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性課程是研究性活動的載體,研究性課程建設應有利于良好學習方式的構建。在新的課程理念之下理解研究型課程,必須建立適應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方式的形成。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學習方式;研究性課程;自主;合作;探究 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活動已被列入課程計劃,它有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有關研究性學習的研究中,應注重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點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而良好學習方式的形成,離不開學習載體、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教師的合理指導。 一、正確理解研究性學習 1.研究性學習課程。 研究性學習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研究性學習是指一種與接受式學習相對立的學習方式,它強調(diào)主動探究、自主學習,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可在校內(nèi)外的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運用。 狹義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一種學習活動,這種學習活動主要是采取研究性學習方式進行的,要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習方式,它貫穿和滲透在各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其次,它又是以一定的課程形態(tài)存在的。研究性課程是研究性活動的載體,它具有一般課程所具有的要素。 研究性課程在目標上的特點表現(xiàn)為目標的開放性,課程目標不僅指向某種知識內(nèi)容,而且指向各種知識的綜合探究過程。研究性課程呈現(xiàn)出綜合、開放、彈性大的特點。它的學習內(nèi)容不是由專家預先設計的知識體系,也不是由學生主觀意愿決定的,而是在學習者與學習對象交互作用過程中生成的。課程評價應采用過程式的評價方式,強調(diào)對過程的評價和過程中的評價,重視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 2.研究性學習在學習方式上的目標合成。 學習方式是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高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的重要一環(huán),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行為和認知傾向。學習方式是建立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這三個基本維度之上的組合,應倡導以自主、探索、合作為基本特征的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直接影響學生能力水平、學習行為和情感的發(fā)展。研究性學習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為其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教師的指導作用體現(xiàn)在幫助學生完善其自主選擇意識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學生的選擇和探究。研究性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選題、自主探索、自由創(chuàng)造、自由交流的過程中體驗創(chuàng)造和成功的愉悅,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認知、情感、態(tài)度、觀念的變化和發(fā)展。 研究性學習強調(diào)讓學生動手實踐,在參與實踐中學會學習,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于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學會學習與研究,逐步形成一種喜愛質(zhì)疑、樂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fā)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積極欲望。研究性學習活動拓展了學生與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交往空間,通過對自我、社會和自然之間的交互作用產(chǎn)生人生體驗,學會關心他人和社會,學會思考人類和世界的知識發(fā)展,并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研究 在推進學習方式構建與變革過程中,要處理好學習知識與綜合能力、綜合素質(zhì)提高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實踐與合作中學習研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1.建立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 學生學習活動是否具有自主性是判斷教育活動是否有價值的關鍵。研究性活動的特點在于尊重每一位學習者的自主地位,讓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充分發(fā)揚學習者獨立自主精神,而不是把研究性學習活動演變成另一種形式的灌輸。讓學生主體地位在研究性學習中真正得以實現(xiàn)。 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學習活動,它具有一些突出的特點: 首先,研究性學習建立在人的能動性一面,以自信、自控、自我開發(fā)、自我評判為前提,而不是依靠外在強制。其次,研究性學習建立在學習者的獨立性基礎之上。它要求學生理脫對教師的依賴,敢于對專家和教師產(chǎn)生懷疑,獨立自主地開展研究活動,盡管有時需要教師的引導或小組交流合作,但需要每一名參與研究性學習的學習者能獨立搜集資料、查閱資料,實驗、調(diào)查并寫出實驗或調(diào)查報告等。學習者在研究性學習中如何學、學什么,在什么地點、時間學習,完全要他們獨立地判斷和安排。再次,活動性強調(diào)的是學生為主體.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行為、情感全部投入到學習過程中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是一個探索、發(fā)現(xiàn)活動,需要學習者積極的思維活動參與,需要學習者親自經(jīng)歷實踐活動。 2.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成長。 同學之間恰當?shù)暮献髋c交流關系到課題的正常實施,關系到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與合作習慣的養(yǎng)成。研究性學習是以小組形式為主要組織形式的活動,但“小組式學習”并不能一概認為是合作學習,在學習小組這個群體中,小組成員一般是有差異的(如性別、個人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家庭社會背景等)、合作學習雖然有別于傳統(tǒng)的小組學習,但建立和運用合作小組對實現(xiàn)學生群體合作目標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一般來說,研究性課題的內(nèi)容是非常適于小組合作研究的,關鍵是教師的正確引導與激發(fā),要克服傳統(tǒng)小組學習中不適宜的因素,建立起群體互動機制。結合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每一個合作小組內(nèi)部要有合理的差異性,而全班的小組間要形成大體的均衡。研究小組一般采用自由組合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策略。第二,任務、責任分明,角色分工合理,成果共享。要建立小組成員相互依存的機制,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以采取任務分割的辦法進行,小組成員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應關心小組其他成員的工作進度。第三,個人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的策略。第四,公平競爭,小組的合作并不排斥競爭??傊?,為了提高研究性學習效率,必須組織起有效的合作學習模式,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技巧。 3.探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中的運用。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目標之一。在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一般是組織學生針對一些探究性課題來進行的,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也是通過探究過程評價與研究成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 一般來說,不存在一個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探究模式,但一般有一個可調(diào)節(jié)的探究程序,歸納起來是: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2)引導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3)探究后的進一步反思。 相對于探索程序而言,對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對于低年級學生,主要是進行一般性觀察和定性的記錄和描述,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探究活動要求逐步提高。對于高中生則要求他們闡明問題、方法、對照組,學會變量的選擇與控制。高中生還應具有一定數(shù)據(jù)分析能力,高中生的探究活動最終應該構造出一種解釋方案或一個模型。 4.有效的新型學習方式的指導。 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并不是單獨的三個學習方式,而是學習方式的三個維度,只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發(fā)揮著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他們作為一個整體起著不同作用。學習與教學是互動的、不可分割的,過去的教學過于注重教,而對學生學習方式不夠重視。一般教學指導模式與學習方式匹配,有利于學生學習;而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產(chǎn)生錯位時,能彌補學習方式的欠缺與不足。應該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同時注意教育指導方式應最大限度地擴大對學習方式正面的影響,具體地說:首先,使每一個學生按自己偏好的方式接受教學指導。例如,對于偏愛靜,善于獨立思考的學生,可以給他一定啟發(fā),并給他充足時間、空間思考。其次,要有意識的彌補學生學習方式或技能的缺陷,使學生的心智機能得以全面發(fā)展。例如對于過于愛靜,而不樂于參與集體活動的同學,在教學指導過程中,就應有意識的給他們分配一些合作性活動和任務,讓他們逐漸適應合作交流活動。 |
|
來自: cnlmc sky > 《改革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