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字溯源
道教的仙界是美麗而潔凈的世界,道教的神仙是自由而長生的生靈。道教的仙界和神仙表達了人類的永恒理想:永遠地享有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理想是永恒的,但是它在觀念中被澄明,卻有一個歷史的過程。我們考察“仙”字的起源,就是為了從詞源學(xué)的角度看“仙”字是在什么語境之下出現(xiàn)于中國的文字系統(tǒng)乃至觀念系統(tǒng)的,又是怎樣演變成為仙人或者神仙的稱呼的。
“仙”字在先秦典籍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但卻是一個很少用的字眼。最早出現(xiàn)仙字的地方是《詩經(jīng)·小雅·賓之初筵》,曰:
賓之初筵,溫溫其恭。其未醉止,威儀反反。
曰既醉止,威儀幡幡。舍其坐遷,屢舞仙仙。
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曰既醉止,威儀怭怭。
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賓之初筵》是一首描寫宴會場景的詩,從宴會開始時賓客彬彬有禮肅然端坐的秩序井然,寫到宴會達到高潮時眾人離座起舞的歡暢無序,其中的關(guān)鍵詞,是一個“醉”字。宴會場景是秩序井然還是無序歡鬧,是由“未醉”和“既醉”來聯(lián)系著的。未醉時,賓客恪守禮法,彬彬有禮,既醉后,就拋開秩序,“屢舞仙仙”了。“屢舞仙仙”描繪了賓客在“既醉”狀態(tài)下紛紛離座起舞的狀貌,由這一狀貌也表達出了“不知其秩”的自由感。《詩經(jīng)》里“仙”字僅此一見,連用表狀態(tài)。仙仙,是酒醉迷狂狀態(tài)下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樣子。仙仙的這一層意思,在成語“飄飄欲仙”中仍然保留著。“屢舞仙仙”,是中文“仙”字出現(xiàn)的最初語境。由此可見“仙”字從一出現(xiàn),就是與人拋開禮儀的束縛而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仙仙”連用從此成為一種固定的表狀態(tài)的用法。《莊子·在宥》也出現(xiàn)了這種用法。《在宥》有一段云將與鴻蒙對話的寓言,當云將向鴻蒙求教的時候,鴻蒙給云將的告誡就是放棄治人而“仙仙乎歸”1。“仙仙乎歸”是什么意思,郭象和成玄英的解釋是不一樣的。郭象注曰:“仙仙,坐起之貌。嫌不能輀然通放,故遣使歸。”成玄英疏曰:“仙仙,輕舉之貌。嫌云將治物為禍,故示輕舉,勸令息跡歸本。”郭象注的意思是鴻蒙嫌云將不開竅,讓他走人,不愿意再與他交談。成玄英疏的意思是鴻蒙指示給云將一條歸本的路,讓他拋開人事,自己逍遙。郭注成疏兩相對照,顯然成玄英的疏更準確一些。《莊子·天地》還有一處出現(xiàn)了“仙”字,正好給成玄英的疏作為證據(jù)。其言曰:“圣人……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無道,則修德就閑;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鄉(xiāng)。”2這里的“去而上仙”,正好與成玄英疏所說的輕舉有關(guān)。不僅如此,“去而上仙”的“仙”字,除了表示飄然而上的狀態(tài),還隱含著升天成仙的意思,盡管這一層意思還不甚明確。
仙人、神仙和神人的名稱最早見于司馬遷的《史記》之中?!妒酚洝酚腥齻€卷次比較集中地談到了仙人、神人和神仙,這三個卷次是卷二十八的《封禪書》、卷六的《秦始皇本紀》和卷十二的《孝武本紀》。仙人、神人和神仙的名稱就頻繁地出現(xiàn)在這三個卷次當中: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shù)。始皇……遂登會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史記·封禪書》)
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發(fā)童男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同上)
(欒大)言曰:“……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乃拜大為五利將軍。……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扼腕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史記·武帝本紀》
上遂東巡海上,……令言海中神山者數(shù)千人求蓬萊神人。……使求仙人以千數(shù)。(同上)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今陛下饃為觀,如氏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而仙人好樓居。”于是上……使卿持節(jié)設(shè)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臺,置祠具其下,將召來神仙之屬。(同上)
黃帝仙登于天,……漢主亦當上封,上封則能仙登天矣。(同上)
這些材料使我們了解到,雖然在現(xiàn)存的先秦文獻中,“仙”字的使用尚未明確地名詞化,但是關(guān)于求仙活動的傳說卻從公元前四世紀的威、宣、昭時代就開始了。3從那時以來直到漢武帝(前140-前87在位)的時代,求仙活動已經(jīng)盛行了二百多年。并且,求仙活動顯然是由不死的愿望推動著的。無論是先秦的威、宣、昭,還是秦漢的秦皇漢武,他們之所以求仙,都是為了得到仙人的不死之藥。在當時人們的想像中,不死可以通過服食“不死之藥”來實現(xiàn),而不死之藥掌握在仙人手中,所以有能力求仙的國君,都希望遇到仙人,得到它們所擁有的不死之藥以達到不死的目的。不死和不死之藥在先秦文獻中已多處出現(xiàn),《山海經(jīng)》有“不死之國”、“不死之民”、“不死之藥”、“不死樹”、“不死民”等等關(guān)于長生不死的記載;屈原的《楚辭·天問》有“延年不死”的話;《楚辭·遠游》有“仍羽人于丘丹兮,留不死之舊鄉(xiāng)”的辭句;《韓非子》有“不死之藥”(說林篇)和“不死之道”以及“長生”(外儲說篇)的字眼;4《戰(zhàn)國策·楚策》有“不死之藥”;《呂氏春秋》有“不死之鄉(xiāng)”等等說法,這些記載都涉及到了“不死”。從這些文獻所涉及的地域來看,與不死相關(guān)的活動是在一個很廣泛的區(qū)域里進行著的??梢哉f,正是廣泛的追求不死的愿望使表達自由自在的“屢舞仙仙”和隱含著升天成仙觀念的“去而上仙”最終凝聚成為關(guān)于仙人和神仙的想像。
后世道教仙傳里有各式各樣的神仙,但是它們保持著兩個基本的特性,這就是自由和長生。
|
|
來自: 冰冷璇沐 > 《易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