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 Win + Linux 多重系統(tǒng)啟動 在進入主題之前,有必要先和諸位了解一下 EFI -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 (可擴展固件接口) 與 BIOS - 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 (基本輸入輸出系統(tǒng)) 之間的基本差異。 目前 Windows 無法支持 EFI 的原因是它們兩者在硬盤啟動引導機理方面存在著本質性的區(qū)別: • 為 BIOS 設計的操作系統(tǒng)都依賴 MBR (Master Boot Record Format,主引導扇區(qū))來管理硬盤資源。 • EFI 原生支持的操作系統(tǒng)采用全新的 GPT (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 Partition Table Format,全局唯一識別分區(qū)表格式) 技術。 我們知道,MBR 位于硬盤的第一個隱藏扇區(qū),它所記錄的便是硬盤的分區(qū)信息。如果直接在 Windows 安裝過程中對硬盤進行分區(qū),分區(qū)的信息都被寫入到硬盤的 MBR 中,硬盤就根據 MBR 的內容來確定自己的分區(qū)情況。MBR 最多可支持每個磁盤有 4 個主分區(qū),或 3 個主分區(qū)與 1 個擴展分區(qū) (擴展分區(qū)內可包含 23 個邏輯分區(qū))。 與 MBR 分區(qū)的樣式相比,GPT 分區(qū)樣式支持每個磁盤最多有 128 個主分區(qū),可管理的存儲資源范圍遠遠超過 MBR。并且 GPT 將至關重要的平臺操作數據儲存于分區(qū),而不是位于非分區(qū)或隱藏扇區(qū)。另外,GPT 分區(qū)具有多余的主要及備份分區(qū)表,用來提高分區(qū)數據結構的完整性,還支持唯一的磁盤和分區(qū) ID (GUID)。 長期以來,阻礙 EFI 進入廣泛應用的門檻便在于操作系統(tǒng)的支持。曾經外界一度認為,微軟 Windows Vista 將成為首款支持 EFI 的操作系統(tǒng),但是微軟已經公開表示 Windows Vista 仍然不支持 EFI。與微軟遲緩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對比,Linux 業(yè)界對 EFI 就非常積極,加上英特爾的鼎力支持,Linux 內核目前已實現對 EFI 的支持。而另一方面,蘋果公司成為了真正第一家在 X86 PC 中采用 EFI 技術的廠商,蘋果公司推出的酷睿雙核 MacBook Pro 電腦率先引入 EFI 技術而成為另類,但這也給許多有意在 Mac 機上安裝 Windows 的用戶帶來了困擾。由于固件接口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外界普遍認為普通用戶無法在 Macintosh 電腦上安裝 Windows。但沒過多久,蘋果公司推出了 BootCamp 軟件的公開測試版,使普通用戶可以非常容易地在基于 Intel 的 Macintosh 電腦上安裝 Tiger 與 Windows 兩個平臺的系統(tǒng),實現了傳奇的 Mac + Win 雙啟動! 不過,隨著廣大蘋果用戶的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增長,以及 Windows 轉校生們的渴望,BootCamp 現有的功能已不能滿足大眾。所以,人們都產生了這樣的疑問 —— 能通過 BootCamp 實現除了 Mac OS X 分區(qū)與 Windows 分區(qū)以外更多的分區(qū)或操作系統(tǒng)嗎? BootCamp 的回答: “不可能!” 經過研究,實際上 BootCamp 的工作原理只是在基于 GUID 分區(qū)表劃分的分區(qū)上,不重新分區(qū)整個硬盤便直接改變當前分區(qū)大小,并分出第二個分區(qū),再格式化成為 FAT/NTFS 格式,將分區(qū)的信息寫入 EFI File System 中,這樣就可以被 BootCamp 或啟動磁盤調用。在弄清了它的工作原理之后,本人嘗試使用命令行也同樣地不重新分區(qū)整個硬盤,直接改變了原有分區(qū)的大小,劃分出了第二個分區(qū)。 初步的成功給了本人更多的信心,也讓本人經歷了大約一個月的研究過程。由于沒有可靠的先例參考資料,整個研究過程中本人幾乎被無數次的藍屏、黑屏、磁盤錯誤、安裝失敗、無法重新安裝、死機等等現象折磨到幾近抓狂的地步,但每當有了一絲新的突破,那種興奮的感覺又令本人無比快樂,因此本人用“抓狂,但快樂”來形容此次激動人心的經歷! 以下內容中,本人將通過 Command,EFI,以及 BIOS 模式來成功繞過 EFI 技術的限制,實現“蘋果電腦 Mac + Win + Linux 多重系統(tǒng)啟動 (+ 公用分區(qū))”。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將不可能成為可能吧... 目錄 & 內容 Command 模式 (系統(tǒng)總數為 128 個 Macintosh + Windows 系統(tǒng),不支持 3 個以上的 Windows 系統(tǒng)同時存在) • Tiger/Leopard (Journaled HFS+) • Public (FAT32) • XP/Vista (FAT32/NTFS) • Data (Journaled HFS+) • Tool (Journaled HFS+) • Ubuntu (可選安裝) (EXT3) EFI 模式 (系統(tǒng)總數為 128 個 Macintosh + Windows 系統(tǒng),不支持 3 個以上的 Windows 系統(tǒng)同時存在) • Public (FAT32) • Vista (NTFS) • XP (FAT32/NTFS) • Tiger (Journaled HFS+) • Leopard (Journaled HFS+) • Data (Journaled HFS+) • Tool (Journaled HFS+) • Backup (Journaled HFS+) • Ubuntu (可選安裝) (EXT3) BIOS 模式 (系統(tǒng)總數為 26 個 Macintosh + Windows 系統(tǒng),支持 3 個以上的 Windows 系統(tǒng)同時存在) • XP ENU (FAT32/NTFS) • XP CHSS (FAT32/NTFS) • XP CHST (FAT32/NTFS) • Vista ENU (NTFS) • Vista CHS (NTFS) • Vista CHT (NTFS) • Tiger ENU (Journaled HFS+) • Tiger CHS (Journaled HFS+) • Tiger CHT (Journaled HFS+) • Leopard ENU (Journaled HFS+) • Leopard CHS (Journaled HFS+) • Leopard CHT (Journaled HFS+) • Data (FAT32/Journaled HFS+) • Tool (FAT32/Journaled HFS+) • Backup (FAT32/Journaled HFS+) • Public (FAT32) • Ubuntu ENU (可選安裝) (EXT3) • Ubuntu CHS (可選安裝) (EXT3) • Ubuntu CHT (可選安裝) (EXT3) Extras 模式 • Macintosh 讀寫 NTFS • Windows 讀寫 HFS • 備份/恢復已安裝的系統(tǒng) • Macintosh 運行 Windows 程序 Notes 注意事項 (本文中的 ENU、CHS、CHT 分別代表英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的系統(tǒng),雖然 Mac 與 Linux 本身為多語系系統(tǒng),但在本文中均當作單語系系統(tǒng)在本機安裝多個系統(tǒng)之用) • Command 模式 • EFI 模式 • BIOS 模式 配備 & 要求 基本設備 • 基于 Intel 的 Macintosh 電腦,配備: USB 鍵盤和鼠標,或內建的鍵盤和觸控版 電腦的所有固件更新 • 您準備安裝 Windows 的磁盤至少有 10 GB 可用空間 • 您準備安裝 Macintosh 的磁盤至少有 20 GB 可用空間 • 您準備安裝 Linux 的磁盤至少有 10 GB 可用空間 • 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或 Leopard v10.5.0 安裝盤或更高版本 • XP (Service Pack 2),或 Windows Vista 或更高版本 • Ubuntu 7.04 安裝盤或更高版本 • 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獲取: MacWindowsDrivers_wy.dmg • 外置移動硬盤 (僅 BIOS 模式需要),并配備以下: OS ASR (使用“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將安裝在基于 Intel 的 Macintosh 電腦上的 Mac OS X 系統(tǒng)制作成為 .dmg 的磁盤映像) USB 2.0 FireWire Command 模式 挑戰(zhàn)目標 • Tiger/Leopard (Journaled HFS+) • Public (FAT32) • XP/Vista (FAT32/NTFS) • Data (Journaled HFS+) • Tool (Journaled HFS+) • Ubuntu (可選安裝) (EXT3) 適用人群 單語系工作環(huán)境!此模式能保留硬盤原有數據,因此適用于電腦上只有一個分區(qū),并且無法使用任何介質 (Server、CD/DVD,移動硬盤) 將數據備份的電腦。 在 111.8 GB (120 GB) 的 MacBook 上,操作如下: Tiger!確保 Tiger 已安裝在基于“GUID Partition Table (GUID 分區(qū)表)”的單一宗卷。 啟動“Terminal (終端)”, 運行 diskutil list 命令,“Terminal (終端)”顯示結果如下: 表中所示 disk0s2 便是目前單一的分區(qū) Tiger,現在要在不損壞原有數據的情況下將其劃分為五個分區(qū)“Tiger、Public、XP、Data、Tool,Ubuntu (可選安裝)”。 在“Terminal (終端)”中運行以下命令: • diskutil resizeVolume disk0s2 19G "Journaled HFS+" Public 18.5G "MS-DOS FAT32" XP 18.5G "Journaled HFS+" Data 18.5G "Journaled HFS+" Tool 18.5G "Journaled HFS+" Ubuntu 18.5G XP!插入“XP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XP 安裝盤”啟動。 等待 XP 載入硬件信息的過程結束,點按 Enter 鍵,再點按 F8 鍵,XP 顯示結果如下: 選擇“分區(qū) 4” (盤符為 C),點按 Enter 鍵,選擇用 FAT 或 NTFS 文件系統(tǒng)格式化分區(qū) (快),點按 Enter 鍵,再點按 F 和 Enter 鍵。 格式化、復制文件完成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 (將看見“Windows”分區(qū)),從“Windows”分區(qū)啟動。 按照屏幕指示安裝結束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再從“Windows”分區(qū)啟動。 前往“開始 > 我的電腦”,將分區(qū)“本地磁盤 (C: )”更名為“XP (C: )”,選擇“DVD-RW 驅動器”,點按“彈出該盤”將“XP 安裝盤”彈出。 插入“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按照屏幕指示安裝結束后,點按“結束 (F)”退出安裝器,點按 推出 鍵將“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彈出。 Public!插入“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啟動,選擇任何一種語言作為主語言,并點按“?”。 從"Utilities (實用程序)"菜單中啟動“Terminal (終端)”,運行 diskutil list 命令,表中“disk0s4”便是已安裝了“XP”的分區(qū),“Terminal (終端)”顯示結果如下: 而 disk0s3 是即將用來作為 Macintosh、Windows,Ubuntu 所公用的分區(qū) Public。在“Terminal (終端)”中運行以下命令: • diskutil eraseVolume "MS-DOS FAT32" Public disk0s3 預留的 disk0s5 與 disk0s6 分別為 Data 與 Tool,“disk0s7”則是未來的 Ubuntu (可選安裝),在“Terminal (終端)”中分別運行以下命令: • diskutil eraseVolume "Journaled HFS+" Data disk0s5 • diskutil eraseVolume "Journaled HFS+" Tool disk0s6 • diskutil eraseVolume "Journaled HFS+" Ubuntu disk0s7 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點按 推出 鍵將“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光盤彈出,選擇任意系統(tǒng)進入,除了 Ubuntu,現已大功告成! Ubuntu (可選安裝) !如果不需要安裝 Ubuntu,則可直接作為數據分區(qū)使用,并忽略以下步驟: 插入“Ubuntu 7.04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Ubuntu 7.04 安裝盤”啟動。 按 F2 鍵選擇任何一種語言作為主語言,點按 Enter 鍵。 從菜單中選擇“Start or install Ubuntu (啟動或安裝 Ubuntu)” 等待 Ubuntu 載入硬件信息的過程結束,在桌面上點按 Install,按照屏幕指示進行操作。 在第 3 步,選擇“U.S.English - Macintosh”。 在第 4 步,需要選擇“Manual”,并選中“/dev/sda7”,點按“Edit partition”,將“use as”選擇 ext3,在 mount point 中輸入“/”,在分區(qū)大小中輸入現有大小,點按 OK。 選中“/dev/sda7”下方的“free space”,點按“New Partition”,保持 Beginning 已被勾選,從“use as”選擇 swap,點按 OK。Ubuntu 顯示結果如下: 選擇“/dev/sda7”,按照屏幕指示繼續(xù)安裝,安裝完成后提示 Continue using the live CD 或 Restart now,重啟時將自動推出“Ubuntu 7.04 安裝盤”,然后點按 Enter 鍵。 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選擇任意系統(tǒng)進入,全部大功告成! EFI 模式 挑戰(zhàn)目標 • Public (FAT32) • Vista (NTFS) • XP (FAT32/NTFS) • Tiger (Journaled HFS+) • Leopard (Journaled HFS+) • Data (Journaled HFS+) • Tool (Journaled HFS+) • Backup (Journaled HFS+) • Ubuntu (可選安裝) (EXT3) 適用人群 單語系工作環(huán)境!此模式不能保留硬盤原有數據,因此適用于已將硬盤數據備份到其它介質 (Server、CD/DVD,移動硬盤),并能重新分區(qū)的電腦。 在 111.8 GB (120 GB) 的 MacBook 上,操作如下: 開機,插入“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并按住 Option 鍵,從“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啟動。 選擇任何一種語言作為主語言,點按“?”,并從"Utilities (實用程序)"菜單中啟動“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 從左側的列表中選擇本地磁盤 (并非分區(qū)),并選擇右側的“Partition (分區(qū))”標簽;從“Volume Scheme (宗卷方案)”菜單中選擇“9 Partitions (9 個分區(qū))”。 分別在“Name (名稱)、Size (大小)”框中輸入分區(qū)名稱和分區(qū)大小,從“Format (格式)”菜單中更改當前的分區(qū)格式,顯示結果如下: 點按“Options (選項)...”,選擇“GUID Partition Table (GUID 分區(qū)表)”,點按“OK (好)”; 確保只有“磁盤工具”中可見的第 3 個分區(qū)為 FAT32(MS-DOS) 格式,然后點按“Partition (分區(qū))”,再點按“Partition (分區(qū))”進行分區(qū)。 退出“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 Tiger!在“Install Mac OS X (安裝 Mac OS X)”面板上連按“Continue (繼續(xù))”,點按“Agree (同意)”。 在“Select a Destination (選擇一個目的宗卷)”時,選擇"Tiger"分區(qū),按照屏幕指示進行操作。 安裝完成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點按“推出”鍵推出“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 Leopard!插入“Mac OS X v10.5 安裝盤”,從“Mac OS X v10.5 安裝盤”啟動,將 Leopard 安裝到 Leopard 分區(qū),安裝的步驟與 Tiger 類似。 安裝完成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再點按“推出”鍵推出“Mac OS X v10.5 安裝盤”。 XP!插入“XP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XP 安裝盤”啟動。 等待 XP 載入硬件信息的過程結束,點按 Enter 鍵,再點按 F8 鍵,XP 顯示結果如下: 選擇“分區(qū) 4” (盤符為 C),點按 Enter 鍵,選擇用 FAT 或 NTFS 文件系統(tǒng)格式化分區(qū) (快),點按 Enter 鍵,再點按 F 和 Enter 鍵。 格式化、復制文件完成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 (將看見“Windows”分區(qū)),從“Windows”分區(qū)啟動。 按照屏幕指示安裝結束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再從“Windows”分區(qū)啟動。 前往“開始 > 我的電腦”,將分區(qū)“本地磁盤 (C: )”更名為“XP (C: )”,選擇“DVD-RW 驅動器”,點按“彈出該盤”將“XP 安裝盤”彈出。 插入“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按照屏幕指示安裝結束后,點按“結束 (F)”退出安裝器,點按 推出 鍵將“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彈出。 Vista!插入“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啟動,選擇任何一種語言作為主語言,并點按“?”。 從"Utilities (實用程序)"菜單中啟動“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 從左側的分區(qū)列表中選擇分區(qū) Vista,并選擇右側的“Erase (抹掉)”標簽。 從“Volume Format (宗卷格式)”菜單中選擇“MS-DOS File System”,點按“Erase (抹掉)...”。 此“Erase (抹掉)...”完成后,退出“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點按 推出 鍵將“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光盤彈出。 插入“Vista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Vista 安裝盤”啟動,先將 Vista 分區(qū)格式化為 NTFS 后安裝,并安裝“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安裝的步驟與 XP 類似。 安裝完成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點按“推出”鍵推出“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 Public!插入“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從“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啟動,選擇任何一種語言作為主語言,并點按“?”。 從"Utilities (實用程序)"菜單中啟動“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 從左側的分區(qū)列表中選擇分區(qū) Public,并選擇右側的“Erase (抹掉)”標簽。 從“Volume Format (宗卷格式)”菜單中選擇“MS-DOS File System”,點按“Erase (抹掉)...”。 此“Erase (抹掉)...”完成后,退出“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 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選擇任意系統(tǒng)進入,除了 Ubuntu,現已大功告成! Ubuntu (可選安裝) !如果不需要安裝 Ubuntu,則可直接作為數據分區(qū)使用,并忽略以下步驟: 插入“Ubuntu 7.04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Ubuntu 7.04 安裝盤”啟動。 按 F2 鍵選擇任何一種語言作為主語言,點按 Enter 鍵。 從菜單中選擇“Start or install Ubuntu (啟動或安裝 Ubuntu)” 等待 Ubuntu 載入硬件信息的過程結束,在桌面上點按 Install,按照屏幕指示進行操作。 在第 3 步,選擇“U.S.English - Macintosh”。 在第 4 步,需要選擇“Manual”,并選中“/dev/sda10”,點按“Edit partition”,使用分區(qū)大小的原始大小,保持 Beginning 已被勾選,將“use as”選擇 ext3,在 mount point 中輸入“/”,點按 OK。 選中“/dev/sda10”下方的“free space”,點按“New Partition”,保持 Beginning 已被勾選,從“use as”選擇 swap,點按 OK。Ubuntu 顯示結果如下: 選擇“/dev/sda10”,按照屏幕指示繼續(xù)安裝,安裝完成后提示 Continue using the live CD 或 Restart now,點按 Restart now 后自動推出“Ubuntu 7.04 安裝盤”,然后點按 Enter 鍵。 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選擇任意系統(tǒng)進入,全部大功告成! BIOS 模式 挑戰(zhàn)目標 • XP ENU (FAT32/NTFS) • XP CHSS (FAT32/NTFS) • XP CHST (FAT32/NTFS) • Vista ENU (NTFS) • Vista CHS (NTFS) • Vista CHT (NTFS) • Tiger ENU (Journaled HFS+) • Tiger CHS (Journaled HFS+) • Tiger CHT (Journaled HFS+) • Leopard ENU (Journaled HFS+) • Leopard CHS (Journaled HFS+) • Leopard CHT (Journaled HFS+) • Data (FAT32/Journaled HFS+) • Tool (FAT32/Journaled HFS+) • Backup (FAT32/Journaled HFS+) • Public (FAT32) • Ubuntu ENU (可選安裝) (EXT3) • Ubuntu CHS (可選安裝) (EXT3) • Ubuntu CHT (可選安裝) (EXT3) 適用人群 多語系工作環(huán)境!此模式不能保留硬盤原有數據,因此適用于已將硬盤數據備份到其它介質 (Server、CD/DVD,移動硬盤),并能重新分區(qū)的電腦。 在 232.9 GB (250 GB) 的 Mac Pro 上,操作如下: 開機,插入“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并按住 Option 鍵,從“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啟動。 選擇任何一種語言作為主語言,點按“?”,并從"Utilities (實用程序)"菜單中啟動“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 從左側的列表中選擇本地磁盤 (并非分區(qū)),并選擇右側的“Partition (分區(qū))”標簽;從“Volume Scheme (宗卷方案)”菜單中選擇“16 Partitions (16 個分區(qū))”。 分別在“Name (名稱)、Size (大小)”框中輸入分區(qū)名稱和分區(qū)大小,從“Format (格式)”菜單中更改當前的分區(qū)格式,顯示結果如下: 點按“Options (選項)...”,選擇“Master Boot Record (主引導分區(qū)表)”,點按“OK (好)”; “磁盤工具”中可見的前 6 個分區(qū)可以同時為 FAT32(MS-DOS) 格式,然后點按“Partition (分區(qū))”,再點按“Partition (分區(qū))”進行分區(qū)。 Tiger ENU!將包含 Tiger/Leopard OS ASR (如: ENU Tiger 10.4.10 for Intel.dmg) 的外置 USB 2.0/FireWire 移動硬盤與電腦連接。 從左側的分區(qū)列表中選擇分區(qū) Tiger ENU,并選擇右側的“Restore (恢復)”標簽。 將 Tiger ENU 分區(qū)拖到 Destination (目標),點按“Images (映像)...”,彈出選擇文件對話框。 從外置 USB 2.0/FireWire 移動硬盤中選擇 Tiger OS ASR (如: ENU Tiger 10.4.10 for Intel.dmg) 文件,點按“Open (打開)”,再點按“Restore (恢復)”。 Tiger CHS/CHT!恢復安裝的步驟與 Tiger ENU 相同,根據語言從外置 USB 2.0/FireWire 移動硬盤中選擇相應的 Tiger OS ASR (如: CHS/CHT Tiger 10.4.10 for Intel.dmg) 文件。 Leopard ENU/CHS/CHT!恢復安裝的步驟與 Tiger 相同,根據語言從外置 USB 2.0/FireWire 移動硬盤中選擇相應的 Leopard OS ASR (如: ENU/CHS/CHT Leopard 10.5 for Intel.dmg) 文件。 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點按 推出 鍵將“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光盤彈出。 XP ENU!插入“XP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XP 安裝盤”啟動。 等待 XP 載入硬件信息的過程結束,點按 Enter 鍵,再點按 F8 鍵,XP 顯示結果如下: 選擇“分區(qū) 1” (盤符為 C),點按 Enter 鍵,選擇用 FAT 或 NTFS 文件系統(tǒng)格式化分區(qū) (快),點按 Enter 鍵,再點按 F 和 Enter 鍵。 格式化、復制文件完成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 (將看見“Windows”分區(qū)),從“Windows”分區(qū)啟動。 按照屏幕指示安裝結束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再從“Windows”分區(qū)啟動。 前往“開始 > 我的電腦”,將分區(qū)“本地磁盤 (C: )”更名為“XP (C: )”,選擇“DVD-RW 驅動器”,點按“彈出該盤”將“XP 安裝盤”彈出。 插入“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按照屏幕指示安裝結束后,點按“結束 (F)”退出安裝器,點按 推出 鍵將“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彈出。 XP CHSS/CHT!插入 CHS/CHT 的“XP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XP 安裝盤”啟動,將 XP 安裝到 XP 分區(qū),并安裝“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安裝的步驟與 XP ENU 類似。 安裝完成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點按“推出”鍵推出“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 Vista ENU/CHS/CHT!插入 ENU/CHS/CHT 的“Vista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Vista 安裝盤”啟動,先將 Vista 分區(qū)格式化為 NTFS 后安裝,并安裝“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安裝的步驟與 XP 類似。 安裝完成后,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點按“推出”鍵推出“Mac Windows 驅動程序”光盤。 Public!如果后面需要安裝 Ubuntu,則跳過此步驟,直接執(zhí)行 Ubuntu! 插入“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從“Mac OS X v10.4.10 安裝盤”啟動,選擇任何一種語言作為主語言,并點按“?”。 從"Utilities (實用程序)"菜單中啟動“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 從左側的分區(qū)列表中選擇分區(qū) Public,并選擇右側的“Erase (抹掉)”標簽。 從“Volume Format (宗卷格式)”菜單中選擇“MS-DOS File System”,點按“Erase (抹掉)...”。 此“Erase (抹掉)...”完成后,退出“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 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選擇任意系統(tǒng)進入,除了 Ubuntu,現已大功告成! Ubuntu ENU (可選安裝) !如果不需要安裝 Ubuntu,則忽略以下步驟: 插入“Ubuntu 7.04 安裝盤”,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Ubuntu 7.04 安裝盤”啟動。 按 F2 鍵選擇任何 US 語言作為主語言,點按 Enter 鍵。 從菜單中選擇“Start or install Ubuntu (啟動或安裝 Ubuntu)” 等待 Ubuntu 載入硬件信息的過程結束,在桌面上點按 Install,按照屏幕指示進行操作。 在第 3 步,選擇“U.S.English - Macintosh”。 在第 4 步,需要選擇“Manual”,并選中“/dev/sda16”,點按“Delete partition”,將“/dev/sda16”變成 free space。 選中“free space”,點按“New Partition”,在分區(qū)大小中輸入 20778 (或自定大小),勾選 Beginning,從“use as”選擇 fat32,在 mount point 中輸入“/media/Public”,點按 OK。 選中“/dev/sda16”下方的“free space”,點按“New Partition”,在分區(qū)大小中輸入 256,勾選 Beginning,從“use as”選擇 swap,點按 OK。 選中“/dev/sda17”下方的“free space”,點按“New Partition”,在分區(qū)大小中輸入 11520 (或自定大小),勾選 Beginning,將“use as”選擇 ext3,在 mount point 中輸入“/”,點按 OK。Ubuntu 顯示結果如下: 選擇“/dev/sda18”,按照屏幕指示繼續(xù)安裝,安裝完成后提示 Continue using the live CD 或 Restart now,點按 Continue using the live CD。 Ubuntu CHS!在桌面上點按 Install,按照屏幕指示進行操作。 在第 3 步,選擇“U.S.English - Macintosh”。 在第 4 步,需要選擇“Manual”。 選中“free space”,點按“New Partition”,在分區(qū)大小中輸入 256,勾選 Beginning,從“use as”選擇 swap,點按 OK。 選中“/dev/sda19”下方的“free space”,點按“New Partition”,在分區(qū)大小中輸入 11520 (或自定大小),勾選 Beginning,將“use as”選擇 ext3,在 mount point 中輸入“/”,點按 OK。 選擇“/dev/sda20”,按照屏幕指示繼續(xù)安裝,安裝完成后提示 Continue using the live CD 或 Restart now,點按 Continue using the live CD。 Ubuntu CHT!在桌面上點按 Install,按照屏幕指示進行操作。 在第 3 步,選擇“U.S.English - Macintosh”。 在第 4 步,需要選擇“Manual”。 選中“free space”,點按“New Partition”,在分區(qū)大小中輸入 256,勾選 Beginning,從“use as”選擇 swap,點按 OK。 選中“/dev/sda21”下方的“free space”,點按“New Partition”,使用分區(qū)大小中剩余的全部大小,勾選 Beginning,將“use as”選擇 ext3,在 mount point 中輸入“/”,點按 OK。 選擇“/dev/sda22”,按照屏幕指示繼續(xù)安裝,安裝完成后提示 Continue using the live CD 或 Restart now,點按 Restart now 后自動推出“Ubuntu 7.04 安裝盤”,然后點按 Enter 鍵。 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選擇任意系統(tǒng)進入,全部大功告成! Extras 模式 Macintosh 讀寫 NTFS Tiger/Leopard 只具備讀 NTFS 格式分區(qū),無法往 NTFS 格式分區(qū)中寫入數據,但安裝 Paragon NTFS for Mac® OS X 后即可解決。 • Paragon NTFS 官方網址 Windows 讀寫 HFS XP/Vista 無法讀寫 HFS 格式分區(qū)數據,但安裝 MacDrive 即可解決,并建議在此程序的“設置”選項中改“文件名”為“國際化用途”,否則會對蘋果分區(qū)中的雙字節(jié)文件名造成破。另外,Ubuntu (Linux) 具備讀寫 HFS 格式分區(qū)。 • MacDrive 官方網址 備份/恢復已安裝的系統(tǒng) (ASR) 備份/恢復 Macintosh!使用“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來備份/恢復 Tiger/Leopard 分區(qū) (HFS);在 Windows 上或者光盤啟動,使用 Ghost 來備份/恢復 Tiger/Leopard 分區(qū) (HFS)。 • Symantec Ghost 官方網址 備份/恢復 Windows!在 Windows 上或者光盤啟動,使用 Ghost 來備份/恢復 XP/Vista 分區(qū) (支持 FAT32/NTFS);在 Macintosh 上,使用“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將 XP/Vista 分區(qū)(支持 FAT32) 制作為 .dmg 備份,當需要恢復時裝上 .dmg,將所有文件替換原 XP/Vista 分區(qū) (FAT32) 內容即可 (“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不支持恢復 FAT32 分區(qū));或直接使用 Winclone 來備份/恢復 XP/Vista 分區(qū) (僅支持 NTFS)。 • Symantec Ghost 官方網址 ¡¡¨¨ Winclone 官方網址 備份/恢復 Linux!使用 Clonezilla 來備份/恢復 Ubuntu (Linux) 系統(tǒng) (支持 ext3);在 Windows 上或者光盤啟動,使用 Ghost 來備份/恢復 Ubuntu (Linux) 系統(tǒng) (支持 ext3)。 • Clonezilla 官方網址 ¡¡¨¨ Symantec Ghost 官方網址 Macintosh 直接運行 Windows 程序 如果將硬盤按照以下方式分區(qū),并安裝相應系統(tǒng): • Public/Mac OS X (HFS+) • Public/Mac OS X (HFS+) • XP/Vista (FAT/NTFS) 只要再在 Mac OS X 系統(tǒng)上安裝 Parallels Desktop 2.0 或 VMware Fusion 2.0 程序即可直接在 Mac OS X 上運行 Windows 分區(qū)中的程序,原理是當我們運行 Parallels Desktop 2.0 或 VMware Fusion 2.0 時會將安裝在 Windows 分區(qū)上的 XP/Vista 系統(tǒng)錯誤的判斷為也是通過 BootCamp 安裝出來的,從而實現以游客方式訪問 BootCamp 分區(qū)相同的功能,而且按照此方式分區(qū)也實現了 Macintosh 與 Windows 存在一個公用分區(qū) Public (HFS+),即需要再在 Windows 上安裝 MacDrive 程序以讀取 Public (HFS+) 分區(qū)內容。如果硬盤最初是分為 3 個以上的分區(qū),那么安裝 Parallels Desktop 3.0 或更高版本也能啟動 Windows 分區(qū)的程序,不過目前穩(wěn)定性有待測試。 • Parallels Desktop 官方網址 ¡¡¨¨ VMware Fusion 官方網址 Notes 注意事項 Command 模式 TIger 只能以命令行形式實現不損壞數據直接改變分區(qū)大小,但 Leopard 的“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卻能通過增加或減少來直接對本地啟動磁盤改變分區(qū)大小。 其它部分注意事項與“EFI 模式”類似。 EFI 模式 Leopard 的“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能將啟動磁盤的分區(qū)直接格式化為 FAT32,但是 TIger 的“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卻不能,因此才需要用 Tiger 安裝盤啟動“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 XP/Vista 安裝程序和/或 XP/Vista 系統(tǒng)無法將大于 32G 的磁盤或分區(qū)格式化為 FAT32,但是 Tiger/Leopard 的“Disk Utility (磁盤工具)”卻都能辦到。 因為 Windows 在 EFI 模式中無法將 disk0s5 作為邏輯分區(qū),所以建議將 disk0s2、disk0s3、disk0s4 用做 Windows 或 Public 使用,而 disk0s5 并之后的分區(qū)能用做多個 Mac OS X 系統(tǒng)或數據分區(qū)使用。 安裝 XP/Vista 時,不能刪除現有分區(qū)中的“分區(qū) 1”,即 EFI File System (200 MB),否則 Leopard 的“Startup Disk (啟動磁盤)”和 Windows 啟動菜單時的鍵盤將失效,并無法再用 Mac OS X 安裝盤安裝系統(tǒng)。 安裝 XP/Vista 時,不能從“未劃分的空間”創(chuàng)建新的分區(qū),否則所有 GUID 分區(qū)表將被嚴重破壞(慎重)。 安裝 XP/Vista 時,只能顯示包含 EFI File System 在內的四個分區(qū),其余分區(qū)均顯示為“未劃分的空間”。原因如下: • 因為 Windows 依賴 MBR 來管理硬盤資源,所以包括“分區(qū) 1”,即 EFI File System (200 MB) 在內已是 4 個分區(qū),導致從第 5 個分區(qū) (disk0s5) 開始無法作為邏輯分區(qū)。 安裝 XP 時,只能先單獨將 disk0s4 格式化為 FAT32 后進行安裝,如果單獨選擇 disk0s2、disk0s3 格式化為 FAT32 后進行安裝,當格式化、復制文件后,將發(fā)生如下: • 如果單獨選擇 disk0s2 安裝,將發(fā)生黑屏 Disk Error。 • 如果單獨選擇 disk0s3 安裝,安裝完成后將發(fā)生藍屏,而且無法成功進入 Windows。 安裝 XP 時,分區(qū) disk0s2、disk0s3、disk0s4 不能同時格式化為的兩個或三個 FAT32 后進行安裝,,當格式化、復制文件后,將黑屏提示: 因以下文件的損壞或丟失,Windows 無法啟動: \system32\hal.dll. 請重新安裝以上文件的拷貝。 安裝 Vista 時,安裝的步驟與 XP 類似,能同時將 disk0s2、disk0s3、disk0s4 格式化 FAT32 后進行安裝,不過安裝時需要再格式化為 NTFS。 安裝 Leopard 時,安裝的步驟與 Tiger 類似。 如果最初分區(qū)時是以 GUID 分區(qū)表劃分的硬盤,那么不重新分區(qū)也能直接安裝 XP,但只能單獨將分區(qū)中的 disk0s4 格式化為 MS-DOS File System 后安裝。 如果最初分區(qū)時是以 GUID 分區(qū)表劃分的硬盤,那么不重新分區(qū)也能直接安裝 Vista,但只能將分區(qū)中的 disk0s2、disk0s3、disk0s4 格式化成 MS-DOS File System 后安裝,安裝時再格式化為 NTFS 格式。 不可以在 Windows 上使用計算機管理將“磁盤工具”的前 3 個分區(qū)中的任何一個分區(qū)(HFS、FAT 或 NTFS)刪除,再重建。這樣將破壞了原本在 EFI 分區(qū)表內存在的“磁盤工具”中可見的前 3 個分區(qū)的信息,嚴重情況會發(fā)生分區(qū)丟失。若非要改變分區(qū),請只進行格式化,假設要將 HFS 格式化成 FAT 或 NTFS,也最好在 Mac OS X 上格式化。 可通過“Startup Disk (啟動磁盤)”改變默認的啟動系統(tǒng)。 Windows 安裝 MacDrive 6.1.5/7 后只能看到硬盤的前三個可見分區(qū)中的 Mac OS X 分區(qū) (HFS)。 每個 HFS 分區(qū)下方都有一個隱藏的分區(qū),它是此 HFS 分區(qū)的 Bootable (reserve 128 MB after)。 Vista 的實際操作部分與 XP 略有差別,Leopard 的實際操作部分與 Tiger 略有差別。 如果從 Ubuntu 啟動,重新啟動時按住 Option 鍵,選擇 Windows 分區(qū)即可,它與 XP/Vista 均顯示為 Windows。 Tiger/Leopard 和 Ubuntu 本身已是多語言系統(tǒng),分別安裝只為默認的首選語言而已。 可在 Windows 中通過“管理工具 > 計算機管理”改變驅動器的盤符。 Ubuntu 安裝盤內含驅動程序。 僅在 EFI 模式下,不支持 3 個以上的 Windows 同時存在,因此為了也可以實現如 BIOS 模式的多語系工作環(huán)境,將操作如下: 1. 先在 disk0s2、disk0s3、disk0s4 安裝過任意語言的 XP/Vista。 2. 然后使用 Ghost/Winclone 將該分區(qū)進行備份。 3. 再在 disk0s2、disk0s3、disk0s4 安裝過另一語言的 XP/Vista。 4. 當需要哪種語言的 XP/Vista 時,再使用 Ghost/Winclone 將其恢復回來。 5. 以此方式循環(huán)便也可以實現多語系工作環(huán)境! BIOS 模式 僅在 BIOS 模式下,Leopard 不能通過“Startup Disk (啟動磁盤)”改變默認的啟動系統(tǒng),不過 TIger/XP/Vista 可以。原因如下: • 為 BIOS 設計的系統(tǒng) (XP/Vista) 都依賴 MBR(Master Boot Record Format,主引導扇區(qū))來管理硬盤資源。 • EFI 原生支持的系統(tǒng) (Leopard) 采用全新的 GPT(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 Partition Table Format,全局唯一識別分區(qū)表格式)技術。 • 目前蘋果公司的 X86 版 Tiger 10.4.6 以上系統(tǒng)是采用 EFI 技術,但啟動分區(qū)器仍然以 MBR 來管理硬盤分區(qū)。 • 而 Leopard 10.5 系統(tǒng)已完全以 GPT 技術來代替 MBR 管理硬盤分區(qū)。 • 因此 Leopard 的“Startup Disk (啟動磁盤)”在 MBR - Master Boot Record (主引導分區(qū)表) 中失效。 僅在 BIOS 模式下,無法通過 Mac OS X 安裝盤來安裝 Tiger/Leopard,原因如下: • 因為 Mac OS Installer 不支持在 MBR - Master Boot Record (主引導分區(qū)表) 劃分的硬盤上安裝,并且分區(qū)中也不存在 EFI File System 分區(qū)。 僅在 BIOS 模式下,安裝 Mac Windows 驅動程序之后,鍵盤按鍵會在 Windows 啟動菜單時失效,解決辦法如下: • 重新啟動并按住 Option 鍵,從 Windows 啟動,當灰色屏幕剛轉變?yōu)楹谏珪r點按鍵盤的任意鍵來激活鍵盤。 僅在 BIOS 模式下,Windows 安裝 MacDrive 6.1.5/7 后能夠看到硬盤的所有分區(qū) (除了 Linux 的 ext3 分區(qū))。 僅在 BIOS 模式下,一定要將 disk0s1 分區(qū)格式化為 FAT 32 分區(qū)。否則不能寫入 MBR 信息,導致無法安裝 Windows。 Vista 的實際操作部分與 XP 略有差別,Leopard 的實際操作部分與 Tiger 略有差別。 如果從 Ubuntu 啟動,重新啟動時按住 Option 鍵,選擇 Windows 分區(qū)即可,它與 XP/Vista 均顯示為 Windows。 Mac OS X 和 Ubuntu 本身已是多語言系統(tǒng),分別安裝只為默認的首選語言而已。 可在 Windows 中通過“管理工具 > 計算機管理”改變驅動器的盤符。 Ubuntu 安裝盤內含驅動程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