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Rén)姓源出
1、出自姬姓,為黃帝少子禹陽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據(jù)《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左傳正義》所載,任氏是5000年前黃帝賜封的12個基本姓氏之一,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姓氏。據(jù)《姓纂》的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據(jù)考證是黃帝少子禹(禺)陽被封在任國,其后裔以國為氏。周朝時的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等10個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國,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來的。又據(jù)《左傳》上有一句話說:“不敢與諸任齒”,其中所謂的“諸任”,指的就是這10個姓氏,可見得當時這10個姓氏與任姓的密切關(guān)系。 2、出自遠古妊姓衍傳,與女性妊娠有關(guān),可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產(chǎn)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親妊娠,因生得姓。從母從女,為妊姓,后傳為任姓。據(jù)《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據(jù)《漢書》的《班婕妤傳》上,也有贊美太任之辭說:“美皇英之女虞兮,榮任姒之母周。”這位周文王的母親太任之為上古任氏之女,顯而易見。
3、出自風姓,為太昊氏之后,以國名為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東省濟寧一帶),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國在戰(zhàn)國時滅亡,其后代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來。如元代王倍子之宣,為避難改姓任,其后代亦稱任姓。 5、據(jù)《魏書》所載,巴 (即板木盾族)夷帥有任姓。 6、另外古代少數(shù)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7、 今瑤、回、滿、蒙、土家、羌、水等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齊。春秋時期楚國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為當陽侯。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茍、僖、姞、儇、依。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為姓。然而,也許是由于這個姓氏的歷史實在太久遠了,所以歷來對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考證。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上說:“黃帝少子禹陽,受封于任,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則說:“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后,今濟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眾說紛紜。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屬傳說,莫衷一是的情形,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源自黃帝,一為源自更古遠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在《辭?!匪峁┑拇鸢甘沁@樣的:“任姓之任,與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以上關(guān)于任姓姓源的考據(jù),全部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數(shù)千年來的任姓,有黃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們有的是因被賜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國為氏。歸根究底,所獲的結(jié)論是:“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但在習慣上,人們把歷史上第一個任氏大名人任不齊作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任姓盡管得姓很早,但在發(fā)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顯,所以其早期歷史一直很難讓人知其詳。上述各支任姓中,影響最大者是出自黃帝之后的一支。據(jù)某些任姓家譜記載,黃帝之子禺陽在得姓以后,六傳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東省滕縣南)。春秋戰(zhàn)國時,魏國有任座,秦國有任鄙,他們都是禺陽的后代,楚國有任不齊??梢娫谙惹貢r期,任姓已播遷于今湖北、山西、陜西等境。同時,還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東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樂安”為其堂號,其后遂成為當?shù)匾淮罂ねA頁?jù)《史記·南越列傳》所載,南海尉任囂曾矯詔使趙佗立國,這說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廣東。至漢時,任姓已散居于我國北方的山東、山西、河南、陜西一帶,南方則居四川、江蘇、廣東等地??梢?,任姓在漢之前即已南遷。漢時有世居沛地(今江蘇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孫遷陜西渭南。魏晉南北朝之際,軍閥混戰(zhàn),夷族入侵,中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任姓族人為避戰(zhàn)亂,開始大舉南遷至今江蘇、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遷入福建。唐時,社會穩(wěn)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東的任姓又興旺起來。南宋末期趙姓末代皇帝四處逃亡,元蒙古騎兵南下,使任姓逃難于我國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澇蝗疫施虐,農(nóng)民起義軍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銳減,任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別遷于山東、河南、河北、江蘇、陜西等地。大約自清代開始,閩、粵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現(xiàn)有任姓華人,并建立有宗親組織。如今,任姓已廣布全國各地,尤以河南、山東多此姓,兩省任姓約占全國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的百分之零點三七。 郡望堂號
1、郡望 樂安郡:漢為千乘郡。東漢時治所在臨濟(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zhèn)西北),三國時移治高苑(今山東博興西南)。南朝宋始置樂安郡,隋置棣州,唐改樂安郡,故址在今山東省惠民縣南七十里,下轄廣饒、惠民、高青等縣。 東安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先后屬吳、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縣,南潯轄域隸屬菰城縣。秦滅六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會稽郡,下設(shè)烏程、由拳等縣,今區(qū)境屬烏程縣。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縣東鄉(xiāng)置東遷縣,縣治在今舊館。南朝宋元徽四年,東遷縣改為東安縣(治所在今浙江富春縣),次年仍復(fù)名為東遷縣。隋開皇九年東遷縣并入烏程縣。宋太平興國7年,分烏程縣東南15鄉(xiāng)置歸安縣。民國元年(1912年),烏程、歸安合并為吳興縣,今南潯轄域隸屬吳興縣。 2、堂號 水薤堂:東漢時候任棠有奇節(jié),不肯做官,隱居教授。太守廖參去訪問他,他一句話不說,只拔了一顆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著小孫子坐在門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為官必須一清如水;拔一顆大薤世告訴我要為人民辦好事,必須把財大勢大的土豪拔除;抱著幼孫當戶,是要我留心照撫孤兒。”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號還有:“玉知堂”、“敘倫堂”、“吏部堂”、“樂安堂”等。 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個源遠流長的古姓。任姓來源雖眾,但數(shù)千年來中國的任姓,其來源主要可歸納為兩種。一為源自黃帝。具體可直接追溯到黃帝的少子禹陽,跟《元和姓纂》的說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國為氏”與“黃帝賜姓”但究其實質(zhì),都是黃帝的親骨肉。二為源自更古遠的伏羲氏,雖血緣不同,卻說明任姓由來已久。 2、任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譜》,江蘇如皋任姓一支字行為:“允遠士大中,萬正吉順太”。 任姓淵遠流長 具有光榮傳統(tǒng)
任姓,是5000年前黃帝賜封的12個基本姓氏之一,是一個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姓氏。 據(jù)《姓纂》的記載:“黃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為姓,一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據(jù)考證是黃帝的第一個兒子,后來的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等10個姓氏,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來的。
《左傳》上有一句話說:“不敢與諸任齒”,其中所謂的“諸任”,指的就是這10個姓氏,可見得當時這10個姓氏與任姓的密切關(guān)系,是大家所普遍知道的。
然而,也許是由于這個姓氏的歷史實在太久遠了,所以歷來對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幾種不同的考證。
譬如,《唐書宰相世系表》上說:“黃帝少子禹陽,受封于任,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則說:“任,為風姓之國,實太昊之后,今濟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眾說紛紜,不知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了。
依照《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任姓的來源也可以追溯到黃帝的少子禹陽,跟《姓纂》的說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這位任姓始祖的排行,以及“以國為氏”與“黃帝賜姓”的問題。
好在不管他是老大還是老么,反正都是黃帝的親骨肉,所以實質(zhì)上并沒有什么不同,也用不著對其排行苦苦推敲了。
如果依照《通志氏族略》的說法,則任姓是“出自風姓之國,為太昊之后。”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那么在血緣上似乎又有不同。
這種傳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情形,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為源自黃帝,一為源自更古遠的伏羲氏。
那么,究竟哪一種說法才是正確的呢?關(guān)于這個問題,《辭?!匪峁┑拇鸢甘沁@樣的:“任姓之任,與任國之任,子孫皆以任為氏。”
換言之,以上關(guān)于任姓姓源的考據(jù),全部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數(shù)千年來的任姓,有黃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們有的是因被賜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國為氏。
歸根究底,所獲的結(jié)論是:“任姓是一個淵遠流長的古姓。”
任姓的古老,還可以從早期歷史上許多古人,取得證明。
《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漢書》的《班婕妤傳》上,也有贊美太任之辭說:“美皇英之女虞兮,榮任姒之母周。”這位周文王的母親太任之為上古任氏之女,顯而易見。
周代,見諸史籍的任姓名人相當不少,像孔子的門生之中,就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楚國人任不齊,后來,曾被唐朝皇帝追封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為富陽侯。
曾經(jīng)與韓、趙聯(lián)合“三家分晉”,因而揭開戰(zhàn)國序幕的魏文侯,也有一位垂名青史的賢臣任座。
這位任座,根據(jù)《姓纂》的記載,是傳自黃帝時“以德為姓”的那位始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