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宋詞鑒賞辭典3

 楊玉泰 2010-01-11
宋詞鑒賞辭典3(2009-02-05 21:26:41)

南歌子·香墨彎彎畫

秦觀  

  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
人去空流水,花飛半掩門。亂山何處覓行云?又是一鉤新月照黃昏。

  這首詞主要寫一個女子,在如何用心地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但打扮好之后,想起戀人不在身旁,有誰來欣賞呢?于是引起一番愁思。

  詞的上片刻劃這個美女,多用顏色字面渲染映射,如一幅工筆畫,可以說是一幅工筆重彩的梳妝圖。“香墨”兩句,寫女子用心打扮的情態(tài)。“香墨”,畫眉的螺黛,是黑色。“燕脂”即胭脂,是紅色。這兩句雖未直說她在畫眉、搽脂,但從“畫”且“彎彎”,“勻”且“淡淡”中,可以體會得出她是在怎樣精心地打扮自己。“揉藍”二句,“揉藍”,古人從藍草中提取青色,故稱揉藍。黃庭堅《點絳唇》詞有“淚珠輕溜,裛損揉藍袖”句。“檀唇”,形容女性唇吻之美。檀為淺絳色,近赭的紅色,《花間集》張泌的《生查子》有“檀畫荔枝紅”句,表示這個顏色最為明白。兩句中前一句寫衣著,衫子是青色的,裙子是杏黃色的。后一句寫她眉畫好了,粉搽好了,最后的工序是把口紅圓圓地涂在唇間,故曰“點”。但“點絳唇”前的“獨倚玉闌無語”,卻埋下情事的伏筆。既然是“獨”,卻又精心打扮,這是為誰悅容呢?分明畫外還有一個人在,女子對戀人的回歸還抱有一線希望。

  詞的過片,雖也不多寫情事,但也不是單純寫景,對上片已露端倪的情事,有明顯的發(fā)展。“人去”二句,寫戀人走了,如同流水悠悠逝去,再也不回來了。風揚“花飛”是殘春景象,給人以美人遲暮的暗示。“門”是半掩著的,像在為誰開著,這正是女子心還不死的寫照。結拍“亂山”兩句:“行云”喻戀人的蹤影,古詩詞里多用以比喻薄情郎,如雍陶《明月照高樓》:“君若無定云,妾若不動山。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難,”正是“亂山何處覓行云”的注腳。由于女子心煩意亂,故視群山便成“亂山”,這是移情于物的結果。女子最怕夜間孤苦,可偏偏又是一個黃昏來了,“又是”二字蘊涵著這種等待和失望遠不是一次了,愁怨之情溢于言表。(董冰竹)

臨江仙·千里瀟湘藍浦

秦觀  

  千里瀟湘藍浦,蘭橈昔日曾經。月亮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
 
獨倚危檣情悄,遙聞妃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這首詞約寫于宋哲宗紹圣三年作者貶官郴州時,回憶昔日曾經瀟湘的感受。

  詞的起首兩句為倒裝。“挼藍”,形容江水的清澈。古代挼取藍草以取青色,故稱“挼藍”或“揉藍”。“橈”,船槳,“蘭橈”是對舟的美稱?!冻o·湘君》中有:桂櫂兮蘭枻”、“蓀橈兮蘭旌”句,即用桂木做的櫂,用蘭木做的枻;或用蓀草飾的橈,用蘭草飾的旌旗,都是形容湘君所乘船的裝飾。這里的“蘭橈”代指木蘭舟,暗指這一帶正是當年騷人屈原的蘭舟所經過的地方。這兩句是寫他從處州貶來郴州時,曾乘船經過清澈如藍的千里湘江,猶如在步當年騷人屈原的足跡,在千里瀟湘水上走著遷謫的苦難歷程,接著三句寫泊舟湘江夜景。寫這時月升中天,風停息下來,因為夜深,看兩岸花草上露水開始凝結,在月光照射下晶瑩透亮。整個瀟湘水面是平靜的,沒有風也沒有浪,滿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發(fā)抖,寫出了深夜的寒意。這是移情寫法,把人的冷意由“一天星”表現出來。

  詞的下片寫情。開始兩句,寫詞人泊舟湘江浦,獨自靠在高高的檣桿上,靜靜地傾聽遠方傳來的湘妃清冷的瑟聲。“妃”,指湘妃。傳說瀟湘一帶,是舜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哭舜南巡不返,淚灑湘竹,投湘水而死的地方。又傳二妃善于鼓瑟,《楚辭·遠游》有“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特定的時地,觸發(fā)了詞人的歷史聯想,從而寫出了這瀟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聲,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接著第三句,進一步描寫對瑟聲的感受,湘妃的瑟聲是清涼哀怨的,抒發(fā)了她們對舜帝思念的深情,這是古今有情人共同的心聲,不僅是湘妃的,也包含了詞人的幽怨。詞的歇拍兩句,寫聽完曲子,抬頭尋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見蹤影了,只有江岸無數座青青山峰巍然聳立,更進一步寫出詞人的悵惘之情和剛毅不屈的性格。錢起《湘靈鼓瑟》詩有:“善鼓云和瑟,常聞帝子靈。……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詞末兩句全用錢起成句入詞,但用得恰到好處,毫無斧鑿之痕。(董冰竹)

好事近·春路雨添花 夢中作  

秦觀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云當面化龍蛇,天矯轉空碧。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這首詞如詞題所示,是寫夢境。這是秦觀當年寓居處州擇山下隱士毛氏故居文英閣所作,詞中生動形象地描寫了一次夢中之游的經過。詞的上片先寫他夢魂縹緲,在一條山路上漫游。起首兩句,寫詞人步入春山小路漫游,春路經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首句構思新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說春雨催花。次句饒有風趣,寫花使?jié)M山春色“動”起來了,一個“動“字,把本來靜止的春色化為動態(tài),與宋祁“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中的“鬧”有異曲同工之妙。三、四句承前意,寫詞人沿著山路越走越深,行到小溪深處,景色蔚為壯觀。成千成百棲息枝頭的黃鸝,因了詞人的突然深入,驚動喧騰起來,立時打破一片岑寂。這時黃鸝飛鳴于上,溪水潺湲于下,春山滿布鮮花,境界美麗極了。

  詞的過片一、二句,作者欣賞的視線移向天空,側重描寫白云的動態(tài)。寫霎時飛云迎面撲來,盤曲伸展,有如龍飛蛇舞,叫人驚恐不安。時而煙消云散,又是碧空萬里,此間云氣真是變幻無窮。詞的歇拍兩句,寫詞人心曠神怡,在古藤樹下,舉杯豪飲,醉臥樹蔭,渾渾然與大自然合為一體,進入“無我之境”,不知南北,物我而忘。

  這首小詞,著筆濃淡相宜,意興飛揚,雨光花色,春山古藤,皆可入畫。但僅欣賞到這里罷手,未免失之過淺,因為秦詞最主要的特點是寫心中憂苦之情。清代評論家馮煦《蒿庵論詞》說:“淮海(秦觀)、小山(晏幾道),古之傷心人也,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故所為詞,寄慨身世。”作者在“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的悠閑淡雅的詞句下面,實際隱藏著一顆無比痛苦的心。秦觀的好友黃庭堅揭示秦觀痛苦心靈說:“少游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喝一杯?”可謂抓住秦詞的要害。(董冰竹)

畫堂春·落紅鋪徑水平池

秦觀  

  落紅鋪徑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憑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秦觀應禮部試,落第罷歸。賦《畫堂春》。這首詞就是寫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應是一首傷春之作。

  詞的上片寫春歸景物。先寫飄零凋落的花瓣已經鋪滿了園間小路,池水上漲已與岸齊平了,時間分明已進入殘節(jié)令了,天氣乍晴乍雨,晴郎的天空,突然會下起小雨,說晴不晴,說陰不陰,小雨似在逗弄晴天一樣。觀看杏園已失去了“紅杏枝頭春意鬧”的動人景色,它像一個青春逝去的女子,容顏顯得憔悴而沒有光澤了。再聽枝頭杜鵑鳥兒,傳來聲聲“不如歸去”,泣血啼喚,多么令人傷感。杜牧詩有:“莫怪杏園憔悴去,滿城多少插花人”,這句可能化用小杜詩意。片末,總括一句“無奈春歸”,其無可奈何之情,已在上述描寫中得到充分表現。

  詞的下片,側重寫人。寫她獨自一人登上冒出柳樹枝頭的畫樓,斜倚欄桿,手捻花枝。這句似由馮延巳:“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詞意化來。她信手捻著花枝兒,一會兒又放下花枝,默默無語上視天空,弄晴的小雨也不下了,只見遠處一道殘陽從云縫露出來,把霞輝灑在她滿是愁容的臉上。她心中的“恨”有誰能理解呢?誠然,詞人沒有寫她“恨”什么。但從詞人給我們描繪的這幅春歸圖里,分明看見她面對春歸景色,正在慨嘆春光速人易老,感傷人生離多聚少,青春白白流逝。全詞蘊藉含蓄,寄情悠遠。真是義蘊言中,韻流弦外,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余味。(董冰竹)

畫堂春·東風吹柳日初長

秦觀  

  東風吹柳日初長,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損紅妝。
 
寶篆煙銷龍鳳,畫屏云鎖瀟湘。夜寒微透薄羅裳,無限思量。

  楊湜《古今詞話》云:“少游《畫堂春》‘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善于狀景物。至于‘香篆暗消鸞鳳,畫屏縈繞瀟湘’二句,便含蓄無限思量意思,此其有感而作也。”至于因何有感,從詞中所寫,美人生活規(guī)律顛倒,白天紅窗穩(wěn)睡,夜里枕畔難安的情狀,顯然是描寫女子思人難眠、春情難耐的情思。

  詞一開始“東風”二句,為春睡渲染氣氛,寫東風吹拂柳條,春日漸長,雨后斜陽映照芳草,正是人困春睡時光。接著“杏花”兩句,枝頭的杏花零落入泥,燕子銜沾花的泥土筑巢,猶自散發(fā)著微微的香氣。由景而人,美人面對花落春去之景,青春難再,自然無心紅妝,不得不陷于春困矣。這兩句與李清照“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句頗有相似之處,但寫得更為雋永。王國維《人間詞話附錄》說:“溫飛卿《菩薩蠻》‘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少游之‘雨余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雖自此脫胎,而實有出藍之妙”。

  詞的下片寫女子枕畔難眠所見到的景象。“寶篆”二句寫她長時間失眠,直到篆香銷盡,不眠的原因,是因所思念的人在瀟湘所致。“寶篆”,蓋今之盤香。秦觀《減字木蘭花》曾有“斷盡金爐小篆香”句。“云鎖”,指屏風上所畫的云霧瀟湘圖,云鎖,則迷不可見。詞的歇拍“夜寒”二句,具體描寫夜深寒氣襲人,女子無法再進入甜蜜的夢鄉(xiāng),只有思前想后,輾轉反側。(董再琴)

行香子·樹繞村莊

秦觀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墻,隱隱茅堂。
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這首詞以白描的手法、淺近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萬物競發(fā)的田園風光圖。它一反作者其他詞中常有的那種哀怨情調,色彩鮮明,形象生動,寫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給人以輕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詞一開始“繞樹”兩句,寫所見爛漫春光。詞人先從整個村莊寫起。村莊的周遭,層層綠樹環(huán)繞;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漲得滿滿的與池岸齊平了,顯然這是春到農村的標志。接著“倚東風”兩句,是描寫詞人乘著溫和的春風,興趣正濃地信步漫游村莊,欣賞著春天的風光,表現了詞人喜愛農村景色的神態(tài)。“小園”二句,寫詞人在漫游中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園所吸引??瓷先@子才那么一點點大,但卻像收入了全部春光。那么,有哪些春色呢?“有桃花紅”三句,寫紅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黃色的菜花,正是這些絢麗的色彩,濃郁的香味,才構成了春滿小園的誘人圖畫。

詞的過片“遠遠”四句,詞人移步小園轉向遠處一帶的圍墻,在墻內隱現出茅草小堂。在墻外小橋流水不遠,飄揚著一面青色酒旗,顯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這幾句頗似辛棄疾《鷓鴣天》詞中:“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偶然”二句,寫詞人突然萌發(fā)了酒意,賞春也須酒佐興,然后乘著一時的興致,再步行著翻過東邊的小山崗。詞的歇拍“正鶯兒啼”三句,承上兩句意脈,即翻過小山崗,“柳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鶯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們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園來,是別一種春光。(董冰竹)

米芾

水調歌頭·砧聲送風急 中秋

米芾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倍覺不勝幽。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
   
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可愛一天風物,遍倚欄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

  文如其人,要了解米芾的詞,就得先簡單地了解一個米芾的為人。米芾,字元章,宋代大書畫家。據《揮麈后錄》記其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順時。這首詞就是借賞中秋之機,表白他為人的高潔。

  “砧聲送風急,蟋蟀思高秋”。“砧聲”、“蟋蟀”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搗衣遠寄征人,表明氣候轉寒了;墻邊蟋蟀鳴叫,也是一種觸發(fā)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為了突出“砧聲”,增強秋的感覺,屬倒裝句,寫詞人先是聽到急促的砧聲,而后才覺仿佛是砧聲送來了秋風。同樣,也是先聽到蟋蟀鳴叫,而后才意識到時令已進入高秋季節(jié)。

  “我來對景,不學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名句,從此,“見落葉而悲秋”,便成為文人一種傳統(tǒng)的心態(tài)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傷感的秋景的幽雅,正顯示出詞人的高潔與曠達。

  “收拾凄涼興況,分付尊中醽,倍覺不勝幽。”因為砧聲和蟋蟀等秋聲,畢竟會給人帶來秋意,所以詞人說,讓酒杯里的好酒,把凄涼的情調收起來,就會感覺到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結句:“自有多情處,明月掛南樓。”就是說還有富于情致之處,就是一輪明月在樓的南邊冉冉升起,以它皎潔的光輝,把宇宙幻化成銀色的世界,使人從壓抑沉悶的情緒中解放出來為之清爽。

  詞的下片,側重抒發(fā)詞人向往隱居生活之意。過片換頭“悵襟懷,橫玉笛,韻悠悠”三句,寫詞人要把他胸中的憂思,用富有情韻笛聲抒發(fā)出來。接著“清時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甌”二句,承上述憂傷意脈,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時良夜,來一番吃酒澆愁的情致。下面“可愛一天風物,遍倚欄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則是寫詞人面對誘人的風物,并不是愜心地去欣賞,而是倚遍闌干在深思。最終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樣的結論。詞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臥江流”兩句。這是詞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學之后的付諸行動,即要像李白那樣“但愿長醉不愿醒”,“明朝散發(fā)弄扁舟”,而遠離污濁的人世,去隱沒江湖之中去。以發(fā)泄他的不滿,這正是米芾晚年學禪的思想基礎。

《宋史·米芾傳》說:“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又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米芾這首中秋詞,寫法巧妙,除上片結拍點出“明月掛高樓”外,字面上再沒有“月”字出現,然而卻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個銀色世界之下的優(yōu)美境界之中,寫得清空而不質實,正體現了他“不蹈襲前人軌轍”的創(chuàng)新精神,表現了米芾的特有風格。(董再琴)

李甲

帝臺春·芳草碧色

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亂紅,也知人春愁無力。憶得盈盈拾翠侶,共攜賞、鳳城寒食。到今來,海角逢春,天涯為客。愁旋釋,還似織;淚暗拭,又偷滴。謾佇立、遍倚危闌,盡黃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則而今已拚了,忘則怎生便忘得。又還問鱗鴻,試重尋消息。

  這是一首傷春詞,寫天涯倦客春日依欄懷人之情。詞人漂泊遙遠異地,突然看到一片春色,不禁憶起過去曾發(fā)生過的令人難忘的春夢往事,盡管已時過境遷,但衷情難忘,春夢常伴在自己的生活中。詞的上片寫海角春愁,下片寫依欄盼音。

  上片“芳草”二句寫泛觀南陌。“芳草”即芳春時節(jié)原野上的野草。詩人詞客常以草喻離情。如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這里是用“芳草碧色”,寫春意之濃;寫萋萋芳草,綠遍南野,喻春愁之深。接著“暖絮”二句,寫絮飛花落,惹人愁思。“暖絮”,寫楊花的輕飛,“亂紅”,惜落花的飄零。這些都無力自主,均隨暮春之風擺弄。這里本屬“人知花”,即落花柳絮撩人春愁;而偏說“花知人”,即花絮知人春愁。這就足見詞人的“春愁”,無人告慰。這樣寫不僅摒棄了落花柳絮引人愁的老套,而且寫出物我同感的效果。“憶得”二句轉入回憶,“盈盈”,美好的樣子。多指人的風姿儀態(tài)。“拾翠”,指拾取翠鳥的羽毛以為首飾,后以指婦女春日嬉游的景象。“鳳城”,舊時京都的別稱,謂帝王所居之城,此指汴京開封。“寒食”,寒食節(jié)在清明前一二天,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因介之推抱樹就焚致死,故定于此日禁火吃冷食。這兩句是詞人回憶往日的歡娛,寫一位曾一起踏青拾翠的,風姿俏麗的女子,是多么令人羨慕;寒食清明節(jié)日,攜手共賞鳳城春色,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再接著“到今來”三句,寫如今這一切像春夢般地煙消云散了,在遙遠的異地,長期在外疲勞厭倦的客子,在憶著這恍如昨日的春夢,多么令人傷心。詞情一落千丈,一下子由美好的境界,跌落到孤獨惆悵的現實生活中來。

詞的過片“愁旋釋”四句,寫“倦客”的情狀。愁情剛剛釋去,可又像亂麻似的織成一片愁網。眼淚才暗暗拭去,卻又偷偷地流下來。“謾佇立”四句,寫“倦客”的孤單。“謾”,徒也,空也。即空自倚遍危欄,向意中人所在方向凝望,盡管磨蹭到天已黃昏,但展現眼前的也只是凝貼碧空的暮云朵朵,佳人仍不見到來。“拚則”二句,“拚”,舍棄,今口語“豁著”最是此意。這兩句說要拼命舍棄的均拚命舍棄了,但要忘卻的卻怎么也忘卻不了。充分揭示了詞人欲罷不能的痛苦的心情。詞末“又還”兩句,寫“倦客”的希望。既不能忘記,便再問魚雁傳書,試著再尋佳人的消息。“鱗鴻”即魚雁。古有鴻雁寄信、鯉魚傳書之說,常借魚雁以代書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