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中國遠古民族融合的背景]的字幕:
現(xiàn)在我講第二個問題,就是第二個小問題,就是“中國遠古民族融合的背景”,也就是為什么會發(fā)生融合現(xiàn)象,如果一個民族它很孤立,住的距離別的民族很遙遠,它就很難出現(xiàn)民族融合關(guān)系了,那么它要是發(fā)生民族融合關(guān)系,
一定有它的條件,我現(xiàn)在就講一下,中國遠古民族融合的背景,它的背景條件。我所說的遠古是什么時候呢?就是我們文獻上記載的,堯舜時期,堯、舜,再往后就是夏、商,就是這一個時期,就比較遠,
那么中國遠古民族融合的這一個背景,它有什么條件呢?我講了兩點,一點是客觀上,客觀條件就是地域分布,它的地域分布各個民族之間
是不是很遙遠?還是比較接近?地域分布這是個客觀條件,主觀條件他這個民族觀,就是他對于其他的民族是怎么看待,是互相仇視,還是有一個和諧的態(tài)度?這是主觀的,我就是要講主、客觀條件,先談客觀。
中國遠古時期的民族,我們的文獻記載的主要是在黃河流域,那個時候的文獻,還沒有可能記載到更遠,你比如像長江流域,長江以南,伸延至南方到了廣東、廣西,那么西方記載到你比如甘肅是可能的,記載到新疆,那或是更遙遠,
那也沒有可能,那北方的民族,記載到大漠以北,蒙古高原以北,那不可能,所以中國遠古時期的民族,我們的文獻記載的主要記載的是黃河流域,特別是黃河中下游,那么黃河中下游有哪些民族呢?
我們上邊所講的已經(jīng)分布在這些地區(qū),你們比如華夏(族),在今天的河南的西北部,山西的南部,黃河流域,你比如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也就是中原地區(qū)華夏以外的周邊民族了,再遠,你比如像東方,東夷,
東夷在山東一帶,河北東部,那么這不就是在黃河的下游嗎?南蠻,那么南蠻的淮水流域,淮水再往南,頂多到長江流域,要記載到長江以南,那還是困難的,西邊記到陜西、甘肅東部
那么北邊到今天的陜西,山西的中北部,河北的北部,燕山以南,大體上是這個地區(qū),那么這個地區(qū)的民族,居住的是個什么特點呢?基本上是大分散,小聚居,并不是一個民族,你比如東夷,全體住到東邊,
南蠻,全體住到南邊,西戎,全體住到西邊,北狄,全是住在北邊,一開始是個什么狀況,大家也不了解,但是這些民族有雜居現(xiàn)象,所以我們叫它大分散,小聚居,對一個民族來說,它是分散到幾處,那么但是它無論分散到哪了,它這個民族,
還是聚居在一起,叫大分散,小聚居,那么大分散、小聚居的情況,這里邊就容易雜(居),你比如說戎和狄,他容易雜居,那么夷,和戎人,和狄人也容易雜居,那么南邊,南蠻北狄也是這個樣子,所以在文獻上
常常民族的名稱有的時候叫,東邊叫東夷,西邊叫西夷,南邊叫南夷,北邊叫北夷,那么這就反映了民族有一定程度的雜居,但是總體來(看),大分散、小聚居,還是聚居的特點,是它的基本特點,聚居,民族聚居,不是和別的族雜居,
那么在一塊一塊的有雜居現(xiàn)象,就是犬牙交錯的現(xiàn)象,這是個,那么有雜居現(xiàn)象存在,就有融合的可能,它如果全是一個民族,住在一起,和別的民族遠遠隔離,那就不容易融合,這是說客觀條件,一開始就存在著雜居現(xiàn)象。
第二點,他這個民族觀,這個民族觀,從歷史上文獻來看,中國很早一些民族頭人,華夏族的頭人,你比如堯、舜,他們提出來的民族觀,民族政治口號是什么呢?是“諧和萬邦”,什么叫“萬邦”?
“邦”本來是國,你不能說那個時候有一萬個國,那這人類社會國家出現(xiàn),是階級出現(xiàn)以后,生產(chǎn)力強大發(fā)展,人類分為階級,有了階級剝削壓迫,才出現(xiàn)國家,那么古代,這個“邦”,邦就是國,這是今天的概念,古代,它沒有國邦,這個概念不像今天這么嚴格,
因為我為什么說“諧和萬邦”,實際就是一種民族觀,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國,國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呢?那按照理論來說,“國”應該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生產(chǎn)力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出現(xiàn)了剝削壓迫,才出現(xiàn)了國家,國家機器,有軍隊,有監(jiān)牢獄,有法律,少數(shù)人統(tǒng)治多數(shù)人,
這都是后來的事情,那么在那個時候,我說的堯舜時期,是原始社會后期還沒有國家,那么所以我就說的那個時候的“邦”的概念,不應該解釋為國家,但是它有若干個部落,成千上萬的部落,那么成千上萬的部落,有的是一個一個的部落,也有的是幾個部落聯(lián)合起來,叫部落聯(lián)盟,
也是一個人類的群體,成千上萬,那么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應該和平相處,所以叫“諧和萬邦”,這個“諧和”,今天就是和諧了,那么一萬個大大小小的部落,部落聯(lián)盟相處,應該“諧和”,應該和諧,不是說他們沒有戰(zhàn)爭,
還是有的,但是基本態(tài)度是應該和諧,和平談判解決問題,那么這就不是說,也有打仗的,這個我們不必說,說那個時候沒有戰(zhàn)爭,不可能,但是,這個政治口號,是個主流,不然的話不會記載下來,那么“諧和萬邦”呢?就是華夏族的頭人,你比如堯,舜,
他們倡導對待各個其他的民族,要用“諧和”的態(tài)度,也就是和諧的態(tài)度,那么這就是,我叫它這是我們最早的民族觀,為什么我不叫它個“國家觀”呢?因為那個時候沒有國家,那么是不是那個時候的人類共同體就叫做民族,
這個民族的概念也是后來的,但是民族的概念,它包括著血緣關(guān)系和地域關(guān)系,并不是政治關(guān)系,所以我說這是我們最早的民族觀,那么民族觀后來在國內(nèi),他就(實行)德政,提倡尚德,也是和諧,
那么對于民族之間要“諧和”,這就是說,中國遠古民族融合的背景有兩條,一條是客觀的地域分布,大分散、小聚居,出現(xiàn)了民族雜居現(xiàn)象,但不是很大的了,但是它有了,主觀的就是民族觀是諧和萬邦,是這兩點,那么由于地域上,已經(jīng)有雜居現(xiàn)象,
后來在人為的造成更多的雜居,雜居容易促進融合,那么提倡民族和諧,提倡德政,民族之間互相尊重,那么他就要,就要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呢?就要出現(xiàn)了這一個民族之間的融合關(guān)系,剛才我講到的是,
世界上有兩個民族之間互相融合,這是個規(guī)律,那么還有一點,如果是多民族住上一塊,有一個是大的民族,其他是小民族,小民族也有優(yōu)點,大民族吸收小民族的優(yōu)點,可是小民族更多地學大民族的優(yōu)點,那么這個也形成了民族融合,這在世界上也有,
在中國恰恰就是這個樣,華夏族是個大民族,周邊的民族是小民族,那么華夏族也吸收周邊民族的優(yōu)點,但是周邊民族,更多地學習華夏族的優(yōu)點,結(jié)果就是小民族慢慢地失掉了它的特點了,都融到大民族去了,那么這個樣子
就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呢?小民族越來越少,大民族越來越大,華夏族越來越大,這是在世界上也有這種現(xiàn)象,那么在中國很突出,這就是由于地域分布,大分散、小聚居,出現(xiàn)了雜居現(xiàn)象,那么民族觀,出現(xiàn)了“諧和萬邦”的民族觀,那么主導“諧和萬邦”的
民族觀的民族是華夏族,所以它就這個,民族融合的推動力更大。那么第三點,也就是第一點是地域分布,第二點民族觀,我還要講一個第三點,那么到底你說的華夏族起主導作用,后來怎么樣逐步地
吸收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小民族變成了華夏族這個過程,具體過程我后邊再講,我這里簡單地講講華夏族和周邊民族的融合過程,就是第三點。古人是這樣說的,中國古代,“夏時諸侯,號稱萬國”,
夏朝,就是大禹治水的“大禹”,他創(chuàng)立的國家就叫夏朝,“夏時諸侯”,夏朝的時候那些諸侯,實際上不是諸侯,就是部落了,夏朝的時候那個部落,也就是“諧和萬邦”,有上萬個,這些部落后代人叫它諸侯,“夏時諸侯”,夏朝的時候的諸侯有多少?
號稱萬國,有一萬個國,就是“萬邦”,“至商而有三千”,到了商朝多少呢?還有三千個,那么上萬個還剩三千個,那六七千個上哪去了?不都融合了嗎?“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到了西周的時候有多少?“而有八百”,
那么由三千變成八百,那兩千多上哪去了,融合了,就是像滾雪球一樣,有的越滾越大,小的就滾到大的里邊去了,“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那么到了春秋時代,“存者”還存的“僅百余國”,還剩一百來個了,西周的時候是八百,
到了春秋的時候,變成一百來個,那六七百上哪去了,融合進去了,那么到了戰(zhàn)國時候多少了?還剩了二十來個,那一百多個變成二十來個,那不又融合了嗎?實際上到了戰(zhàn)國的后期,只有七大國,秦,楚,齊,燕,韓,趙,魏,不是還剩七國嗎?
當然個別小的也有,你比如衛(wèi)國,哪個“衛(wèi)”呢?就是衛(wèi)生的那個“衛(wèi)”,那個一直存下來,因為那不起作用了,總體來是七國,那么當時的人就評論這個情況,我所說的這個話,是《呂氏春秋》,那是秦始皇以前,呂不韋時代,那個寫的書里邊
就講的這事情,當時,趙國有一個將軍,叫趙奢,那個字在北京念shē,就是趙是趙子龍的“趙”,姓趙的“趙”,“奢”上邊一個大小的“大”,下邊一個“之乎者也”的者,就是奢侈,就是人浪費,奢侈,。趙奢,他是趙國的名將,很有地位的人,
他說今天,他是戰(zhàn)國人了,他說今天 ,“取古之為萬國者”,古代是一萬個國,“分以為戰(zhàn)國七”,到了我們戰(zhàn)國時代,還剩了七個,就是我剛才講的,秦,楚,齊,燕,韓,趙,魏,那么一萬個國,變成了七個,是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
那么這一千多年就出現(xiàn)了民族融合,由一萬而逐步越來越少,變成三千,“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僅百余國”,到了戰(zhàn)國還剩了七國,這里邊是大魚吃小魚,那么慢慢地滾雪球,滾成了,由一萬個滾成了七個,
對國家來說,它有一個互相兼并的問題,對民族來說,它是慢慢地融合了,為什么融合了呢?我們一開始講,華夏就是華夏,或者稱華,或者稱夏,或者稱華夏,蠻、夷、戎、狄,那么是周邊民族的統(tǒng)稱,到了戰(zhàn)國時期還講不講你是蠻人,你是戎人,
或者你是華夏人,沒有這個名稱,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國是怎么叫呢?你是秦國人,你是秦人,你是越人,你是楚人,你是齊人,那么你是韓、趙、魏人,當然東邊還有吳越了,都是用國家的名稱,作為人群的名稱,不再叫你是華夏人,大家都是華夏人,
你是蠻人,我已經(jīng)是華夏了,你是齊國人,那么你是東夷人,不是,我也是華夏人,黃河流域,基本上都是華夏人,長江流域,楚人后來的吳越,也認為自己是華夏人,都以華夏自居,彼此的稱呼,
不稱呼華夏,蠻夷戎狄,而是稱秦人,齊人,晉人,韓,趙,魏人,或者其他的名稱,以國名命名,命人名,命這個族群名,為什么呢?因為民族融合的發(fā)展,民族的名稱消失,出現(xiàn)了新的名稱,新的名稱,就是叫以國命名了,
就是七大國,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大國,就是用這個名稱,當時還存在,戰(zhàn)國初期還存在的吳越,就是春秋戰(zhàn)國之交,還存在吳越,他們吳人、越人,都是用國名作為群體的,人群群體的名稱,這一個現(xiàn)象,這是歷史發(fā)展的,是不是還有人說是,他是東夷人,
其實不存在,那齊國當年,齊桓公那些大國,他們原來的基礎(chǔ)群眾不都是東夷之人嗎?那么東夷之人影響很大誰歧視???你到了戰(zhàn)國時期齊國也是個大國,不存在歧視哪個民族或者是,特別是對東夷,不存在這個問題,那么到了戰(zhàn)國時期的
中國大地上的載入歷史的人群共同體,就是七大國,這個各個國的群體,他的族名就是國名,國名也是族名,所以歷史上記載秦人,那蠻夷戎狄那里,秦人是比較雜的,那就叫秦人,
秦始皇統(tǒng)一了以后,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主要的就是秦人了,那么秦朝存在了十來年,后來滅亡了,秦人名稱不再提了,就變成漢人,因為劉邦建立的是漢朝,因為你沒有這個名稱了,是劉邦統(tǒng)治下華夏人不存在,就是漢人,這個漢人的名稱
到現(xiàn)在兩千多年,還叫漢人,但是周邊的沒同化,沒融合進來的那些周邊民族,各有自己的名稱,你比如說,昭君,王昭君,昭君出塞到了匈奴,它有匈奴的名稱,或是西域有西域各族的名稱,但是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主體民族就稱漢,
一直到今天,我為什么說主體民族呢?因為江南的山里邊,山區(qū),還有其他的民族,蠻人、越人還有。那么這就是到了秦,到了漢,華夏族這個名稱就不用了,就用秦,用漢來代替了,那么這一個過程,
在歷史上是很長的,我是從夏商周講起的話,夏朝那么到秦朝統(tǒng)一變成了秦人,這個過程也一千幾百年,如果再往前推的話,你比如像堯 舜,那這個時間就更長了,所以民族融合過程,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這個歷史的過程是很長的,那么在中國,因為它表現(xiàn)的如果是兩大民族互相融合,那比較時間短一些,因為中國土地廣大,人口眾多,民族復雜,那么顯得時間更長,但是中國的文獻很發(fā)展,從春秋戰(zhàn)國以來到現(xiàn)在的文獻,兩千幾百年,那么除了秦始皇燒了一部分以外,
相當大的一部分都是存在的,記錄了這些事情,可以說清楚,那么不光中國人要認真研究,那么外國有不同意見的,他們更缺少這方面的體會,應該認真來研究這個問題了,那么我們講民族融合過程,我具體地要講,
是要講從西周講起了,那么前邊那個問題,它是一個育秧階段,也就是說,我講的就是中國遠古民族融合的背景,那是個育秧階段,民族融合還不是那么顯著,那么最顯著的,加上了人為的因素,不光自然因素,加上人為的因素,
那從西周開始,那么西周開始,這個時間到現(xiàn)在也三千年,那么這一個過程,我大體上我主要的是要講從西周到秦統(tǒng)一,這個過程一般的說是八百年,那么這八百年,要分為幾個階段,西周是單獨一個階段,春秋是個關(guān)鍵階段,
這是春秋要二百多年,那么是一個階段,戰(zhàn)國是一個基本上完成的一個階段,那么也有二百幾十年,合起來八百來年,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下一段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