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宋代的圖書派和義理派(上)]的字幕:
關于河圖洛書問題的研究,到宋代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呈現(xiàn)出新的特點。突出的表現(xiàn)有兩個方面:一是北宋初陳摶繪出了以黑白圈點的圖來表示的河圖洛書的圖畫,
使前代議論不休的河圖洛書有了直觀的形象。這個圖原來展示過就是這樣的兩幅圖。這是河圖,這個圖呢是洛書。這兩個圖都是由黑點和這個圈這兩種圖形組成的。宋代《易》學傳承過程中,
由于在河圖洛書的認識上有較大的分歧,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后世稱之為“圖書派”、“疑古派”、“義理派”等。所以剛才說突出的表現(xiàn)兩方面,第二方面
就是由于這樣的圖形出現(xiàn)之后,在河圖洛書的認識上出現(xiàn)了分歧。就是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流派。所謂圖書派呢重在對《易經(jīng)》中圖形和象數(shù)的研究,又稱為象數(shù)派。義理派呢重在對《易經(jīng)》的內在含義、思想和規(guī)律的研究。疑古派
主要是對河圖洛書的圖像提出懷疑的一派觀點,分屬于圖書派和義理派當中。如果從對《易經(jīng)》的研究和河圖洛書的研究的角度來看,主要就是圖書派和義理派兩派。兩派當中都有不同的意見分歧,
而圖書派內部的分歧最為明顯。宋代的各種不同見解的交流和爭論,促進了河圖洛書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后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元代學者胡一桂評論宋代的《易》學研究時說:“愚觀前宋一代之《易》學,
自分為三節(jié):希夷先天一圖開象數(shù)之門,至邵氏《經(jīng)世書》而碩大光明,周子太極一圖洪理義之源,至程子《易》而浩博肆然,朱夫子于《易》學亦可謂金聲玉振、集大成者矣。”這里提到的希夷就是陳摶。
邵氏就是邵雍,他們是圖書派的代表;周子是周敦頤,程子是“二程”,他們是義理派的代表。朱夫子就是朱熹,兼有圖書派和義理派兩派的特點。他們都是宋代《易》學的代表性人物,
胡一桂對他們的成就和地位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先談第一個問題陳摶是圖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易》學及河圖洛書研究方面是一位關鍵人物。據(jù)《宋史》本傳有關資料記載,
陳摶,字圖南,五代末宋初亳州真源人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鹿邑。五代后唐長興年間就是930年到933年,曾經(jīng)赴進士考試但落榜了,后來先后隱居于武當山、華山,好讀《易》,手不釋卷,自號扶搖子。
傳說宋太祖趙匡胤拜訪過他,向他請教天下大事。后來宋太宗趙光義給予禮遇,賜其號為希夷先生。陳摶的著作很多有《指玄篇》、《高陽集》等,有詩歌600多首。陳摶是古代道家著名人物,
是宋代象數(shù)之學的始祖。陳摶關于《易》學研究的著作是《龍圖》一書,已經(jīng)失傳。他所繪制的“先天圖”及河圖洛書的圖樣,沒有見到他所著的書的記載,而是見于后來邵雍等人的著作中。
其中以從一到九的排列為洛書,以從一到十的排列為河圖,剛才看這兩個圖就是,這就據(jù)說是陳摶傳下來的圖,從一到十的排列是河圖,從一到九的排列是洛書。陳摶的學說
在后來的傳承過程中出現(xiàn)了分支。南宋初年,朱震在他的《進漢上易傳表》中說:“國家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修傳李子才,子才傳邵雍。
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就是說,陳摶的學說傳給種放之后,這個字念chong,
它不是那個種子的“種”和種植的“種”那個字。本來就這樣寫,禾苗加一個中字念chong。傳給種方之后發(fā)生兩條線,一條線是經(jīng)穆修、李子才傳給了邵雍,另一條線呢是經(jīng)李溉、許堅、范諤昌傳給了劉牧。而且在種放傳給穆修的那條線中,穆修又傳給了周敦頤,
再傳給程顥、程頤。先說邵雍這條線。邵雍字堯夫,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名家,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祖先是范陽人,就是在今北京西南涿縣一帶,他的父親邵古帶全家遷居共城
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輝縣。邵雍三十多歲時父親去世,他把父親葬在洛陽附近的伊水之濱,于是就在洛陽定居,住的地方名叫“安樂窩”,自號安樂先生?,F(xiàn)在在洛陽南面通往龍門那個地方,有一個地方還叫安樂窩,就是當年邵雍就是在那里住。
邵雍死后謚號康節(jié),是后世稱他為康節(jié)先生。著作主要有《皇極經(jīng)世書》和詩文集《伊川擊壤集》傳世。陳摶的學說經(jīng)穆修傳給了李子才。邵雍二十多歲住在共城時,李子才任共城縣令,就是相當于現(xiàn)在的縣長,
賞識他的才學,邵雍就拜李子才為師,接受河圖洛書及伏羲八卦、物理性命之學。邵雍博學多才,又有悟性,他對于《易》學的理解能超越前人而達到更高的境界。邵雍對陳摶非常仰慕,對其學術也能深入理解。他的重要著作就是《皇極經(jīng)世書》,
這本書集中體現(xiàn)了邵雍對于《易》學的研究成果。它雖然以闡釋《易》學、論述象數(shù)為主要內容,但其基本精神卻體現(xiàn)著儒家經(jīng)世致用的宗旨。這本書的卷首就繪有河圖洛書的圖形,這就是陳摶傳下來、
后來又廣為流傳的兩幅圖。卷七《觀物篇外上》“先天象數(shù)第二”這一節(jié)中,邵雍認為河圖可以有方圖,也可以有一種圓圖,后世有的書中把河圖畫成圓形,就來自邵雍。
邵雍還提出所謂“心法”的重要觀點,他說:“先天之學,心法也。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也。圖雖無文,吾終日言,而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這一觀點,是邵雍論河圖的精髓。陳摶的學派
經(jīng)另一條線傳到劉牧,關于河圖洛書的觀點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開創(chuàng)了標新立異的一派。劉牧字先之,衢州西安人就是如今的浙江衢州市。進士出身,累官至荊湖北路轉運判官。他平生鉆研《易》學,用功最深。
劉牧和同源于種放的邵雍觀點不同,他在圖書派中獨樹一支,他認為從一到九的排列是河圖、從一到十的排列是洛書。他的見解集中體現(xiàn)在《易數(shù)鉤隱圖》一書中。剛才我們展示的那兩幅圖,陳摶到邵雍12;52是以從一到十為河圖,從一到九為洛書。劉牧的看法正好相反,他把兩個圖正好顛倒過來,一到十為洛書,一到九為河圖。劉牧的《易數(shù)鉤隱圖》這本書分上、中、下三卷,在卷下里繪有河圖,旁邊注釋文字說:
以五為主,六八為膝,二四為肩,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他這實際上就是指洛書這個圖,說“二四為肩”就是二和四在上面相當于人兩個肩膀的位置。“六八為主”,就是六八相當于兩個人的腳的位置。“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他說這是河圖,
實際這正好是邵雍說是他的洛書。今存本《易數(shù)鉤隱圖》有殘缺,沒有見到其中所繪的洛書圖,但是從書中關于天地生數(shù)、成數(shù)的論述,劉牧顯然是把陳摶所作的河圖作為洛書。此書卷下有“龍圖龜書論”一節(jié),
對河圖洛書的淵源、流變以及與大禹《九疇》的關系,都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劉牧的學說一出,影響很大,此后至南宋時的追隨者主要有王湜、朱震、薛季宣、林栗、程大昌、朱元升,以及假托鄭樵的某無名氏等。
劉牧一派的觀點,突出的標志是,都是把從一到九的排列作為河圖,把從一到十的排列作為洛書。陳摶的學說傳到南宋時的朱熹,改變了劉牧的說法,恢復了陳摶、邵雍的觀點,以從一到十的排列為河圖,從一到九的排列為洛書朱熹是非常著名的理學家了,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宋代著名的大儒。承繼了程顥、程頤的理學思想,又加以系統(tǒng)化,和二程并稱為“程朱”,所謂“程朱理學”就是指二程和朱熹的他們代表的理學。朱熹對于儒家經(jīng)典著作選定“四書”,并親自作注,稱為《四書集注》,對于儒家思想統(tǒng)治地位的確立影響很大。
他的關于《易》學的著作有《易傳》、《易本義》、《易學啟蒙》等,關于河圖洛書的論述主要集中在《易學啟蒙》這本書中,也散見于其他著作里。程頤論《易》重在理氣,邵雍論《易》重在象數(shù),而朱熹關于《易》學的觀點是理、數(shù)兼顧,
議論多有獨到的見解?!兑讓W啟蒙》卷首“本圖書第一”這一節(jié)中,繪有河圖洛書的圖形,這和邵雍所傳陳摶所繪的河圖洛書的圖是一致的。朱熹的解釋文字,在引錄《易·系辭上》中
關于“天一地二天三地四”那一段話之后,又有比較詳細地說明。朱熹解釋說:“此一節(jié),夫子所以發(fā)明河圖之數(shù)也。……故河圖之位,一與六共宗而居乎北,二與七為朋而居乎南,三與八同道而居乎東,四與九為友而居乎西,
五與十相守而居乎中。蓋所以為數(shù)者,不過一陰一陽一奇一偶,以兩其五行而已。”“至于洛書,則雖夫子之所未言,然其象其說已具于前。……河圖以五生數(shù)統(tǒng)五成數(shù),而同處其方,蓋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數(shù)之體也。洛書以五奇數(shù)統(tǒng)四偶數(shù),
而各居其所,蓋主于陽以統(tǒng)陰而肇其變,數(shù)之用也。”剛才看來這兩段話是朱熹關于河圖洛書的非常著名的兩段話,就是他認為的河圖和洛書的本質是什么?尤其他提出這種河圖為體,洛書為用的觀點對后來影響很大。直到20世紀
所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體、用這個提法就來源于朱熹這種提法。所以這兩段話表述了朱熹關于河圖洛書的基本觀點。他指出了河圖洛書所表示的數(shù)的原理,也指出了河圖洛書所包含的陰陽五行原理。而且,朱熹根據(jù)《易經(jīng)》提出生數(shù)、成數(shù)的概念,以及天數(shù)、地數(shù)的概念,
以此來解釋河圖與洛書的不同,很有見解。所謂生數(shù)是指一二三四五,成數(shù)是指六七八九十,天數(shù)是指一三五七九,這五個奇數(shù),地數(shù)是二四六八十這五個雙數(shù)。關于生數(shù)、成數(shù)、天數(shù)、地數(shù)我們下一節(jié)還要提到。
后代學者議論這一問題時,常見對朱子的觀點作進一步地闡釋與發(fā)揮。《易學啟蒙》問世之后,先后有多位追隨朱熹的學者對它予以解說,主要有稅與權的《易學啟蒙小傳》和胡方平的《易學啟蒙通釋》等。朱熹的文與詩編為《晦庵集》100卷,又有續(xù)集5卷、別集7卷,
其中有不少詩文涉及河圖洛書問題。如《書河圖洛書后》這篇在《晦庵集》卷八十四當中,其中說:“世傳一至九數(shù)者為河圖,一至十數(shù)者為洛書,考之古正是反而置之,予于《啟蒙》辨之詳矣。
讀《大戴禮》書又得一證,其《明堂》篇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語,而鄭氏注曰‘法龜文也’。然則漢人固以此九數(shù)者為洛書。這是朱熹他根據(jù)《大戴禮》中間這一句話認為一至九為洛書是沒問題的,一至十才是河圖。朱熹的這段話是最早把《大戴禮》中
對于明堂的數(shù)字記述同洛書的數(shù)字關系聯(lián)系起來的說法,后世學者談論洛書問題,又以朱子的這一發(fā)現(xiàn)為依據(jù)。朱熹《易》學在南宋時的重要傳承人物有蔡元定、董楷、胡方平、方實孫等。
其中蔡元定又是一位關鍵人物,蔡元定字季通,建州建陽人,也就是福建。他聽說朱熹的名聲,就想前往拜之為師,朱熹同他交談后非常驚奇,說:“此吾老友也,不當在弟子列。”可見朱熹對蔡元定另眼相看,一見面就 聽他談吐,感到這個人
非常有才能、有學問,就說這是我的老朋友,不應該和學生并列。蔡元定一生受過大挫折。韓侂胄當政時,蔡元定獲罪被流放于舂陵就是如今湖北棗陽東,卒于戍所,韓侂胄倒臺被殺之后,蔡元定才得到平反,謚號為文節(jié)。他平生博覽群書,尤精于《易》,
學者尊為西山先生。所著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洪范解》等,大多不傳。說“其平生學問多寓于朱熹集中”。今見朱熹《易學啟蒙》中引錄的一段話最能集中地表現(xiàn)其基本觀點。朱熹引用蔡元定的話就前面加了幾個字,說是“蔡元定說”。所以可見,
朱熹對蔡元定的觀點非常尊重。南宋末年,還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叫丁易東,他在研究《易》學與河圖洛書方面自成一家。丁易東字漢臣,武陵人就是如今湖南常德。南宋末年中進士,官至太府寺主簿,兼樞密院編修官,南宋亡國以后進入元朝,
他不肯出仕,在家鄉(xiāng)教書為生。著作有《周易象義》16卷。丁易東的學問兼各家之長,又能獨立鉆研,多有真知灼見。在河圖洛書問題上,丁易東卻不贊同劉牧,而是以從一到十的排列為河圖、從一到九的排列為洛書。他所著的《周易象義》卷十四
在“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一段話之后解釋說:河圖者,天一至地十者是也。洛書者,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者是也。先儒或誤以河圖為洛書、洛書為河圖,至朱子而后正之??梢姸∫讝|把這個事情說的非常清楚了。他這所謂說是先儒或誤以為河圖,
誤以河圖為洛書,就是指這個劉牧。劉牧把這個兩個圖呢顛倒起來稱呼,到朱熹而后正之朱熹給他糾正過來了,就是丁易東的觀點呢他是不贊同劉牧而贊同朱熹。由此可知丁易東以朱熹為正,以劉牧為誤,他應當屬于朱熹一派。
他所繪的河圖洛書圖式以及對于圖中所含玄理的分析,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大衍索隱》中。丁易東的突出成就,就是對于《易經(jīng)》八卦及河圖洛書的數(shù)字關系有重要發(fā)現(xiàn),
受到當時及后世學者的關注。他的這些發(fā)現(xiàn)集中在《大衍索隱》這本書當中?!洞笱芩麟[》3卷,其中繪有“洛書四十五數(shù)衍四十九位圖”這個圖有兩幅、“洛書四十九位得大衍五十數(shù)圖”,
這三幅圖是洛書所表示的3階幻方的變形圖。這都是丁易東的創(chuàng)造。尤其是“洛書九數(shù)乘為八十一圖”,是丁易東創(chuàng)造的9階幻方的一種形式;“九宮八卦綜成十二數(shù)合洛書圖”,
是洛書所表示的3階幻方和八卦結合并且進行變化的一種復雜形式。這兩種圖十分奇妙,是丁易東的得意之作,他說:“夫洛書之變,神妙如此,而世鮮知之。吾故列此二圖右方,以為通變之本。”直到今天,
丁易東創(chuàng)造的這兩幅圖,仍然使數(shù)學家及一般愛好數(shù)學的讀者嘆為觀止,并且在世界幻方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外,丁易東所繪的“陰陽變易成洛書圖”,分析了洛書數(shù)字排列方法的生成原理,也有奇妙的創(chuàng)見。《大衍索隱》中間這幾幅圖非常奇妙,
丁易東說“神妙如此”。如果我們仔細看一看他這個圖,研究一下他這個圖是怎樣創(chuàng)作出來的,感到這里面確實有很多奧秘在里面,非常神奇。這個丁易東本人對他所創(chuàng)造的這幾幅圖也是非常感到非常得意的。
他所繪的“陰陽變易之洛書圖”這幅圖也是非常重要的。清初李光地《周易折中》一書當中,關于洛書數(shù)字排列方法生成原理的分析,就是在丁易東的研究基礎上做出來的??梢娎罟獾厮谧鳌吨芤渍壑小愤@個書,分析河圖洛書的
數(shù)字原理的時候是參考了丁易東的《大衍索隱》這本書,而且對《大衍索隱》這本書評價是很高的。所以說丁易東他對河圖洛書的研究,尤其是對河圖洛書的數(shù)字關系的研究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