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忠義 中國的古老文化是黃河孕育的,華夏民族古老的文明是先祖?zhèn)冊邳S河流域創(chuàng)造的。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史書記載和地方實物遺跡都充分證明了母親河懷抱中的古魏芮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明的起源。 芮城縣遠古時屬冀(“冀”既“希望”和“寄托”之意)(《史記》集解:“冀州:西河之東,南河之北皆冀州也。”《正義》載:“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 芮城縣位于黃河中游,母親河給這塊土地留下了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1178.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點綴著138處古文化遺跡,遍布了全縣的每一個角落,真可謂星羅棋布!這些文化遺跡從上古時期最早的用火遺跡始,至新石器時期、至三皇五帝、春秋、戰(zhàn)國,直到唐代。涵蓋了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而且都堪稱是國中之最,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前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賦詩贊嘆曰:“晉南文化不尋常,史跡綿延萬古長。猿人更有猿人早,哪論唐虞與漢唐?!?/span> 沿著長達80.3公里的母親河干和同等距離的雷首中條山脈,踏著先祖的足跡自西而東去探考,每個遺跡都閃爍著黃河文化的文明之光。 一、人類文明的濫觴,華夏民族的搖籃。 西鄰大河的雷首山脈,是華夏文明的源頭。1959年到1962年間,山西省考古所會同社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西侯度考古發(fā)現(xiàn)了早更新世文化層,在原生地層中發(fā)現(xiàn)了大批的哺乳動物化石,還發(fā)現(xiàn)了32件人工打制的石器,發(fā)現(xiàn)了燒骨和帶有切割痕跡的鹿角。地層的構造和哺乳動物化石的性質都證明了這一遺址的地質時代為距今約有180萬年的早更新世。證明了在180萬年以前,人類始祖就開始在這里生息繁衍,打制、使用石器,使用火種。 西侯度遺址西南 二、三皇五帝文化輝煌燦爛 母系氏族社會時期,華夏民族最早的有名有姓的始祖女媧活動在雷首山、鳳凰山一帶。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睘樘煜律n生的生存,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女媧歿后葬于風陵,風陵渡因女媧陵而得名(《戴延之西征記》載:“女媧,風姓,風陵即女媧之墓?!薄跺居钣洝份d:“河東縣三里風陵是女媧之墓”)。后人為祭祀元始老祖,在女媧陵背后的鳳凰嘴上為她建祠立廟,秦漢以來均有祭祀。唐太宗、宋太祖都曾在女媧祠設置守陵五戶,唐稱祀典、宋置守戶(《寰宇記》:“風陵城在其下閿鄉(xiāng)津,去縣三里,即風陵故關也。女媧之墓,秦漢以來,俱系祀典?!?/span>《關中墓陵志》:……而潼關之風陵則唐稱祀典、宋置守戶?!?/span>)。 黃、渭、洛三河交匯處的鳳凰山上,是伏羲氏創(chuàng)先天八卦之處。伏羲降生于雷首山下雷澤湖畔(《太平御覽》:“華胥為伏羲母” “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密犧?!?/span>) 。他結繩記事孕育文字;結網捕魚教民漁獵;圈養(yǎng)牲畜解決百姓溫飽;發(fā)明撞石取火,結束了茹毛飲血……為華夏人類的生息繁衍、文明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在黃、渭、洛三河交匯的鳳凰嘴上首創(chuàng)了先天八卦(《易·系辭》載:“河出圖、洛出書?!?/span>《尚書》載:“河圖在東序”“龍馬載圖出河東”。《系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薄?/span>辭?!罚骸啊耸蠒r有龍馬從黃河出現(xiàn),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xiàn),背負‘洛書’。伏羲根據(jù)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就是后來《周易》的來源?!?/span>)伏羲歿后葬于風陵(《寰宇記》載:“考古要錄河中風陵,疑為古伏羲冢。以苞皇為風姓,故然女媧亦風姓。”)后人為紀念伏羲老祖,在鳳凰嘴修建了伏羲老祖廟和八卦臺。1938年,老祖廟被侵華日軍焚毀。 風陵渡趙村村南的鳳凰嘴是炎黃部落聯(lián)盟時期軒轅黃帝的都城(軒轅廟古詩曰:黃帝風陵建都城,蚩尤作亂起火烽。風后輔佐造指南,聯(lián)炎滅尤萬古傳?!?/span>)。上古時期,炎、黃部落在涿鹿阪泉戰(zhàn)敗蚩尤(《中冀·阪泉·涿鹿考辨》:“阪泉在涿鹿附近,解州鹽池旁?!薄独ǖ刂尽罚骸颁寐股?,在州東南五十里山側有涿鹿城,即黃帝、堯、舜之都也?!薄?span lang="EN-US">夢溪筆談·卷三》記:“解州鹽澤,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肢解蚩尤以后,炎、黃部落在阪泉一帶“三度交戰(zhàn)”,軒轅勝。炎黃部落和其他諸侯部落在阪泉一帶合并為部落聯(lián)盟(《白話史記》:“肢解蚩尤以后,諸侯朝拜黃帝而不朝拜炎帝。神農氏不滿,侵伐諸侯,同黃帝發(fā)生沖突,在阪泉之野同黃帝三度交戰(zhàn),被軒轅所敗,逐將羌氏部落同姬氏部落合并,接受黃帝領導”)。黃帝城目前尚未定論,但諸多的實物遺跡和考古發(fā)現(xiàn)都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一)、雖然年代久遠,但黃帝城城墻的夯土層遺跡尚有一公里依稀可見,古老相傳叫“黃城根子” (二)、黃帝的四相之首風后歿后葬于黃城東邊(《平陽府志》:“解州上古風后墓,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芮城縣西趙村風陵渡。”)。 (三)、黃帝妻嫘祖曾在此教民養(yǎng)蠶。1926年,在西陰仰韶文化晚期遺址的出土中發(fā)現(xiàn)了人工切割的蠶繭標本。被確認為中國絲綢紡織史上最重要的實物證據(jù)。1960年,在黃城旁邊考古發(fā)掘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址——西王遺址出土的陶蠶蛹(陶蠶蛹標本長 風陵渡鎮(zhèn)王寮村西雷首山中段是帝堯的故城。因堯城之故,雷首山亦稱堯山(《通典》:“堯舊都在蒲”,《水經注》:“雷首,俗亦謂之堯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堯城”。《蒲州府志》:“所謂壺口之雷首中條山,俗亦稱之為堯山。山上有故城,世之曰堯城?!?/span>)。堯王城為半坡時期的草寮,因堯王宮室為草寮之故取地方名“王寮村”,堯王點兵之處名“王點村”。1938年,堯王廟被侵華日軍焚毀。 風陵渡鎮(zhèn)六官村北雷首之巔是舜帝的故居,故有舜帝的祠廟(《蒲州府志》:“媯水云舜所都,而上虞之損石為公嶄會稽,又有媯水祝阿。故縣又有汭水,有娥英之廟。山上有舜祠?!保?/span>。汭水畔的雷首之巔是虞舜的故居(《史記·陳涉世家》:“昔舜為庶人,居于媯汭。”《水經注》:“水所入曰汭,渾流西注入河。河水南逕雷首山西。山臨大河,北去蒲阪三十里?!?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4pt">……)。緣于虞舜故居,雷首山亦名虞山。 虞舜生于此,一生主要活動也在這一帶。不管是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還是都蒲阪、葬鳴條蒼梧都發(fā)生在這方圓幾十公里一帶,留下了許多村落和遺跡:舜牛坡、舜南村、歷山舜廟、安頭舜廟、舜都蒲阪、雷澤、河濱……。 三、中國孝道文化的根祖 虞舜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奠基人,童年時候,母病逝,父親續(xù)弦姚婆。繼母性情悍戾、心術不正,在父親失明之后,對虞舜百般折磨。繼母生弟象,象桀傲不馴,多次和母親合謀殺死虞舜。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huán)境里,虞舜始終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在繼母、弟象要加害于他的時候,及時逃避。情況稍有好轉,馬上又回到父母身邊,盡力孝敬、侍奉(“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常)在側”)。身世如此不幸,環(huán)境如此惡劣,虞舜卻能表現(xiàn)出非凡的品德,處理好家庭關系。 虞舜的大愛和孝順朝野傳誦,帝堯將帝位傳給了這位著名的大孝子。后世之人奉其為孝祖。他的事跡幾千年口耳相傳,家喻戶曉,國人都來用他的事跡來教育自己的后代。 四、中國和諧文化的源頭 永樂鎮(zhèn)歷山村是虞舜耕田之處(《水經注》:“舜所耕田于山下,……故曰歷山。”《平陽府志》:“媯汭泉:蒲州東南五十里,歷山之中。……舜所耕初也,上有舜廟?!?/span>)。 舜耕歷山是我國首例君民同耕文化的典范,是中國和諧文化的源頭(《史記·五帝本紀》載:“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yu)。一年而居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span>)。帝堯欲將帝位傳與虞舜,嫁二女與虞舜,觀察他的治家;使九個兒子與舜共處,觀察他的處世(《史記·五帝本記》載:“舜居媯汭,堯妻之二女,觀其德二女,舜飭(chi)下二女于媯汭。”)。后人在歷山村建祠立廟,世代祭祀。(《尚書》:厘降二女于媯即此。上有舜廟,周宇文護建。”)。 西陌鎮(zhèn)寺里村的坡頭遺址,是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是有虞氏部落墓地。遺址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5米。1955年至2004年考古專家對該墓地進行了四次考古發(fā)掘。發(fā)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內共出土玉璧、玉鉞、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墓葬所在的區(qū)域是中原的核心地區(qū),對中原地區(qū)文明起源及與此相關的學術課題研究有很大幫助,是近年來少見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 五、中國水利文化的發(fā)祥地 芮城縣城東南黃河岸畔的大禹渡,是大禹治水的營地,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在黃河沿岸的兩百多個渡口中,唯大禹渡以禹命名。據(jù)全國文物普查,大禹渡遺址屬新石器仰韶、龍山文化,為堯舜禹時代。 帝堯時期,洪水泛濫,堯啟用鯀治洪水。鯀初治水是在芮城一帶(《夏朝誕生之謎:破解真實的大禹治水》:“鯀禹治水神話的歷史背景是處于黃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區(qū))的鯀部落堵塞了黃河的一條重要支流——共水”)。鯀治水失敗后,舜向帝堯推薦大禹治水。大禹不因私怨而廢公義,繼承父業(yè),開始了他的治水生涯。大禹治水期間,曾在神柏峪安營扎寨,治理泛濫的共水。因大禹治水之故,后人取地方名“大禹渡”。神柏峪有一棵數(shù)千年的古柏相傳是大禹治水時所栽。后世之人為紀念鯀、禹父子兩代的千秋功德,在古柏旁建廟祭祀(《神柏峪重建禹五廟碑記》:“后人思其名德,建廟于峪上,遂名彼渡為大禹渡,以顯圣跡,思不忘也?!?/span>)。 六、“中華”國名文化的濫觴 黃河岸畔、雷首山上,中條山下,留下了列祖列宗一串串從蠻荒走向文明的足跡。先祖?zhèn)冊谥袟l山和華山之間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發(fā)明創(chuàng)造,建都立業(yè),締造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衍生了近萬年的古國文明。后輩為紀念先祖懿德,以中條山和華山之名,取國名為中華,因冀處于諸侯國之中間,又叫中國(《日知錄·集釋卷二》載:“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為中國之號”)。 七、中國詩詞歌賦文化的源頭之一 芮城為古代魏國,魏國初始于夏代,歷經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至魏王假虞滅虢國,歷時1845年,在我國眾多的諸侯國中,魏國封國最早,壽命最長,文化底蘊最厚。 商末周初至秦漢時期,魏國國君常驅使百姓到中條山檀嶺伐檀,供自己及貴族享用,向周朝王室進貢。百姓伐檀吃盡了苦頭。他們對“勞動者勞而不獲,統(tǒng)治者不勞而獲”的社會現(xiàn)象強烈不滿,用民謠歌賦的形式以表反抗?!对娊洝の猴L》中的《伐檀》便是當時魏國百姓膾炙人口的杰作之一,后世收錄在先秦時期的百科全書《詩經》之中,成為千古流傳的名篇。(光緒版《永濟縣志》載:古魏城東北30公里中條山上有檀道嶺,嶺下有檀道村,此皆與《伐檀》一詩有關。至唐貞觀初,朝廷仍以中條山檀木所作之弓為貢品。)中學語文課本一直選其為教材。陌南鎮(zhèn)檀道為古代魏國百姓伐檀、運檀的驛道。因古檀道之故命村名檀道村。 八、中國最早的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中國最早的教育家是孔子,因條件所限,孔子的教學為游學。而古魏鎮(zhèn)書院村北的卜子書院,又稱西河書院、文學書院。則是中國最早的固定教學的場所之一,書院有明碑一通(碑載:“舊有書院,五代時毀于兵變,明萬歷四十年(1612)重建,因卜氏在孔門屬文學一科,故名“文學書院?!?/span>) 西河書院是孔子著名弟子卜子夏的授學之地,魏文侯師事卜子夏處。 卜子夏,名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文人,孔子72個著名弟子之一。他在魏國西河講學期間,授徒三百,為當朝名君魏文侯之師。(《史記》:“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span>《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候師?!保?。西河學派為魏國吸引、培養(yǎng)了大批棟梁(李克、吳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學生),政治效果十分顯著。使魏國儼然成為中原各國的文化宗主國。 九、中國帝王施政的典范 魏國自夏封魏至魏王假滅國,歷時1845年。是中國歷史上封國最早、壽命最長的諸侯國。魏國的昌盛與魏文侯治國之道有很大的關系。 前445年,魏文侯繼承了魏桓子在三家分晉時建立的魏國之后,禮賢下士、重用 “魏城七君”勵精圖治,使魏國的國力達了頂峰,百姓安居、國家繁榮、疆域遼闊。 魏文侯重用孔子72著名弟子中最優(yōu)秀的門徒卜子夏,拜子夏為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候師?!?/span>)。卜子夏的西河學派為魏國吸引、培養(yǎng)了大批官員,政治效果十分顯著。成為中原各國中的文化宗主國。 魏文侯重用子夏門徒李悝為相,率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zhàn),興修水利,發(fā)展封建經濟,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修煉內力上。李悝的變法,影響了中國政治兩千多年。魏文侯禮賢下士,啟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開拓了大片疆土,使魏國盛極一時。 魏文侯的治國之道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他的施政經驗成為中華帝國的一個經典樣本。 十、中國和合文化的發(fā)生地 殷商時期,虞、芮兩國之君為爭相鄰之田,久而不決。兩國君一起去周地請教周文王。進入周境,兩國君看到周人耕田時互相讓地邊,走路時互相讓道。進入周都邑,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斑白不提攜。到了周朝庭,發(fā)現(xiàn)周人士讓大夫,大夫讓卿,有禮有節(jié)。兩國君非常慚愧,說:“我們真是小人,不要再踏進君子的朝廷里啦?!庇谑莾蓢祷?,雙方都將其所爭之地讓出,虞芮和合“以為閑原。” “虞芮讓田”在全國引起了極大反響,為諸侯棄商歸周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虞、芮國君讓田的和合精神和美德成為后世之人效法的榜樣,后人立“虞芮二君祠”以為紀念(亦稱二賢廟、讓畔神祠)?,F(xiàn)存明昌癸丑(1193)記大安庚午(1210)鐫刻的“ 十一、中國最古老的軍事文化名城 匼河遺址旁的羈馬古城遺址,是春秋時期的軍事要城。羈馬城東、南、北三面有堅固的城墻,西面是黃河天塹,根據(jù)羈馬城的地理特點,命村名為“匼河村”??脊乓炎鞫ㄕ?,史書中亦有詳細的記載。(《左傳》載:文十二年,秦伐晉,取羈馬。亦呂相所云剪我羈馬者也?!蹲髠?span lang="EN-US">.文公十二年》載:周傾王四年、秦康公六年、晉靈公六年(前615)冬,“秦伯伐晉,取羈馬” ……)。秦粟入晉的泛舟之役,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東漢末年曹操與馬超聯(lián)軍之戰(zhàn),明末李自成農民軍與明兵風陵渡之戰(zhàn)等都發(fā)生在羈馬城。 十二、中國早期佛教文化的殿堂 壽圣寺位于芮城縣城東北 十三、馳名中外的道教文化圣地 縣城北五里龍泉村是馳名中外的道教宮觀永樂宮。永樂宮是元代初年為紀念道教祖師呂洞賓所建造的一座道教宮觀,也被稱為道教祖庭。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廟宇,因各大殿保存完好、題材豐富,筆法高超,藝術水平精湛的元代壁畫成為世界美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底蘊深厚的根祖遺跡,燦爛奪目的民族文化,密集點綴在芮城的版圖上。芮城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當之無愧!古今文人墨客趨之若鶩,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黃河北來,太華南倚??偹懼蝿?,壯山河之氣色?!?/span>①“立馬風陵望漢關,三峰高出白云間。西來一曲昆侖水,劃斷中條太華山。”②“濃云濕西嶺, 春泥沾條桑。至今堯峰上,猶上堯時日?!?/span>③“黃河魂者,祖國魂,中華魂也。包含祖國優(yōu)良傳統(tǒng)與高尚品德情操之中國魂也:中華文物古搖籃,千里滔滔一大灣。義結金蘭秦晉豫,同開青史壯波瀾。黃帝于茲長子孫, 昆侖屹立自然尊!層樓更上同心德,手挽黃河振國魂?!?/span>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