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教育特色 在香港,人們普遍認為港大代表著英式教育;中大有著更多中國文化的成分;而科大則是典型的美式教育。應該說,香港高等教育在近一百年發(fā)展中,不斷地探索發(fā)掘、調整改革,從適應社會發(fā)展到引導社會前進,逐漸形成凝聚世界教育精髓和先進理念的香港特色。 一、門類齊全不重復 香港高等教育充分體現了以社會需求來確定高校定位,各類型高等院校分工明確,避免了專業(yè)設置重復及盲目追求學校升格而出現的大而全等問題。因該說,大學多元性定位是一個社會發(fā)展、科學研究、技術進步和人才多樣化需求的必然結果。學校應該沒有高低貴賤、好壞優(yōu)劣之分,各院校都根據自身的辦學傳統、資源條件、特色、優(yōu)勢以及香港經濟社會環(huán)境及其對學校的期望來確定在什么領域、哪個層次及地域范圍辦出自己的特色。 在這方面,香港教資委擔負起香港高等教育戰(zhàn)略規(guī)劃者的角色,重點實施了“角色劃分”的理念,就是由每所院校都對自己的作用和面向的市場進行準確定位,引導不同高校向不同方向發(fā)展,鼓勵深度合作、戰(zhàn)略聯盟,鼓勵大學不要互相模仿,這樣每個大學可以各有自己的特色,并發(fā)揮出各自獨特的作用,以此避免重復辦學。 二、國際化程度高 首先香港各大學不分種族、信仰、文化,面向世界招聘優(yōu)秀教師。這些教師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具有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們把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文化帶進香港各大學,并以自身高超的學術水平優(yōu)秀素質從整體上提升了香港高等教育水準。如科大教師百分之百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學位。中大95%的教師擁有國外名校學歷。港大、理大、城大等八大校情況基本如此。這樣分布在香港各大學的每一名從海外名校歸來的老師,都會帶來他的國際聯系網絡,從而使得香港大學能夠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學有較更為密切的聯系。 第二、生源地域廣泛。曾任科大副校長的林垂宙教授把學生看成是一所學校最關鍵的因素,他認為“為什么美國那么富強,因為它的學生來自全世界,從45億中挑出來,而北大、清華的學生則來自中國13億人口,也許這就是區(qū)別吧。”那么香港的大學在很長時間里,生源還只限于香港的六、七百萬人口中。目前與歐美主流大學類似,香港八大校許多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及兩岸三地。但根據香港政府規(guī)定,各高校外地學生比例不能超過10﹪,但將來這個比例一定會突破,可能會達到20﹪甚至25﹪。美國的一般公立大學這一比例為25﹪至35﹪,而向哈佛大學這樣的著名私立大學絕大部分位外地生源。 第三、香港高校與歐美和部分發(fā)展中國家高校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教學研究、合作辦學、教師互訪等活動,國際往來交流十分頻繁。 第四、香港高校重視制定與國外大學的學生交換培養(yǎng)計劃,增加學生到國外學習的機會。例如香港中文大學與180多所著名的海內外學府開展學生交換計劃(時間不少于一學期,正式參與對方學校的課程,并且學分互認),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魯、康奈爾等世界頂級大學。港大、科大的情況與中大的情況基本相似,3所學校每年的學生交換計劃均不少于400個名額。 香港高等教育國際化水準大大高于內陸,有著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因素。從客觀上看,英國對香港的百年殖民統治產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影響,良好的英語教學基礎,教材、學術著作、圖書影像資料、實驗設施等教育資源的跨國流動,極大促成了香港各高校與歐美大學接軌和同步;從主觀上看,1997年香港回歸以后,在逐漸褪掉殖民色彩的同時,結合香港本地實際和中國文化傳統,繼續(xù)吸收歐美等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管理經驗,繼續(xù)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保持其高等教育國際化特色。 三、教育理念新 其次,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和精神素養(yǎng)的融合,強調大學教育的做人造士的功能和“鑄人”之道。香港各大學致力于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國外先進文化并舉,培養(yǎng)具有東西方文化兼容,既掌握精深的專業(yè)技能又具有高尚情操、通人情、懂世事,且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靈活性、適應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導學生學會管理時間,自我減壓和舒緩焦慮,樹立自信。 四、提倡學術自由 五、及早與社會接觸 六、提供高額獎學金 七、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和宿舍文化
我去過的幾所香港高校,到處都能看見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建造的教學、圖書、體育、藝術、文化等樓堂館所。目前香港高校還在進一步擴大融資渠道,繼續(xù)提高民間來源的資金比例,從而逐步減少對政府的依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