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膏藥是指藥物、植物油與黃丹煉制而成的外用制劑,中藥膏藥中最常用的一類,其基質為植物油與黃丹經高溫煉制而成的鉛硬膏。黑膏藥一般為黑褐色堅韌固體,用前需烘熱軟化后貼于皮膚上。中藥膏藥應烏黑光亮,油潤細膩,老嫩適度,攤涂均勻,無紅斑,無飛邊缺口,加溫后能粘貼于皮膚上,且不易移動。
膏藥的種類有多種,以油與黃丹為基質的為黑膏藥;以油與宮粉為基質的為白膏藥;以橡膠為主要基質的為橡皮膏;以松香等為基質的為松香膏藥。最常用的是黑膏藥。
下面以黑膏藥的熬制進行介紹:
第一步 炸藥 先將油料加熱,倒入藥料,文火再炸,并不斷攪動,使藥物受熱均勻,直炸至制膏所要求的程度為止(如變黃,炸焦黃,炸枯黑等)。去渣濾凈,即為膏油。 注意:1.有時未炸前,往往需將藥料在油內浸泡一定時間,經驗上有春五、夏三、秋七日之說。2.藥料倒入前須酌予碎斷,太粗則不易炸出藥內有效成分,太細則易于沉積鍋底,不易濾凈。3.入藥順序依藥料性質不同,一般有先炸、后炸之分。肉質藥及鮮藥宜先炸,如甲魚、鮮莧菜之類;質地堅實的藥物也應先炸,如介殼、樹根之類。而質地疏松或形體細小的藥物,宜待先炸藥物已枯黃時在下鍋,如花葉和種子類。 第二步 炒丹 把黃丹放在干凈的鐵鍋或銅鍋內,文火炒至丹中水氣盡,松散為度。急住火,需用鏟子不斷翻炒。 注意:丹中有水氣膏藥則嫩,丹炒過頭膏藥則老。黃丹炒制過程中會變成深紅色,勿慌,取出冷涼,自會恢復原色。 第三步 煉油 藥油可選桐油、香油等。若用香油,則把不放堿的香油放入干凈的鍋內,武火煮翻花,再改文火,一開始油水之氣會直向上升,再過一時則氣體會向鍋周旋升,急用竹筷點油滴入涼水上,成珠不散,為煉油已成。 注意:1.香油即為麻油,有黑芝麻、白芝麻之分。習慣用黑芝麻油。油中若摻堿,不但溢鍋,而且膏藥不粘。2.煉油之火不易過猛,如已著火,用鐵鍋蓋將火壓滅。藥油將煉成時,撩油速度要快,但應避免觸及鍋底,以防著火。 第四步 下丹 油丹比例一般按每500克油用鉛丹195克計算,并注意季節(jié)(夏季鉛丹可用至240克,冬季僅用140克,春秋用210克為宜)。經驗上亦有比例取油丹16:7,多一斤香油用四至五兩丹,冬嫩(四)些,夏老(五)些。下丹分火上下丹和離火下丹兩種情況。前者繼續(xù)用微火熬油,把炒丹緩緩放入沸油內,用槐木或柳木棍、桑木棍不斷順時針攪拌,油會上溢氣泡,冒出濃煙,待煙氣稍盡,則急用竹筷點油滴到涼水上三四滴,稍成珠不散,拿珠擦凈水,用干手試捏,以粘手而離手時不膩手為度,急住火,或把鍋抬離火爐,繼續(xù)攪拌候其涼。離火下丹即將煉好的藥油離開火爐后方下丹。 注意:1.萬萬不可用鐵器攪拌, 此時鐵器與鍋底相碰,一鍋膏藥起火而毀。2.一般多采用火上下丹,因它比之離火下丹較易去除丹中毒性,膏藥不癢。3.下丹時應一人攪拌,一人下丹,利于操作。4.鍋內油量不能超過鍋容量的三分之一,否則易溢出。5.此節(jié)是熬制膏藥的關鍵,必須掌握好藥油離火的時刻,以保證成膏的質量。常用以下標準來判斷煉油程度:①油煙:始為淡青色,漸轉濃黑,進為白色濃煙,撩油時煙更明顯,以看到白色濃煙為準;②油花:沸騰開始時,油花多在鍋壁附近,待油花向鍋中央聚集時為準;③油珠:即“滴水成珠”,取油少許滴入水中成珠不散,膏色黑亮為準。6.“膏藥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在于攪。”下丹時撒布要勻,并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以防沉聚。7.掌握好下丹速度。下丹的速度太快易溢鍋,且膏藥質地不勻;太慢時,則離火下丹的藥油溫度下降,影響效果。8.如下丹時著火,應熄滅后再下,否則易引起爆炸。9.膏藥應老、嫩適宜。如偏老,即兌入較嫩的膏藥油;偏嫩,則再加熱。一般宜嫩些,因攤膏時仍需加熱。 第五步 去火毒 膏成后,用冷水噴灑于膏藥鍋內,即有黑煙冒出,然后將膏藥擰成小坨,浸于冷水中3~10日,每日換水1~2次。亦有成膏后直接“傾入器中,以水浸三日去火毒用。” 第六步 加細藥 將方中的貴重細藥,如冰片、麝香等研細面,加入已熔化的膏藥內攪拌。 注意:熱油加涼藥面,必有溢起,勿怕。需一點點加入藥面,急攪拌則無事,不然一鍋膏藥溢出而廢。 第七步 攤膏藥 急把尚未冷涼的膏藥,用竹筷團起,隨紙布大小,以竹筷點紙布之中心作順時針攤一周,則為膏藥已成。 注意:1.需用棉布放入煮熟放溫的稀面糊中,趁熱混和揉均,搭與高處曬干,此為漿布已成。膏藥則不滲、不癢,貼七天無事。2.攤膏時,涂的面積一般圓形的占膏藥褙的1/3,長方形的約占2/5。用于治表的膏藥,宜涂薄些;治里的膏藥,宜涂厚些。勤換的膏藥宜薄,久貼的膏藥宜厚。 第八步 貼膏藥 先將膏藥放熱水壺或酒精燈、蠟燭等物微火上加熱烤軟熔化,使溫度適宜,即可攤貼。?? 少林黑膏:少林黑膏以藥力剛猛強勁,起效迅速而著稱,24小時不間斷治療,效果奇特!一貼可反復使用五至七天,5盒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為一個月。 |
|
來自: gutuchanyu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