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在醫(yī)學上歸類於腫瘤,中醫(yī)屬於癥瘕、積聚、瘰癘等病范圍。
凡是癌癥,90%以上都是由於個人的不良情緒造成的。極個別原因是由於惡劣環(huán)境所致,但治療原則和方法都是相同的。而且,發(fā)生腫瘤的位置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哪個部位的正氣虛弱,哪里的邪氣就必然強盛,再加上不良情緒導致氣滯血瘀,氣血就會停滯於邪氣凝結之處,天長日久,便形成癥瘕、積聚。 凡是疼痛時有包塊、不疼時包塊就消失的就是「瘕」(應屬癌癥早期),治療原則宜活血行氣,用藥如當歸補血湯加桂枝、麥芽;不痛時也有包塊,且按之不移的就是「癥」(應屬癌癥中晚期),用藥如三物厚樸湯、七氣湯;呃逆腐臭且大便極臭,腹中有包塊的屬於宿食積聚(應屬於中晚期胃癌),用藥如平胃散加大黃、莪術;痰涎不止,腹中覺痛,甚至常有水聲的屬於痰濕積聚(應屬於中晚期胃癌腸癌),用藥如苓桂術甘湯、理中湯加砂仁、半夏;有小腹硬滿,小便不利的屬於瘀血積聚於下焦(應屬於中晚期膀胱癌、前列腺癌等),用藥如五苓散加桃仁、紅花。總之,患處喜揉按者,屬於陰之積聚,是由於陽虛不能化陰邪也,除以上用藥原則外,應著重加以「溫解」的藥物?;继帒峙掠檬钟|摸,屬於陽之積聚,是由於氣不活而且血壅。除以上用藥原則外,應著重加以「攻破」的藥物。所以,治療癌癥也不會離開「陰陽」之法。 一般來說,長期憂郁悲傷易患肺癌,兼咽炎者易患喉癌、鼻咽癌;長期郁悶易患肝癌;經常憂思煩惱或在吃飯時生氣,易患胃癌、食道癌、大腸癌、乳腺癌;經常生氣抑郁外加恐懼,易患膀胱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而且,癌癥患者一定是元氣虧損的人。 總而言之,不論是什麼癌癥,必定結於臟腑。若結於臟腑以外的部位,也必定是臟腑經脈循行之處。在治療時,腫瘤處於哪個臟腑的經脈,就專意治療哪個臟腑,并依照「陰陽」、「五行」原理兼治其他臟腑,培養(yǎng)元氣。所以,醫(yī)生必須通曉「臟腑學說」和「經脈學說」,必須「辨證施治」,靈活用藥,若能如此,豈能將癌癥稱為不治之癥?!切不可固執(zhí)地遵循西醫(yī)思路去研制抗癌新藥,因為不可能有哪一個方子或哪一種藥能夠包治所有癌癥的。 「解鈴還需系鈴人」,由情緒造成的疾病,還須從情緒方面去對治,具體內容請參考《氣功治療癌癥的原理》一文。 其實,用藥物治療癌癥只是權宜之計,多數只能作用於早、中期的癌癥。我以為最有效、最直接、最徹底的方法莫過於「重灸法」。其治療原理主要是恢復患者機體的活力,正氣得以恢復,才有可能增強經脈的疏通能力。 對於臟腑腫瘤所處的部位,可以大致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位,處於下焦的可以重灸關元穴,輔以中脘穴;處於中焦的可以重灸中脘穴,輔以關元穴;處於上焦的可以重灸膏肓穴,輔以中脘穴和關元穴。因為癌癥屬於積聚,就是由於氣血不通造成的。所以,可以利用灸法的「通竄」原理進行治療。用通竄來對治不通,是非常對機的方法。重灸一次就可以保全性命,要想完全治愈,必須灸兩三次,每次需間隔三四個月,不可能一次完功。但所說的部位只是大略之說,不可拘泥,必須依照「臟腑學說」和「經脈學說」進行全面考慮,并應「循經取穴」。比如:喉癌,其部位雖屬於上焦,但究其根源卻在於腎寒陽虛,導致「虛火上炎」以及「水不生金」,在情緒上屬於「抑郁」類型,從而導致喉癌,治療時當以重灸關元穴和中脘穴為主,并輔以肺俞,每次5壯,每月兩三次為宜。又如:乳腺癌,腫瘤處於足陽明胃經上,重灸中脘最為適宜,灸至500~700大壯以後,會感到有「氣」在乳房內跳動,這就是被激發(fā)的陽氣正在「攻擊」腫瘤。患者在明白了患病的原因後,再經歷一番「火」的洗禮,就會更加珍惜生命,就會在很大的程度上改掉不良習慣。 而且,在恢復患者機體活力的過程中,腫瘤的體積會暫時有所增加,但絕不至於擴散到其他臟腑。這是因為「來路」稍有疏通而「去路」尚且不通,大量的白細胞前來清除壞死的細胞,卻一時不能攜帶而去,勢必暫時增加腫瘤的體積,一旦正氣的勢力超過邪氣的實力,「去路」得以疏通,則「病去如山倒」矣。由於其他臟腑的正氣同時有所恢復,病邪也就不可能繼續(xù)擴散。而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最為擔憂恐懼的時刻,往往就是出現轉機的時刻。那些不使腫瘤擴大卻又不能將腫瘤消除的治療方法,一定是抑制或削弱人體正氣和活力的方法,是非常不可取的。由於其他臟腑的正氣相應不足,終究會引起擴散的。因為邪氣強盛就必定會向其他臟腑傳變,而正氣虛弱的臟腑必定會遭受病邪的傳變。這就是中醫(yī)理論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由於癌癥患者的氣脈瘀滯深重,必須灸至1,000壯以後才會發(fā)揮作用。 另外,癌癥不會遺傳,但有家族史的患者易患癌癥,是因為「傳染」了上輩的不良性情和生活習慣。如果醫(yī)生兼通傳統(tǒng)的心理療法并擅長養(yǎng)生,能夠使患者改正不良情緒和生活習慣,對治愈癌癥是有極大幫助的。 白血病,西醫(yī)屬於造血組織的病變,多發(fā)於30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年,經常會出現牙齦出血、周身無力、頭痛高燒等癥狀。主要原因在於父母懷孕前元氣虧損,導致孩子先天不足,後天經常使用中醫(yī)的滋陰、清熱,以及西醫(yī)消炎的藥物對元氣進行銷伐,使得脾腎的功能大為減退,致使陰寒之邪逐步深入骨髓,滋生病菌病毒的溫床必然始終不可能被消除,甚至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從而導致造血功能失常、白細胞有增無減的結果。 而原本先天不足的孩子在「青春期」元氣開始自然生發(fā),迫使邪氣外出而表現為許多癥狀,如感冒、發(fā)燒、發(fā)斑、上火等,現代醫(yī)學理論不明原因,沒有及時為患者補充元氣,反而使用西醫(yī)消炎清熱以及激素類等藥物對元氣進行銷伐,再誤服中醫(yī)寒涼之品,致使寒邪直入骨髓,就是導致青年發(fā)生白血病的主要原因。 在中醫(yī)理論中屬於脾、腎的功能虛損。腎造精、生骨髓,脾造血、充經氣,精血合一,才是真正意義的血液。西醫(yī)用骨髓(血)移植的方法治愈了不少白血病患者,可以證明白血病的根源在於骨髓。 但是,骨髓(血)的來源極少,費用需20萬;化療的費用也須十幾萬,并會嚴重損傷元氣,即使有醫(yī)療保險,也不是治療白血病的根本途徑。而中醫(yī)理論認為「腎主骨生髓」,說明骨髓的根源在於精(先天真元),完全可以利用恢復自身造血功能的方法進行治療,不必借助他人的骨髓(血),而且,絕不會出現「排異性」。 所以,治療白血病應該從強壯脾腎功能入手,治療原則宜「培土固元」,先服四逆湯2~3個月,待寒邪去掉一半,再服附子理中湯加阿膠,在20~30劑後,元氣稍有恢復,應同時服10~15劑通竅活血湯加黃芪25g,取「瘀去則元自復」之理,而後繼續(xù)服用附子理中湯3~5個月,并在後期配合服用炙甘草湯和金匱腎氣丸以固攝陽氣。 或對關元穴、中脘穴施以重灸,并輔以四逆湯、附子理中湯,使原本虛弱的先天、後天都能夠恢復正常水準,并用炙甘草湯收功,豈有不愈之理?注意事項可參考《灸法直論》一文。 不論服藥還是灸法,實際上就是通過袪除寒邪、恢復正氣的方法,消除滋生病菌的溫床,溫床既除,病菌即滅,白細胞必無增多之理。抑制臟腑功能的寒邪被袪除,營衛(wèi)調和,對飲食的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元氣自然恢復。豈有不愈之理?其理其法,業(yè)醫(yī)者思之參之!其他痼疾,依此類推而治之。 總之,治療疾病應以「扶正袪邪」為原則。治療期間,絕對禁止房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