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老古董之一:伏羲有關(guān)。傳說伏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它的產(chǎn)生和華夏民族的始祖,觀察鳥獸之文和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對應關(guān)系,近取人類的特點,遠仿天下萬物,以陰艾象征地,以陽艾象征天,創(chuàng)造出乾、坤、良、震、翼、離、坎、_兌八卦,將大千世界、蕓蕓眾生全部囊括于八卦之中。伏羲創(chuàng)造八卦是為了讓.人們“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從八卦中了解自然、社會和人生。這就是《易經(jīng)·系辭》中所說的:“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伏羲之后,《易》分為三。夏朝之《易》名為《連山》,殷朝之《易》名為《歸藏》,周朝之易》名為《周易》,合稱“三易”?!哆B山》和《歸藏》早已亡佚,只有《周易》流傳了下來。漢武帝罷瓢百家、獨尊儒術(shù),把《周易》列為儒家經(jīng)典,奉為“五經(jīng)”之首,后人因此又稱《周易》為《易經(jīng)》。在傳統(tǒng)文化中,尊奉《易經(jīng)》的不只是儒家,道家和道教同樣也尊奉《易經(jīng)》,道教以“陰陽魚”作為標志,正是接受了《易經(jīng)》的影響。在中國古代經(jīng)典文獻中,能夠得到儒家和道家乃至道教共同尊奉的,大概只有《易經(jīng)》了。這不僅表明《易經(jīng)》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內(nèi)容,而且表明《易經(jīng)》具有很強的包容性,不同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所需的東西。當然,在術(shù)士那里,《易經(jīng)》是最好最權(quán)威的占卜書籍,所以民間流傳著“學會《易經(jīng)》能算卦”這樣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