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豆類中毒 藥物:甘草 穴位:神闕穴(肚臍) 具體方法:取一小截甘草錘扁錘軟,然后填入肚臍中,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貼12小時即可取下。一般無須貼第二次。
二、寒邪侵襲的外治方法: (1)上身受寒 穴位:左側前谷穴、左側靈道穴、左側復溜穴 藥物:雪蓮花、白參 具體方法:摘一小片雪蓮花揉碎貼于左側前谷穴處,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然后,用手先揉按左側靈道穴,一般揉按后癥狀會迅速緩解,這時候再貼一小片白參在此穴位處,也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也可以順便揉揉左側復溜穴。 2)腿腳受寒 穴位:左側通谷穴、左側陽輔穴、左側支溝穴 藥物:雪蓮花、白參 具體方法:摘一小片雪蓮花揉碎貼于左側通谷穴處,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然后,用手先揉按或敲擊左側陽輔穴,一般揉按或敲擊后癥狀會迅速緩解,這時候再貼一小片白參在此穴位處,也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也可以順便揉揉左側支溝穴。 (3)全身受寒 上述(1)和(2)合起來用。
三、濕疹 給大家提供一則濕疹的外治方法: 穴位:二間、支溝、內(nèi)庭、陽輔、右側孔最穴 藥物:甜杏仁、何首烏粉、花生 具體方法:用甜杏仁敲碎,分別貼于兩側二間穴和兩側內(nèi)庭穴。何首烏粉(用藥店買的制首烏磨碎就可以,倘若有生的何首烏磨碎也行)貼于兩側支溝穴和兩側陽輔穴?;ㄉ鷵v碎貼于右側孔最穴。外用醫(yī)用紗布和醫(yī)用膠布固定。 上述方法中,最重要的是用甜杏仁貼于二間穴和內(nèi)庭穴,想省點事情的話,只貼左側也可以。其它穴位可以只用按摩或用小保健錘敲敲。 濕疹的患者,嚴格禁止食用蘋果、梨、柑橘等秋天成熟的水果。同時,嚴格禁止食用帶有苦味的食物藥物,如芥菜、苦菜、苦瓜等等。適宜多吃酸味的食品。
四、受寒腹瀉 吃了寒涼的食品或吹風受寒后會導致腹瀉(用熱水袋捂在肚子上試驗一下,如果用熱水袋后肚子感覺舒服,那么就是受寒了),這種腹瀉的典型特征是:大便稀、次數(shù)多、顏色偏綠色、無臭味。這種情況可以用丁桂兒臍貼。
五、魚刺卡喉 用大蒜把鼻子塞緊就能治療魚刺卡喉
六、寒 一)穴位:前谷穴、通谷穴,都取左側。 藥物:雪蓮花(或者葵花籽、小蔥根,或其它驅寒的藥物) 方法:取一小片雪蓮花,揉碎,直接貼于左側前谷穴、通谷穴處,外用紗布和醫(yī)用膠布固定。在癥狀解除后取下。揉左側靈道穴、左側復溜穴,左側支溝穴、左側陽輔穴 (二) 穴位:前谷穴、通谷穴,都取左側 藥物:艾條 方法:市場上有現(xiàn)成的艾條出售,買那種只用艾制作成的清艾條,點燃后對著左側前谷穴和左側通谷穴熏,注意離穴位的距離,太遠了效果差,太近了容易燙傷穴位,所以,要根據(jù)自己的感覺選取適合的距離,以穴位處感覺溫熱為準。揉左側靈道穴、左側復溜穴,左側支溝穴、左側陽輔穴
七、風 穴位:左勞宮穴、左行間穴、左經(jīng)渠穴、左商丘穴 藥物:天麻粉(羌活、獨活、桂皮) 方法:(1)用天麻粉貼于左勞宮穴、左行間穴,外用醫(yī)用紗布和醫(yī)用膠布固定。(2)在左經(jīng)渠穴、左商丘穴揉揉按按,如果穴位處酸痛,持續(xù)揉按直至不酸不痛為止。
八、燥 穴位:左二間、左內(nèi)庭;左間使、左中封 藥物:甜杏仁(杭白菊、霜桑葉、紫蘇葉) 方法:(1)把甜杏仁搗碎,直接外敷于左二間穴和左內(nèi)庭穴,外用醫(yī)用紗布和醫(yī)用膠布固定;(2)在左間使穴和左中封穴按按揉揉,如果感覺酸痛,持續(xù)揉按,直至不算不痛為止。
九、生氣過度的方法 穴位:左太沖穴、左陰包穴、右光明穴 方法:按摩或者扎針
十、容易生氣 穴位:右少商穴 方法:按摩
十一、梅核氣 方法:1)右少商穴,直接揉揉捏捏。2)左太沖,扎針、按摩或者用艾灸。
十二、慢性盆腔炎 穴位:右足三里、右足臨泣 藥物:甘草、紫蘇 方法:取一小片甘草搗軟或搗碎,外敷于右足三里穴;取一小片紫蘇葉揉碎,外貼于右足臨泣穴。每天早晨貼,晚上取下。 (不要去游泳;如果沒有口渴,不要喝水或飲料;不要喝牛奶、豆?jié){;不要吃骨頭湯;少吃豬肉;不要吃魚、蝦、貝類;不要吃鴿子;多吃主食和葉類的蔬菜;盡量少吃生冷的水果;保持心情開朗,不要氣郁等等。)
十三、陰癢 穴位:右蠡溝穴 藥物:雞蛋白(或干荷葉貼,或用綠茶加鹽水外洗) 方法:取一個雞蛋,連殼煮熟,剝?nèi)ルu蛋殼,取一小塊雞蛋白,外貼于右蠡溝穴處,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
十四、小兒食積 穴位:神厥穴(肚臍) 藥物:保和丸(急性)/小兒百壽丹(慢性) 方法:神闕穴就是肚臍。取一粒藥丸,敲碎,填入肚臍中,然后外用醫(yī)用紗布和醫(yī)用膠布固定。持續(xù)貼十二小時揭下。如果未好,到時間后換一粒藥物繼續(xù)貼,直到好為止。 食積消除后調(diào)理方法: 穴位:神闕穴(肚臍) 藥物:補中益氣丸(艮卦、離卦、巽卦、震卦、兌卦、乾卦)/ 健胃消食片(坎卦、坤卦) 方法:取一粒藥丸,敲碎,填入肚臍中,然后外用醫(yī)用紗布和醫(yī)用膠布固定。晚上貼,早晨取下。
十五、小兒咳嗽(看發(fā)病日的地支) 1) 火(地支為子、午、寅、申) 穴位:左陽輔穴、左支溝穴 藥物:清開靈沖劑 方法:取一些清開靈沖劑的粉末,兌少許水調(diào)和,外敷于左陽輔穴、左支溝穴處,外用醫(yī)用紗布和醫(yī)用膠布固定。或服清開靈沖劑或用新鮮蘆葦根煮水服用或白蘿卜煮水或貝母和梨一起蒸熟或煮水服用,面可加少許冰糖。注意,不要給小孩食用姜、蔥、各種香料、烤制食品、魚、蝦等熱性的東西。 2) 濕(地支為丑、未) 穴位:左魚際穴 藥物:陳皮 方法:取一小片陳皮,搗碎,外貼于左魚際穴處,外用醫(yī)用紗布和醫(yī)用膠布固定。 3) 寒(地支為辰、戌) 穴位:左前谷穴、左通谷穴、左靈道穴 藥物:雪蓮花、人參片 方法:摘一小片雪蓮花,揉碎,外貼于左前谷和左通谷穴處,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取一小片人參,外貼于左靈道穴處,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此種情況還可以用新鮮的大米熬粥,里面加少許蔥、姜,取上面的米湯服用。 4) 風(地支為巳、亥) 穴位:左尺澤穴、左經(jīng)渠穴 藥物:桑椹子 方法:取一粒桑椹子搗碎,外貼于左尺澤穴和左經(jīng)渠穴處,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蛴煤壬]厮蛴蒙>诊?/font> 5) 燥(地支為卯、酉) 穴位:左二間穴 藥物:甜杏仁 方法:取一粒甜杏仁搗碎,外貼于左二間穴處,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甜杏仁可以直接用超市里制作好的當做零食吃的那種杏仁,它不僅可用來外貼穴位治療咳嗽,直接食用也能治療咳嗽的。這種情況要注意,不要吃生冷的食品,適當多吃些烤制的熱性的食品。這種情況也可以用陳皮,每天5克,煮水喝。 6) 玩樂太過,耗肺氣 穴位:兩太淵穴 藥物:人參片 方法:取一小片質(zhì)量好的人參,貼于兩太淵穴處,外用醫(yī)用膠布固定。晚上貼,早上揭下。另外補益肺氣并控制小孩活動太過 十六、成人發(fā)燒: 一)有人發(fā)燒后感覺很冷,甚至有種冷到骨子里的感覺。這個時候,選用柴胡類制劑。 穴位:(1)填肚臍 (2)外敷右側豐隆穴和右側偏歷穴 (3)外敷兩側太淵穴 (4)外敷左側俠溪穴和左側液門穴。 藥物:柴胡沖劑(柴胡10克 黃芩10克 黨參10克 制半夏10克 甘草10克 鮮生姜10克 紅棗4顆)或正柴胡飲(柴胡、陳皮、防風、甘草、赤芍、生姜)。 方法:直接把藥物的粉末貼于這些穴位處,外用紗布和膠布固定,或抓藥,用水煎服,一日一貼,煎服兩次 二)有人發(fā)燒后感覺很熱,一點也不怕冷。這個時候,選用清熱的中成藥。最常用的是清開靈、雙黃連、銀翹片、羚羊角粉。熱度持續(xù)不退的,可以選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 風寒感冒沖劑(麻黃 葛根 紫蘇葉 防風 桂枝 白芷 陳皮 苦杏仁 桔梗 甘草 干姜 )。 【功能主治】 解表發(fā)汗,疏風散寒。用于感冒身熱,頭痛,咳嗽,鼻塞,流涕 同仁堂感冒軟膠囊(成分:羌活、麻黃、桂枝、荊芥穗、防風、白芷、川芎、石菖蒲、葛根、薄荷、苦杏仁、當歸、黃芩、桔梗 )【功能主治】散風解熱。用于外感風寒引起的發(fā)燒、鼻塞流涕、惡寒無汗、骨節(jié)酸痛、咽喉腫痛 發(fā)燒伴怕風、出汗:風寒表虛感冒沖劑 (桂枝、白芍、生姜、大棗、葛根等)功能主治:散風解肌,和營退熱。【功能主治】用于感冒屬風寒表虛型。發(fā)熱惡風、有汗、舌苔薄白、脈浮緩,并兼頭痛項強、咳嗽痰白、鼻鳴干嘔。
發(fā)燒伴怕冷、大便秘結:防風通圣丸(白芍、白術、薄荷、川芎、大黃、當歸、防風、甘草、滑石、黃芩、荊芥穗、桔梗、連翹、麻黃、芒硝、石膏、梔子)【功能主治】解表通里,清熱解毒。用于外寒內(nèi)熱,表里具實,惡寒壯熱,頭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瘰疬初起,風疹濕瘡。 發(fā)燒伴抽搐:羚羊角粉發(fā)燒伴神昏:中醫(yī)三寶 安宮牛黃丸為吳瑭《溫病條辨》方,是中醫(yī)治療高熱癥的“瘟病三寶”之一。由牛黃、郁金、 犀角、黃連、梔子、雄黃、黃芩、珍珠、冰片、麝香組成。 紫雪丹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本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 羚羊角、木香、沉香、元參、升麻、甘草、丁香、樸硝、硝石、麝香、朱砂十六味藥物 至寶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要成分有犀角、朱砂、雄黃、玳瑁、琥珀、麝香、 冰片、金箔、銀箔、牛黃、安息香等 安宮牛黃丸適于高燒不退、神志昏迷、“稀里糊涂”的患者。紫雪丹適于伴有驚厥、煩躁、手腳抽搐,常發(fā)出響聲的患者。至寶丹對昏迷伴發(fā)熱,神志不清、不聲不響的患者更適用。綜合這些特點,中醫(yī)口口相傳的使用訣竅就成了“乒乒乓乓紫雪丹、不聲不響至寶丹、稀里糊涂牛黃丸”。
桑菊感冒片(薄荷油、甘草、桔梗、菊花、苦杏仁、連翹、蘆根、桑葉)。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宣肺止咳。用于熱感冒初起,頭痛,咳嗽,口干 ,咽痛。 銀翹解毒片(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葉、甘草.) 功能主治: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發(fā)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板藍根顆粒
羚翹解毒丸(羚羊角、金銀花、連翹、薄荷、淡竹葉、甘草等 功效: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功能主治: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癥狀有:發(fā)熱重、口干口渴或口苦,咽喉腫痛,咳嗽,頭痛身痛,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等。
荊防沖劑(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甘草。)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散風祛濕.用于感冒風寒,頭痛身痛,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咳嗽。 十七、小兒發(fā)燒 小兒退熱中成藥小兒三丹(小兒保元丹、小兒妙靈丹和小兒百壽丹。) 小兒保元丹(膽南星、防風、羌活、鉤藤、天麻、蠶、天竺黃、金蝎、牛黃、麝香、薄荷、珍珠、琥珀、朱砂、僵冰片等) 功能主治:解熱鎮(zhèn)驚、祛風化痰。適用于外感風寒引起的手足抽搐、痰熱內(nèi)閉、面赤身熱、咳嗽痰盛、氣促作喘、急熱驚風、煩燥不安。
小兒妙靈丹(金銀花、連翹、薄荷、桑葉、蟬蛻、膽南星、天竺黃、僵蠶、鉤藤、生石膏、浙貝母、苦杏仁、黃菩、麝香、冰片、朱砂等。)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化痰熄風。主要適用于小兒肺胃實熱、外感風寒、惡寒發(fā)熱、咳嗽痰盛、氣促喘急、煩燥抽搐、熱盛驚風等癥。
小兒百壽丹(山楂、滑石、膽南星、天竺黃、蒼術、木香、神曲、砂仁、麥芽、鉤藤、僵蠶、薄荷、茯苓、桔梗、甘草、桔皮、牛黃等。) 功能主治:清熱、散風、健胃消食。主要適用于由風寒感冒引起的停食身熱、咳嗽痰多、消化不良、惡心嘔吐、便秘、大便酸臭、內(nèi)熱驚風等癥。
十八 面肌痙攣 穴位:右少商 方法:按摩或貼白參,并要在飲食中調(diào)補肺氣(兌),并不能補心氣(震)。 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