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流傳形式古今很不相同,簡策時代的古籍是以單篇流傳;紙普遍使用之后,由于書寫工具的改進(jìn),古籍開始以"集"的形式流傳;雕版印刷盛行之后,古籍便以整部的批量流行了。簡策時代的古籍所以是單篇流行,主要是因?yàn)槲淖值妮d體──竹簡太笨重。從出土的秦漢竹簡看,通常每枚竹簡只容納三十或四十個字左右。即以四十個字算吧,一篇一萬字的文章就需要二百五十枚竹簡,這就是說,一部五十萬字的書,就需要一萬二千五百枚竹簡,這無論從體積上說還是從重量上說,都是十分可觀的。這就決定了當(dāng)時的書籍,只能是以一篇為單位流傳。例如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說:"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他在同書《老子韓非列傳》亦說,韓非"故作《孤憤》、《王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所列舉的,都分別是今天《管子》、《韓非子》兩書中的篇名,很可說明當(dāng)時的書籍的單篇流行的事實(shí)。古籍的單篇流行,帶來了下列后果:①一個作者的書,讀者所得篇章有多有寡,不相統(tǒng)一;②一部完整的書,由于單篇流傳而容易散佚,而且大都是整篇整篇的散佚。如《史記》一百三十篇,從司馬遷寫成,到班固《漢書·藝文志》著錄時,就已有"十篇有錄無書",即是典型的事例。魏晉之時,紙作為一種輕便的書寫工具,已逐漸普遍使用。 晉人傳咸稱紙"含章蘊(yùn)藻,實(shí)好期文"。并說紙有"攬之則舒,舍之則卷,可屈可伸,能幽能顯"的優(yōu)點(diǎn)(以上引文均見《紙賦》)。這樣,古籍就改變了過去單篇流行的形式, 而以多篇集在一起,即"集"的形式流傳了?!端膸炜偰俊?別集類"的上序說:集……其自制名者,則始張融《玉海集》,其區(qū)分部帙,則江淹有前集, 有后集;梁武帝有詩賦集,有文集,有別集; 梁元帝有集,有小集;謝 有集, 有逸集;與王筠之一官一集,沈約之正集百卷,又別選集略三十卷者,其體例 均始于齊梁。蓋集之盛,自是始也。(卷一四八、集部、別集類)"集"的流傳形式,大體有下列特點(diǎn):①一個人的著述較為集中,為研讀一個人或一個學(xué)派的著述提供了方便;②文集或詩集大都由作者或作者的親屬、門弟子編定、較為可靠;③由于"集"的容納量視簡策的單篇大大加大,鈔寫并不容易,故書籍很受人珍視,往往一書而幾代相傳,反復(fù)??保^少訛誤,精本較多。自唐以后,雕版印刷盛行,書籍不僅一改而為批量流行,而且,它還作為商品進(jìn)入了交易市場。這種情況帶來的結(jié)果是:①書籍很容易得到;②刻版尚有訛誤,則廣為擴(kuò)散,甚至以訛傳訛;③由于商人刻書以盈利為目的,粗制亂造者往往有之。鑒于這種情況專門研究和品評版本優(yōu)劣的版本學(xué)便應(yīng)運(yùn)而生;同時,校訂文字訛誤的校勘學(xué)也得到了極大發(f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