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代表、北大原常務副校長、校友王義遒的講話
尊敬的李校長,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來賓,同學們,校友們: 我離開寧中正好一個甲子,整整60年了。今天能夠重返母校與大家會面,共同慶祝寧波中學成立110周年,感到十分榮幸,非常高興,非常激動! 離校后60年中,我能夠為祖國的教育和科技事業(yè)做一點事,不能不感謝母校給我打下的堅實基礎:深厚的愛國情懷,嚴肅的生活態(tài)度,寬厚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在寧中我第一次聽到雄偉的激動人心的《黃河大合唱》(那時是在延慶寺),趙仲蘇校長每天早上帶著我們上早操,看著我們吃飯。我們吃飯從不發(fā)出聲音,節(jié)奏敏捷,使我至今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寧中出了那么多優(yōu)秀人才,應該歸功于這么一批好老師、好校長。我父親王仁鐘也是在寧中初中畢業(yè)的,我們一家更要感謝寧中對我們的栽培! 我1951年高中畢業(yè)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1952年院系調整轉到北京大學,此后一輩子都在北大。北大和寧中都成立于1898年,都是110歲了,我們是同齡人。北大每年都要接受幾位寧中的畢業(yè)生,兩校結成了深厚的友誼。正像北大校長許智宏院士給寧中110周年校慶題辭中說的:我們兩校是“皆為同庚生,共樹棟梁材”。 祝愿寧中發(fā)揚110年來為國家培育大量英才的光榮傳統(tǒng),在新時期里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再立更大的新功! 最后,為了答謝母校對我的栽培,我把一年內出版的兩本著作贈給學校。一本是科學專著:《原子的激光冷卻與陷俘》,其中描述了1997、2001、2005三個諾貝爾物理獎的工作原理、方法與結果,也有北京大學的工作;另一本是我發(fā)表在各種報刊上的對教育、科研、治學的一些隨感、心得、散文的結集:《湖邊瑣語》,北大未名湖的湖邊。 謝謝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