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
作者:傅佩榮
如果有人覺得活著很辛苦,面對自己又感覺無聊乏味,那么他應該多接觸自然界。我有個朋友曾經(jīng)養(yǎng)了九條狗,因為他認為看狗的臉比看人的臉舒服多了——的確,社會上很多人都是以貌取人,或見面先詢問身家背景。譬如,我們下雨天走在街上,被一輛疾駛而過的車濺濕了衣服,如果看到那是一輛福特,通常會氣憤難平,如果是一輛賓士,可能反而會后退一步,好像自己理屈。這就是群體造成的荒謬,使大家從外在價值來判斷行為的是非。自古以來,人間豈有真正的公平? 自然界不會有這個問題,因為自然界的特色就是公平,耶穌說過:“(上天)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無論你是好人或壞人,下雨的時候都會淋到,絕對不可能因為你是好人就不會淋濕,壞人就變成落湯雞。又如,任何人到海邊都能聽到一樣的浪濤聲,絕不會因人而異。自然界是公平的,當你覺得在群體和自我兩方面面臨很大的壓力時,不妨和大自然多接觸,譬如養(yǎng)寵物、種盆栽,假日到山上、公園走走,甚至街邊的路樹與小草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蘇東坡說:“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8221;即使路邊的一株小草、一朵小花,都有美妙迷人之處,并非只有風景名勝才值得造訪。 我們對自然界要采取四種態(tài)度:競爭、利用、保護、欣賞。 (一)競爭面對自然界,首先要有基本的戒心,因為人類和大自然之間仍然有一種最原始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關系。大至整個地球的變化(如地震、風災),小至在野地上遇到虎頭蜂、眼鏡蛇,都需要小心對待。譬如,在野外碰到虎頭蜂時,要趕緊逃命,不能以為虎頭蜂屬于大自然,就應該與它和睦相處。 (二)利用人類利用大自然來取得生存的條件,譬如食物。原本專家預測人類的食物早已不敷使用,但是生物科技的發(fā)展解決了這個危機。生物科技讓人類知道什么樣的土地應該種植什么樣的食物,所以全球土地的開發(fā)及利用效率提高,生產(chǎn)量大增,人類也有了足夠的維生食物。由此可知,人類在利用大自然這方面的確有重大的成就。 ?。ㄈ┍Wo利用大自然的同時,也要注意對大自然的“保護”,否則將會造成大自然的反撲。舉例來說,每當出現(xiàn)臺風與豪雨,山坡地常會因為水土保持太差而造成泥石流,這就是因為我們平常只知道利用土地,發(fā)展經(jīng)濟效益,而忽略了環(huán)保的必要性。 ?。ㄋ模┬蕾p欣賞使我們與大自然之間取得一種和諧。事實上,這種和諧本來就存在,因為人類是大自然的子女。古代神話中常將大地視為母親,意味著我們在大自然中可以放松緊張的壓力,好像回到母親的懷抱一樣。西方許多詩人所描寫的大自然都充滿情感,尤其是一些田園派、浪漫派的詩人,包括泰戈爾、紀伯倫等,都擅長以大自然作比喻(如云、風、樹、雨等)。這些作品值得我們欣賞品味,因為它一方面描寫人類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另一方面也道出了自然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蘇東坡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乃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人類社會的資源也許有用盡的一天,自然界的資源則不然,因為我們并不是真的去利用它,而是去欣賞,所以它是永無止境的,只要春天一到,所有的生物就開始欣欣向榮。自然界有它的周期,而人的生命也處在這個周期之中,如果一個人可以和自然界保持良好的互動,隨著自然界的周期而發(fā)展,生命會比較順暢而自在。 ?。ㄕ浴墩軐W與人生》,東方出版社2005年7月版,定價:3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