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對奇石并不了解,是它由內而外的美,讓我難以抵御。
退休后,我走上了賞石藏石道路。隨著時間的推延,我越來越感受到奇石的無限魅力。誠如歌德所說:“自然只是存在于她的兒女身上,但這位母親究竟在哪里呢?她是舉世無雙的藝術家——她用最簡單的材料造出了一個大千世界,真正是:無斧鑿痕、美煥美綸、巧奪天工,且霓裳羽衣,裊裊輕裝?!?/strong>
奇石無言,但它的形、質、色、紋、精、氣、意、韻無不訴諸于人的感官,給人以獨特的心理感受,動人心弦,蕩人心腑。如中國四大傳統(tǒng)名石中的靈璧石嶙峋粗獷,扣之有聲;太湖石曲折圓潤,婉轉俏麗;英石疏秀遵勁,精巧多姿;昆石晶瑩潔白,玲瓏剔透?,F(xiàn)代新石種中的大化石色澤艷麗,石膚光潤;彩陶石釉色淳厚,古樸沉靜;黃蠟石金黃富貴,手感溫潤;孔雀石身披綠絨,光燦閃色;戈壁石千姿百態(tài),奇特生動;瑪瑙石珠光寶氣,雍容華貴;長江石圖案豐富,紋彩斑爛;黃河石畫面變幻,古樸凝重;木化石飽經(jīng)蒼桑,似木似玉;雨花石小中見大,七彩紛呈……真可謂聚天地之精華,匯山川之精美,收宇宙之精氣,滌凡心之污濁,超凡脫俗,美不勝收!
山川天下秀,余氣散為石。普通巖石演變而來、無為歲月雕琢而成的奇石,是大自然的化身,體現(xiàn)了象、韻、意完美統(tǒng)一的圓滿境界,不得不讓人感受到天意之睿智、自然之偉力,讓人心醉神馳。奇石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慷慨饋贈。
二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塊石頭,奇石是地球上的一塊石頭,石頭的“歲數(shù)”以斯億萬年來計算,即使“快鏡頭”也要播上幾千年。在這斯億萬年中,石頭經(jīng)歷了不計其數(shù)的地殼抬升、河床下切、風沙雕琢、激流沖刷、風雨侵蝕,其間有石破天驚的裂變,更有孤獨寂寞的磨礪。石頭充滿傳奇的“生命運動”并非杜撰,法國地質學家阿諾德·賴希哈爾和皮埃爾·埃斯科萊特在對世界各地的巖石標本進行長期研究后證實,巖石也有生命運動,它每呼吸一次要花三天到兩周的時間;每次心跳大約需要三天(2006年7月《科技新聞》)。
1988年,美國科學家約瑟夫·史密斯對南極洲一種特殊巖石進行的研究則進一步發(fā)現(xiàn),巖石內部能夠形成一些管道,使有機化合物溶解狀態(tài)后,積聚其中,從而有可能形成生命分子。這一研究成果使生命形成有了新說——人類確實是從石頭中“走”出來的,說“石頭是生命的母體”并不為過。石頭這一“最簡單的材料”承載著宇宙、大自然豐富的生命演化信息,是一把打開自然歷史進化大門的鑰匙。
石頭也是人類文明的起源。為了應對險惡環(huán)境,為了生存和發(fā)展,人類祖先用石頭打磨成勞動工具和狩獵武器,后又將玉(古稱玉,石之類者)磨制成裝飾品和宗教用品。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居住的洞穴里就發(fā)現(xiàn)過赤鐵礦染紅的石珠,這說明18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觀賞石頭的歷史已經(jīng)存在,人類文明歷史也由此寫起。石頭可算是人類的先知。
中國人熱愛大自然,對山更懷有著特殊的情結。我喜歡登山,每當氣喘吁吁地登上山頂,腑瞰大地,那種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真是太好了,我覺得自己很偉大,征服了高山。直到有一天讀到著名散文家畢淑敏的一段話,才恍然大悟。她說,其實那是人的菲薄和短視。真正的高山是不可能被征服的,它只是在某一瞬間寬容地接納了登山者,讓你在它的頭頂歇息片刻,給你一窺真顏的恩賜。所以,對山,人類必須謙遜和敬拜。沒有石頭哪來高山?石頭同樣值得人類謙遜和敬拜。
石頭乃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音樂家用靈璧磬石制作的磬鐘,演奏出聲色悠揚、余音繞梁的樂曲;畫家通過掌握山石的表現(xiàn)技能創(chuàng)作出氣勢磅薄、意境深邃的山水畫;雕塑家用石頭創(chuàng)作出獨具匠心、新穎脫俗的空間藝術;文學家以石頭為素材創(chuàng)作出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園林設計師用假山石在庭園內再現(xiàn)大自然中的名山大川;建筑師以石頭為材料,建造出古樸典雅、美侖美奐的建筑……石頭中潛伏著的美學價值、文化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我們同樣有理由崇敬構成高山的石頭。
三
中國賞石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起始于遠古,立言于春秋,發(fā)展于魏晉,興盛于唐宋,移情于明清,全盛于今日。
歷史上曾出現(xiàn)很多“石癡”“石癲”,如性愛山岳,常眠于“醒石”“醉石”,被后人封為“賞石祖師”的南北朝大詩人陶淵明;廣采天下珍木怪石,“侍石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子”,留下“凡將藏石與他人者,非我子孫”遺言的唐代衛(wèi)國公、宰相李德裕;家藏“海岳庵研山”等名石,被稱為“開宋代藏石賞石風氣之先”的南唐李后主李煜;見石便拜,口呼“石丈”,提出“瘦、皺、漏、透”傳統(tǒng)相石法的宋代大書畫家、大賞石家米元章米芾;藏有“三星石”“海岳石”等眾多古石,著有《石譜》,在《聊齋志異》中借石抒情的清代杰出文學家蒲松齡;深愛石之骨氣,論石有道,提出著名“丑石觀”,發(fā)誓自己要做“頑然一塊石”的清代大書畫家鄭燮鄭板橋……
當代玩石玩到全國聞名的自然也不少,如天津寶成集團董事長、奇石收藏家柴寶成,尊石為師,愛石如命,廣羅天下奇石,在天津投資十多億元建起《寶成奇石園》,弘揚中華奇石文化;上海大滬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藝術品收藏家柳國興,與靈璧石收藏家、經(jīng)營者李富貴共同拆資千萬元,在安徽省靈璧縣漁溝鎮(zhèn)建起了以收藏、展示“天下第一石”靈璧石為主的古典園林《天一園》。
石不能言最可人,癡心一片在石中。有的玩石人表示百年之后要與一方愛石共葬;有的玩石人表示百年之后的墓志銘,要刻在一方他最喜愛的靈璧石上,“在億萬年形成的靈璧石的守護下,長眠世界”。此情此緣,感人至深!
“石近乎于禪?!惫糯娜搜攀烤p玩以“瘦、皺、漏、透”為特征的太湖石、靈璧石、英石和昆石,這不僅反映了古人的審美趣向,更說明古人是把賞石作為一種人生體驗、仕途體驗、境界體驗來追求的?!笆荨?,清高,有骨氣;“皺”,歷經(jīng)歲月磨難,身經(jīng)百戰(zhàn);“漏”,上接蒼天,下連大地,沙里淘金,棄廢而存寶;“透”,虛懷若谷,耿直無私,清廉明正,堂堂正正,這正是古代文人雅士自身形象的生動寫照。
今人賞玩的奇石品種多得多。人們通過欣賞形、質、色、紋、韻具佳的奇石,親近自然,回歸自然,感受奇石的內涵和意韻,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享受賞石帶來的寧靜與愉悅,返樸歸真,悠然自得。
由此可見,奇石最讓人沉醉其中的,在于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高尚的精神品格,即它的人格化神韻——石堅貞,不隨波逐流;石沉穩(wěn),不浮飄輕狂;石淳樸,不裝腔作勢;石寧靜,不喧嚷鼓躁;石淡泊,不虛榮好名;石恒久,不半途而廢;石蒼桑,不倚老賣老……只要你懷有澄明之心、思辨之緒,就能感受到奇石的這些精神品格,進而啟發(fā)靈智,提升人品,過到養(yǎng)心、修性、怡情、勵志的目的。
四
奇石是自然形成的,要成為藝術品,還須融入賞藏者的思想和感情,進行一番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如確定表現(xiàn)角度,取題命名,設計制作底座,賦詩銘文刻題,設置演示環(huán)境等。只有這樣,奇石才能成為一件主題鮮明,有藝術感染力,可以代代傳承的藝術珍品。人的藝術創(chuàng)作,賦予奇石以生命,續(xù)寫著奇石多彩華章。
目前我國群眾性奇石賞藏正處于大發(fā)展時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奇石愛好者已有2000多萬,各地賞石藏石活動此起彼伏,柳州、阿拉善、上海、廣州、北京等地還形成了規(guī)模較大的奇石交易市場,年交易額以百億元計。奇石遲早會進入藝術品行列,奇石交易終究會成為國民經(jīng)濟新產(chǎn)業(yè)。
奇石不可再生,不可復制。近十多年來,隨著奇石自然儲量的減少和市場需求量的增加,奇石經(jīng)濟價值凸現(xiàn),行情一路看漲,誰也不知道它升值的極限在哪里?!按驽X不如存石頭”的說法在石界頗為流行??科媸?jīng)營一夜暴富的事雖有,但畢竟少見,絕大多數(shù)石商還是按市場規(guī)律行事,維護奇石市場的健康發(fā)展。因為奇石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商家經(jīng)營的不僅是石頭本身,還有商家的審美理念、審美思想、審美服務。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眼下石市略顯冷清,但這是暫時的,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復蘇,新石種的出現(xiàn),以及奇石愛好者隊伍的擴大,奇石賞藏必將迎來又一個春天。
奇石,永遠的誘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