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家譜一部有64本 江蘇高淳縣椏溪鎮(zhèn)祖家村是一個有500戶村民的大村,村里清一色的都姓張,周邊瑤宕、橋李等48個村莊的村民們也姓張。在這里張姓是個大家族,人數(shù)已達(dá)萬人,更有意思的是,這里的村民還保存了30代的張氏宗譜,共64本,張氏家族把它作為傳家之寶,一代又一代地傳了下來。 第一代始自開封 日前,記者在祖家村見到了82歲的張登榮老人。張登榮是名退休教師,在他手中有一本張氏宗譜卷首,主要內(nèi)容在卷首內(nèi),張老師打開卷首向記者細(xì)細(xì)道來。 據(jù)張氏家譜記述,張氏始祖張揮,古代典籍《世本》和唐朝的《元和姓纂》記載,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孤星,固姓張氏。 張老師指著宗譜上張氏分布情況說,在溧水的駱村、溧陽的坡圩、本縣古柏的離塘以及固城雙河口張姓都在宗譜里。 在宗譜上記者還看到從第一代宋朝年間宗字輩張宗道開始,到現(xiàn)在已出生的紹字輩共30代。張氏第一代在河南開封,第二代張元善南下在溧水為官,之后繁衍到了第五代,真正到祖家村的是明洪武年間第六代張稼軒。 在宗譜里一代人一個輩分,從第一代宗字輩開始往下有元、政、友、文……到紹字輩共30代。“我這輩是登字輩,是第25代。”張老師說。 60年大修一次 “我們張氏宗譜原有24部,每部內(nèi)容都一樣,每部64本,但大部分都在‘文革’時被毀,現(xiàn)存的只有3部了。”今年61歲的張玉和是村里的小學(xué)教師。他說,自己年紀(jì)比張登榮小,輩分比他高一輩。張氏宗譜目前只有3家保存完好,一個是本村的張春生家,張登榮首卷也是從他手里借的。一部是在相鄰的牛車頭自然村的張七斤家,另一部保存在附近的董家塘村。 在張七斤家,記者見到64本宗譜保存在樓上,張玉和與張七斤小心翼翼將宗譜搬了下來,現(xiàn)在這幾部宗譜張家人保護(hù)得很仔細(xì),誰要看還得寫借條。 據(jù)記載宗譜每60年大修一次。在首卷譜頭上記錄了修譜年代,從明代萬歷二十六年到民國三年共修了10次,后來一直沒修過,原因是到大修時遇上“文革”停下了。“在宗譜上沒我們的名字,所以只能是民國三年前出生的人才上譜。” 每逢清明每個村都要祭祖,祭祖是張姓家族一大盛事。張登榮老師說,在這里大家祭拜的祖宗是第六代張稼軒,他是真正祖家乃至48村在這里繁衍的第一人。祭拜時擺祭禮放鞭炮,老一輩還要把上輩們的歷史說給下一輩,一代一代傳下去。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wǎng)無關(guān)。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nèi)容未經(jīng)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nèi)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