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么讀書的?
網(wǎng)絡(luò)上,看到有人在很熱鬧地討論歷史上三位名人的讀書風(fēng)格,比較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以及朱熹的“熟讀精思”。
說陶淵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說諸葛亮“觀其大略”,典出“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xué)。三人務(wù)于精熟,而亮獨(dú)觀其大略。”(《三國志·諸葛亮傳》) 說朱熹“熟讀精思”,典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朱子讀書法》張洪) 我不認(rèn)為這種比較是有意義的,因?yàn)槲也幌嘈胚@三個人真的是各自只有一種讀書風(fēng)格。 因?yàn)椋行褪切枰?#8220;觀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則需要“熟讀精思”。不但如此,同一本書里,有些地方讀來需要“觀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則需要“熟讀精思”。更有甚者,同一本書,可能第一遍讀來只能“觀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讀精思”。 因此,與其說“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是這三個人不同的風(fēng)格,不如說是三種不同的方法。而我相信,這三個人一定都是對這三種方法都很精嫻的。 讀書到底有什么方法?或是說,什么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世界上沒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只有合適的讀書方法。 懂得合適的讀書方法,有幾個好處。 第一、就是知道對待什么樣的書,適合用什么樣的方法。 有些書,許多甜食類的書,讀來“不求甚解”即可。 許多主食類的書,讀來“觀其大略”即可。 但是讀美食類的書,以及蔬果類的書,則需要用上“熟讀精思”。 “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是享用三種不同食物的不同方法。 讀一些需要你“熟讀精思”的書,你卻用了“不求甚解”的方法,那是糟蹋。 讀一些只需要你“不求甚解”的書,你卻用了“熟讀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費(fèi)。 第二、可以很快地知道怎么判斷一本書是哪種飲食。 雖然我們談了很多飲食的分類,但是如前所述,現(xiàn)在的飲食選擇太多了。書店里,圖書館里,網(wǎng)絡(luò)上,太多閱讀選擇披著各種外衣,試圖吸引我們的目光。 不談網(wǎng)絡(luò),光說書店好了。以目前新書出版的速度來說,一個星期沒進(jìn)你常去的那家書店,你很可能就以為自己走進(jìn)了一家新的書店──新書平臺區(qū)上,幾乎大部份的書種都更換了一遍。 這么多書,你要購買,從何選擇? 如果你懂得交互使用“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這三種方法,可以節(jié)省你一些時間。 遇上一本你看來還不錯的書,先是隨意翻閱一下,這就是“不求甚解”。 然后,把書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紹、作者前言、目錄,從這幾個部份對這本書“觀其大略”。 再來,挑一個和全書精神最呼應(yīng),也是目錄或前言里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細(xì)地“熟讀精思”個三五分鐘。 這三個步驟下來,應(yīng)該足以讓你判斷讓這本書就此留在平臺上,還是你需要把它帶回家了。(請參閱《不值得付出那么多時間的書》一文) 第三、買回家,或借回家的書,知道如何享用它的精髓。 有的書,你就坐進(jìn)沙發(fā),打開立燈,“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地讀完吧。 有的書要“觀其大略”,做些筆記,放到書架上待日后查閱。 有的書,部份“觀其大略”,部份要“熟讀精思”。 有的書,則要全書“熟讀精思”。一遍二遍三遍地讀。 許多思想深邃的經(jīng)典,都有這個特色。由于涵蓋的方面既深且廣,所以不一遍二遍三遍地熟讀精思,是等于最大的浪費(fèi)。 網(wǎng)絡(luò)上沒有和這三個人并陳,事實(shí)上應(yīng)該列在一起的,還有一位先生,就是蘇東坡,他的讀書法也是超厲害的。 有人問蘇東坡,說他那么博學(xué),一般人學(xué)不學(xué)得來。蘇東坡說,可以啊。他少年時候讀書,很多書都是讀好幾遍。像他讀《漢書》,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第一遍他讀《漢書》,專門只讀和治理之道有關(guān)的所有內(nèi)容,第二遍專門研讀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貨財(cái)。如此,每讀一遍,專門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對其他主題則視若無睹,就可以讀通這個主題。多讀個幾遍下來,就可以每個主題都很精通了。最后,他說了一句,“若學(xué)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功夫?qū)W成了之后,可以八面作戰(zhàn)也從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隨意說說愛讀書的人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簡直是天下無敵的架勢了。 蘇東坡的方法,不是拿來讀八卦雜志的。這種閱讀方法,第一,拿來讀一般人覺得復(fù)雜又深奧,看來頭都昏了的書,是最好用的;第二,拿來當(dāng)主題閱讀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請參閱《主題閱讀沒那么深奧》) 蘇東坡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八面受敵”。“八面受敵”是一種多層次的閱讀。“八面受敵”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幾種方法的同時使用。 讀書讀書,我們從小就聽?wèi)T了要“用功讀書”。 “用功讀書”的說法真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學(xué)校教育和考試制度下,太多人把“用功”解釋為“用力”。 用力讀書,教科書上根本不值得去記的一些瑣碎數(shù)據(jù),也成了擔(dān)心成為題庫的可能,于是用力筆而記之,背而誦之。 我們從很早就被破壞了閱讀應(yīng)該“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八方受敵”,四者交互使用的認(rèn)識。 “用功讀書”,其實(shí)應(yīng)該明白的是對待不同的書,應(yīng)該用什么樣不同的“功夫”──要知道所謂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的四套功夫,可以如何交叉運(yùn)用。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來讀不同的書,而只知道用力讀書,就是死讀書。 死讀書,就是把大腦的CPU當(dāng)硬盤來用。CPU被浪費(fèi)了不說,要使用起其它硬盤的時候也無從使用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