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
西蒙娜·德·波伏瓦,二十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存在主義學者、文學家,19歲時,她發(fā)表了一項個人“獨立宣言”,宣稱“我絕不讓我的生命屈從于他人的意志”。波娃頭腦明晰、意志堅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好奇心。西蒙·波娃一生寫了許多作品。法國前總統(tǒng)密特朗稱她為“法國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則在一次講演中說:“她介入文學,代表了某種思想運動,在一個時期標志著我們社會的特點。她的無可置疑的才華,使她成為一個在法國文學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國著名存在主義作家,女權運動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讓-保羅·薩特的終身伴侶。又譯做西蒙·波娃。 全名為西蒙·露茜-厄爾奈斯丁-瑪麗-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畢業(yè)于巴黎高等師范學院,1929年通過考試,和薩特同時獲得哲學教師資格,并從此成為薩特的從未履行結(jié)婚手續(xù)的事實上的終身伴侶,這才是伴侶的最高境界,不被一紙婚約所束縛,但是又比婚約來得更為真實。波伏娃出身于比較守舊的富裕家庭,但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yè)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她和薩特相識后,兩人有共同的對書本的愛好,有共同的志向,成為共同生活的伴侶,但終生沒有履行結(jié)婚手續(xù),并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系,但兩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礎上的愛情非常強烈,薩特去世后波伏娃寫了《永別的儀式》,是對和薩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憶,流露出強烈的愛情。 波伏娃將存在主義哲學和現(xiàn)實道德結(jié)合在一起,寫過多部小說和論文,她的小說《達官貴人》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小說的主題在于說明知識分子不能為革命和真理同時服務,兩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雖然不同,但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都失敗而犧牲了。此外她還寫過多部小說如《女賓》,《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名士風流》以及論文《建立一種模棱兩可的倫理學》,《存在主義理論與各民族的智慧》,《皮魯斯與斯內(nèi)阿斯》等,提出道德規(guī)范與存在主義理論之間的關系,她一直被人們視為是第二薩特。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圣經(jīng)”。 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別,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會造成的。男性亦然。這是她這本書的最重要的觀點。 她在書中提出女人因為體力較差,當生活需要體力時,女人自覺是弱者,對自由感覺恐懼,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來,而女人還是甘心服從。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說的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過度是男人重新獲取權力,認為歷史上女人從沒有得到過權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她認為婦女真正的解放必須獲得自由選擇生育的權力,并向中性化過度。她這本書的英文譯本在美國極度暢銷,對造成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女權運動起了很大的作用。 波伏娃去世后,和薩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1908年,西蒙出生在巴黎的一個書香之家,從小就過著舒適、安定的優(yōu)越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