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意境”,舊時詩論家也稱“境界”,就是指文學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正如王國維所說的:“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古詩詞之佳者,無不如是。”(《宋元戲曲史》)意境是詩的靈魂,詩的生命,是詩歌中“意”與“境”兩個因素的和諧統(tǒng)一:“意”即詩人在詩中抒發(fā)的感情,“境”即所描繪的具體景物和生活畫面。 常見的詩歌意境有:(?。┬燮骈煷?,如曹操的《觀滄?!?,寫景雄奇壯美,抒情奔騰震蕩;(2)蒼涼悲壯,如李白的《關山月》,寫景峻拔蕭疏,抒情慷慨悲涼;(3)深邃沉郁,如杜甫的《登高》,沉郁頓挫,曲回郁結;(4)閑適淡泊,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寂幽趣,遠塵避世;(5)凄婉幽傷,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哀傷凄冷,如泣如訴;(6)清新飄逸,如楊萬里的《小池》,生動活潑,細致素雅。 一、[2007浙江卷]閱讀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問題。(6分)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月圓 (金)吳激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后庭花。舊事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中呂]山坡羊 燕子 (元)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春風堂上尋王謝。 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4分)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詞曲的對照理解,涉及對典故的判斷和理解,對詩歌意境、主題和語言藝術的理解鑒賞能力。 [答案]劉詩今昔對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 二、[2007年遼寧卷]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秋夜獨坐(節(jié)選) (王維)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夜深 ([宋]周弼) 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床對夜燈。 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 (1)兩詩中均寫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請具體說明。(4分) (2)兩詩中均有“獨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試簡要分析。(4分)[解析](1)本題考查意象意境的分析,注意要求是“具體說明”。王詩寫的是“秋夜”,寫了山中果落、燈前蟲鳴的現象;(1分)周詩寫的是“春夜”,寫了春雪初停、殘月掛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詩描寫的是動景,(1分)周詩描寫的是靜景。(1分)(2)本題考查對作者感情的理解,應抓住意象特征,分析創(chuàng)設的意境氛圍。注意要求是“簡要分析”。王詩寫的是悲哀孤獨的心境。(1分)一、二句寫人獨坐的孤寂和歲月流逝的悲涼;三、四句寫草木昆蟲零落哀鳴,更添悲哀。(1分)周詩寫的是寧靜安適的心境。(1分)一、二句寫的是人獨坐燈下苦讀,不覺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變化襯托了人夜讀時的投入和專注。(1分) 三、[2007四川卷]閱讀下面一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葛溪驛(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覺風露早,歸夢不知山水長。 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涼。 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 詩人的心緒集中體現在“亂”字上,全詩是怎樣表現的?請簡要賞析。(6分) [解析]本題考查對詩歌意境、主題和詩眼的判斷與理解。須抓住詩中的意象和凄清的意境及有關思鄉(xiāng)語句來分析。 [答案]本詩以“亂”為詩眼,情景交融,抒寫了詩人的家國之思。首聯借殘月、滴漏、昏暗的燈光暗寫詩人心煩意亂。頷聯直寫身體之病、羈旅之困、懷鄉(xiāng)之愁,點明“亂”的部分原因,為進一步寫“亂”蓄勢。頸聯轉寫憂國之思,以天地凄涼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煩亂的心情更推進一層。尾聯用襯托手法,借疏桐蟬鳴將詩人的煩亂渲染到極致。 探究規(guī)律 第一、知人知時,初步感知意境 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文學主張、藝術風格以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學潮流,有利于真正領悟一首詩歌深蘊的意境。所謂“知時論詩”,是說一切藝術作品都來源于生活,詩歌無可避免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如宋朝中期社會富庶、俘靡,宋詞多有婉約綺麗之象。所謂“知人論詩”,是說即使在相同的社會政治背景下,詩人因迥異的性情、志趣、家世和各自不同的生活際遇,也會形成各自不同的作品。如“李白之飄逸、賈島之詭譎、稼軒之豪邁、淑真之凄清”。 第二、研析詩題,敏銳捕捉意境 詩題往往是全詩的眼睛。研析詩題,能快捷捕捉詩的情調、情脈和情結,進而為結合全詩鑒賞意境作準備。(1)詩題暗示詩詞的類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為思鄉(xiāng)詩,王維的《過香積寺》是詠物詩;(2)詩題營造情感氛圍,或點明時空,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的“夜”,或點明基調,如王昌齡的《閨怨》中的“怨”;(3)詩題暗示意境的結合方式,意境的結合方式有三:一是情由境生,如王昌齡的《閨怨》,因主人公久居深“閨”而生出“悔教夫婿覓封侯”的“怨”;二是移情入境,如杜甫的《春望》,題目不是因“春”而望,而是心有所“望”,即將自己的憂國之思與懷民之情移入春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三是物我交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雨知人意,人解物情,物我同構,契合無痕。 第三、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意象,進而漸入意境 意象是指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意象對于意境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讀者進入詩歌的意境總是從感受意象開始的。詩人對意象的選取與描繪,正是作者主觀感情的流露,因此,鑒賞詩歌時,抓住意象并反復揣摩、體味意象,是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而順利進入詩歌意境的關鍵。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寫道:“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元曲疊用九個名詞,描寫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聯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藝術構思組成一幅彌漫著陰冷氣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陽圖。暮色思歸的烏鴉,安逸自適的人家,旅途勞頓的老馬,烘托出浪跡天涯的游子思念故鄉(xiāng)彷徨悲苦的情懷。曲中的九個名詞正是九個意象,每一個意象都牽連著作者的那份羈旅愁思,它們有機地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這種看似簡單的意象組合,卻出人意料地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從而成為元曲中的絕唱。 第四、善于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深刻挖掘意境 “形象大于思維”的藝術現象就是讀者、鑒賞者發(fā)揮了其聯想與想像力的結果。沒有想像就沒有詩歌。從抽象的文字符號到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畫面的形成,這中間的橋梁便是聯想和想像這兩種思維。善于想象、聯想可以再現詩歌場景,與詩人情念相通,心脈相聯,感悟詩歌的意境。一是補白創(chuàng)造,獲得“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審美效果;二是靈活自由地打破時空界限,突出、放大、縮小、連綴意象,衍生出氣象萬千的境界。如對“踏花歸來馬蹄香”這句詩,讀者可以通過馬蹄帶回的香氣進行補白再創(chuàng)造,然后還原出馬和主人游春的愜意情景,自然就傳達出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了。 【解題技巧】意境類鑒賞題答題格式類型1.先觀點后理由,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2.先分后總式,答題時,先分說后總說。3.先總后分式,答題時,先總說后分說。4.分點作答式,答題時,分成點,分條陳述。 練習: 1、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送裴侍御歸上都 (張謂) 楚地勞行役,秦城罷鼓鼙。 舟移洞庭岸,路出武陵溪。 江月隨人影,山花趁馬蹄。 離魂將別夢,先已到關西。 本詩的頸聯向來被人稱頌,你認為其中哪兩個詞最精練、傳神?為什么?(6分) 2、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長安秋望 (趙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三、四兩句為歷代傳誦的名句,人因稱趙嘏為“趙倚樓”,請說說妙處。(6分) 3、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蘇氏別業(yè) (祖詠) 別業(yè)居幽處,到來生隱心。 南山當戶牖,灃水映園林。 竹覆經冬雪,庭昏未夕陰。 寥寥人境外,閑坐聽春禽。 這首詩描寫了一種怎樣的環(huán)境?又是怎樣描寫的?(6分) 4、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憶秦娥(劉克莊) 梅謝了,塞垣凍解鴻歸早。鴻歸早。憑伊問訊,大梁遺老。 浙河西面邊聲悄?;春颖比ゴ稛熒?。炊煙少。宣和宮殿,冷煙衰草。 ①作者為什么能“憑伊問訊,大梁遺老”?這兩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4分) ②“邊聲悄,炊煙少”反映了怎樣的現實?表達了怎樣的感情?(2分) 5、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春題湖上(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試分析本詩的表現手法和思想內容。(6分) 參考答案: 1、頸聯中的“隨”、“趁”最精練傳神。(2分)“隨”有“跟隨”之意,“趁”于此處則有“追逐”之意。(1分)月在江中的倒影隨人的移動而移動,山花追逐著馬蹄,這是一幅多么優(yōu)美的山水畫,只可惜友人要離去。(1分)這兩個詞分別將“江月”和“山花”擬人化了。(2分) 2、頷聯意味雋永,發(fā)人深思。天即將亮,幾點殘星,塞外的北雁向南飛過,詩人見此,怎不產生思鄉(xiāng)之情?而這時又傳來一聲哀怨的長笛聲,依稀望見有人倚樓,是誰這么早起倚樓?是不是也在思念親友?這些都讓人產生遐思。(2分)頷聯承上啟下,(1分)由首聯寫宮闕自然過渡到通過寫景抒發(fā)羈旅鄉(xiāng)思,(1分)對仗工整,音韻和諧。(1分)同時,這兩句詩選景典型,描寫生動。(1分)詩人選取了最易動人愁思的意象——殘星、秋雁,又以凄清的笛聲加以烘托,寫景時動靜結合,形聲結合,(2分)從而很好地表現了作者的羈旅鄉(xiāng)思。(1分) 3、這首詩極力描寫了蘇氏別業(yè)園林清幽、寂靜的環(huán)境。(2分)一開始就點出了環(huán)境之“幽”,人到后會產生歸隱思想;(2分)二、三兩聯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園林內外的景色,具體描寫了“幽”的環(huán)境;(2分)尾聯提到“寥寥人境外,閑坐聽春禽”,更是突出了“幽”。(2分) 4、①因為歸鴻是春天從南方飛往北方,作者身在南宋,淪陷的中原在北方,所以才能“憑伊問訊”中原的父老鄉(xiāng)親。(2分)這兩句表達了作者對北方父老的關心,(1分),以及沉痛的國破家亡之情。(1分)②“邊聲悄”是說邊境無戰(zhàn)事,“炊煙少”是說淪陷區(qū)人煙稀少,人民生活愁苦,(1分),這表達了對金人壓迫人民的強烈仇恨。(1分) 5、詩的前三聯寫景,尾聯抒情,情景交融。(2分)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亂峰”以下三句,描繪群山環(huán)繞,參差不一,湖上水面平展;排排青松裝點山巒,如同翡翠,月亮映入湖心,象一顆閃光的珍珠。(1分)“碧毯”二句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線頭、新蒲象青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僅源于作者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也體現出作者對湖區(qū)人民的關懷。(2分)尾聯直抒胸臆,表現了作者對杭州深深的眷戀。(2分) |
|
來自: 昵稱503199 > 《文學史知識+余生不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