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還是去年寫的,當時一人帶孩子,很辛苦。當時真覺得為了孩子,自己的生活空間日漸逼仄。如今時過境遷,爸媽來幫我料理日常家務,就能抽出時間多為孩子讀點書了。但這些日子一忙自己的事,親子閱讀的時間又少了許多。于是又記起去年事。
“親子閱讀”是“負擔”還是“快樂”?
我曾經(jīng)把“親子閱讀”當做一種負擔。因為我和老公都沒有充裕的時間給孩子讀書。我們兩地分居,老公只是女兒的周末爸爸。平時我一人帶孩子非常忙,如果孩子一生病那更是忙得天昏地暗。為了每天都實踐“親子閱讀”,鬧得整個家庭的氣氛都很緊張。 幸虧我及時調(diào)整策略,“順勢而為,無為而無不為”。就是盡量為孩子發(fā)展的多種可能性提供條件,讓孩子自己尋找興趣點。不再量化或細化自己和孩子每天的任務。對于“親子閱讀”,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分配,能讀則讀,不在乎多少,只為讓她領(lǐng)略閱讀的快樂。這一調(diào)整,不只緩解了我自己的焦慮情緒,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獨立精神。最終,她自己選擇了閱讀。于是,每星期幾次的“親子閱讀”也成為我們母女間的快樂之旅。下面我就來詳細地聊一下我對“親子閱讀”的理解和采取的具體措施。 我曾根據(jù)專家的建議和孩子一起讀圖畫書,而不是糾纏在認識幾個字上。隨著孩子對圖畫書無止境的要求,我發(fā)現(xiàn)我?guī)缀跏チ俗约旱目臻g。因為現(xiàn)在做父母非常不容易,每天不只要和小家伙斗智斗勇,還得了解那些名目繁多的興趣班,還得和那些層出不窮的疾病作斗爭。父母如果不是個全能選手就得整天陷于手忙腳亂中。我周圍的朋友也有類似的感覺。我們又都受一點蒙氏教育的影響,認為孩子所有的需求都是合理的心理需求或是某個年齡階段應有的反應。后來就發(fā)現(xiàn)孩子對父母愛的需求有時簡直是變本加厲。由于種種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原因,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方式常常缺乏技巧性,使孩子不但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安全感,反而越發(fā)依賴父母。我就感覺到我的愛把我和女兒都給淹沒了。而感覺到這種迷失或恐懼這種迷失讓我倍感焦慮,直接影響了“親子閱讀”的質(zhì)量。于是我和孩子說話時,“我沒時間”,“忙死了”,“煩死了”,“氣死了”等滿載負面情緒的話出現(xiàn)的頻率越來越高。 當我把“親子閱讀”當成負擔時,我覺得我得調(diào)整一下我在“親子閱讀”中的心態(tài)和操作方式。 我的理解是,閱讀是美和快樂的體驗,而“親子閱讀”除了這種體驗,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愛的交流?,F(xiàn)在很多倡議“親子閱讀”的文章都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父母必須做什么什么才能給孩子一個快樂、豐富的童年??墒歉改缸约耗兀@些疲乏的中年人呢?難道我們要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放棄自己的成長嗎?其實如果忽略對孩子生活照料的辛勞,我倒很感激孩子,是養(yǎng)育孩子讓我自己又活了一遍。但是那些每天撲面而來的,為照顧孩子而成倍增加的繁重、瑣碎的家務會讓人特別的疲憊,并隨之產(chǎn)生一些負面情緒。畢竟,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是只有這一輩子。一味地讓父母對孩子過多的陪伴和關(guān)注對父母也不公平,父母有自己獨立的存在價值,不是為培養(yǎng)天才孩子而來到這個世間的。 “親子閱讀”固然重要,但現(xiàn)代人都是孤獨的,孩子早晚都得面臨孤獨的挑戰(zhàn)。所以,孩子首先應該學會的是自己處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豐富自己的人生,包括打發(fā)自己的時間、選擇自己做什么事,比如讀書或不讀書、讀什么書。閱讀是很個性化的,“親子閱讀”同樣也是很個性化的。孩子的童年只有一個,而游戲方式又是多樣的,孩子有權(quán)力選擇不閱讀。在“親子閱讀”上我們得尊重孩子的選擇。同樣重要的是得考量我們父母精力、時間和經(jīng)濟是否許可。因為父母在工作、房貸、車貸等巨大的生活壓力下整日疲于奔命,落實“親子閱讀”便變得力不從心。對于“親子閱讀”,我在思想上是重視的,但也不太多地苛責自己,一切“順勢而為,無為而無不為”。當然在“順勢而為”之前,我也做了許多“無不為”的事。 首先,用書香“熏”,借阿甲的一句話就是“書香滿家園”。既然沒有過多的時間和孩子共度,那么我就給孩子提供盡可能多的書,營造一個書香的氛圍。如果算一筆經(jīng)濟帳的話,上萬塊錢的食品、衣服、旅游、鋼琴能為孩子置辦,為什么上萬塊錢的書不能給孩子買呢。所以女兒的書在我們家的書房中竟占半壁江山,她也有自己的書桌。許多書都放在她伸手可及的地方。我就不相信孩子能抗拒那些色彩艷麗、畫面有趣的圖畫書的誘惑。 接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引導孩子進入書香世界。有時間的話我會把女兒抱在懷里聲情并茂地給她讀,有時還會讓她也扮演書中的幾個角色。女兒對此樂此不疲,之后女兒會把讀過的那本書看許多遍,還根據(jù)自己的想像畫出書中人物的一些活動。甚至在讀完《我爸爸》、《我媽媽》之后,自己創(chuàng)作了一本圖畫書《我女兒》,她不會寫字,里面的文字是由她口述,我記錄。最后她要求我一定替她寫上“文/圖”的作者都是她。這當然是最完美的方式了。但是慚愧的是,常常我和女兒都沒時間。有時一個星期都沒有“親子閱讀”的機會。于是我便有效地利用一些零碎時間給女兒聊一些故事,比如在從幼兒園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坐車時,散步時,吃飯時、洗刷時,激起女兒的興趣后我便賣個關(guān)子,說這些故事書都在家中的書櫥中,讓她自己去找、去看。還有時我會在生活和書中情景相吻合時跟孩子聊那些讀過的書,這樣也會讓孩子過后自己找書重溫那些經(jīng)典。于是在我忙家務時常發(fā)現(xiàn)女兒站在書櫥旁選書、看書。 再者,就是身教勝于言傳了。我和老公都愛買書看書。老公常常手不離書,甚至看著電視也在讀書。我讀書偏重文學書,現(xiàn)在又愛上童書。老公則涉獵極廣,尤其偏好各類古書。于是,我家的藏書就能組成一個微型圖書館。果然,在我和老公嗜書的長期浸潤下,我們讀書時,女兒也安安靜靜地讀書、畫畫。有時她也想知道我讀的什么書。有一次我正在看一本有關(guān)西方繪畫的書,女兒湊過來指著那些繪畫中的人物問:“他們?yōu)槭捕疾淮┮路?span lang=EN-US>”我簡單地說:“西方的傳統(tǒng)和中國不一樣,他們認為人體很美。”女兒很困惑。幾天后,女兒爬到我身上悄悄地說:“我現(xiàn)在也認為人體很美”。然后我發(fā)現(xiàn),女兒書桌上正攤著我那天看過的那本書。其實,愛上閱讀有時就是這么水到渠成的事。 另外,給孩子讀書盡量選擇心態(tài)放松、時間從容的時間段。如果一面惦記著做飯、洗衣、購物等家務瑣事,或為應付孩子好讓她趕快去睡覺,一面三心二意地給孩子讀書,這種敷衍了事的閱讀方式會直接敗壞了孩子讀書的胃口。你想,閱讀連自己都吸引不了,怎么會感染孩子呢。如果用十分鐘解決掉一個圖畫書,這種快餐式讀書也是沒有營養(yǎng)的。我主張精讀書,寧少勿濫。要么不給孩子讀,要么就全身心地投入,最好不要一次讀好多本,結(jié)果全是浮光掠影,太多的信息量一下子超過了孩子的解碼能力,很可能孩子大腦中的信息處理機直接就癱瘓了。要給孩子留下想像的空間和細細品味的時間。讀書最好在某個時間段一氣呵成,受干擾的讀書,其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我記得有次給孩子讀《我的爸爸叫焦尼》,期間被老公打斷多次,于是一個讓人黯然神傷的故事竟讓向來易感的女兒聽來索然無味。她竟氣憤地說:“他怎么老說‘我的爸爸叫焦尼’,這一套我聽夠了”。 最后,在“親子閱讀”的過程中,“留白”都是非常重要的。“親子閱讀”過程中“聽看”和思考、交流是同步的。而且交流是相互的,不是父母單方面的愛的給與,也不要輕視孩子的童言稚語,里面蘊藏著大智慧。孩子的眼睛最純凈,對美的發(fā)現(xiàn)要優(yōu)于成人。所以,“親子閱讀”中,父母解釋得不要太多,要為孩子展開想像預留下空間。并且成人一張嘴就帶有傾向性,而掌握話語權(quán)的成人又不自覺地把個性化的體悟作為一種普泛化的知識向孩子單方面的灌輸,而不是作為一種生命的體驗與孩子交流。只有平等的交流才能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才能使孩子建構(gòu)自我、認識自我。 “親子閱讀”,對于我來說,就是父母有責任把“閱讀”這片神奇的領(lǐng)域指給孩子,并和她一起去感受這種神奇。但我執(zhí)行起來卻沒什么具體計劃和硬性指標,有時間有心情就讀,反之,一周也不給孩子讀一本書。因為“親子閱讀”是尋找快樂,不是找累受。但我不給孩子讀書并不代表孩子自己不讀書,她幾乎每天都找?guī)妆咀约合矚g的書讀讀,而且經(jīng)常有新的發(fā)現(xiàn)。 (新浪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