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淅淅瀝瀝的秋雨過后,清爽的涼意悄然而至,已讓人隱隱感到了寒秋的來臨。眼下,雖然還是滿目“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可是大自然即將帶來的“秋風蕭瑟天凄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的悲戚,似乎已經(jīng)歷歷在目了。 在許多人眼里,秋天應是收獲的季節(jié),能給人平添多重喜悅和歡樂??稍谖业难劾?,秋天帶給我們更多的卻是揮之不去的無奈、凄涼和惆悵?;蛘哒f,秋的意境讓人更貼切地體味著一種凄美的悲情。 秋的悲意,來自它對大自然綠色生命的遷移和暫別。秋色的降臨,預示著萬物碧綠的枯萎,預示著繽紛絢爛的消失,預示著大地寂寞的開始,預示著勃勃生機的漂泊。 有道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從古迄今,在各朝各代眾多文人墨客筆下,都凝聚著濃濃的悲秋情結(jié)。陶淵明的“閭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李白的“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柳永的“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白樸的“孤樹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等膾炙人口、流芳古今的詩句,無一不是對這種悲意的記述、共鳴和嘆息。 秋的悲意,源自于自然意境與人的心境之間的融通和吻合。自然萬物與我們的心靈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與生俱來的相通。人間的悲歡離合,總能在秋月的陰晴圓缺中,找到強烈的共鳴。在“天人合一”法則的感召下,秋的凄涼在心的孤寂、惆悵中,就變得更加悲意綿綿,哀情切切。杜牧曾用“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訴說自己的哀傷;柳永出言“漸霜風凄緊,關河零落,殘照當樓”,傾吐內(nèi)心的凄涼;秦觀借用“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的詩句,訴說心中的無奈;辛棄疾更是以“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超強感悟,傾吐內(nèi)心的惆悵。 而在我看來,最能真切地表達這種自然景致和情感哀傷相融相通、相輔相成的,當數(shù)《紅樓夢》中林黛玉的那首《秋窗風雨夕》了: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秋雨助秋涼”;“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此情此景、此聲此泣、此悲此痛,怎能讓人不為之掩面動容。其悲意之真之純、之深之切,可謂是淋漓盡致、一覽無余。 我喜歡秋的悲意,因為它讓人真真切切地領略了大自然真實、直爽和坦誠。當它把嫵媚和歡快袒露給大地的時候,并沒有把自己的哀傷和凄涼藏匿。也正因為秋的悲意,才讓人看到了一個喜怒哀樂俱在、陰晴圓缺共生的完整、完美的自然;才賦予了自然天地五彩繽紛、紛紜復雜、婉轉(zhuǎn)曲折的變化。就像一位東南亞友人說過的,他喜愛中國北方的自然,因為那里清楚的顯露著季節(jié)的更迭,讓你更深刻地了解著大自然的生生息息。 我喜歡秋的悲意,因為它能將人帶入一個流露悲情、傾訴哀傷、趕走寂寞、破解惆悵的美妙意境。人原本就是自然的“后裔”,在人類生生息息流動血脈中,始終能找得到自然變遷的痕跡。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喜愛自然,就像喜愛自己的母親;我們沒有理由不歸順自然,如同靜靜的躺在慈母的懷里;我們更沒有理由不去秉承自然的習性,坦然面對自己悲情、哀傷、寂寞、惆悵,視它為生命的一部分,在深沉的體驗和感悟中,理解生活的美好,用平和的心境,體味秋天,送走冬季,迎接明媚春光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