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賞讀三十五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注釋】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xiàn)今北京市。幽州臺:即燕國時期燕昭王所建的黃金臺。修建黃金臺用于招納賢才,因燕昭王將黃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師郭隗為例,成為當時燕昭王用黃金臺招納而來的第一位賢才。 【譯文】 放眼望去哪有古賢人的蹤影,回頭看看也不見一個效法古賢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陳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學家,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遺,后世稱為陳拾遺。其詩風骨崢嶸,寓意深遠,蒼勁有力,有《陳伯玉集》傳世。 陳子昂青少年時家庭較富裕,輕財好施,慷慨任俠。成年后始發(fā)憤攻讀,博覽群書,擅長寫作。同時關(guān)心國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樹。24歲時舉進士,官麟臺正字,后升右拾遺,直言敢諫。 時武則天當政,任用酷吏,濫殺無辜。他不畏迫害,屢次上書諫諍。武則天計劃開鑿蜀山經(jīng)雅州道攻擊生羌族,他又上書反對,主張與民休息。他的言論切直,常不被采納,并一度因“逆黨”,反對武則天的株連政策而下獄。在極度苦悶憂憤的情況下,陳子昂登上薊北樓——幽州臺,俯仰古今,縱望天地,思緒潮涌,感慨萬端。 他曾兩次從軍,使他對邊塞形勢和當?shù)厝嗣裆瞰@得較為深刻的認識。圣歷元年(698年),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不久父死。居喪期間,權(quán)臣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獄中。今天射洪縣城古城墻名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稱實為紀念陳子昂。 陳子昂在政治上曾針對時弊,提過一些改革的建議。在文學方面針對初唐的浮艷詩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文風。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如《登幽州臺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詩,風格樸質(zhì)而明朗,格調(diào)蒼涼激越,標志著初唐詩風的轉(zhuǎn)變。 陳子昂的詩歌自逞獨立人格,而取進取精神,在初唐四杰的人生理想之上,其詩的內(nèi)涵有了充實與升華,《登幽州臺歌》在空靈之中有內(nèi)在的質(zhì)感,展現(xiàn)的是崇高的美感,20字的組合在千百年間動人心脈,導人發(fā)奮。 《登幽州臺歌》從作者內(nèi)心深處流出,有著極其深刻的意境,寫出攬宇宙之古今、奪天地之無垠的襟懷,道出詩人不可名狀的滄桑感和不可遏制的悲憤。此詩風格明朗剛健、視野開闊,展現(xiàn)了雄渾浩瀚而空曠深邃的藝術(shù)境界,感人至深。 陳子昂心胸開闊,景仰不朽的功業(yè),他的詩句“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對后來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有明顯的影響,其詩為: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于臺。登山見千里,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忘禍,磨滅成塵埃。(《感遇》三十五) 陳子昂最負盛名的作品,是他的《登幽州臺歌》。該詩是他隨建安王武攸宜東征時所作。由于武攸宜的輕率和無能,致使東征軍前軍陷沒,陳子昂兩次進諫,并自告奮勇,“乞分麾下兩萬人以為前驅(qū)”,結(jié)果武攸宜惱羞成怒,反將他貶為軍曹。陳子昂滿懷悲憤,“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shù)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font>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游》篇的影響?!哆h游》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jié)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郁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jié)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xiàn)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長短不齊,音節(jié)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動人。句式長短參錯,音節(jié)前緊后舒,這樣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強了藝術(shù)感染力?!兜怯闹菖_歌》這首短詩,由于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詩人孤獨于幽州臺上,放眼山河,思緒萬千。他心中到底是憂慮大唐社稷還是感傷文化的蕭條呢?在這薊北幽州臺上,他或許想到了大破齊軍的燕國上將軍樂毅,或許想到了北征烏桓臨石觀海的三國豪雄曹操,而他在武攸宜帳下,竟無用武之地,英雄已遠而前途渺茫,那份曠世的孤獨,自然就凝成了震撼千古的力作名句。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兩句的意思是:象燕昭王一類的能夠禮賢下士,任人唯賢的古代明君,現(xiàn)在再也見不到了;而我心中所渴望出現(xiàn)的后賢,又還沒有出現(xiàn)."前賢"已遠,"后賢"未來,其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愁悵躍然紙上!表現(xiàn)了主人公在時間上的孤獨,無論在前朝,還是后代,都無與我相知的人。 “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那天地宇宙是這樣久遠闊大,而一個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暫,不能建功立業(yè)。我獨自悲傷地流下眼淚。一個"念"字,表現(xiàn)了詩人包括宇宙古今,寬廣無垠的精神境界;一個"獨"字,又渲染了詩人心中不可名狀的孤獨悲涼之感.表現(xiàn)了主人公在空間上的孤獨,縱有天地之闊,依然沒有能與我相知之人。于是,在時間仿佛凝固的、寥闊無限的大地上,寂寞地站著一位詩人,感嘆著滄涼與孤獨,潸然淚下。 這是一種絕對的孤獨,是時間和空間的交匯處一個孤獨的點,這個點以浩瀚的天宇和滄茫的原野的渾然交融為背景,無限遼闊且滄涼。 “天地悠悠”,人生短促,每念及此,怎不“愴然涕下”?短短四句,有如陣云深擁、萬幕不嘩,是何等的深沉抑郁!復如千林振響、萬馬奔騰,又是何等的悲憤激烈!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孤高一世、上下求索的獨行者,也看到了一個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傷者。 |
|
來自: yangyang3435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