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牙痛小秘方1、把味精與溫開水按1:50的比例化開后,口含味精溶液一會兒再吐掉。這樣連續(xù)幾次,堅持兩天后牙痛就會消失。
除牙痛小秘方2、牙痛的時候可以切一小片生姜咬在痛處,必要的時候可以重復使用。 除牙痛小秘方3、取白胡椒10克研成末,加白酒調成糊狀,分4次放入牙洞內。 4.取蜂房適量,加純酒精適量,點火燃燒,待蜂房燒成黑灰時,用手指蘸灰涂于患牙,一般4~5分鐘可止痛。 5.取生豬油、新棉花各少許,用棉花裹豬油烤熱,咬在牙痛處片刻,1次1換,反復數(shù)次。 6.取六神丸1~2粒,碾碎置于患齒牙齦上5~10鐘,每天1次,一般不超過3次。 7.取白酒100克放入杯中,再加食鹽10克,攪拌,等食鹽溶化后燒開。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不要咽下去),牙痛會立即止住。 牙痛吃什么止痛 牙痛吃什么止痛呢?你知道牙痛吃什么止痛嗎?你想了解牙痛吃什么止痛嗎?
牙疼的飲食自療法(1)綠豆100克、甘草15克,水煮熟,去渣,食豆飲湯,每日2次,每日1劑。 牙疼的飲食自療法(2)豬腰子1只、食鹽少許、骨碎補15克,水煮食肉飲湯,每日1劑。用于腎虧牙浮、牙隱痛,勞累后易發(fā)者。 牙疼的飲食自療法(3)紅糖適量,蕎麥根一把,水煎,分數(shù)次服。用于治小兒牙痛。 ?。?)豬肉適量、水芹鮮根30克,水煎,分數(shù)次服。 ?。?)鮮姜100克、絲瓜500克,將鮮絲瓜洗凈,切段,鮮姜洗凈,切片。二葉加水共煎煮3小時。每日飲湯2次。本方用治牙齦腫痛,口干鼻涸,鼻膜出血(流鼻血),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 牙痛是牙病的主要癥狀之一,有的牙痛是比較劇烈、痛苦的,必須設法盡快止痛。現(xiàn)在介紹幾種家庭止牙痛的小方法,大家不妨一試。 1、用小棉球蘸丁香油、驅風油、清涼油、樟腦酚等,松松地放置于齲洞內。 2、口服索米痛、止痛片,每次0.5~l克。 3、細辛、冰片各少許,共研細末塞痛處。 4、取花椒1粒,搗碎,塞痛處。食鹽少許,塞痛處。 5、牙膏少許,涂患處。 牙痛食療方精選 牙痛多由牙齒及牙周疾病引起,在臨床上常見有齲齒牙痛、風熱牙痛和虛火牙痛。 齲齒牙痛型 [臨床表現(xiàn)]牙體不斷遭受侵蝕出現(xiàn)蛀孔,飲食時食物嵌塞于齲洞,若受冷熱酸甜刺激,可引起牙痛。 風熱牙痛型 [臨床表現(xiàn)]牙齒作痛,咀嚼或輕叩時痛甚,牙齦紅腫或溢膿;口渴,舌質紅,苔黃,脈浮數(shù)。 虛火牙痛型 [臨床表現(xiàn)]牙齒隱痛或微痛,咬物時疼痛明顯,午后疼痛較重,牙齦微紅、牙根浮動,咽干,舌質紅,脈細數(shù)。
[食療藥膳] 1.生地骨碎補豬腎湯:生地30克,骨碎補15克,豬腎1個,加適量鹽煎湯,吃豬腎飲湯,每日2次。 2.生地元參鴨蛋湯:生地30克,元參20克,鴨蛋二枚,冰糖20克。用清水二碗浸泡生地、元參30分鐘,將鴨蛋洗凈后與生地元參共煮,蛋熟后去殼,再放人生地元參湯內煮片刻,服時加冰糖調味,吃蛋飲湯。 3.兩冬粥:麥冬50克,天冬50克,大米100克。將麥冬、天冬洗凈切碎,同大米加水適量煮粥,每日1次。 牙不論何種牙痛,應用食物療法既簡便又療效好.下列食療牙痛秘方,可根據(jù)個人的癥侯選用;
一 燒酒浸椒,頻頻漱口,治風火牙痛. 二 花椒一粒,塞于齲齒洞內,咬緊牙,片斷痛即止. 三 陳醋100克,花椒6克,水煎,去椒含漱,治療炎性牙痛及其它牙痛. 四 桑葉9--15克,水煎服,治各種牙痛. 食療牙痛秘方 一 楊梅樹皮15--21克,加水煎汁.去渣,煮雞蛋2個,先吃蛋后飲汁,治炎性牙痛. 二 針刺桃仁,在食油燈火上燒出煙,安放痛牙上咬之,治蟲牙痛. 三 空心菜根200克,醋,水,各半同煎煮,燙涼后含漱,治齲齒痛. 四 甜瓜皮適量,泡水含漱,治各種牙痛. 一 蒼耳子6克焙黃去殼,研細末,與生雞蛋拌勻炒熟服,日一次,連服3天。一般1次止痛,3次治愈,極少數(shù)無效。適用:齲齒、急性牙周膿腫、牙周膜炎、牙髓炎等引起的牙痛。 二 青蓮子芯2—3克,冰糖10克。水煎,時時飲用。據(jù)報道,本方有良好的止痛效果,適用于齲齒疼痛、風火牙痛。 三 綠豆100克,甘草15克。 水煮熟,去甘草,分2次食豆飲湯。 四 生石膏30克(白布包),綠豆60克。水煎,去石膏分早晚2次服食。 食療牙痛小編精心推薦: 牛膝生地黑豆粥 牛膝12克,生地黃、熟地黃各15克,黑豆60克,粳米100克。將各物分別用水洗凈,地黃切碎,加適量清水煮成粥,去牛膝、地黃的藥渣,用少許鹽調味隨意食用。適宜體虛正氣弱的老年患者食用。 貽貝蓯蓉黑豆湯 貽貝(淡菜,為海產品)、肉蓯蓉各30克,黑豆150克。洗去貽貝砂泥,黑豆洗凈,肉蓯蓉切片,共放鍋里加清水適量熬煮1小時以上,然后去取汁,1次服完。每日1劑,連服數(shù)天,牙痛痊愈為止。貽貝入腎經,滋陰降火;黑豆補腎,除胸中熱痹,散五臟積熱。適宜齲齒牙痛及虛火上炎的牙齦腫痛者食用。 狗肝菜豆腐湯 狗肝菜(草藥)250克,豆腐250克,二味用水洗凈,加適量水煮熟,去狗肝菜,加調味料,飲湯吃豆腐。適宜肝火風熱齲齒紅腫熱痛者食用。(虛火者忌用) 牙痛酒有哪些?口齒病藥酒 治牙痛酒 [藥物組成] 川烏9g 草烏3g 良姜9g 細辛3g 白芷3g 白酒100ml [功能主治] 鎮(zhèn)靜止痛麻醉。適用于齲齒。 [用法用量] 用其液體含漱于齲齒處,一般連用二三次即可止痛。 [制備方法] 將各藥磨成粗末同酒共置酒壺內,稍浸片刻煨熱。 [資料來源] 《新中醫(yī)》1982,(6):31 按:川草烏均含烏頭堿,對各種神經末梢有麻醉止痛作用;細辛含多種揮發(fā)油,有鎮(zhèn)靜麻醉作用,但應慎重運用,以免中毒,治療20余例,止痛效果滿意。 牙痛酒:半夏酒 [藥物組成] 半夏二十枚 [功能主治] 治重舌滿口。 [用法用量) 取酒乘熱含,冷時即吐,又含熱者,以瘥為度,內服亦有效。 [制備方法] 上藥水煮,再在水中泡片刻,乘熱用好酒一升浸,密封容器。良久。 [資料來源] 明·《普濟方》 牙痛酒:齒腫酒 [藥物組成] 松葉一粒 鹽二合 [功能主治] 治齒腫。 [用法用量] 含之,冷吐,瘥即止。 [制備方法] 及上藥,以好酒三升,煮取一升。 [資料來源] 唐·《外臺秘要》 牙痛酒:杉葉酒 [藥物組成] 杉葉三兩 芎勞 細辛各二兩 [功能主治] 齒腫。 [用法用量] 含酒漱口。 [制備方法] 上藥三味切細,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半。 [資料來源] 唐·《外臺秘要》 牙痛酒:頭風齒痛酒 [藥物組成] 椒一合 莽草(熬)十葉 白術 崔李根(郁李根也) 獨活 芎勞各二兩 細辛 防風各一兩 [功能主治] 治頭面風、口齒痛。 [用法用量] 口含之,以癥狀緩解為度。勿咽汁。 [制備方法] 以上八味切碎,以酒三升煮三五沸,去渣。 [資料來源] 唐·《外臺秘要》 必效牙痛酒 [藥物組成] 防風 附子 蜀椒各二兩 芥草(炙)一兩 [功能主治] 齒痛。 [用法用量] 上藥溫清酒一盞,含少許酒漱口,勿咽汁。 [制備方法] 上四味搗篩為散。 [資料來源] 唐·《外臺秘要》 牙痛酒:連柏梔子酒 [藥物組成] 黃連半兩 黃柏三兩 梔子二十枚 [功能主治] 治舌上出血如簪孔,齒齦出血、便血。 [用法用量] 一次服完。 [制備方法] 上藥用酒二升,漬一宿,去渣,煮三沸。 [資料來源] 唐·《外臺秘要》 牙痛酒:獨活酒 [藥物組成] 獨活四兩 酒二升 [功能主治] 治齒根空,腫痛困斃及中風口噤不開。 [用法用量] 熱含之,或溫服三合,未差再服,口噤灌之,一日三次。 [制備方法] 上藥浸于凈器中。用塘火煨暖,稍稍沸,煎至半量,去渣。 [資料來源] 宋·《圣濟總錄》、明·《普濟方》 [附] 《圣濟總錄》另增大豆五合,治中風口噤不開。 按:藥理研究表明獨活有鎮(zhèn)痛,抗炎作用。 牙痛酒:蒴藿獨活酒 [藥物組成] 蒴蓄三兩,加水五升,煮取四升,去渣 蜀椒一兩吳茱萸 獨活 烏賊魚骨 桃膠各一兩 桂心半兩 酒一合 [功能主治] 牙齦腫痛,口急不開,面目虛腫。 [用法用量] 含于病處,一日三次,以瘥止為度。 [資料來源] 唐·《外臺秘要》 牙痛酒:烏頭獨活酒 [藥物組成] 烏頭 獨活 郁李根白皮各一兩 [功能主治] 療牙痛。 [用法用量] 含口內,冷熱適中,以治愈為度。 [制備方法] 上三味,切碎,綿裹,以好酒一大升半,漬一宿,緩火蒸,取一升,去渣。 [注意事項] 只可口含,不可下咽,有毒恐傷人也。 [資料來源] 唐·《外臺秘要》
牙痛穴位按摩 牙痛是牙齒和牙周疾病的常見癥狀。一般遇到冷、熱、酸、甜等刺激尤為明顯。中醫(yī)認為風火、風寒、胃熱、虛火等皆可引起牙痛。用自我按摩的手法,可緩解牙痛癥狀。
1. 預備式 坐位或站位,全身放松,雙眼平視微閉,呼吸調勻,靜息1~2分鐘。 2. 指掐合谷穴: 用拇指指尖,按于對側合谷穴,其余四指置于掌心。適當用力由輕漸重掐壓0.5~l分鐘。 功效:疏風解表,活絡鎮(zhèn)痛。 3. 按揉下關穴 用雙手中指或食指指腹,放于同側面部下關穴,適當用力按揉0.5~l分鐘。 功效:疏風清熱,解痙止痛。 4. 按壓頰車穴 用雙手拇指指腹,放于同側面部頰車穴,適當用力,由輕漸重按壓0.5~l分鐘。 功效:解痙止痛,活血消腫。 5. 按揉風池穴 用雙手拇指指尖,分別放在同側風池穴,其余四指附在頭部兩側,適當用力按揉0.5~l分鐘。 功效:祛風散寒,提神醒腦。 6. 指掐少海穴 用拇指指尖,放在對側少海穴,適當用力掐0.5~1分鐘。 功效: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7. 按揉陽溪穴 用拇指指腹,放在對側陽溪穴,適當用力掐0.5~l分鐘。 功效:通腑瀉熱,清熱止痛。 8. 掐牙痛穴 用拇指指尖放在對側牙痛穴,適當用力掐0.5~1分鐘。 功效:活血止痛,通絡解痙。 9. 揉按面頰部 用雙手掌掌心,分別放在同側面頰部,適當用力揉按0.5~l分鐘,以面頰部發(fā)熱為佳。 功效:活絡散寒,緩痙止痛。 10. 推行間穴 用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對側行間穴,適當用力上下推動0.5~1分鐘。 功效:消腫止痛,通經活絡。 自我健康按摩可在疼痛時操作。面部按摩時,用力可逐漸加重至有酸脹感竄至痛處為佳,以按摩患側面部為主。肢體按摩可取雙側穴位。平時還應注意口腔衛(wèi)生。 ◎小貼士 合谷穴:位于第二掌骨中點外側,即虎口處。 下關穴:位于耳屏前一橫指處,為兩顴弓與下頷切跡所形成的凹陷處。 頰車穴:位于兩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用力咬牙時,咬肌隆起處。 風池穴:位于頸后大筋兩旁外側凹陷處。 少海穴:屈肘,位于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踝連線的中點處。 陽溪穴:拇指向上翹起,位于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凹陷處。 牙痛穴:位于手掌面第3、4掌骨之間,距離掌橫位約1橫指處。 行間穴:位于足背第l、2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間處。
止牙痛的穴位與指壓法 快速止牙痛時,上下齒的穴位是不同的。如果上齒牙痛,則應指壓“迎香”穴道。迎香穴位于鼻翼旁1厘米左右兩處,只手壓就會有疼痛感。此穴位不僅對防止上齒牙痛有效,連鼻子不通也有效。如果下齒牙痛,則左右手指相互交叉,用拇指放在上面的手的中指向橈骨延伸,尋找一壓就有痛感之處。 這些穴位指壓時,都應一邊吐氣一邊按壓10秒鐘之久。如此反復20次,上下齒的疼痛會立即減輕,治療下齒牙痛的指壓穴道法,置于上方的拇指可以左右相互更換。 牙疼了怎么辦 取穴方法: 取穴時一般采用正坐或仰臥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厘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 主治疾?。? 補充內容:(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