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應元路的西段在古代叫做清泉街,北邊還有一條清泉橫巷。為什么以“清泉”為名,這就要提到旁邊的一口古井了。相傳南越王趙佗就是因為長期飲用這口井的水,活到了一百多歲仍身體強健。所以,歷史上廣州的歷代帝王都對這口“不老神泉”特別鐘愛。 相傳這井是兩千多年前由趙佗所鑿,因而又叫越王井。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王曾冊封這口井為“玉龍泉”,而且規(guī)定專作皇帝御用。清朝初年,尚可喜被清朝封為平南王,駐守廣州,他為了獨享井中之水,竟然派兵把守,不讓普通百姓前往取水。 關于這口清泉還有一個很有些神秘色彩的傳說,清初有個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記載說,有一個人曾把一只酒杯投入這口清泉井內,有意思的是,幾天后,這只杯子竟然在15公里外的石門水面上浮出來,一個船夫打魚時看到這只杯子,好奇地將這只杯子撈起。此事一傳十,十傳百,于是石門通越王井的傳說在廣州廣泛傳開。這雖然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據有關人士分析,如果廣州是巖溶地貌,有地下水存在的話,這種可能性也不是不存在的。 雖然清泉現(xiàn)在只是作為一條街名存在,而越王井也只是作為一處歷史遺跡保存在現(xiàn)在的廣東省科學館內,但這口井留下的歷史傳說卻留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