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堂侄墓三大懸疑 碑上只留"歲仲夏之吉"吳應瑋的墓碑只有0.8米長、0.45米寬,與其他墓碑相比就顯得非常小。吳應瑋的墓卻帶給歷史學者們種種疑惑,現今至少存在三大疑點:
疑點1 墓碑上為何沒有刻立時間?由于墓碑上沒有刻寫立碑時間,只留下了“歲仲夏之吉”五個字表明立碑的季節(jié),這很難判斷墓葬的精確年代,只能根據吳應瑋的輩分和大致生活年代,估算在清代康熙早期下葬。 疑點2 墓碑上為何只有男性墓主人一人?中國傳統(tǒng)習慣大多是夫妻合葬,有的即使妻子早逝尸體無從尋覓,也要在墓碑上用某種形式刻上墓主人妻子的姓氏。墓主人的妻子葬在何方?如果晚于吳應瑋去世,那么為何不與丈夫同葬一地? 疑點3 墓碑的發(fā)現地在山的陰坡,且墓葬周圍沒有發(fā)現其他墓葬,墓葬比較簡單,是否是墓主人后代的有意掩飾?按照古代喪葬習慣,官紳墓地一般選擇山的陽坡。此墓沒有出土隨葬品,這與墓主人“奉政大夫”的身份不相符。 一村民在用推土機平整土地時,推出吳三桂堂侄的墓碑,隨后發(fā)現其墓葬。 墓葬是單人墓,立于山的陰坡,沒寫立碑時間??脊湃耸糠治?,可能因為怕報復,其家人將墓葬悄悄地遷到這里的。 墓碑是在葫蘆島興城市一處山坡下挖出的,碑身寫著“皇清誥封奉政大夫顯考吳公應瑋之墓”。 文物部門通過考古勘探發(fā)現,墓碑發(fā)現地即為墓葬所在地,墓葬雖有局部破壞但輪廓可辨,墓葬規(guī)模不大,由于下葬時在棺槨周圍設置了木炭層,因此木質棺槨并未完全腐爛,墓葬為單人獨葬,墓室很小,除了放置棺槨外未發(fā)現隨葬品,墓主人為男性。 出土的墓碑成為確認墓主人身份的唯一證據。葫蘆島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張愷新和考古人員通過對碑文和吳三桂家族歷史的研究得出結論:墓主人是一位官員,吳應瑋是吳三桂的堂侄,生前擔任的具體官職不詳,死后被追封為五品奉政大夫。 葫蘆島市文物工作者推測:吳三桂堂侄吳應瑋,很可能在吳三桂反清前去世并被清廷追封官爵。吳三桂起兵后,其家人為了避免吳應瑋的墓遭破壞,將其遷到僻靜的山坡處,甚至沒寫立碑時間以掩人耳目。 隨著吳氏家族的破敗,吳應瑋的兒子帶著母親遠走他鄉(xiāng),最后也沒有回到興城尋找父親的墓地,吳應瑋夫婦的合葬也就無從談起。 當地文物專家正在加緊破解這些謎團,同時也希望國內文史專家結合吳三桂及吳氏家族歷史提出見解,以盡早揭開種種迷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