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要威脅恐嚇第一章 不要威脅恐嚇
孩子的心靈是稚嫩的,很容易接受父母所說的話語:孩子的心靈也是脆弱的,往往因為家長一句不會實現(xiàn)的威脅蒙上長久的陰影。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將孩子對我們的依賴視為籌碼,逼迫孩子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人、做事。當孩子的表現(xiàn)與我們的期望相悖時,情急之下的家長習慣用‘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語言來恐嚇孩子,期待孩子會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庇佑而變得聽話、懂事。但事實卻適得其反,威脅不但會使父母喪失威信,更會扭曲孩子的心靈。 1、如果你再這樣做一次…… 文博今年六歲,是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四肢靈活,特別喜歡體育運動。文博平常最愛玩的就是他那顆七彩皮球,不但每天都要玩上大半天,還特別研究,發(fā)明各種新鮮的動作。 今天是星期天,媽媽休息,正在忙里忙外地打掃,文博抱著自己的漂亮皮球坐在客廳沙發(fā)上看電視。電視里正在轉(zhuǎn)播一場精采的美式足球比賽,文博看得很入迷。 電視節(jié)目中的美式足球明星很厲害,動作又穩(wěn)又準??戳艘粫?,文博坐不住了。他想,‘這樣玩球,我也會呀!’於是,文博拿著自己的小皮球照著電視模仿了起來。 開始的時候,文博只是把球往墻上扔。這樣的玩法很快就讓他覺得無聊。過了一會兒,文博覺得還是把球扔到窗玻璃上會更好玩。他一邊扔球,一邊發(fā)出快樂的歡呼聲。 這時,媽媽聽到皮球撞擊玻璃的‘砰砰’聲,忙走過來警告文博,要求他不要再把球扔到窗玻璃上??墒牵瑡寢寗傄晦D(zhuǎn)身,文博叉繼續(xù)向窗戶扔皮球。這樣反覆幾次之後,媽媽生氣了,只好使出了殺手鐧。她對文博說:“如果你下一次再向窗戶扔皮球,我就揍你。我說到做到!” 文博望著媽媽眨眨眼睛,什么也沒說。過了幾分鐘,文博的媽媽聽到客廳里傳來響亮的聲音,文博扔出去的皮球?qū)⒋安Aё菜榱恕kS之發(fā)生的事情,我們就不難想像了,文博結(jié)結(jié)實實地挨了頓揍。原本快樂的星期天被文博的七彩皮球給搞砸了。 ,大多數(shù)的父母在孩子不太聽話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威脅孩子。也許因為父母們下意識地認為只有嚴厲的威脅才能迫使孩子就范。但是,父母們可知道,禁止孩子再做某件事的最後通牒,其實相當於鼓勵孩子重復(fù)再做。例如,當孩子聽到你說“如果你再這樣做一次……創(chuàng)的時候,他不會聽到廠如果”兩字,只會聽到“再這樣做一次”。有時候,他甚至會把話里的意思翻譯為:“媽媽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然她會失望的。” 因此,這一類的警告在成人眼里很有威力,但是對孩子來說,卻比不用還糟。它會百分之百地使你不希望的事再一次出現(xiàn)。因為你的警告對孩子的自主意識作出了挑戰(zhàn),孩子的自尊心會促使他再犯一次,以便向他自己和他人表示‘不怕事’。 不能說的類似的話:只要你敢再做一次……:別讓我再看見你做……;有本事你就再做一次……。 小提示 當孩子一再重復(fù)錯誤的行為時,家長其實不需要威脅也能控制孩子偶爾可能犯下的惡劣行徑。例如,當文博不聽制止時,媽媽可以走過去,將文博手中的皮球拿走,以適當?shù)男袆觼碇С肿约核f的話。而文博在他的自我意識毫無受損的情況下,從他的行為後果里學到了一課。對他來說,媽媽所暗示的意義非常清楚:要是用皮球扔窗玻璃,就會永遠失掉玩球的權(quán)利。 2、再哭,大野狼會來咬你喔!2、再哭,大野狼會來咬你喔!
昊昊從小就是爺爺奶奶帶大,老人們都疼孩子,平??偸沁w就她,所以養(yǎng)成了吳昊任性的毛病。 昊昊三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將她接回身邊,以便讓昊吳就近上幼稚園。吳吳剛離開爺爺奶奶不太習慣,跟爸爸媽媽之間免不了會發(fā)生一些小小的沖突。例如,以前每晚臨睡前,吳吳都要拉著爺爺給自己講個故事才能睡著。離開爺爺奶奶之後,因為爸爸媽媽工作都很辛苦,有時候吳昊就聽不到故事了。就像今天,媽媽出差,爸爸工作叉很忙,所以沒時間給吳吳講故事,於是昊吳就發(fā)起脾氣,哭了起來。 昊吳的脾氣很大,不管爸爸怎么哄,任性的女兒還是哭個不停。昊吳爸爸靈機一動,對昊昊說:“那爸爸給你講個小紅帽的故事吧!”昊昊心里高興極了,雖然還在哭,可是已經(jīng)把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聽爸爸講故事上來了。 開始的時候,昊昊聽得很開心。她完全被故事迷住,覺得自己彷佛就是那個可愛的小女孩小紅帽,正快樂地在美麗的大森林里跟那些小動物一起玩耍,而且還獨自一人去探望親愛的外婆。漸漸地,昊吳的哭泣也變得只剩下抽泣了。然而,當爸爸講到大野狼吃掉了小紅帽的時候,他的臉上裝出非常猙獰的表情,還將嘴湊到吳昊跟前,做出要吃掉女兒的樣子,這可把?昊嚇壞了。而且爸爸最後還對吳吳說:“你要是再哭,大野狼會來咬你喔!” 昊昊立刻止住了哭聲。爸爸很得意,認為自己的方法發(fā)揮了作用。可是從此以後昊昊一到晚上就變得很害怕,而且再也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了,不管爸爸媽媽怎么哄都沒有用。 吳昊的爸爸可能不會想到,恐嚇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 首先,幼兒正處在身體機能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恐嚇會給孩子帶來精神壓力,加重內(nèi)心沖突,使他的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長期這樣的話,幼兒的大腦皮質(zhì)對皮下中樞的調(diào)節(jié)能力會降低,造成自律神經(jīng)和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內(nèi)臟功能紊亂,進而誘發(fā)消化系統(tǒng)的疾病。 其次,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德。父母如果常常用鬼、神、狼等捏造的對象來恐嚇孩子,可能會使他建立條件反射,對同類事物產(chǎn)生懼怕感,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 最後,恐嚇還會使孩子產(chǎn)生錯誤的觀念。一旦孩子心中將狼這類觀念與恐懼相連結(jié)後,便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糾正過來。 因此,聰明的父母千萬不要為了省事而胡亂嚇唬孩子。 不能說的類似的話:再不聽話,就把你送給別人;再這樣,叫警察來抓你:再吵的話,叫醫(yī)生來給你打針。有時候,孩于會因為要求得不到滿足而無理取鬧。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可以避免正面制止,而采用引導的方法。例如,昊昊的爸爸可以跟女兒講明為什么不講故事的原因,然後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告訴她:如果今天不講故事的話,明天媽媽出差回來了,可以陪吳昊玩游戲。在一般的情況下,孩子會因為對明天有所期待而放棄今天的要求。 3、再不快一點,我就把你丟在那里!3、再不快一點,我就把你丟在那里!
蒙蒙的爸爸是位很有責任感的教師,常常在家里當著蒙蒙的面談?wù)撘恍┥鐣栴}。蒙蒙雖然六歲了,對這些事情似懂非懂,但他還是很喜歡聽爸爸發(fā)表對社會問題的看法。 今天家里來了幾位客人,都是蒙蒙爸爸以前教過的學生。爸爸跟學生們在客廳里聊天,蒙蒙就坐在一旁安靜地聽著。他們今晚聊的話題是棄嬰。有位學生在相關(guān)單位工作,正在研究這方面的課題。爸爸跟學生們談了很多關(guān)於棄嬰的事例。 第二天,爸爸帶著蒙蒙去動物園玩,遇上一位家長正在教訓孩子。那孩子玩得正高興,可是家長要帶孩子離開,孩子不肯,怎么叫都不走。家長生氣了,便裝作丟下孩子不管,自顧自地往前走,還對孩子說:“再不快一點,我就把你丟在那里!” 從動物園回來的路上,蒙蒙一直不說話,好像在想著什么心事。晚上吃飯的時候,蒙蒙忽然問爸爸:“爸爸,什么叫棄嬰?”為了滿足孩子的求知欲,爸爸便把這個問題詳詳細細地解釋了一次。但蒙蒙還是不滿意,繼續(xù)問: “那么,要是我不聽話,你不要我了,我就變成棄嬰了嗎?” 這時,蒙蒙的爸爸才恍然大悟:昨天晚上聽到爸爸跟學生討論的話題,加上今天在動物園看到的一幕,給了蒙蒙幼小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沖擊。蒙蒙提出棄嬰這個問題,是擔心自己也遭受相同的‘命運’,他是想搞清楚自己有沒有被丟棄的可能。 我們都知道,兒童的行為語言、認知能力尚在發(fā)育階段,表達情緒的方式較為簡單,一般還沒有形成比較成熟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在孩子的心靈里,最大的恐懼就是父母不愛他或不要他。像‘我就把你丟在那里’這類的話會使孩子的心靈深處產(chǎn)生恐懼和不安,他會一直害怕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失去父母,這就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壓力,但是他卻因為天真無知而無力反抗。更進一步的話,還可能影響他的獨立性,孩子可能因此變得非常纏人或依賴別人。 所以,無論在哪種情況下,我們都不要讓孩子受到遺棄的威脅。不管是開玩笑,還是在生氣,我們絕對不能讓孩子覺得他有被遺棄的可能。 不能說的類似的話:你不聽話就把你送給別人:你不馬上停止,媽媽就再也不理你。 小提示 假如你的孩子老是拖拖拉拉或?qū)σ笾弥焕?,父母可以事先提醒他,例如你可以說:“你現(xiàn)在只剩五分鐘時間可以玩了,五分鐘後我們馬上就走。”這很可能產(chǎn)生你所希望的結(jié)果,而不會將威脅留在孩子的心里?;蛘哂贸兄Z來代替威脅,如對孩子說:“我們趕快回家,這樣還可以有時間和你一起玩”,這種方法有助於孩子形成想做某件事的動機和勇氣。 還有一種處理辦法是:在孩子的怠惰超過了能忍耐的程度時,去把他帶走,積極的行為要比用語言去說他要好得多。 第一章之4.扁你4.扁你!
小勇的父母都是工廠的工人,工作叉苦叉累,還常常加班,年節(jié)假日都很少在家,因此沒有多少時間來管教孩子。但是爸爸媽媽對小勇的期望很高,他們覺得自己學的知識太少了,便希望孩子能好好學習,將來能從事更好的職業(yè)。所以盡管沒有機會多關(guān)心小勇的學習和生活,但卻拚命工作,努力為小勇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小勇也很明白父母的苦心,學業(yè)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隨著網(wǎng)路的興起,小勇班上很多同學家里都幫孩子買了電腦,一方面培養(yǎng)孩子操作電腦的能力,一方面也開闊他們的眼界和視野。課余的時候,同學們常常在一起討論某個新游戲,或是一些網(wǎng)路上的趣事。小勇覺得很羨慕,也希望爸爸媽媽能為自己買一臺電腦。 小勇的父母聽了孩子的要求,對他說:家里經(jīng)濟不寬裕,等小勇長大了再買。小勇沒有繼續(xù)要求爸爸媽媽,他知道家里有困難,可是要怎樣才能彌補自己在這方面跟同學之間的差距呢?小勇想到了去網(wǎng)咖。但這樣一來,因為沒有家長的監(jiān)督,小勇便不知不覺地迷上了網(wǎng)路游戲。每天放學都不回家,而是直接去了網(wǎng)咖。不久小勇對游戲的迷戀被爸爸發(fā)現(xiàn)了,爸爸很生氣,要求小勇必須立刻戒掉這個壞習慣。小勇答應(yīng)了,可是每到放學,他還是忍不住叉被游戲吸引了過去,爸爸怎么說他都聽不進去。 期中考試結(jié)果一公布,小勇的成績退步了。小勇的爸爸很生氣。小勇想替自己辯解,可是爸爸根本不想聽他的解釋,還氣憤地說:“你這么不認真,我真想扁你!” 之後,小勇還是每天放學後就去玩游戲,情況一直沒有好轉(zhuǎn)。小勇的父母傷透了心。 家長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有時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使我們越來越生氣,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也許孩子的行為確實使我們想動手打他們,但其實孩子表現(xiàn)出的這種挑釁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如果我們真的打了孩子,就中了他們的計,幫助孩子達到了他們心中暗藏的目的。孩子的心里會認為,“你雖然把我打疼了,但是你生氣了,我感到滿足。我不必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 所以,“扁你”這一類空洞的話,除了降低父母的威信,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因為當父母說這句話時,顯示他再也拿不出什么好辦法了。由於這句話僅僅是一句“大話”,根本無法兌現(xiàn),而且父母也不準備去兌現(xiàn),孩子并不會因此而停止他的脫序行為。 不能說的類似的話:把你扔到河里去;把你耳朵捏下來。 小提示 面對孩子自己難以控制的壞習慣,父母比生氣更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例如,小勇的父母在孩子無法克制網(wǎng)路游戲廠癮.,的時候,不用打,也不用罵,可以問他:“是不是想把書念好?”讓孩子自己衡量得失:然後允許小勇每天玩一定時間的游戲,例如,一個小時,讓小勇學習在游戲中培養(yǎng)自制力。同時,家長還可以抽時間陪同孩子一起玩游戲,透過游戲?qū)⒆舆M行教育。 5.你敢再頂嘴?馬上給我滾出去!
5.你敢再頂嘴?馬上給我滾出去!
星期天的下午,五歲的小媚用盡全力拉開了抽屜。她搬出媽媽的相本,把里面的照片一張張取出來翻看。照片是放在透明薄膜里的,很容易撕破。媽媽看見了便警告小媚:“你會把照片撕破的,你常常弄壞東西。” 小媚才不管呢!她一邊用力地將照片扯出來,一邊說:“我才不會呢”正說著,一張照片“嘩”地被撕破了。 媽媽這下生氣了:“你看!你真煩,家里的東西都讓你給弄壞了。”小媚聽了媽媽的指責,脫口而出:“你也煩,你還不是也把爸爸的魚竿給弄壞了。”沒想到小媚居然敢頂嘴,這下媽媽更生氣了:“什么?你竟敢說媽媽煩!你太沒規(guī)矩了!” 小媚毫不示弱:“是你先說我煩的!”邊說邊哭了起來。媽媽氣壞了:“你敢再頂嘴?馬上給我滾出去!”小媚也很生氣,她立刻說:“滾就滾!”轉(zhuǎn)身就跑出了家門。小媚跑得很突然,等大家發(fā)現(xiàn)時,小媚已經(jīng)不見了。 這樣一來,全家人都嚇壞了,到處打電話,叉跑到街上四處尋找,最後不得不報警。在警察的幫助下,直到天黑才找到小媚。經(jīng)過這樣的擔心和尋找,小媚是不是得到了不該玩照片的教訓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和媽媽都得到了一個負面的經(jīng)驗:在這場沖突中,她和媽媽都輸了! 當家長與子女爆發(fā)沖突、雙方都互不相讓時,有些父母在盛怒之下就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用“滾出去”一類的話來恐嚇孩子。父母說出這句最後通牒式的話來,只是想逼迫孩子就范,當然并不是當真的,只不過想以它來結(jié)束口舌之爭。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會對此當真,因而不知如何應(yīng)對。他當然不想離開家,可是一旦就此低頭,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所以為了逞英雄,就這樣真的離家出走了。 所以,在許多的情況下,孩子是被家長的話逼出家門的。 而且,父母都知道這種威脅只是自己情緒的一種發(fā)泄,所威脅的懲罰措施也是不切合實際的,更是不會實際施行的。但這種威脅說得多了,卻會讓孩子不把父母的話當真,進而看不起自己的父母。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yīng)該用這句話來威脅子女、逼孩子改過。孩子有錯,應(yīng)該明確指出,即使在責備孩子的時候,也應(yīng)該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guān)切,進而產(chǎn)生自強、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則,即使孩子一時屈服了,也於事無補。 不能說的類似的話:你如果一定要出去,那就都不要回來好了:你再跟那些亂七八糟的人來往,就一輩子待在外面;你滾!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小提示 遇到這樣的情況,小媚的媽媽可以采取另一種解決辦法:當剛看到小媚在玩照片時,媽媽可以把照片拿走,陪她玩比較適合的游戲,例如,彈小鋼琴,這樣就不會發(fā)生其他不必要的沖突。即使在照片被撕破之後,媽媽也可以幫小媚把碎片撿起來,同時用廠照片很容易被撕破,而且撕破了,會弄得到處都是紙層創(chuàng)之類的話機會教育,如此一來,小媚肯定會因為沒有受到責備而感到意外,下知不覺中便會感到內(nèi)疚。在沒有責罵和體罰的情況下,小媚的腦海里可能就會得出一個結(jié)論:照片不是拿來玩的,我今後再也不這樣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