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天使的傾斜

 qiantangjun 2009-08-11
天使的傾斜                                                  

                                         一 

2008年10月28日晚,中國政法大學學生付成勵在課堂上用菜刀砍死了老師程春明,隨即打電話報警自首,整個過程果斷冷靜。起因是他認為程春明在自己的女友以及他倆的關(guān)系中投下陰影。在回答警方審訊時,他聲稱殺死程春明的理由是“一是要報復,二是要殺一儆百。老師應(yīng)當為人師表,老師有不軌的行為,而學校又不處理,只能殺一儆百來解決問題。”所謂“殺一儆百”,聽上去頗有正義感,釋放了一種替天行道、為民除害的信息。

 無論如何,隨著付成勵手中的菜刀起落,程春明倒地身亡,這個后果是十分嚴重的。身為老師的那一位再有過失,但肯定罪不該死。然而,這件事情的特殊性與復雜性在于,付成勵遠非一個品質(zhì)低劣的人,恰恰相反,這位來自農(nóng)村的年輕人,有著自己鮮明的是非觀點,他遠離丑惡并嫉惡如仇,他感到不能忍受的是,程春明老師身為有婦之夫,為什么還要滋擾女學生,而且始終逍遙在外?

 

他的憤怒是有道理的,他的質(zhì)疑是難以回避的。尤其是放在世風日下的當今社會,一般人們對于各類丑事變得見怪不怪、麻木不仁,而付成勵表現(xiàn)出來的驚訝、拒絕和執(zhí)著,超越了我們環(huán)境中流行的“規(guī)則”或“潛規(guī)則”,的確非同一般,成為一種絕響。

 

這樣說,完全不涉及這個案件的司法處理,只是想發(fā)掘和辨析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空間:在摒棄付成勵暴力殘忍行為的同時,卻不能完全摒棄他單純和純潔的思想,不能完全摒棄他那樣一種鮮明尖銳而不是模糊含混的態(tài)度。而偏偏在他的思想和行為之間,是前后連貫、一脈相承的,甚至不幸是必然的。

 

有一個遙遠的故事幾乎與這個事件構(gòu)成一種平行關(guān)系,具有某種類比性。雖然不完全相同,但是借助于它,可以部分地幫助我們來理解眼下這件棘手的事情。

 

                                      

 

這是一個虛構(gòu)的故事,作者梅爾維爾(1819——1891),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白鯨記》,這本小說最近被再度追捧,因為它是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最愛。我們將提到的是梅爾維爾晚年的最后一本小說《比利·巴德》,薄薄的100來頁,是在作者去世三十多年之后(1924)才出版,很快受到了廣泛關(guān)注,成為法學界、倫理學界、政治學者及心理分析家們熱衷的話題。我先是在阿倫特的《論革命》一書中知道了它,隨即找來英文版,還曾經(jīng)與一位出版社的編輯談到有意譯出這本小書,后來得知作家出版社在2003年翻譯出版了該小說,更名為《漂亮水手》,很值得一讀。

 

故事也是從一般所說“善與惡”的沖突開始,但是卻并沒有到此結(jié)束,既沒有通俗版的善良戰(zhàn)勝邪惡,也沒有以價值的毀滅來見證價值的悲劇效果,而是另辟蹊徑,在所謂“善”與“惡”之上,引進了另外一個維度,它并非為我們所熟悉。

 

21歲的主人公比利·巴德是個棄兒,關(guān)于自己的身世,他只知道曾被盛放在一只籃子里掛到一戶人家門口,對于親身父母是誰毫無所知。他沒有接受過教育,幾乎不識字,卻保持了一顆善良、質(zhì)樸的心靈,干活勤快,身體強健,年紀輕輕已經(jīng)是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水手。長相英俊,“謙遜的漂亮面孔和一種親切的無憂無慮的態(tài)度”,不管走到哪里,都受到人們的歡迎,給大家?guī)砗推脚c恬靜。不善言辭更增添了他的魅力。他本來在一艘叫做“人權(quán)”號英國商船上干活,1797年英法戰(zhàn)爭期間,被征到一艘名為“不屈”號的軍艦上,就算當了海軍。

 

應(yīng)該說他是被強征到軍隊中來的,但他本人卻并不因此而抱怨,他不善言辭更加增添了他的魅力。他純潔無瑕和溫順平和的性格,在某種意義很像是天使,作者形容他就像“在那條溫文爾雅的蛇來到他的身邊之前”的亞當,“未受污染”,即相當于一種自然狀態(tài)或曰“原始品質(zhì)”,因而看上去有些令人擔心。船上另外一個老水手丹斯克則不免想到:“這個人降臨在一個不無捕人陷阱和跟他的混沌不開相悖的世界里,缺乏經(jīng)驗和技巧,完全沒有接觸過任何險惡用心,這種單純的勇氣,是沒有用的。”

 

比利·巴德很快適應(yīng)了新船上的生活,格外小心地遵守所有的規(guī)定,但是怪事卻在他身上發(fā)生了,艦艇糾察長克拉格特老是想要找他的麻煩。一次船身突然搖晃起來,比利端在手里的湯撒了出來,正好克拉格特經(jīng)過,這個居心叵測的家伙奸笑道:“小伙子,干得漂亮才是漂亮啊。”看見克拉格特笑,其他人也笑了起來。有人提醒比利長官克拉格特盯上他了,比利無論如何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克拉格特為什要與人人喜歡的比利過不去?作者梅爾維爾也認為這是一件難以“穿透”的事情。作者熟悉種種有關(guān)人性惡的理論,但是從柏拉圖、《圣經(jīng)》到加爾文,但是仍然找不出理想的現(xiàn)成解釋,這種類型是非常稀少??死裉?5歲,同樣長相很帥,來歷不明(傳聞有神秘的欺詐行為),平時衣著講究,頭腦冷靜,做事嚴謹不給人留把柄,因而攀升到艦艇糾察長的位置上,負責維持艦艇秩序和監(jiān)管犯人,實際上等于艦艇的警察頭子。如果說比利·巴德的善良純潔是天生的,那么克拉格特的邪惡也是天生的,邪惡對于他來說是一件“嚴肅”而非一種“輕浮”的事情。“他知道什么是善,但是無力為善”。平時看上去他“安靜和謹慎”,但是“內(nèi)心里他狂躁不安”,始終處于他表面上遵循“理性法則”的邊緣。一旦有可能,這種人就會釋放最為危險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這個克拉格特正好與比利·巴德形成對位的對比,一個是天生善良,一個是天性邪惡。

 

眼下,克拉格特將錯亂的激情放在了比利身上。他想出了一個圈套。夜晚一名哨兵將熟睡的比利叫醒,動員他參與謀反,遭到了比利的嚴詞拒絕。同樣,他不能理解這種夜色下的詭計:“比利·巴德像一匹吃了新鮮的牧草而精神飽滿的馬,突然吸進了一股污濁的化工廠排放出的氣味”。而后克拉格特親自在船長面前聲稱有人鼓動暴動,并說出了比利·巴德的名字。這位艦艇秩序的維護者,卻成了挑起事端者,是這類人的難以改掉的通病。

 

船長維爾不相信。因為他同樣信任和喜歡比利·巴德??死裉鼐嫠灰獮楸壤耐獗硭曰螅?#8220;你只看到了他的好看的臉蛋。紅艷艷的雛菊下很可能是一個陷阱。”船長找來比利·巴德詢問情況。當著比利的面,克拉格特繼續(xù)扯謊試圖陷害。比利難以置信,感到莫大的恥辱,小說作者這樣描繪道:“開始,比利沒反應(yīng)過來。當他反應(yīng)過來時,好像得了麻風病似的,玫瑰紅褐色的臉上紅一塊白一塊。”維爾船長對這個呆立的人說“說話,為你自己辯護。”但是他忘了比利有語言障礙,回應(yīng)船長的是比利“奇怪的、啞巴般的手勢,和一些含混不清的聲音。”最后發(fā)作的時刻到了:“接下來的一瞬間,迅疾有如夜間大炮射出的火焰,他射出右臂,克拉格特倒在甲板上”,一命嗚呼。

 

至此,用漢娜·阿倫特的話來說,這并非故事的結(jié)尾,而僅僅是開頭。下面該輪到維爾船長出場了。維爾船長是個40歲左右的單身漢,也是一位出色的水手。他舉止莊重,行為含蓄,為人低調(diào),品質(zhì)卓越。他以嚴厲著稱,但是遠非殘酷魯莽。長期而艱苦的軍旅生活,并沒有將這個人“同化掉”,相反,“他對所有智力型的事物有著一種顯著的愛偏好。”他總是帶著許多書出海,尤其喜歡蒙田的散文,對于新事物、新觀點,他有著自己的判斷,那就是是否能夠體現(xiàn)“持久的制度”,否則聽上去雖然動人,但實際上卻處在了“與世界和平和人類的真正利益交戰(zhàn)的狀態(tài)。”

 

克拉格特倒地身亡,維爾船長的兩度不同的反應(yīng)非常有意思。他先是喊道:“看哪,這是上天對于亞拿尼亞(《圣經(jīng)》故事中撒謊者的原型)的判決!”這是他作為一個人的直覺。繼而他又一次“驚起”,“感情激烈地喊叫道——‘上帝的天使打死了他,可是這個天使一定要被絞死!’”在隨后召開的臨時軍事法庭會議上,他慷慨陳詞,將平時深思熟慮的東西一古腦兒倒了出來。他本人當然同情比利,他知道他的同事也是這樣,然而,現(xiàn)在正處于戰(zhàn)時,“我們頭頂著這么沉重的不可抗拒的壓力”,撇開這件事情的其他方面不論,這件事情的紋路便是——一個士兵打死了他的上級。根據(jù)《反叛亂法》,他應(yīng)該被處以絞刑。難以理解的是,維爾船長自愿要求將判決的結(jié)果向比利傳達,這期間他們說了什么,作者梅爾維爾沒有寫出來。臨上絞刑架前,比利喊出的是“上帝保佑維爾船長。”而印在大家心里卻是“比利”這個名字。

 

因而這個故事不是架構(gòu)在比利·巴德所代表的善與克拉格特所代表的惡之間,而是架構(gòu)在此二人所代表的善惡雙方與維爾船長之間:在很大程度上,比利簡單的善與克拉格特純粹的惡處于同樣的層次,它們站在同一邊,另一邊則是維爾船長及其所代表的法律、制度和阿倫特所說的“美德”。這些都是“人工產(chǎn)品”而不屬于“自然天性”。

 

                                      三

 

這本小書當年沒有得到及時出版,不知是否可以看成作者喪失了對于市場和讀者的信任及耐心。顯然它不符合一般讀者的口味,其中“善良純潔”的比利,既沒有在書中居于中心位置,也沒有得到充分肯定,相反,卻是受到質(zhì)疑的。這真是一個大膽的處理。據(jù)為中譯本作序的美國人海斯利普博士介紹,1987年在華盛頓和弗吉尼亞李法學院的學術(shù)會議上,該書作為討論的焦點,這之后第二年的紐約律師協(xié)會將該書作為爭論的主題。出席會議的作家們和法律界人士關(guān)于小說發(fā)表了針鋒相對的看法。在紐約律師協(xié)會的討論中,比較文學和律師理查德·威斯伯格教授認為比利·巴德遭遇了不公正的審判,這本書應(yīng)該引起律師“立刻反省我們自己的價值”,而芝加哥聯(lián)邦上訴法官理查德·龐斯納法官則反駁這種觀點,認為維爾船長是在運用十八世紀的標準在行事。

 

政治學者漢娜·阿倫特高度贊賞這本書,認為只有身為美國人的梅爾維爾才能寫得出來這樣的小說,他“能夠從更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中汲取靈感。”所謂“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顯然阿倫特心目指的是美國革命,尤其是在其與法國革命比較的視野之下。在阿倫特的論述框架中,美國革命一開始就是政治性質(zhì)的,即考慮如何建立一個自由、公正的社會制度,不受比如社會問題及所附帶的感情因素的影響。而擁有同一個起點的法國革命卻在半途中突然掉轉(zhuǎn)方向,將一些非政治的因素納入進來,革命過程被各種各樣的“自然情感”所裹挾,因而迷失了方向,導致了暴政。盧梭這樣的學說在革命中發(fā)揮著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人在自然狀態(tài)中是善良美好的,只是社會令他變得邪惡。阿倫特認為這本小說的使命是要駁斥持這種觀點的法國革命者,反駁自然狀態(tài)是一種理想的美好狀態(tài)。阿倫特這這種說法在梅爾維爾為自己的書中所寫的序言中也能夠得到證實。這個極為簡短的序言集中在法國大革命上面:“那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公開提出的主張,涉及到要改正舊時代遺留下來的錯誤。在法國,這場革命是用鮮血來實現(xiàn)的。然而,后來呢?這場革命本身卻成了一個混蛋,比皇帝更加暴戾無道。”

 

因而小說中比利·巴德對準克拉格特那致命的一拳,與法國大革命中的暴力之間,存在一種平行的關(guān)系;純樸無邪的比利也可以看作是從盧梭學說中引申出來的“天真”形象,其中所包含的問題則是——是否來自所謂“自然”的人性,就僅僅是美好的和值得大加贊美的?是否一個人有了正當理由(比如受誣陷),就可以無所顧忌地傾斜自己的憤怒,不顧一切?克拉格特的確是邪惡的,然而無辜的受難者,是否可以直接用拳頭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誣陷是一樁難以饒恕的錯誤,然而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是不是可能由此而引發(fā)更加嚴重的錯誤?所有這些關(guān)于“天真”、“自然”(看似理所當然)、“暴力”的思考,對于我們也極具參考價值。

 

維爾船長本人同情比利的立場是毋庸置疑的。在臨時法庭上,他這樣開導他的同事:“我們怎么能夠判處一個在上帝面前無辜的同胞可恥的立即執(zhí)行的死刑呢……我也是這樣想的,這樣想有充分的說服力。這是自然力。但是我們穿的這身制服是要忠誠于自然力嗎?不,是忠誠于國王。雖然這海洋是不容褻瀆的大自然之初,雖然它是一大自然力,我們在其中活動并作為水手而存在,然而作為國王的軍人,可以將我們的職責置于這樣的自然領(lǐng)域之中嗎?”雖然其中有著“國王”之類在今天的讀者看來不以為然的話,但是它明顯將“自然領(lǐng)域”與“社會—政治領(lǐng)域”(國王、軍人、職責)做了區(qū)分,認為對于他們來說,社會職責更加重要。

 

“自然力”為什么是不可信任的?這在西方有一個悠久復雜的傳統(tǒng),我們以后將會進一步談到。這部小說的作者梅爾維爾顯然處于這個傳統(tǒng)之中。小說中那個精彩的比喻:“紅艷艷的雛菊下很可能是一個陷阱”,盡管這話聽起來非常惡毒,然而結(jié)果證明,出自克拉格特這個家伙口中的話卻是對的,在比利溫柔祥和的舉止背后,實際上非常脆弱,一碰即碎。他未經(jīng)觸動的“善良”實際上沒有經(jīng)過考驗,他的“無憂無慮”伴有一種危險的混沌及盲目——只要他認為是對的,便是不容置疑的并且一步跨到了頭,仿佛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其他的真理和視角。他永遠也不需要與人討論,不需要接受來自其他維度的檢驗,他本人便恰恰處于世界的中心,覺得自己的持有的道理是“絕對的”和“根本性”的(阿倫特語)。

 

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的比利,覺得拳頭更加能夠代表他的想法。暴力正是由此產(chǎn)生。當他感到了屬于自己的真理,凡是想要阻擋它實現(xiàn)的人或力量都需要讓路,需要從眼前拿掉。某種與生俱來的原始性,很快演變?yōu)橐环N壓倒性的力量,首先被壓倒的則是這個人本人。當比利揮拳將克拉格特打翻在地之前,他已經(jīng)被來自自身的某種強大力量所控制,被自己的憤怒和激情所壓倒,他的拳頭是不由自主的,所發(fā)出的力量和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會令他自己也感到吃驚。他肯定不想看到克拉格特一命嗚呼,然而他最終面臨的就是這種不想見到的局面。

 

善良的外衣脫落,暴露了其殘忍暴烈的一面。阿倫特是這樣概括從比利身上得出的重要結(jié)論:“善良因其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它并不溫和,而是以暴烈的方式表現(xiàn)自己,或更確切地說是以暴力的方式。”將善良與暴力聯(lián)系在一起,認為在善良的底部,蹲伏著暴力的源泉,這是一個為人們所不熟悉的、挑戰(zhàn)性的看法。

 

而那個知道比利身上隱藏著駭人力量的克萊蓋特,居然也沒有躲過一劫,在他所發(fā)明的“真理”得到檢驗之時,也是他付出生命代價之際。這是為什么?阿倫特這樣理解作者的意思——克萊蓋特同樣處在 “社會之外”,他身上的“邪惡”如同比利身上的“善良”一樣,屬于既不自知也不能自我控制,他一再惹火燒身而不能自拔。如同比利代表“絕對善”,此人代表“絕對惡”。如果說比利是“天使”的化身,那么克萊蓋特便是“魔鬼”的化身。在這種同等水平的對立及循環(huán)當中,人們所期待的東西并沒有出現(xiàn)。

 

需要有一種能夠超越自然力量之上或者之外的力量。這正是由維爾船長所代表的。阿倫特用“美德”來稱呼維爾船長所代表的那個維度。所謂“美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經(jīng)過訓練、打磨、淬煉而來,因而是有所反思、有所自知,是有尺度、有分寸和有邊界的。美德所擁有的是一種千錘百煉的光芒。與美德這種“人工打造”的東西處于同一個層面的,是人類的社會制度、法律等。它們不如“人類天性”聽上去那么有魅力,那么吸引人,但卻是一些恒常的、穩(wěn)固的、觸手可及和可以期待的東西。“美德也許沒有善良強大,但卻唯有它能夠化為持久的制度。”(重號為引者所加)在這個意義上,不能說維爾所代表的是第三種力量,他代表的是“自然”的對立面。

 

有一種東西在我們也是自然而然的,即“個人良心”。但是從永久的制度來看,它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正確的,需要為此讓開大路的。小說中,維爾船長區(qū)分了最高法典所包含和要求的“良心”與個人的“良心”:“不過你們臉上似乎有某種東西在強調(diào),打動你們的不僅僅是好心,還有良心,個人的良心。但是請告訴我,是否在我們所處的境況中,個人的良心就不應(yīng)該服從于法典系統(tǒng)闡述的那個最高的良心?這個法典才是我們正式起訴的依據(jù)。”這就更加容易遭受攻擊了,仿佛最高法典就可以不顧人的良心似的,這東西弄得不好就會變成對于官僚體制的辯護。

 

然而維爾船長接下來另一番話,幫助做了一些鋪墊:實際上許多士兵也可能是違背他們個人的良心而參戰(zhàn)的,對于他們的個人良心的立場或許抱有欣賞,“但是作為海軍軍官,我們欣賞不欣賞它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跟敵人就更沒關(guān)系了。敵人殺人,不管是強征入伍的還是自愿入伍的,是‘一視同仁’的。”也就是說,對于戰(zhàn)時臨時法庭來說,他們根據(jù)能夠看見的行為(士兵打死軍官)來決定。

 

                                        

 

回到我們提及這個故事的最初起點上去。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面對至少部分地從“公義”出發(fā)而殺人的付成勵,以及如何面對這個年輕人對于世界的質(zhì)疑。不久前法庭審理此案,據(jù)記者從參與庭審的人士中了解,付成勵在法庭上態(tài)度強硬,堅持認為程春明的行為“不配為人師,該殺”,并表示如果他能出來再碰到類似的事情,他還會這樣做。心理鑒定的結(jié)果表明,此人心智正常。他的同學也提供了這樣的印象:性格開朗,性情中有急公好義、打抱不平的一面,而不是校方最早說過的“性格內(nèi)向、孤僻”。

 

借助于梅爾維爾的這個故事——在最好的意義上來說,這個付成勵是比利·巴德的精神伙伴,與這個這位美國作家筆下的虛構(gòu)人物屬于同一精神譜系,碰巧他們同為21歲。比利感到自己是被誣陷的,付成勵感到自己的愛情被程春明所玷污(不管這是否是事實,他自己是這樣認為的)。他們都從一個被否定的悲慘事實出發(fā),感到自己被連根拔起,感到被壓倒、被羞辱,尤其是感到根本無法理解對方為什么會這樣做:克拉格特為什么要撒謊?程春明自己有妻子,為什么還要將手伸向其他女孩子?

 

不排除付成勵心中也許還感到一種人們很少提及的不平等,即性的不平等——為什么程春明想要占有那么多女性?這在付成勵的視野與經(jīng)驗中,是無法解釋難以接受的,他始終想不通。而換個角度來看,今天的社會仿佛認同這樣的規(guī)則:只要雙方自愿而不是強迫性的,一個男人“有”過多少女人并不值得大驚小怪的,而令付成勵反感的恰恰正是這個。從這個立場看來,年輕人付成勵與比利一樣,對于“文明世界”的氣息有些格格不入,多少也是一個“遠離社會”的人。應(yīng)該承認,雖然說起來大家都生活在所謂“社會”之中,但是每個人介入其中的程度和方式是不一樣的,對于社會規(guī)則的捻熟及法律制度的認同程度也不一樣。

 

他們同樣感到自己身上原本的東西與環(huán)境之間的對立差異。比較起來,比利謙虛得多,除了最后那一拳,他平時要更為低調(diào),而付成勵的行為更具挑戰(zhàn)性。可以相提并論的是,當他們主要是體驗著自己身上的美好,感受自身的恬美或正義,他們放松了一個觀察,便是自己人性中可能潛藏著的黑暗與暴力成分。他們對于自己人性的負面狀況不了解,就像他們對于這個世界所知無多一樣。別人眼中的天使,也是自己眼中的天使。

 

而天使是不能執(zhí)法的,不應(yīng)該由天使拿起權(quán)杖!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有限性,不知道將自己與他人放在一起,不知道一旦別人參與進來,他就不可能是“無限的”和“絕對的”,他的真理也不是“無限”和“唯一的”。他并不處于正義和真理的中心;覺得唯有自己的一拳或一刀才是正確的,并且由此而能夠恢復世界的秩序,完全屬于幻覺。更為重要的是,那實行正義的力量,不會是他單個人。他需要了解到并允許這個世界的其他人,也能分享得到他的正義感,與他一同推進這項事業(yè)。

 

不可否認,付成勵是在“學校又不處理”的情況下(他這樣認為),才采取了“殺一儆百”的極端途徑。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只有出了一個付成勵,才能夠針對(付成勵眼中的)程春明的“惡行”,從而克服它們,其他辦法真的不見效,就像俗諺里所說的,只有讓“狠人遇到狠人”。在分析梅爾維爾的故事時,阿倫特也提到:能夠干預這種“絕對惡”的力量,也許恰恰是“絕對善”,只有它們兩個力量相等(“唯有這種善良的暴力才足以抗衡惡的墮落力量”。)這是另外一種“現(xiàn)實主義”的態(tài)度,處于“法律制度之外”的現(xiàn)實主義,這同樣也可以幫助解釋,為什么許多人們也能夠接受與理解楊佳那樣殘忍極端的行為。但是不管是從比利·巴德還是付成勵、楊佳的舉動當中,都產(chǎn)生不出良性的“持久制度”,只有它才能帶來持久的真正和平。

 

付成勵、楊佳較比利走得更遠。比利屬于用力過猛,他并不想真的看見克萊蓋特斷氣,而付與楊則渴望聞到血腥味,他們想看見“敵人”的尸體,他們知道自己手中利器的份量。雖然他們表現(xiàn)得愿意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但那是他們想要承擔而實際上承擔不了的。不能說一個人愿意為殺人付出代價,他就可以殺人。要能夠解釋付與楊的行為,還需要引進一個維度,那就是若干年來在我們學校里正規(guī)和系統(tǒng)地傳授的“暴力革命”及其合理論的學說,我們不是也聞到同樣的氣味?正如有學者的研究所表明,在中國革命及其理論裝備中,不是能夠找到一些法國大革命的影子?包括極度推崇“自然”的那位理論家盧梭的某些影子?

 

                                         五

 

故事還沒有完。不僅比利在臨死前喊著維爾船長的名字,維爾船長在臨死前也一遍遍叫著“比利·巴德”的名字。這是為什么?處死比利成了為什么維爾船長心頭抹不去的傷痛?這那便是這個悖論——“上帝的天使打死了他,但是天使一定要被絞死”。怎么講?

 

維爾船長是以人間法律的名義處死比利·巴德的,那也是萬難之中“有限性”的名義,是一個身處“有限性”當中的人,能夠做出的十分有限的決定。但凡有別的更好辦法,他并不想要這樣做。這并不僅因為不愿意讓自己的手沾滿他人的鮮血,而是“天使”終歸還是“天使”——天使固然不應(yīng)該插手人間事務(wù),當他溫柔的面孔從天空中降落,便暗藏著殺機;然而天使的存在本身,提示著它翅膀上方的那一片蔚藍的天空,這個天空代表著這樣一些絕對的尺度——善與惡、真理與謊言、美好與丑惡、純潔與骯臟等等。我們每個人心中實際上都保存有這些尺度的暗室,盡管不能大聲將它們說出來,不能直接加以運用。若是沒有這樣一片天空,沒有這樣一些基本的界限,我們的眼睛則要陷入失明,我們這個人世間也要重新返回不分善惡彼此的混沌混亂。

 

因而維爾船長始終認同比利如同自己的兒子,他不贊成認比利的行為,但是認同和欣賞他的精神及道義。處于痛苦撕裂當中,這位船長所收獲的并不是法官的勝利,而是殺掉親生兒子的痛苦,就像從自己身體之內(nèi)被取走一塊。這才是這個故事真正的悲劇核心——維爾船長不得不闖進和介入兩種“絕對”之間的對立,然而他所站立的地面及擁有的武器,卻無法穿透和處理這種對立,他甚至無法制約“絕對惡”,只能懲治“絕對善”,即阿倫特所說:“當法律無法對根本惡予以嚴懲,就只能懲罰根本善。”(又云:“法律是為人而設(shè)的,不是為天使和魔鬼而設(shè)”。)他必須為自己“知其不可為而為”付出代價,那是靈魂深陷痛苦的負擔。

不只是維爾船長,所有的人都必須為他們在人世間的“有限性”付出代價。正是他們?nèi)萑塘诉@個世界,容忍了其中的罪惡、調(diào)停以及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

 

當所有船員看見吊死比利·巴德的帆板,他們自然想到“它上面的一片木屑都是那根耶穌受難十字架上的一塊木頭”。缺少了這種悲劇感,則是陷入了另一種暴力和暴戾。

 

 

      

                    2009/7/22第一稿

                                        2009/8/8修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