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 吳永霖注:這是武林老前輩黃元秀先生(1884-1964)在杭州說拳的記錄稿,時在1930年前后。1964年11月我在褚桂亭老師家中抄得,現將全文抄出,供習練太極拳的朋友們參考。 北 京楊家派,即世稱“楊無敵”的楊祿禪先生所傳,有楊班侯、楊健侯、楊夢祥、楊澄甫、許禹生、吳鑒泉等等,所習亦各不同,大致分為大架子與小架子兩種。余嘗 以此事問之澄甫先生,答曰:“先求開展,后求緊湊。初習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適,血氣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功夫。到運用時,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家先 (提供者接:指楊少侯)現在練的,都是打人法則”。 其意若曰,倘若在平穩(wěn)靜水之中,尚不能游泳,欲涉驚濤駭浪之江海可乎?有如習騎馬,粗淺之慢步未有把握,而欲跳躍障礙物可乎?古人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 自近,實為至理名言??傊蛉酥?,非日常所需,而健康實為須臾不可相離。試問吾輩,何者為要?本人所說,皆屬平庸之談,卑無高論,倘讀者能循次而進, 日計不足,月計有余,于健康上不無稗益。至于驚奇駭俗之談,好高驁遠之談,是非鄙人所知矣。近日一般學者(非徒弟之列,指普通學者),往往求速求快,最好 將太極拳五六步功夫、數十年學力,在一兩月內學成。故近年學太極拳者,由北而南,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浸至于珠江流域,不下數十萬人。即以浙江省而論,十 幾年來,亦有數千人。至今能稍有成就者,寥如晨星。即以普通能在推手上,將掤、捋、擠、 按四字分得清楚者,亦不多見。其原因何在耶?一在求速,二在無恒,好高騖遠者,決難成就??傊崛讼葟幕A上練起,決無錯誤。第一求氣血充足,然后能精 神飽滿,身體強健,務使架式正確,舉動合法,使其有利而無弊循序而漸進不在思想之急迫,而在學力之勤惰與方法穩(wěn)妥否也。 楊夢祥(編者:即楊 少候)先生拳架小而剛,動作快而沉,常使冷勁、斷勁,偶一交手,肌膚輒痛,所指示者,類多應用方式,其工夫確得乃祖真?zhèn)鳎Х浅H怂軐W,文弱者不堪承 教,無根底者,無從領悟。且性情剛烈,頗有其伯父楊班候之遺風,同志中每興難學之慨,故其名雖盛,其徒不多。 澄甫先生(即夢祥先生之胞弟) 架子開展而柔順,手法綿軟而沉重,所謂絲綿裹鐵彈,柔中有剛,好太極拳者均歡迎之。但仍不愿與其推手者,每一發(fā)勁,輒被撲跌尋丈以外為弟子者仍難領受其內 勁滋味。余常問澄甫先生,教人何必如此。先生曰,如此,無以示其勁,若隨隨便便,模模糊糊,爾等何必來,豈不徒耗光陰,虛靡金錢耶?十八年秋(1929年 秋),楊澄甫先生為浙江國術館教務長,余常與推手。某次比演雙按,楊老師順勢一撲,其手指并未沾著余之衣襟,而余胸中隱隱作痛多時。 照常理 而論,手臂既未接著,何來疼痛之感,殆所謂拳風者耶?余詢之楊老師,楊曰:內勁耳,氣耳。 余至今仍不解其所以然也。據田紹先先生(即田兆麟)說,當年學習時,以拳勁擊楊健侯老先生之腹,老先生腹一鼓,田已跌出庭外。而老先生仍安坐椅上,手持煙 筒,呼吸如常,若不知有所舉動者。后與澄甫比試被擊于右肋而痛于左肋者月余。凡此種種,皆為技術上不可思議之事也。然考紹先之工夫,其手法之妙、出勁之 沉,實非普通太極拳師所能望其項背。余非為其宣傳,凡習太極拳有歷史者,莫不知田紹先為太極拳名家也。他和武匯川(1890-1936)、褚桂亭 (1892-1977)、陳微明(1882-1958)、董英杰(1897-1961)諸君,同為澄甫先生入室弟子,行道于南北者亦有年,聲譽籍籍,頗為 社會上人士所欽仰而手法各有不同理論亦各有其是。其它私淑者可知矣。以上所說拳法,各有特長,各盡其妙,不能從同,亦不能強同,其中并無軒輊可分,在學者 更不得是此而非彼。要知種藝術,能立千年而不廢,博得一般人士之信仰,其中確有不可磨滅之精義,令人莫測之妙用存焉。 據以上情況,無論系何 師,一家所傳,一人所傳,其動作多少,皆不能同,亦不必盡同。不僅太極拳如此即彈腿一門有練十路者有練十二路者。此為回教門之 藝,尚且有兩種之分。又若少林門各拳,有岳家手法,有宋太祖拳,此傳彼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惟情論總須一致,設或理論不同,則其宗派顯然有別,不得謂 為同門矣。以此質之海內專家以為如何? 練拳一:練太極拳全套架式,每日學一二式,繼續(xù)不斷,以常人資質,約月可以學全。須經兩月之改正。再 加月之苦練,共計四個月,其式樣姿勢,即離開師傅一年,可以不致變換。若僅一月光陰,粗知大略,不經改正,則不得謂之學會。因稍有間斷,其方向與動作早已 走變矣。但每日仍須復習,不可間斷,若每日兩遍, 能使純熟,每日三遍,能增功夫,每日一遍,不過不忘而已。 練拳二:學習拳架,自第一動 起,至末尾止,謂之一套。其中名目百余,式式皆要緊密周到,而且要輕靈沉著,無有一式可以隨便,無有一式可以丟頂。丟者離也,頂者僵也。四肢百骸從輕,從 綿,從柔,輕而不可忽,綿而不可斷,柔而不可疏。若注意而起僵勁,此所謂頂,便離太極門徑矣,初學者切宜注意之。 練拳三:練太極拳趟,其經 過時間是愈長愈妙,有練一遍需40分鐘以外者。練慢之后,亦需練快,有以幾分鐘內練完也有更快練法的。無論慢快,總以均勻為 貴。譜曰:“無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凹凸處,毋使有斷續(xù)處”。初學之人練一遍,最少八分至十分鐘。如經過五六年后,工夫略深,即可練快,惟須式式到家,不可 因快而草率。至于架式分三種:初練宜高架子,繼則四平架子(眼平、手平、腿平、襠平),再則功夫日深,逐漸近于低架子矣。由高而平而低,皆從工夫上來,不 可強求,否則弊病百出,無益于學者。 練拳四:練架子外面注意動作務使均勻,譜曰:“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內部呼吸亦要均勻,若無事 然。萬勿并(編者:疑為“屏”字,有待高明釋 疑)氣,心意不可呆滯,譜曰:“精神能提得起而無滯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換虛實也”。此外,各變勁工夫,例如本 系提手上勢之勁,一變而為白鶴亮翅之勁,再變而為摟膝拗步之勁。各式各氣,各式各勁,由此式而變彼式,交接之后,換式換法,換法換意,由換意而換氣,由換 氣而換勁。此中變換轉動之間,與學者內部之意氣運用外部之四肢伸轉開合有極大關系務須依照譜中各論,而適合之。 練拳五:所謂增工夫者,即學者之氣,日漸增長,不致氣喘身搖,手足日漸輕靈,腿腰日漸柔順,手掌足底日漸增厚,頭部與兩太陽穴日漸充滿,精神充足,思慮周到,發(fā)聲洪亮,耐饑耐寒,能鎮(zhèn)定,能任勞,飲食充分,睡眠酣適等等。 練拳六:修養(yǎng)拳技、拳法,雖皆有益,而學者,身體亦有相宜,乃有博學與選學之分別。如年富力強、環(huán)境許可者,不妨由博而約,各家門徑,均可涉獵,結果則專修門。若年事已長,且有業(yè)務關系者則選其與己相宜者習練之,易于得益也。 練 拳七:例如身軀肥大者可學通臂拳、摔角等技;如身材中等而強壯者,可學搓角拳(編者:不知此系何拳,疑為“戳腳”之訛,待考)、八極拳、太祖拳,形意拳等 技;如身體輕靈小巧者,可學地躺拳、猴拳、醉八仙拳等技,如年事已久、身體柔弱者,可學八卦掌、太極拳、金剛十二法等技。中國拳技繁多,今余不過舉其大概 而已。 練拳八:專練拳架,是為運動衛(wèi)身之術,修己之事也。學推手與散手,為攻避之法及練勁之術,敵人之事也。若年事已久,身有宿疾者,專練拳架,亦可卻病延年。如年力富強,環(huán)境優(yōu)裕,盡可專聘名師,為升堂人室之研究。 練 拳九:據友人云,太極拳中各式,實兼?zhèn)涓骷胰?,全套中有八種法,如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又有八種勁如退步跨虎為開勁,提手上勢為合勁,海底針為降 勁,白鶴亮翅為提勁,摟膝拗步為進勁,倒攆猴為退勁,抱虎歸山為右轉勁,肘底看錘為左轉勁。又有八種式,如十字手、少林門為平馬式;摟膝拗步,少林門為攻 步式;下勢,少林門為仆腿式;金雞獨立少林門為獨立勢;手揮琵琶,少林門為太極式;搬攔捶,少林門為坐盤式;栽捶,少林門為麒麟式;跨虎,少林門為懸腳 式,共為八式。無論何種拳法,總不外此八式,故稱拳師為“把勢者”,實即八式之訛也。《八快歌》:行如風,站如釘,升如猿,降如鷹,捶賽流星,眼如電,腰 如蛇行腳賽鉆”。傳統太極拳除八法八式之外,尚有八腿,如翅、蹬、起、擺、接、套、襯、采。清末時所練者僅有四腿,如左右翅腳(即踢腳)、轉身蹬 腳、二起腳、擺蓮腳?,F在竟致僅練翅、蹬、擺三腳,其它四法更無所聞。如接者,見敵腿來時,以我之腿,接敵腿而踢之,才謂之接腳。套者,見敵腿來時,套出 而踢之。若敵從左方踢來,我套在右方踢之,若敵從右方踢來,我套在左方踢之,謂之套腳。襯者以我之腳踢敵腳內側方,如襯其內,謂之襯腳。采者,即以腳橫斜 而采之,用在敵來我側方時踢之,謂之采腳。此四腳極不易練,亦不易用,須有長久單練工夫為之輔助,不然不能應用自如。后來般教太極拳者,困不能使人人普遍 學習,且年長身弱之人,實難習練,故除去之,但其應用之巧妙,踢法之齊備不可不表而出之也。 踢腿要領:有“直、起、風、波“四字。直者,踢 腿蹬腳,無論向前向側,總須要直,若不挺直,不能貫徹功夫;起者:高也。踢腿蹬腳,皆要高。能高可滿足 企圖,最小限度,也得踢過腰,練時能高,用時可以如意,風者:踢出蹬出時,央而有風聲,此言其快不快無風,即不能出勁;波者:踢出之腿自腰際至腳尖,有波 浪形狀,表示腿勁貫到腳尖之意。有此四字,可以稱踢腳要領齊備。不僅太極拳如是,無論何門何拳,基本要領,莫不如是,踢腳和踢腿不同,以腳尖、腳邊、腳掌 擊人者,謂之踢腳蹬腿。以腿之全部打人或以腿之后跟打人者,謂之踢腿,其要領同。據此道中人云:“手如兩扇門,全靠腿打人”、“八式無真假,指上便打下 ”,足見用腿之重要矣。 練拳十:習練拳術,最要注意手眼、身法、步五大項。所謂手者,即掌、拳、肘和腕等動法;所謂眼者,即左顧右盼,或向 上向下等看法;所謂身者,即肩腰胯 等動法,如含胸拔背、轉換等等;所謂法者,即拳術各種名式,如太極拳中各名稱紅拳中各名稱、花拳中各名稱,各拳各路,各套各法,不勝其述,要皆拳路中打人 之方法也;所謂步者,是練拳人最易疏忽而最重要之事,步為根基,快速在步,穩(wěn)固亦在步,著與不著在步巧與不巧而在步。此道中人曰:“手到腳不到,自去尋苦 惱,低頭與彎腰,傳授定不高”,此兩句話,五種方法皆說到矣。 吳永霖注:到此為止,這些文字黃元秀老先生所寫的太極拳要義。筆者在1964 年11月住上海數月,幫助褚老師在人民公園教拳(晚上7:30-9:00,教 形意拳)時,休息天在褚老師家中所抄錄數據的一小部分,那時拳書買不到。只有抄錄,我借抄的書有許多本。當時顧留馨老師要褚老師將傳統形意拳教出來,褚老 師因年事已高(73歲),就要我代為上課,由顧老師指派干事組織學員。我教十二形三個月,授課時褚老師亦在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