沖走下朝堂后,又回過頭來說:“罷罷罷,呂蒙正的氣量,我不如也,就依你的吧!”陳出使遼國,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宋真宗封禪,特意兩次經(jīng)過他家去看望退休的他,并詢問他家的人才,他沒有推薦兒子,推薦了侄子呂夷簡,他其實是避嫌,因為他的兒子事實證明很優(yōu)秀。他的侄子呂夷簡后來做宰相也是名相,不過有的人誤解呂夷簡,說他是奸相,因為他罷免了范仲淹和蘇舜欽,還逢迎皇帝,任用私人,其實正如后來南宋人評價的,別人不見得能做到他那么全面。呂的一家有三代五宰相(包括呂蒙正、呂夷簡、呂公著、呂大防、早先那個大事不糊涂的呂端等),幾十位達官。呂蒙正還從‘家仆’中培養(yǎng)出了賢宰相富弼。 呂蒙正當太子的老師時,寫有一篇經(jīng)典之作《破窯賦》(又稱勸世文),據(jù)說這文章感動了狂傲的太子(后來的真宗皇帝),使之謙虛謹慎。文章以自己從凄慘到富貴的經(jīng)歷,引述歷史上大量的事實,說明這世界人生命運的起落:“滿腹經(jīng)綸白發(fā)不第,才疏學(xué)淺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后貧,有先貧而后富,蛟龍未遇潛身于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水不得時風(fēng)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天地循環(huán)周而復(fù)始,所以人必須坦然面對坦途與坎坷。 呂蒙正在當時影響非常大,人們爭先傳誦他的故事,元朝人寫了不少關(guān)于他的劇本,例如《呂蒙正趕齋》、《彩樓記》和王實甫的《呂蒙正風(fēng)雪破窯記》。我小時候,媽媽教育我,總是講述他的故事,尤其是他原來的妻子,寒窯相伴,自己下廚,滿面煙塵,一旦富貴,八抬大轎前后簇擁,一個小指頭伸出轎外,回來她嚷嚷說自己感冒了…… 呂蒙正有7個兒子都做官,從簡、惟簡、承簡、行簡、務(wù)簡、居簡、知簡,其中有個兒子后來觸犯了權(quán)貴,被刺配江州了,流落在永修縣九合鄉(xiāng)蕭家教書,后世代居住永修。后世有南宋“五呂先生”等理學(xué)大賢……其家族人才輩出,代代不乏。 【破窯賦】呂蒙正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雄雞扇翼,飛不過鴉。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 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騰達。 文章蓋世,孔子厄困于陳邦; 武略超群,太公垂釣于渭水。 顏淵命短,實非兇惡之徒; 盜跖年長,不是善良之輩。 堯舜明圣,卻生不肖之兒; 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 張良原是布衣,蕭何曾為縣吏; 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之餐,及至遇行,腰懸三齊玉印。 楚霸英雄,敗于烏江自刎; 漢王柔弱,竟有萬里江山。 晏子身短五尺,使楚拜齊名相; 諸葛力無縛雞,出作蜀漢軍師。 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 馮夷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 滿腹文章,白發(fā)竟然不中; 才疏學(xué)淺,少年及第登科。 深院宮娥,運退反為妓女; 風(fēng)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 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 俊秀郎君,反配粗丑之婦。 蛟龍未遇,潛水于魚鱉之間; 君子失時,拱手于小人之下。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 地不得時,草木不生; 水不得時,波浪不靜; 人不得時,限運不通。 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有先貧而后富,有老壯而少衰。 衣服雖破,常有禮儀之容; 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 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 心若不欺,必有揚眉之日。 初貧君子,天然骨格生成; 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 福祿豈能強求,富貴誰人不欲 呂蒙正 《命運賦》(于上版本不同)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雞翼大,飛不如鳥。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云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文章蓋世,孔子尚困于陳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釣于渭水。盜跖年長,不是善良之輩。顏回命短,實非兇惡之徒。堯舜至圣,卻生不肖之子。瞽叟頑呆,反生大圣之兒。張良原是布衣,簫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首相??酌骶优P草廬,能作蜀漢軍師。韓信無縛雞之力,封為漢朝大將。馮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無封。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雖弱,卻有河山萬里。滿腹經(jīng)綸,白發(fā)不第;才疏學(xué)淺,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后貧,有先貧而后富。蛟龍未遇,潛身于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水不得時,風(fēng)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昔時,余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饑。上人憎,下人厭,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出則壯士執(zhí)鞭,入則佳人捧秧,思衣則有綾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皆言余之貴也。余曰: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huán),終而復(fù)始者也。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簾內(nèi)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fù)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皆服其量。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二,亦見李元綱《厚德錄》 呂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不喜歡記憶別人的過失。初任參知政事(副宰相),進入朝堂(百官治事之所)時,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nèi)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當上了參知政事呀?”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而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追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查問。下朝以后,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事仍然憤憤不平,后悔當時沒有窮追查問。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則終身不能忘記,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也沒有什么損失。”當時的人都佩服呂蒙正胸懷大量。(趙永春) 〔小議〕這種度量也是想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所必備的,否則,整日糾纏于個人的恩怨,哪里還有時間和心思去搞事業(yè)呢? 我們這里有他的一個傳說:有一年過年時,他沒錢只好向屠戶借了一個豬頭,但豬頭煮熟時屠戶就向他計債討債了,沒辦法只好把豬頭還給了屠戶。大年三十,人家到他家門口,只聽見他勸老婆,不吃蘿卜就吃菜。進來一看原來時蘿卜和蘿卜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