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鑲金口玉杯{隋}
隋。白色。直口,深腹,腹下部微收,平底實足。鑲金口,卷唇。通體光素無紋,造型簡練,拋光細潤,制作精美。是隋代發(fā)現(xiàn)不多的玉器珍品。1975年陜西西安李靜訓墓出土。現(xiàn)藏中國歷史博物館。高4.1厘米 口徑5.6厘米 足徑2.9厘米
|
人物紋玉杯{唐}
唐。青色,局部有白斑。器似羽觴而無耳,口呈橢圓形,腹急內(nèi)收,底有小圓餅形實足。近足處陰線刻卷草式云紋一周。腹部陰線刻六人。一面為兩飲者,一人挽袖舀酒,一人舉杯而飲。另一面亦為兩人,一人執(zhí)杯欲飲,一人鼓掌助興。兩側(cè)面各一人,似為侍者,手舉酒器以待酌酒。所刻人物,褒衣博帶,或身著窄袖短衣,形象生動。線條流暢,反映了當時崇尚清高、縱酒作樂的逸士風度。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4.9厘米 口徑14.9─8.5厘米
|

|

|
玉壺{唐}
唐。白色??诔时P形,縮頸,蒜頭形圓腹,平底實足??趦?nèi)有蓋,圓柱形鈕。通體光素無紋,琢磨精細。唐代出土玉制容器較為少見。1956年河南洛陽墓葬出土?,F(xiàn)藏洛陽市文物工作隊。高18厘米 口徑10.5厘米 足徑10.5厘米
|
鑲金牛首瑪瑙杯{唐}
唐。紅色,晶瑩透明。器呈牛首形,牛嘴鑲金??陂]合,兩鼻鼓起,上唇刻出觸角毛孔,兩邊刻三條髭胡,圓珠眼睛,炯炯有神,兩只扇耳伸向腦后。頭頂刻一雙大角,角上飾螺紋,彎曲而連接杯口。杯口呈圓形,杯身彎曲與牛首緊相連,口沿飾兩周突棱紋。造型優(yōu)美,色彩艷麗,制作極為精致,彌足珍貴。據(jù)稱此杯造型,似為中亞一帶之物。1970年陜西西安窖藏出土?,F(xiàn)藏陜西省博物館。
高6.5厘米 長15.6厘米 口徑5.6厘米
|

|

|
刻花玉杯{唐}
|
云龍紋玉葵口盤{唐}
唐。白色。口沿為十二葵瓣狀,淺平底。盤外壁浮雕兩龍戲珠圖案,龍首張口吐舌,雙角,頸上發(fā)鬣飄動,身有翼并飾網(wǎng)格鱗紋,背、腹刻鰭甲,尾彎曲并穿繞一后腿,足三爪。龍體呈飛動狀。兩龍首間琢一寶珠。龍身外滿飾如意形云紋?,F(xiàn)藏上海博物館。高2厘米 口徑10.3厘米
|

|

|
鑲金玉鐲{唐}
唐。玉質(zhì)晶瑩,白色。一副兩支。每個鐲由三節(jié)等長的白玉組成,斷面呈扁圓形。每節(jié)玉兩端鑲金虎頭,用兩顆金釘鉚在玉上,節(jié)與節(jié)之間由中空穿扣合,穿內(nèi)用小金條作插栓相連,可自由活動。制作精致。1970年陜西西安窖藏出土?,F(xiàn)藏陜西省博物館。外徑8.1厘米 內(nèi)徑7厘米
|
人物紋玉帶板{唐}
唐。青色。由十六塊玉板組成,其中鉈尾兩塊,正方形胯四塊,一邊弧圓、一邊直形胯十塊。扁薄,正面以淺浮雕加飾陰線紋琢刻成奏樂胡人形象,肩身披飄帶,身著短衣,足穿尖靴,或跪或坐,神態(tài)逼真。背面平素,有與呈結(jié)扎的穿孔。飾紋精美,甚為難得。1970年陜西西安窖藏出土?,F(xiàn)藏陜西省博物館。鉈尾長5.4厘米 胯長3.5厘米
|

|

|
雙鳳紋玉佩{唐}
唐。白色,有褐色浸蝕。扁平,上窄下寬,兩面鏤雕相同紋飾,皆飾首相向的雙鳳立于蓮花之上,外有纏枝蓮環(huán)繞點綴。鳳高冠,曲頸,長尾上卷,并飾纖細的羽毛紋。與唐代銅鏡上的花鳥紋相似?,F(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6.3厘米 寬4.8厘米 厚0.4厘米
|
盤龍紋玉帶{五代}
五代。白玉??杓般B尾皆扁體,其中方形胯七塊,圭形鉈尾一塊。正面均以淺浮雕手法飾盤龍紋,頭向前,身曲騰,爪剛勁有力,神態(tài)生動。背面皆有象鼻小孔,可與呈結(jié)綴。出土時皮質(zhì)呈已朽,僅少量痕跡附著于胯及鉈尾上,從殘跡看,革呈分兩節(jié)。有胯飾的一節(jié),兩端有銀钅口各一;有鉈尾的一節(jié)無钅口,只在兩端打小孔若干,以便扣結(jié)。根據(jù)殘存痕跡復原。鉈尾背面有陰刻楷書一百十八字。記載永平五年(公元915年)玉料曾被火焚,前蜀王建發(fā)現(xiàn)并命工制作玉帶,稱之大帶,方形帶板名胯方闊二寸,圭形帶板(鉈尾)名獺尾六寸有五分。此器是了解五代玉帶的形式及帝王服制的重要實物資料。1943年四川成都前蜀惠帝王建墓出土?,F(xiàn)藏四川博物館。
鉈尾長19.6厘米 寬8.2厘米 厚1.1厘米 胯長7.8厘米 寬8厘米 厚1厘米
|

|

|
玉獸{遼}
遼。白色。立雕,獸短尾長鬃,小耳尖嘴,作弓身而臥狀。依玉料褐色巧作鬃毛和尾毛。是遼代玉雕動物中有代表性的作品。1978年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窖藏出土?,F(xiàn)藏巴林右旗博物館。高3.8厘米 寬1.5厘米 長6.5厘米
|
云龍紋獸耳玉爐{宋}
宋。青灰色,有火燒痕。體圓,壁較厚。斂口,腹下部外鼓,圈足,兩側(cè)飾獸首銜云耳。腹部兩面均在滿飾工字形墻壁紋錦地上,隱起一條升龍,下為水波,側(cè)有朵云紋。龍長嘴,長發(fā),細頸,長身,四足粗壯,三爪,蛇形尾,身足陰刻網(wǎng)狀細鱗紋。內(nèi)底陰刻清乾隆帝七言詩一首?,F(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7.9厘米 口徑12.8厘米
|

|

|
鹿紋八角玉杯{宋}
宋。青黃色。通體呈八角形,口稍敞,腹下部微鼓,圈足,兩側(cè)飾夔耳,耳頂作圭形??谘仫椈丶y,足施山字形紋。腹部除有耳的兩個面平素無紋外,其余六面于開光內(nèi)剔地雕成鹿紋,以蔓草紋為地,鹿下為如意形云頭紋。各組紋飾皆由弦紋環(huán)繞。鹿呈臥姿,角長抵于臀部,昂首,細頸,四肢曲于腹下,尾下垂,神態(tài)機警?,F(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5.8厘米 足徑4.8厘米 口徑13厘米
|
鳳紋龍把玉碗{宋}
|

|

|
水晶如來佛像{宋}
宋。白色,透明。圓雕,阿如來像,頭微俯,高鼻,大耳,口及毫間填紅色。著袒肩式袈裟,結(jié)跏趺坐,露足,右手平伸撫膝,左手仰置足上擋臍前。古代滇西盛產(chǎn)水晶。大理三塔發(fā)現(xiàn)的不少水晶制品,反映了當時加工水晶制品的高超技藝。1978年云南大理三塔主塔發(fā)現(xiàn)?,F(xiàn)藏云南省博物館。高6.5厘米
|
荷葉雙龜玉佩飾{金}
金。青白色。鏤雕成多層次荷葉和水草,于兩片寬大的荷葉中央,各雕有一只昂首爬行的小龜,相覓相呼,情態(tài)生動。1980年北京豐臺烏古論墓出土?,F(xiàn)藏首都博物館。長10厘米 寬7厘米 厚1.3厘米
|

|

|
孔雀形玉簪{金}
金。潔白。器上部立雕一孔雀,縮頭,飾云狀冠,圓眼,短喙,曲頸,雙翅收攏,以三排陰刻線顯示羽毛,尾較短,陰刻兩組扇形羽毛紋,邊緣刻鋸齒紋。插針彎曲,上與孔雀下腹相連,下端尖銳,供插戴。1974年北京房山墓葬出土?,F(xiàn)藏首都博物館。高3厘米 寬2.2厘米 長6.5厘米
|
雙鳳齊飛玉飾{金}
金。體扁,以鏤雕加陰刻線紋琢成一對飛鳳。鳳口銜卷草,嘴尖相對,兩腿合并且交叉在一起,比翼齊飛。頂部正中以鏤孔代穿孔,可以系帶。此件有“在天愿作比翼鳥”之意。琢制、拋光技術高超,顯示了金代制玉的工藝水平。1974年北京房山墓葬出土?,F(xiàn)藏首都博物館。高6厘米 厚0.6厘米 寬8厘米
|

|

|
云龍紋獸環(huán)玉壺{元}
元。青灰色,兼有淺黃和黑色斑。通體扁方形,直頸,寬腹,圈足,雙獸銜活環(huán)耳。頸部兩面在錦紋地上隱起相同的云龍紋,昂首,張口吐舌,長發(fā),細頸,曲身,長尾,三爪,網(wǎng)狀鱗紋,騰飛云霧之中,戲追火焰珠,形象生動。肩部飾云雷紋。腹部在回紋地上飾十字紋和重環(huán)紋,其上陰刻連續(xù)勾云紋。足飾箭尾紋。此器仿古銅壺形,飾有龍紋,當為元代皇室用器?,F(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22.9厘米 足徑6.8─9.9厘米 口徑6.2─8.2厘米
|
貫耳玉瓶{元}
|

|

|
伎樂紋雙人耳玉杯{元}
元。白色,局部有紅色浸蝕。體圓,口微敞,腹部內(nèi)收,圈足。雙耳為攀杯童子,頭高于杯口,雙手扶口沿,身著博衣飄帶,足登祥云。腹內(nèi)壁及底部,列有三十二個如意頭形朵云,皆浮雕而成??谘仫棃A珠紋一周。腹部以墻壁紋為地,浮雕仕女十人奏樂。仕女有坐有立,博衣束帶,手持笙、笛、琵琶等樂器,呈演奏狀。足部陰刻云紋。如意頭形朵云紋的雕法,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裝飾華麗,雕琢極為精致,當屬宮廷珍貴的玉雕藝術品?,F(xiàn)藏故宮博物院。
通高7.2厘米 口徑11厘米
|
竹簡形青玉執(zhí)壺{明}
明。體圓,子母口,壺身作三節(jié)竹筒狀,蓋、底皆平。柄與流皆琢制由竹節(jié)上長出的嫩枝條。流出于壺身中節(jié),向上彎曲,飾竹節(jié)。柄為雙枝細竹扭成,頂端鏤雕一孔,可系繩。蓋為平板形,含于壺口竹節(jié)內(nèi),中央雕一坐姿壽星老人為鈕。竹通常比之君子,虛心,有節(jié),或以其四季常青而寓意長壽?,F(xiàn)藏故宮博物院。通高12.4厘米 口徑8.5厘米
|

|

|
壽字青執(zhí)壺{明}
明。體扁圓,口呈委角長方形,高頸,寬腹,高圈足。獸首吞流,頸與流間鏤雕靈芝相連。螭形柄,柄上鏤雕一夔龍。蓋頂琢一坐態(tài)的壽星老人,身旁有一鹿。頸部兩面凸起的長方塊上刻一“壽”字,字兩旁飾“■”字。腹部兩面隱起人物紋,一面飾老翁手捧仙桃,身后一童子夾琴,旁有靈芝、桃樹和小鹿等;另一面飾老翁跪于地,手捧葫蘆獻仙酒,身后童子肩負拐杖,旁有松、竹、蘭及鶴。足部飾雙龍戲珠紋。此器文圖皆以長壽為主題,是明代后期的典型作品。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通高34厘米 口徑11─8厘米 寬29厘米
|
陸子剛青玉卮{明}
明。光潔細潤。直口,腹部呈圓筒形,平底,三獸首足。腹部以云雷紋為地,隱起夔龍紋。腹側(cè)一環(huán)形柄,側(cè)面出脊,上飾象頭,象鼻自然內(nèi)彎成一孔,可穿系與杯蓋相連。圓形蓋,正中飾圓柱形鈕,且鏤有一圓孔,近沿處凸雕三個臥獅,蓋面間飾獸面紋,蓋沿飾云紋。柄下剔地陽文篆書“子剛”兩字。子剛為明代嘉靖、萬歷間蘇州琢玉名匠陸子剛。器物上款署作者姓名的玉器,甚為罕見。1962年北京西北郊清墓出土?,F(xiàn)藏首都博物館。通高11.5厘米 口徑6.4厘米 底徑6.6厘米
|

|

|
荷葉形琥珀杯{明}
明。杯身周圍浮雕或透雕錯落有致的荷梗與水草,并以透雕漁翁為把手。漁翁上身袒露,腰間挎一魚簍,右手抓杯口,左手握魚,情態(tài)喜悅。設計巧妙,雕工精致,琥珀制品甚為罕見。1974年江蘇江寧沐睿墓出土?,F(xiàn)藏南京市博物館。高4.8厘米 長12.8厘米 寬8.6厘米
|
陸子剛青玉合巹杯{明}
明。器由兩個圓筒形杯并連而成,底有六個獸首足。一面鏤雕鳳形杯柄,一面凸雕作盤繞爬行狀雙螭。杯體腰部上下各飾一圈繩索紋作捆扎狀,結(jié)扎口上飾一方形圖章,上刻隸書“萬壽”兩字。杯身兩側(cè)分別有剔地陽文隸書銘文、杯名及款式,一側(cè)為四句詩,末署“祝允明”,詩上部有“合巹杯”三字。另一側(cè)為四句詩,末有“子剛制”三字。此器出自明代后期名匠陸子剛之手,并刻有著名詩人和書法家祝允明的詩句,古樸典雅,相得益彰。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7.5厘米 橫寬13厘米
|

|

|
螭紋青玉竹筒形杯{明}
明。為扁圓的三節(jié)竹筒形,杯口向一側(cè)傾斜,杯底一節(jié),作削去竹根后留下的圓圈紋,中間一節(jié)鏤雕竹枝和竹葉。一側(cè)鏤雕折枝梅花為柄,另一側(cè)下部鏤雕螭虎,伏而欲動。取形于梅竹,高雅不凡,伏螭寓意祥瑞。似為明代宮廷用器。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15厘米 寬10.5厘米
|
荔枝紋青玉■{明}
明。通體有紫紅色浸痕。器呈不規(guī)則的橢圓形,口兩側(cè)向內(nèi)合卷,流端前伸且下凹,橢圓形圈足。側(cè)有鏤雕的龍形柄,龍口和前足伏于口沿,后足伏于腹壁。口外沿飾陰線回紋一周,腹部隱起加陰線琢成折枝荔枝圖。以植物為題材,代表了明代前期玉器紋飾中以寫實為特點的藝術風格?,F(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6厘米 長14.5厘米
|

|

|
水晶臥鹿{明}
明。潔白,透光。鹿伏臥,昂首,口微張,直頸,弓背,屈肢,平臥于地,臀部肥大,小尾上翹。與水晶獨角獸硯壺及其他文具同時出土,當作鎮(zhèn)紙用。形態(tài)生動,刀法簡練,琢磨圓滑,是明初水晶制品的代表作。1971年山東鄒縣魯王朱云墓出土。現(xiàn)藏山東省博物館。高6.2厘米 寬4.7厘米 長9.7厘米
|
玉鴛鴦{明}
明。白色兼紫褐色。鴛鴦昂首,縮頸,羽冠較長,圓圈眼,羽翅上翹,口銜蓮枝,臥于蓮花、蓮蓬及蓮葉中,姿態(tài)生動。底部呈橢圓形,鑿有斜孔,以備攢綴之用。鴛鴦呈紫褐色,蓮花呈白色,色彩搭配適宜。鏤雕圓潤,玲瓏可愛。1979年江西南城益宣王朱翊钅引墓出土?,F(xiàn)藏江西省博物館。高4.2厘米 長5.3厘米 寬3.3厘米
|

|

|
九龍紋碧玉甕{清}
清。體作不規(guī)則的圓形,直口,內(nèi)膛深闊,底下凹。外壁浮雕形態(tài)各異的行龍九條,騰躍于云水群山間。內(nèi)底陰刻乾隆與內(nèi)廷諸臣聯(lián)句詩千余字。下附的紫檀木座飾海水江山紋。據(jù)清宮內(nèi)務府檔案記載,玉甕原料由新疆運到北京,重約1000千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開始設計圖樣,至四十四年由清宮造辦處雕刻而成,僅制作費用就達白銀9847兩。置放在紫禁城乾清宮東暖閣。
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通高134厘米 口徑117厘米
|
瓜形青玉壺{清}
清。白中泛青色。壺外形如瓜,有十二瓣瓜棱,卷形足。流如羊首,捉頸昂首,雙角連于壺身。蓋有一瓜形鈕。肩部有三系,穿連三聯(lián)式銅提梁,作如意式,并飾掐絲琺瑯圖案。底中部陰刻方框圖章式“嘉慶御用”四字款。設計巧妙,將靜物與動物的造型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F(xiàn)藏故宮博物院。壺高10.5厘米 口徑8.5厘米 梁高10.4厘米
|

|

|
會昌九老圖玉山{清}
清。青色。為一大型立雕,按高低、遠近比例,以鏤雕、深淺浮雕和陰線刻紋等多種手法琢成四面相通的山水人物圖景。正面山下有兩老翁立于橋上作交談狀,后隨一童肩負包袱。山腰有亭臺,亭內(nèi)兩翁對弈,旁坐一翁觀戰(zhàn),亭側(cè)一童子煮茶。左側(cè)石巖下一老者,手扶童子頂,兩人舉目,欣賞遠景。右側(cè)一老者,手執(zhí)龍首杖,艱步登山,一童子捧盒隨后。背后山腰平臺上,一長者盤腿而坐,桌上置琴,輕輕彈奏,旁一長者和書童傾聽,近山頂石壁上陰刻篆書“古稀天子”四字圖形印,下有隸書“會昌九老圖”五字。所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與高手者八人(胡杲、吉戈、鄭據(jù)、劉真、盧真、張渾、李元爽、僧如滿),會昌五年(公元845年)于洛陽香山聚會宴游的故事。山頂懸崖絕壁處陰刻乾隆“御題”隸書七言詩。山腰中亭的下部刻有“乾隆丙午年制”六字年款。并附有銅座?,F(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114.5厘米 寬90厘米 厚65厘米 重832千克
|
會昌九老圖玉山{清}
清。一象回首站立,頭下低,雙耳下垂,長牙內(nèi)彎,長鼻彎曲上卷,縮頸,弓背,腹部下垂,尾自然下垂,體態(tài)肥壯。背上立一童,雙手高舉一角形器向象背上撒水,另一童子伏于象身,持掃帚順勢洗刷象身。象性情溫順,惹人喜愛,寓意太平,俗稱“太平喜象”。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高20.4厘米
|

|
清。體圓,敞口,平沿,腹壁內(nèi)收,圈足。腹部和足皆鏤孔,飾八寶和纏枝特牡丹紋。蓋呈六層圓塔狀,鏤空蓮花、蓮瓣和纏枝牡丹紋。腹內(nèi)裝一銅鎏金隨形碗,以盛香料。器下為青玉托,呈圓餅形,底有圈足,外沿鏤雕連續(xù)的如意形云頭紋,中心透雕菱霄花。托下為銅胎掐絲琺瑯座,其上部一圓形花盤,供托足套入,中部為四個對稱的云頭,面飾寶相花紋,下部作盤形,四個如意頭形足著地。造型新穎,工藝復雜,制作精巧,渾如一體。是乾隆時期鏤空玉器的代表作品?,F(xiàn)藏故宮博物院。通高20.7厘米 足徑8.3厘米 口徑14厘米 |
鏤空碧玉花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