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辛夷塢,藍(lán)田輞川(今陜西省藍(lán)田縣內(nèi))風(fēng)景勝地,王維輞川別業(yè)(別墅)附近。塢,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塊地方。 這首《辛夷塢》是王維《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詩題為辛夷塢,但作者卻沒有寫這里的風(fēng)景,實際上是在詠物。詩借《楚辭·九歌·湘君》“搴芙蓉兮木末”句意起筆,描述辛起在寂靜無人的山澗里,悄悄開放,又紛紛落去。以這典型的物象表現(xiàn)出一個極其幽靜的自然環(huán)境,完全沒有外界塵囂的干尤,故前人認(rèn)為此詩“幽極”。它似乎是詩人自己悠閑恬靜的心境的寫照,但是我們讀完后,不難發(fā)現(xiàn)它隱隱有言外之意。 王維寫輞川詩時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亂以前。自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知政事,李林甫一派反動勢力上臺,朝政黑暗,社會矛盾日趨尖銳。王維雖然在朝,他傾向于張九齡的開明政治,對現(xiàn)實十分不滿而又無能為力,內(nèi)心矛盾,產(chǎn)生退隱歸田的思想而又戀于祿位。他于是先后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和輞川建立別墅,過著亦仕亦隱的生活。輞川詩以田園山水為題材,描繪自然優(yōu)美的景色,表現(xiàn)幽靜的境界,但其中也有一些寄慨,透露了作者內(nèi)心的苦悶。如:“來者復(fù)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華子岡》)。特別是緊接《辛夷塢》之后的《漆園》的“偶寄一微官,婆娑數(shù)株樹”就更為感傷了?!妒勒f新語》第二十八:“桓玄敗后,殷仲文還為大司馬咨議,意似二三,非復(fù)往日。大司馬府聽(廳)前,有一老槐,甚扶疏。殷因月朔,與眾在聽(廳),視槐良久,嘆曰:‘槐樹婆娑,復(fù)無生意’”。王維暗用此事,表達(dá)其政治上的苦悶和內(nèi)心的矛盾。這首《辛夷塢》與《漆園》詩意互有聯(lián)系,它是以花在無人的山澗自開自落的可悲命運,寄托自己才能被壓抑埋沒的感傷情緒,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全詩用比的手法,有優(yōu)美生動的形象和樂府民歌的韻味,詩意極其含蓄。宋人方回認(rèn)為此詩是輞川詩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嘆不可窮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極”,應(yīng)在它的精巧寓意。 注釋 [1]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葉喬木。其花初出時尖如筆椎,故又稱木筆,因其初春開花,又名迎春花?;ㄓ凶习锥笕缟徎?。白色者名玉蘭。紫者六辦,辦短闊,其色與形似蓮花,蓮花亦稱芙蓉。辛夷花開在枝頭,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 [2]萼(e愕):花萼,花的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狀物組成,包在花辦外面,花開時托著花辦。 [3]澗戶:澗口,山溪口。 [4]紛紛:他本作“絲絲”。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可"三覺十藥"通押。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 ●●○○○ ○⊙●○▲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 ○○○⊙▲ 【賞析】 這是王維田園組詩《輞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這組詩全是五絕,猶如一幅幅精美的繪畫小品,從多方面描繪了輞川一帶的風(fēng)物。作者很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美,不僅以細(xì)致的筆墨寫出景物的鮮明形象,而且往往從景物中寫出一種環(huán)境氣氛和精神氣質(zhì)。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木末,指樹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類。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條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筆,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準(zhǔn)確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時,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顏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輞川集》和詩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的句子,可用來作為注腳。詩的前兩句著重寫花的“發(fā)”。當(dāng)春天來到人間,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動下,欣欣然地綻開神秘的蓓蕾,是那樣燦爛,好似云蒸霞蔚,顯示著一派春光。詩的后兩句寫花的“落”。這山中的紅萼,點綴著寂寞的澗戶,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后紛紛揚揚地向人間灑下片片落英,了結(jié)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詩,在描繪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時,又寫出了一種落寞的景況和環(huán)境。 王維的《輞川集》給人的印象是對山川景物的流連,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現(xiàn)詩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寧靜淡泊。這些詩集中在組詩的末尾,象《辛夷塢》下面一首《漆園》:“古人非傲吏,自闕經(jīng)世務(wù)。偶寄一微官,婆娑數(shù)株樹”就頗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組詩的末章《椒園》:“桂尊迎帝子,杜若贈佳人。椒漿奠瑤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辭》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詩中干脆用“幸堪調(diào)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點破。因此,若將這些詩合看,《辛夷塢》在寫景的同時也就不免帶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為香木,多次寫進(jìn)自己的詩篇,人們對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著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條上綻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這個形象給人帶來的正是迎春而發(fā)的一派生機和展望。但這一樹芳華所面對的卻是“澗戶寂無人”的環(huán)境。全詩由花開寫到花落,而以一句環(huán)境描寫插入其中,前后境況迥異,由秀發(fā)轉(zhuǎn)為零落。盡管畫面上似乎不著痕跡,卻能讓人體會到一種對時代環(huán)境的寂寞感。所謂“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的感慨,雖沒有直接說出來,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辛夷塢》王維 2007年06月03日 星期日 08:03 P.M. 木末芙蓉花[1],山中發(fā)紅萼[2]。 澗戶寂無人[3],紛紛開且落[4]。 賞析 辛夷塢,藍(lán)田輞川(今陜西省藍(lán)田縣內(nèi))風(fēng)景勝地,王維輞川別業(yè)(別墅)附近。塢,四面高、中部低的小塊地方。 這首是《輞川集》詩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詩題為辛夷塢, 注釋 [1]木末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落葉喬木。其花初出時尖如筆椎,故又稱木筆,因其初春開花,又名迎春花。花有紫白二色,大如蓮花。白色者名玉蘭。紫者六辦,辦短闊,其色與形似蓮花,蓮花亦稱芙蓉。辛夷花開在枝頭,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 [2]萼(e愕):花萼,花的組成部分之,由若干片狀物組成,包在花辦外面,花開時托著花辦。 [3]澗戶:澗口,山溪口。 [4]紛紛:他本作“絲絲”。 [譯文]: 枝條頂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綻放鮮紅的顏色。山溝的出口沒有人,它紛紛開后又片片灑落。 [題解]: 這首詩寫的是辛夷塢花開花落的春景,后兩句的寂寞景況,透出一種對時代、社會的寂寞感。 [B] 讀王維《辛夷塢》隨筆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自落。”這是王維的一首詩,名叫《辛夷塢》。這首詩寫的是在辛夷塢這個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開自落,平淡得很。你看,辛夷花在樹梢怒放,開得何等爛漫!辛夷花又紛紛凋零,又是何等的灑脫!既沒有生的喜悅,也沒有死的悲哀。 無情有性,這僅僅是一棵普通的辛夷花嗎?辛夷花得之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在這個絕無人跡的地方,辛夷花—沒有人對它們贊美,也不需要人們對它們的凋謝一灑同情之淚,沒有追求,沒有哀樂,聽不到心靈的一絲震顫,幾乎連時空的界線都已經(jīng)泯滅了。我想,王維筆下的辛夷花,是他內(nèi)在精神的外射,辛夷花是一棵人格理想之花。王維早年奉佛,他仰慕的是維摩詰居士,他以禪的態(tài)度對待世間的一切,并將這種心境融于詩歌,一切都是和諧空靈、恬淡自然。《辛夷塢》表達(dá)了詩人對宇宙、對人生的一種恬然心境,禪意較濃,充滿空靈。 王維看來,整個世界萬物不正是像辛夷花那樣,在剎那的生滅中因果相續(xù),自在自為地演化著的嗎?“不生不來,如來異名。”(《楞伽經(jīng)》),王維似乎看到了“真如”的永恒,這“真如”就是世間萬物的本然,我想也展現(xiàn)王維心中一塵不染的佛性所在。他的這種心境和人生態(tài)度是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我是這樣認(rèn)為的。[/B] 因花悟道物我兩忘--王維《辛夷塢》詩賞析 -------------------------------------------------------------------------------- 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資源網(wǎng) → 雜文參考 → 因花悟道物我兩忘--王維《辛夷塢》詩賞析 2009-02-21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這是王維著名的田園組詩《輞川集》的第十八首。"辛夷"即木筆樹;辛夷塢,因塢中有辛夷花,故名。木末芙蓉花,由《九歌·云中君》"搴芙蓉兮木末"句點化而來;木末,即樹杪;芙蓉花,這里實指辛夷花,因芙蓉與辛夷花色相近,故借以代稱,在裴迪的《輞川集》和詩中有"況有辛夷花,色與芙蓉亂"兩句可證。這首詩淺近單純,說的是:在辛夷塢這個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然得很,平淡得很。簡直不敢相信這是詩。詩以言志,詩人的志哪里去了?詩以言情,作者的情何處可尋?然而,這確確實實是一首好詩,你看,辛夷花在樹杪怒放,開得何等爛漫!辛夷花又在紛紛凋零,又是何等灑脫!既沒有生的喜悅,也沒有死的悲哀。無情有性,你能說,這僅僅是一棵普普通通的辛夷花么? 王維筆下的辛夷花,是他內(nèi)在精神的外射,是一棵人格理想之花,然而又是一棵與眾不同的花。 自古以來,鮮花與詩人們的關(guān)系就特別密切。它以美妙的線條、豐富的色彩、誘人的芳香、搖曳的姿態(tài),贏得了人們的關(guān)注,為它歌唱,為它傾倒。人們贊美它,因為它象征著青春、生命和理想;人們又惋嘆它,因為它的花期是那樣的迅速短暫,很容易引起"好景不長,良辰難再"的聯(lián)想。因此,在我們詩的王國里,詠花詩的佳作特別多,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对娊?jīng)》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歌唱的是少女的美貌和宜室宜家的美好品行;屈原《離騷》的"香草美人",則抒發(fā)了美政理想的幻滅和不肯同流合污的堅貞情懷;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李清照"花自漂零水自流",都是在希望的幻滅之中包含著對生命的無限深情,至于林黛玉《葬花詞》:"儂今葬花人笑癡,他日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則不啻是對少女身世的深沉慨嘆,傾訴著不幸,留戀著青春。這些詠花詩盡管風(fēng)姿各異,有的哀婉,有的熱烈,有的悲憤,但是它們審美情感的主體是人而不是花。它們無一不是人類現(xiàn)實社會的折射,無一不是充滿著對人生的積極肯定和對理想的執(zhí)著深情。然而,這一切,在《辛夷塢》里卻看不到。"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這本來該是何等生機勃勃的景象呵!然而,在王維看來,卻是"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在這個絕無人跡的地方,辛夷花在默默地開放,又默默地凋零,既沒有人對它們贊美,也不需要人們對它們的凋零一灑同情之淚。它們得之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沒有追求,沒有哀樂,聽不到心靈的一絲震顫,幾乎連時空的界線都已經(jīng)泯滅了。這樣的靜謐空靈,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恬淡有如陶淵明,猶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怡然自得的神情溢于言表。而王維則連這樣的一絲悠然之情也找不到,淡漠、冷清、空靈、寂滅。詩人的心境竟是這樣的太上無情!其原因究竟何在? 對此,胡應(yīng)麟說得很有見地,他說《辛夷塢》是"入禪"之作,"讀之身世兩忘,萬念俱寂。"(《詩藪·內(nèi)編》)"入禪"二字,抓住了理解此詩的關(guān)鍵。王維確實是經(jīng)常對花習(xí)禪,以禪入詩的。他的《積雨輞川莊作》說:"山中習(xí)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梢哉f是他當(dāng)時生活的真實寫照。王維由于家庭的原因,早年奉佛,終身不疲。他仰慕的是維摩詰居土,他以在家居士的身分,吸取并融通佛教的義理,對佛教各宗派持一種兼收并蓄的態(tài)度。他與華嚴(yán)宗、凈土宗,甚至密宗僧人都保持著聯(lián)系。不過,對他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禪宗思想。他母親"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見王維《請施莊為寺表》),大照即北宗祖師神秀的高足普寂。這對王維早年的思想不可能沒有影響。大約在他四十歲左右的時候,王維為侍御使出使南陽,途中遇到慧能的弟子神會,神會所宣揚的南宗心要,又使他一見傾心。(《大正藏》85冊《神會語錄》殘卷,巴黎藏敦煌寫本,胡適校寫) 禪宗是中國人的哲學(xué),是中國人接觸了大乘佛教之后體悟到自己心靈深處的奧秘的一種新的境界,它與中國原有的老莊哲學(xué)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禪宗強調(diào)"對境無心""無住為本"。也就是對一切境遇不生憂樂悲喜之情,不粘不著,不塵不染,心念不起?!秹?jīng)·頓漸第八》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時有風(fēng)吹幡動。一僧曰風(fēng)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菽苓M(jìn)曰,不是風(fēng)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禪宗還特別強調(diào)要破除"法執(zhí)"、"我執(zhí)"。說世界萬有固屬虛幻,說一切皆空,亦是妄見,只有不空不有,亦空亦有,才是中道之義。所以,他們把人類的一切活動都看成是尋求解脫的"妙道":"舉手舉足,皆是道場,是心是性,同歸性海";(王維《能禪師碑并序》)把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真如"的外在顯現(xiàn):"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僧肇語)這種"真如"佛性存在于宇宙萬物之中,存在于每人的內(nèi)心深處,不是語言所能傳達(dá)、概念所能表現(xiàn)的,所謂"不可思議",只有神秘的直覺--頓悟,才能真實地把握到它的存在。王維以禪宗的態(tài)度對待人世的一切,使他對宇宙對人生都保持著一種任運自在的恬淡心境。將這種心境融進(jìn)于自己的詩歌,于是,使其《輞川集》及其晚年的大多數(shù)作品中都閃耀出一種似有若無的禪光佛影。王維詩中的境界,大都是一個個獨立而封閉的世界:空山、翠竹、日色、青松、蓮花、鳥鳴、流水,鐘聲……。一切都是那樣的圓滿自在,和諧空靈。其意象的空間是有限的,但包含著無限的意蘊;時間也并不明顯,似乎象征著"真如"的永恒。 《辛夷塢》也是這樣一個境界,只不過禪意更濃,顯得更為空靈。因為"對境無心",所以花開花落,引不起詩人的任何哀樂之情;因為"不離幻相",所以他畢竟看到了花開花落的自然現(xiàn)象;因為"道無不在",所以他在花開花落之中,似乎看到了無上的"妙諦":辛夷花紛紛開落,既不執(zhí)著于"空",也不執(zhí)著于"有",這是何等的"任運自在"!紛紛二字,表現(xiàn)出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態(tài)度。在王維看來,整個精神世界和物質(zhì)世界,不正是象辛夷花那樣,在剎那剎那的生滅中因果相續(xù)、無始無終、自在自為地演化著的嗎?"不生不滅,如來異名。"(《楞伽經(jīng)》),王維因花悟道,似乎真切地看到了"真如"的永恒存在,這"真如"不是別的,就是萬物皆有的"自然"本性。但是,一悟之后,王維竟分不清這"道"究竟是花的本性呢?還是自己心中本有的清靜無染的佛性。不過,這是無關(guān)緊要的,要緊的是悟到了道,在"真如"智慧的靈光下,物與我本無差別,物即是我,我即是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物我兩忘的無差別境界,亦即王國維"以物觀物"的"無我之境。" "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李夢陽《空同子》)他那些純粹宣揚佛教教義的押韻詩,寫得毫無意味。不過,象《辛夷塢》這樣的"入禪"之作,借助于完整的形象表現(xiàn)出那么一種"禪趣",其藝術(shù)上的成功,還是令人尋味的。朱光潛先生說過:"詩雖然不是討論哲學(xué)和宣傳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沒有哲學(xué)和宗教,就不易達(dá)到深廣的境界。"(《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有余不盡,意在言外,這言外之"意"不管是哲學(xué)的,還是宗教的,似乎都是藝術(shù)作品審美意境所不可缺少的。王維詩之所以在今天仍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唐代大詩人王維有首詩[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鄂.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是其田園組詩[輞川集]的第十八首.木末即樹梢,芙蓉花這里實指辛夷花,因二者相似故借代.這首詩淺近單純,說的是幽深的山谷里,辛夷花自開自落.自然平淡的讓人難以相信.都說詩以言情或以言志.詩人的情志哪里去了? 然而,這的確是首好詩!如同一泡好茶須好茶客平心靜氣之時用心細(xì)細(xì)去品,方得其味.你看辛夷花在樹梢怒放,開得何等爛漫!辛夷花又在紛紛凋零,又是何等的灑脫!既沒有生的喜悅,也沒有死的悲傷.這僅僅是普通的辛夷花么? 自古以來,詠花詩可謂多矣![詩經(jīng)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歌唱的是少女的美貌和宜室宜家的美好品行.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都是在希望的幻滅中包含著對生命的無限深情.至于林黛玉的[葬花詞]:"儂今葬花人笑癡,他日葬儂知是誰?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忘兩不知."則不啻是對少女身世的慨嘆傾訴著不幸,留戀著青春.這些詠花詩有的哀怨,有的熱烈,有的悲憤.然而這些在[辛夷塢]里卻看不到.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鄂.這該是何等生機勃勃的景象啊!然而在詩人眼里卻是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在這絕無人跡的地方,辛夷花在默默的開放,又在默默的凋零.既無須人們對它們贊美,也不需要人們?yōu)樗鼈円粸⑼橹疁I.它們得之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沒有追求,沒有哀樂,聽不到心靈的一絲震顫.這樣的靜謐空靈,可以說前無古人. 淡漠,冷清,空靈,寂滅...... 詩人的心中竟然不起一片波瀾,沒有一絲漣漪. 當(dāng)真如后人所評此詩乃入禪之作 晚年王維半官半隱于輞川,常與山間自得其趣.好佛之心此刻在文學(xué)作品中常常閃現(xiàn)出超越俗人的空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自然,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靜寂,在自然 閑淡的文筆下流露出佛家的深奧和自然. 于輞川,摩潔多有游玩,與好友裴迪常常留戀山水,賦詩吟對,必有樂趣.然友人終不能日日相伴.所以詩人有時未免閑淡.自己玩樂. 辛夷塢 盛產(chǎn)辛夷花,詩人自然不能錯過觀賞.而這首寫辛夷花的詩既是寫于觀看辛夷花之際. 勁瘦的枝頭,鮮艷的辛夷花伸展著,盛放著.充滿了勃勃生機.但是寂靜的山澗沒有什么人家,美艷的花兒只是紛紛的自開自落.如同歌曲暗香所道,"無人來嗅",悲哉? 未必,于辛夷花本身來說.自開自落如同家常事,關(guān)人何事?嗅與不嗅?她還是要在春天的枝頭綻放.從這點我們覺得詩人是以佛理看世,充滿了禪趣.萬事皆空.順其自然. 然從字里行間,結(jié)合詩人前半生的經(jīng)歷,我們似乎可以從紛紛開且落中感受到詩人的幾許孤寂與高絕.美麗高潔的花兒寂寂的在山澗開了又落,無人欣賞,在高潔的形象下掩飾了一顆孤傲的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