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博物館藏品

釋文:為其山不高,地亦無靈;為其泉不深,水亦不清;為其書不精,亦無令(今)名,后來足可深戒,藏真自風發(fā)。近來已四歲,近蒙薄減,今所為其顛逸,全勝往年。所顛形詭異,不知從何而來。常自不知耳,昨奉《二謝》書,問知山中事有(?)也 。
懷素《論書帖》草書墨跡,紙本,縱38.5厘米,橫40.5厘米,9行,共85字(遼寧省博物館藏)。最早著錄于《宣和書譜》,現(xiàn)在還保存有宣和內(nèi)府原來的裝裱形式,最后入清內(nèi)府。前后800來年,流傳有緒,諸家著錄較為翔實,可資查考。書法無狂怪之勢,有別二王等前人草法,圓渾高雅。或以為唐、宋間摹寫本。
懷素草書,一般說是繼承和發(fā)展了張旭的草書,所以有“以狂繼顛”的說法。董追《廣川書跋》云:“懷素于書法,自言得筆法三昧。觀唐人評書,謂不減張旭,素雖馳騁繩墨外,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jié)”,“今其書自謂真出鐘(鐘繇),草出張(張芝)。”但無論如何,他的草書總是以奔放縱逸為基本面目的。而《論書帖》則與我們常見的懷素的草書大有不同。他的《書帖》寫得“勻穩(wěn)熟”,“出入規(guī)矩,絕狂怪之形”。是今草中有章草遺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