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拒付返還金成被告 暴露保險業(yè)潛規(guī)則(圖)
廣東十大“消費潛規(guī)則”出爐:特價機票不退票? 用信用卡多留幾個心眼 別被“潛規(guī)則”給坑了 買保險存定期辦信用卡 網友曝利率7折"潛規(guī)則" 潛規(guī)則,是相對于“明規(guī)則”而言的。
首先,潛規(guī)則也是一種規(guī)則。只不過,它在特定領域、特定人群中起作用,并不為大眾熟知。既然如此,潛規(guī)則下發(fā)生的行為和現(xiàn)象就絕非個案(或獨特的陷阱),而是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次,潛規(guī)則區(qū)別于其他規(guī)則之處就在于不透明性,內部人清楚,而外部人不清楚。顯然,這種不透明性造成了信息的不對稱,而信息不對稱時很容易發(fā)生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再次,潛規(guī)則是以內部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這樣的目標通常會伴隨著以鄰為壑、損害外部人利益情況的發(fā)生。 社會上,映入公眾眼簾的潛規(guī)則有很多,如娛樂圈名導演與女演員之間的潛規(guī)則,一些高校招生過程中的黑幕,很多餐館關于開瓶費的規(guī)定,各大牛奶企業(yè)都心照不宣地添加三聚氰胺,大賣場向供貨商收取進場費、贊助費、過節(jié)費等。 當然,投資理財領域也不乏潛規(guī)則的存在。諸如,有的銀行為存量房貸客戶優(yōu)惠利率,要搭售其他金融產品;有的機構為人薦股可以說“醉翁之意不在酒”,并不在于推薦多好的股票,而是盯上了頻繁買賣股票的交易傭金;等等。 與其他方面的潛規(guī)則相比,投資理財領域的潛規(guī)則除具有前面所講的共性外,還有一些個性特點。比如,該類潛規(guī)則表現(xiàn)出一定的周期性,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投資者容易忽視潛規(guī)則的存在,對風險估計不足;當熊市來臨的時候,各種潛規(guī)則會暴露出來。再如,該類潛規(guī)則可能給不知情者帶來的損失以經濟損失為主,并且是可以用貨幣單位來計量的。 現(xiàn)實中,投資理財涉及的門類多種多樣,如股票、基金、銀行理財產品、收藏等,其中的潛規(guī)則也是五花八門。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應該如何對這些潛規(guī)則進行鑒別?又該采取什么樣的應對措施呢? 一、難懂的“天書” 天書,是古代傳說中的書,據(jù)說有人看到,但是沒有流傳,顯然,它不是給大眾看的,有仙緣的人看了它,可以飛升,至少知道上天的心意,一般人別想看到,看了也不會懂。 現(xiàn)在,有很多面向大眾的理財產品(如保險、基金等)的說明書也像天書,一樣艱深莫測,一般人是看不明白的。 前不久,李女士收到銀行的一份理財產品宣傳單,上面的一句話打動了她:“參考歷史數(shù)據(jù),投資3年,美元年化平均回報28%、澳元33%。”等她拿到產品的詳細說明書時,頓時驚住了:長達3頁的說明書里,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各樣的數(shù)字符號,夾雜著五顏六色的表格、曲線、計算公式,“這哪里是產品說明書,分明就是天書嘛!” 此類“天書”并非一家銀行的“專利”。而當你拿到正式的產品說明書時,才會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限制條件一大堆。如果沒有學過金融專業(yè),你是不會明白這些限制條款都在論證什么的。新浪財經不久前做了一項銀行業(yè)滿意度調查,9成被訪者認為銀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存在故弄玄虛、讀不懂等問題。 這種“天書”顯然不是為了給大眾看的,而是拿來唬人的。據(jù)說,娛樂圈一位女明星損失慘重,原因就在于被某家大銀行的“天書”忽悠了,多年身家被一洗而空。 保險合同條款的晦澀難懂則更是由來已久,這也直接導致了理財難、客戶投訴多的問題,去年“3·15”,關于保險的投訴就達4000多件。 “保險條款我自己都不愿意看,字印得特別小,看得特別累,不知道是不是他銷售的一個策略——干嘛這個合同條款印這么小的字呢?”一位律師這樣說。 而事實上,保險條款都是用非常嚴格的法律語言來敘述的,律師尚且沒有耐心看下去,一般人就更看不懂。畢竟對于一個普通消費者來講,想把保險條款看完,是一個相當浩大的工程。即使你有決心坐在茶館里,頭暈眼花地看上一個下午,你也可能依然不知道條款到底在講什么。購買大病險的時候,條款里作詳細描述,某種疾病到什么程度,你如果不是醫(yī)科大學畢業(yè)的,完全不會明白什么病狀意味著什么。所以,艱澀的條款導致你雖然簽字了,卻不能真正理解你購買的產品到底是什么樣,直到出險或被拒賠的時候,才知道原來條款是那樣規(guī)定的。 張小姐曾向媒體投訴,自己的舅舅因在車間發(fā)生工傷事故,導致左手功能大部分喪失。他雖然買了保險,也以為可以獲得到醫(yī)療費用的賠償,但保險公司卻以“高度殘疾是指功能完全、永久喪失”為由拒賠,結果釀成糾紛。這樣的專業(yè)術語復雜化,不僅讓消費者難懂,也造成了理解上的歧義。依消費者的理解,功能喪失2/3以上,完全算得上是高度殘疾,但保險公司卻有另一番解釋。保險條款難如天書,這就給一些有意制造“陷阱”的人以可乘之機。 保單通俗化的問題,監(jiān)管機構也一直在倡導,但實施起來似乎效果并不明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保險條款涉及一些術語,必須用非常嚴格、非常專業(yè)的語言去敘述。如果不這樣敘述,可能日后發(fā)生保險糾紛,條款解釋有更多歧義,理賠會更難。 我們相信銀行或保險公司不會那么“不誠信”,但面對理財天書,投資者又該怎么辦呢? 首先,就目前來說,對于不得不買的保險,如大病險、壽險等,消費者只能多問。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這個產品到底保的是什么,會賠什么;第二是在什么情況下會不賠。這兩個主要問題搞清楚了,對產品就會有相對清晰的了解。 其次,對于那些號稱收益高卻條款復雜的銀行理財產品,可以向銀行工作人員盡可能詳細地詢問可能存在的風險。如果不能得到相對清晰的答案,在現(xiàn)金為王的時代,大可先按兵不動。 二、掛羊頭賣狗肉 “白馬非馬”是中國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邏輯學命題,貌似有理,實則詭辯。
而今,這一理論在投資理財領域變得越來越正確,結構性存款不是存款,迷你債券也絕非債券。一旦你按照常規(guī)思維考慮問題,認為白馬是馬的話,很有可能將為此損失幾十萬元,甚而是血本無歸。 大家看到的理財產品的名字,或許只是為了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而實際上跟你所熟悉的存款、債券等產品相差甚遠。為產品取個貌似大眾化的名字,讓投資者容易接受,一旦出現(xiàn)問題,又有合同文本為其免責,正是不少金融機構共同遵循的一條潛規(guī)則。 所謂結構性存款,是指銀行向個人發(fā)售的在普通外匯存款的基礎上嵌入某種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類期權),通過與利率、匯率、指數(shù)等的波動掛鉤或與某實體的信用情況掛鉤,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風險的基礎上獲得更高收益的外匯存款??催^這一定義,我們就知道,結構性存款絕對不等于存款,它相當于外匯存款與金融衍生品的結合體。與存款相比,結構性存款有可能獲得比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自然也承擔更高的風險。 我們看一下匯豐銀行推出的“雙利存款”。根據(jù)匯豐銀行網站的解釋,雙利存款是和外幣掛鉤的特殊定期存款,可獲得定期利息和期權費收益。也就是說,雙利存款本質上是定期存款加外匯期權。顯然,該產品與存款相比,收益率有可能會高于存款利息,但同時失去了存款的保本特性,必須承擔更高的風險。 方先生是匯豐銀行的貴賓客戶。2008年7月18日,客戶主任張小姐根據(jù)方先生的投資意向,向其推薦“雙利存款”產品,方先生在沒有細看各項文件的情況下,就投入17多萬美元和11多萬加元購買了這款投資產品。沒想到1個月后,由于匯率的變動,他因此損失了30多萬人民幣。而直到這時,方先生還不知道原來“雙利存款”不同于普通的存款,而是一種存在風險的投資。后來,方先生把匯豐銀行告上法庭。 至于該產品銷售過程中,匯豐銀行是否盡到風險提示的義務,方先生是否對產品熟悉后才簽字,以及雙方應當在其中承擔什么樣的責任,我們不想去細究,相信最后法律會做出公正的裁決。 這里要探討的是該產品的名稱。顯然,定期存款與外匯期權結合在一起的產品,再以“XX存款”命名就是不恰當?shù)?,容易誤導投資者:只看到“雙利存款”的“利”,而忽略其高于存款的風險。這樣的命名方式,確實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 至于迷你債券,同樣存在著產品命名的誤導,它絕非低風險、低收益的債券,而是打著“債券”名號的高風險衍生產品。在剛剛過去的2008年,正是它讓無數(shù)香港投資者欲哭無淚。 稍微有些投資常識的人都知道,債券是一種低風險、低收益的投資品。如果,有這樣一種債券放在你面前,利率比銀行定期存款稍高,而推銷的工作人員又問你“相不相信李嘉誠,相不相信匯豐銀行”時,你會不會動心?很多投資者動心了,并把辛苦賺來的錢投了進去,但最終的結局極有可能是血本無歸。 那迷你債券到底是什么呢?它是由在開曼群島注冊的太平洋國際金融公司為發(fā)行人、以雷曼亞洲投資有限公司為安排人、以雷曼特殊金融公司為掉期交易對手、以雷曼控股公司為掉期交易擔保人,面向零售投資者發(fā)行的一系列信貸掛鉤票據(jù)的總和。其本質屬于一種結構性債務工具。 香港證監(jiān)會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香港市場發(fā)售的與雷曼相關的未到期非上市零售結構性票據(jù)金額約為156.43億港元,占香港市場所有未到期的非上市零售結構性產品總金額(約為831.7億港元)的18.8%,涉及的投資者超過4萬人,產品分銷商包括3家證券公司和21家銀行。此外,迷你債券在中國臺灣、中國澳門、新加坡亦有銷售。 香港雷曼迷你債券事件,起于中銀香港、東亞銀行、花旗銀行等20家銀行在銷售與雷曼兄弟公司相關的結構性產品的過程中,涉嫌向部分香港投資者作出失實陳述,或者向不能承擔高風險的投資者進行了銷售,使部分投資者以為雷曼迷你債券和普通債券一樣屬于低風險投資。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在金融海嘯中破產,使迷你債券發(fā)行人失去了掉期合約的交易對手(雷曼公司),導致此類產品合約終止并需平倉,其直接后果是要變賣債務抵押證券,用以償還投資者的投資。由于債務抵押證券價格因金融風暴嚴重縮水,雷曼迷你債券投資人也就不得不面臨巨額損失風險。 當然,掛羊頭賣狗肉的金融產品畢竟是少數(shù),但問題是,即便掛羊頭賣狗肉的產品數(shù)量不多,可投資者一旦望文生義,就很有可能損失慘重。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如何才能分辨哪些白馬是馬、哪些白馬不是馬呢? 首先,遵循非熟勿入的原則。尤其是對大額資金來說,在投資前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資對象,先把欲投資的項目或產品弄明白了,再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千萬不要憑著道聽途說,或者眼紅別人賺錢就盲目投資。 其次,一定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不要只聽銷售人員的話或是只看到宣傳資料,就去投資。例如,雖然有的基金銷售人員會告訴投資者“基金定投相當于零存整取”,但投資者一定要自己搞清楚基金定投是什么,它跟零存整取的定期存款有什么不同,不要誤認為基金定投跟定期存款一樣沒有投資風險。 最后,對自己不明白的事情,特別是連產品說明書都看不懂的產品,一定要向身邊懂行的專家咨詢一下。如果身邊認識的人都不懂的話,至少還可以上網搜索一下該產品,看看已經投資的人怎么說,有沒有負面新聞等,然后再做決斷也不遲。三、無利不起早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
在經濟社會里,大多數(shù)人首先考慮的都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這原本無可厚非。如果雙方利益都能增加的話,我們大可不必在意別人心里有沒有一個小九九,但是,如果人家只是在考慮自身的利益,而不管你是賠是賺,那就得留個心眼了。 對于不少金融產品的銷售人員和理財師來說,“無利不起早”可能就不是什么潛規(guī)則,傭金提成都跟銷售業(yè)績掛鉤的。他們追求的是傭金收入的最大化,這個目標跟投資者的盈利目標畢竟是有差異的。但是,對于那些將其看作活雷鋒的投資者來說,“無利不起早”又確實是潛規(guī)則,你只有了解它,決策時才能去更多地考慮自己可能獲得的收益和面臨的風險,而不會被一些理財“專家”或者貌似比親人還親切的銷售人員忽悠。 近來,王先生每天都根據(jù)某券商的薦股買賣股票??墒?,如此操作持續(xù)一段時間后,他發(fā)現(xiàn),刨去交易費用,自己并沒有賺到錢。“明明買入之前還很強勢的股票,怎么一買入就不漲了呢?”他心生疑問。 事實上,很多像王先生這樣的股民都深信券商,但他們卻沒想到券商薦股也存在著潛規(guī)則。某業(yè)內人士透露,“很多券商都這么做是因為,股民的頻繁操作可以讓券商賺取更多的傭金。尤其在證券交易印花稅下調和單邊收取之后更是如此,這與券商的經營宗旨相關聯(lián)。而對于所推薦股票的‘質量’那就得看券商是照顧短期利益,還是照顧長期利益了。” 一般情況下,等到券商報告“面市”時,其所推薦個股已經漲了幾天了。因此,散戶接盤多在相對高的價位。此時,機構差不多炒完一波要出貨了。 投資者知道了其中的潛規(guī)則,也就不難理解在去年大盤暴跌時券商還在不斷推薦買入股票,而不是推薦哪只股票存在風險,推薦股民賣出;而前一段時間股市處于“小陽春”行情之中,很多券商更是樂此不疲,如中信證券2月9日一天之內狂推24只股票,并且評級至少都是“增持”,部分品種的評級還是最高的“買入”。 很多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理財師大都宣稱,“不會動客戶的一分錢,也不會推銷任何產品。”還有理財師會特地搬出其他機構作對比,并表示:“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都會有私人理財?shù)牟块T,但是他們只會推銷,也只能推銷自己的產品,保險公司的賣保險,基金公司的賣基金,銀行賣銀行理財產品,這樣就無法做到完全從客戶的利益出發(fā)。” 但是,投資者如果真的以為第三方理財機構就能維持中立,最大化地維護客戶利益的話,那也就錯了。其實,第三方理財機構同樣是以賺取利潤為目標的,而這些機構的理財師也無法擺脫高額回報的誘惑,而傾向于推薦傭金更高的產品。 例如,保險產品的傭金相對于其他理財產品更高,尤其是保險產品中的壽險,采用年繳保費方式的,繳費時間越長傭金越高,其首年度的傭金最高可達35%,次年還能獲得15%的回報。而相比較之下,基金產品的返傭則僅為1%左右。所以,許多理財師都習慣于先詢問投資者是否擁有足額的保險,同時希望客戶以年繳方式操作。而這種做法,不能不說跟其切身利益密切相關。 人們常說,“屁股決定腦袋”,站在不同位置會發(fā)表不同的觀點,而有些專家、學者看起來說的話客觀、中立,但實際上卻有可能是代表他的機構利益。 我國大中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已經普遍超過10倍,高價房已經成為積累金融風險、影響社會和諧、削弱基層民眾消費潛力的負面因素,卻偏偏有一些學者不斷為高房價辯護。明明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是美國政府的國策之一,在持有大量人民幣資產的歐美金融機構任職的經濟學家卻一邊倒地為升值政策唱贊歌。 投資者如果不假思索,根據(jù)這些專家、學者的觀點和建議作決策,那很可能會正中別人的下懷,最后自己不得不承擔損失。 那我們該如何分辨別人提出的投資理財建議,是真為自己好,還是站在人家的立場思考問題呢? 首先是“多聽”。不要人云亦云,聽到什么就相信什么,想也不想,馬上做出投資決策。實際上,聽起來慷慨激昂的觀點,未必就對自己有利。所謂專家的觀點,也未必一定正確和全面。因此,一定要多聽,不急于做決定。 其次是“多想”。在做出投資決策之前,一定先過一下大腦,綜合比較各方觀點,判斷孰對孰錯,不輕信,不盲從。 最后是“多學”。普通投資者只有不斷提升自己在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素養(yǎng),才能切實聯(lián)系自身情況和理財目標,對別人的觀點和投資建議作出適當?shù)呐袛唷?strong>四、金融也搭售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常遭遇到各式各樣的搭售行為。
所有的搭售行為都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賣方通過捆綁銷售達到提升經營業(yè)績的目的,而不管買方是否愿意,搭售品對其是否有價值。盡管《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十二條明確規(guī)定了“經營者銷售商品不得違背購買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條件”,但損害消費者利益的搭售行為還是時有發(fā)生。 投資理財領域也不例外。一些金融機構利用自身的強勢地位,把金融產品強制性地搭售給客戶,而不管客戶是否需要。一開始,可能只有個別機構進行搭售,到后來,很多機構都參與進來。于是,金融產品的搭售就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潛規(guī)則。 近來,眾多銀行對存量房貸客戶搭售信用卡、保險等金融產品,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200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10月27日起,將商業(yè)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的下限擴大為貸款基準利率的0.7倍。也就是說,符合條件的個人房貸利率打7折。7折房貸新政,對2008年10月27日及以后買房的客戶來說,其效力不言而喻。但對該時間點以前辦理房貸(即存量房貸)的客戶來說,各家銀行具體執(zhí)行情況不同:有的從2009年1月份開始自動調整利率,有的則設置了較為嚴格的條件,甚至不約而同地乘機搭售其他金融產品。 我們先看看房貸打7折能為房貸客戶節(jié)省多少利息支出。以房貸尾款30萬元、貸款期限20年計算,購房者在支付0.85倍基準利率的時候,需要支付利息30.29萬元(5.94%×0.85×20×30萬元=30.29萬元),如果按照基準利率的7折計算,購房者所支付的利息約為24.94萬元(5.94%×0.7×20×30萬元=24.94萬元),兩者相比7折利率可為購房者節(jié)省5.35萬元的利息。 顯然,房貸客戶節(jié)省下來的利息支出,正是銀行減少的利息收入。一家銀行發(fā)放的存量房貸越多,因此減少的利息收入也就越多。而這也就是不少銀行為存量房貸客戶設置較為嚴格的申請條件,甚至強行搭售其他金融產品的主要原因。 比如,某家商業(yè)銀行要求申請利率優(yōu)惠的存量房貸客戶提供以下5份證明文件:第一,要證明是第一套住房;第二,要證明普通自住,140平方米以下才能算是普通自??;第三,要證明過去的兩年之內沒有信用不好的記錄,即沒有連續(xù)兩個月欠銀行的錢;第四,還要證明現(xiàn)在欠銀行錢的余額在40萬元以上才可以享受優(yōu)惠;第五,還需要提供結婚證,證明是已婚狀態(tài)。 而一些銀行向存量房貸客戶搭售的其他金融產品,則是五花八門。下面,我們列舉幾種。 ?。?)先存款變成VIP客戶。前段時間,鐘先生到一家股份制商業(yè)銀行申請存量房貸利率優(yōu)惠。銀行工作人員告訴他,銀行白金卡會員才能享受貸款利率7折優(yōu)惠。非白金卡會員,需先存入適量現(xiàn)金才能申請辦理:如20萬元存1個月,或10萬元存半年,或5萬元存1年才能享受房貸7折優(yōu)惠。對此,他頗為不解,要是手上有這么多閑錢,他還不如直接提前還款。最終,他只享受到房貸利率8折優(yōu)惠。 ?。?)先辦理信用卡。林女士兩年前購買了一套房子,向一家國有大銀行貸款20多萬元。按該行的規(guī)定,貴賓客戶符合條件的可享受7折利率優(yōu)惠。但前幾天去銀行網點申請時,工作人員叫她辦張信用卡才可以申請。 (3)必須同時買銀行代銷的基金、保險等產品。以李先生的遭遇為例,他在申請房貸利率7折優(yōu)惠時,被被強迫購買了5年期的分紅險(1000元/年)和3個月的基金定投(200元/月)。 實際上,對于這些銀行的搭售行為,存量房貸客戶大都無可奈何,畢竟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當然,這些客戶也可以“用腳投票”,即選擇轉按揭的方式,通過一定的程序把房貸轉到那些對7折利率優(yōu)惠限制條件比較寬松的銀行。辦理轉按揭需要在比較節(jié)減的利息支出與轉按揭手續(xù)費及其他成本之后,再作出決定。 另外,房貸客戶可以期待監(jiān)管部門或行業(yè)協(xié)會對銀行的搭售行為作出規(guī)范。前不久,中國銀行業(yè)協(xié)會發(fā)文,禁止銀行利用執(zhí)行7折利率優(yōu)惠之機,向客戶搭售金融產品。當然,這樣的行業(yè)規(guī)范究竟能不能起到作用,會不會出現(xiàn)“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則尚需觀察。五、牛熊皆有利和名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由于缺少專業(yè)的理財知識,所以很多人喜歡聽那些所謂專家提出的投資建議,甚至是直接把錢委托給別人來打理,諸如買基金、讓私募基金經理代為投資等。
正所謂,“空”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無論資本市場是牛是熊,那些理財專家和機構都能賺得盆圓缽滿,并且名揚天下。至于所代理的資金是賠是賺,就變得不重要了。而這就是圈內人熟悉、投資者毫不知情的潛規(guī)則。 不少打著薦股旗號的證券咨詢公司,大多走的是這樣的發(fā)展軌跡:一開始,四處散發(fā)投資建議信。假設最初發(fā)1000封,其中500封看多,另外500封看空,結果自然會有500封是正確的。然后,再向這500人繼續(xù)發(fā)投資建議信,當然還是看多看空各一半。如此反復,最終總會籠絡住一部分投資者。有了固定的客戶和咨詢收入后,就可以編書、講課和發(fā)售分析軟件。隨著影響力的增加,操縱和影響的資金規(guī)模也逐漸擴大。 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如果你恰恰數(shù)次驚訝于咨詢機構的“神奇”預測并心生敬佩,打算繳納會員費的話,那就可能正中人家的下懷。投資者看到的可能更多是那些咨詢機構和專家正確的一面,而看不到他們預測失誤的經歷(當然,他們對外宣傳的永遠是推薦的某只股票連拉幾個漲停,而不會告訴你被套的股票有多少)。 聽取咨詢機構的薦股建議,投資者實際上成功的概率并不會提高多少。但對咨詢機構和專家來說,薦股的漲跌根本就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經把他們想賺的會員費放進了自家腰包。 很多投資者在買基金時,都會參照基金排行榜作出選擇,往往認為,那些經常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基金公司一定是好的基金公司。你如果不加分析,毫不猶豫地把錢投向那些“臉熟”的基金公司旗下的某只基金,那就錯了,你看到的有可能只是表象。 有的基金公司為了長期在排行榜上“露臉”,有意識地在其管理的各基金中做策略和風格比較極端的分化操作。比如,在基金團隊管理的基金中,選擇一只讓其始終保持超高股票倉位,同時另一個基金保持超低股票倉位,這樣無論是市場大跌和大漲,其必然有一只基金能夠業(yè)績排名領先。 另外,還可以做風格上的分化,比如大盤、小盤,成長、價值。還有作投資策略上的分化:被動、主動、保本等。部分團隊通過這樣的手法,使得無論未來市場行情如何演變,旗下總能有基金業(yè)績不錯,并成為第二年該團隊營銷的主推方向。 而業(yè)內個別老到的基金公司,通過事先在產品線上布局,隨后在風格上分化等策略,將該手法玩弄得十分熟稔,其管理的基金組合,宛若八爪章魚般在所有可能的市場行情類型上都押上“寶”,保證了旗下基金總有排名前列的基金,但永遠無法全部排名在前列。 但是,投資者如果只是根據(jù)排行榜上“露臉”頻次的高低,判斷一家基金公司的好壞,并優(yōu)先選擇該公司旗下的基金的話,那你有可能將面臨比別人更高的投資風險。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私募基金。很多投資者認為私募基金運作靈活、高收益,再加上坊間各種關于私募基金的神奇?zhèn)餮裕头浅芬獍彦X交到私募基金經理的手上。孰不知私募基金固然有跟你一起賺錢的動力,但其盈利模式決定了虧錢時私募基金經理未必能幫你及時止損。 私募基金經理的收入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管理費?;鸸久磕臧凑栈鹳Y產凈值,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作為管理公司日常運營費用和人員支出費用。另一類是收益獎勵。當基金的凈資產收益率和現(xiàn)金分紅回報率超過一個約定指標時,基金要把現(xiàn)金分紅總量計提一定比例,獎勵給基金管理人。 也就是說,牛市的時候,私募基金主要賺取的是收益分成;熊市的時候,私募基金還可以有管理費收益。 上面的這些就是委托理財?shù)挠麧撘?guī)則。而投資者在認識到這些后,是委托別人理財,還是親自操盤,就需要做慎重考慮。即使是選擇委托理財模式,還是要有自己的判斷,對委托機構的真實情況作詳盡的了解。 六、委托理財?shù)牡赖嘛L險 委托理財在我們生活中較為普遍,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和知識儲備來打理財富。
但是,委托理財存在雙方對專業(yè)知識的占有程度不同、擁有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受托方很容易出現(xiàn)損人利己的道德風險。 拿基金來說,基金投資是一種典型的委托理財方式。投資者把資金交給基金經理來投資,運作得好,投資者獲取收益,基金公司拿到管理費收入。但基金畢竟是人在操作,并且他的具體每一筆交易投資者是不清楚的,也就是說,雙方的信息是不對稱的。 這樣,基金經理很有可能為了一只基金的排名或是基金公司的整體利益,而損害另一只基金的投資者的利益;也有可能為了自己的私利,建立老鼠倉,損害投資者的利益。而這些道德風險,其中的一些操作手法,對圈里人而言是公開的秘密,不少人都這么做;而對投資者來說則是全然不知的潛規(guī)則。 我們先說一下基金公司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損害投資者的利益輸送。 據(jù)業(yè)內人士介紹,利益輸送主要是指基金公司將優(yōu)質資源向旗下個別基金傾斜,在不同基金產品之間互相輸送利益,以及基金公司向關聯(lián)方輸送利益,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共同持股、高位托盤、代持長債等。在利益輸送游戲中,基金投資管理人往往扮演著決定性角色。 基金常用的利益輸送手段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在建倉階段,A基金率先買入某只股票完成初步建倉后,B基金在拉升階段買入該股票,則A基金的持倉成本明顯小于B基金。顯然B基金是在為A基金抬轎子,損害了B基金投資者的利益。第二種則是在出貨階段,A基金賣出某只股票,當股票出現(xiàn)快速下跌時B基金買入該股票,延緩下跌時間,以幫助A基金順利出貨。B基金為A基金打掩護,自然B基金投資者就被套在半空中,成了炮灰。 老鼠倉其實也是一種利益輸送的方式,只不過,跟上面不同的是,它不是為基金公司的利益而進行的策略安排,而是為了中飽私囊,把利益輸送進某些個人的腰包。 老鼠倉是指莊家在用公有資金拉升股價之前,先用自己個人的資金在低位建倉,待用公有資金拉升到高位后個人倉位率先賣出獲利,當然,最后虧損的是公有資金。我們看一下基金經理老鼠倉第一案的唐建事件。 2006年9月14日,唐建成為新募集成立的上投摩根成長先鋒基金的基金經理,當時基金發(fā)行規(guī)模為54億元,至2006年底凈值突破百億元。唐建出任上投摩根成長先鋒基金經理之前,是阿爾法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助理。在他擔任基金經理助理的時候,便以其父親和第三人賬戶先于基金建倉前便買入新疆眾和(600888)的股票。 新疆眾和是當年市場有色金屬熱背景下的基金業(yè)投資寵兒。上投摩根的多只基金持有新疆眾和,包括上投摩根雙息平衡混合型基金、阿爾法股票型基金、中國優(yōu)勢基金及成長先鋒基金等。新疆眾和股價在2006年9月底為每股17元左右,后一路飆升,到2007年第一季度漲幅高達67.62%。 在新疆眾和股價上漲的過程中,唐建父親的賬戶6萬股獲利近29萬元,另一賬戶20多萬股獲利120多萬元,總共獲利逾150萬元。 2007年5月,唐建個人涉嫌利用內幕信息從事違規(guī)投資被證監(jiān)會立案調查。隨后,證監(jiān)會取消了唐建的基金從業(yè)資格,沒收其152.72萬元的違法所得,并處以50萬元罰款。 對于委托理財過程中出現(xiàn)的道德風險,投資者同樣沒有什么有效的監(jiān)管措施,只能“用腳投票”,親自打理資產,或者是寄希望于政府監(jiān)管部門,能夠對這些違規(guī)行為進行嚴厲查處,提高其違法成本。所幸的是《基金管理公司投資管理人員管理指導意見》已于2009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指導意見力求斬斷基金業(yè)利益輸送黑手,規(guī)定投資管理人員應當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的利益。 按照規(guī)定,基金公司的投研人員一律不允許買賣股票,直系親屬買賣股票的,應當及時向基金公司報備其賬戶和買賣情況;投資管理人員不得為了基金業(yè)績排名等實施拉抬尾市、打壓股價等損害證券市場秩序的行為;基金公司要對固定電話進行錄音,交易時間投資管理人員的手機、掌上電腦等移動通訊工具應集中保管,MSN、QQ/電子郵件應實施全程監(jiān)控并留痕,錄音、即時通信、電郵等資料應保存5年以上。 七、機構的抱團游戲 弱肉強食,優(yōu)勝劣汰,是叢林法則的一項重要內容。
莊家如獵豹般兇猛,而散戶絕大多數(shù)都無法擺脫獵物的命運。這是幾乎所有市場都存在的法則,當然也是投資者差不多都清楚的明規(guī)則。 這里,我們想說的是這一法則的升級版:那些本身就已強悍的機構投資者相互抱在一起,達成利益同盟,以實現(xiàn)互利互惠。至于普通投資者,在市場競爭中更是處于劣勢地位。而這正是普通投資者尚未知曉的潛規(guī)則。如果你看到很多基金在某些股票上扎堆,就不假思索地跟進去,聽到明星基金經理的投資建議,就欣然前往,很可能會損失得更多。 從去年看,基金持有的重倉股票越來越集中,市場行情不好時這些機構“抱團取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第三季度末全部基金公司基金重倉股重合度的平均水平為36.26%,相對于第二季度34.48%和第一季度32.39%的平均水平呈現(xiàn)逐步上升趨勢。 “抱團取暖”似乎是弱市里基金生存的一條潛規(guī)則,大家在某些股票上扎堆,團結就是力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對基民來說,不是靈活調整,而是集體扎堆,無疑增加了投資風險。 據(jù)說華夏基金去年并未遵守這樣的“行規(guī)”,而是大舉賣出基金重倉的鋼鐵股,并調低倉位。此舉令其他基金損失慘重,而華夏基金則成為2008年最抗跌的基金之一。 機構投資者相互抱團,不僅體現(xiàn)在重倉股的高重合度,而且有的機構還結成了利益同盟,相互配合,采取一致性動作。 據(jù)某業(yè)內人士透露,“我知道一位有名的基金經理,他和很多私募的關系非常好。于是,他就和這些私募達成協(xié)議,讓私募 為其買的股票護盤。”具體的方法很簡單,該基金經理根據(jù)判斷買入一只個股,如果市場好,股票上漲到一定位置,他想要了結收益了,但苦于盤子太大,一下子了結肯定要把股價砸下來。“那么他就叫幾家私募在他分批出貨的時候接盤。而接下來的私募盤子由于比較分散,各自出貨的速度可以很快,因此即便是有損失,也不會很大。而這部分損失,則由該基金經理補償給他們。” 還有就是,公募基金買入一只個股,然后讓私募每天用對倒盤拔高該股股價,主動拉抬價格。而在這過程中,公募基金則每天都可實現(xiàn)“T+0”的收益。“這種操作手法一直就有,我們以前就是說‘莊家’。只不過我們不知道‘莊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團體,互相之間已達成默契而已。”他說。 之后,慢慢地,當這名基金經理成了業(yè)界當仁不讓的“明星”時,他的市場號召力就出來了。這時,他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散戶們奉若神明。當他在媒體上說,最近看好哪家公司、看好哪個行業(yè),散戶就會蜂擁而入。而此時,這個抱團的利益團體,無論是進入還是退出,都變得非常簡單了。 毫無疑問,機構投資者結成利益同盟后,他們的競爭優(yōu)勢將更強,而普通投資者對機構間相呼應的投資策略和行為并不知情,他們的利益就更容易受到損害。普通投資者在作決策時,應當仔細觀察,慎重考慮,不要被機構的誘多或誘空行為所迷惑。八、欠我的加倍償還 花兒樂隊有一首歌曾經唱遍大街小巷,唱歌的是一群毛躁的男孩,追索的對象仿佛是上一任女友,他們又蹦又跳,唱得很是過癮:“拿了我的給我送回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往昔甜言蜜語的臉一抹,便成了討債的。
最早,要加倍償還的是房貸。從1999年銀行開始推出房貸,就有好學者算了筆賬:盡管你的利率可能是5%,但絕不意味著,你借100萬元,銀行收你5萬元利息,因為銀行收的是復利。所以貸款20年,你還款的利息與你借的錢差不多是等值的。 近幾年,一個難償?shù)膫鶆談t是信用卡。很多銀行在寫字樓里上門推銷信用卡,或者在超市里,設一個臨時銷售點,用些可愛的卡通玩具吸引消費者購買,更聲稱:“免年費,60天免息”。很多人因此手里多了一堆用不上的卡,以及可能產生的無盡的欠費。 有的銀行辦卡的時候說是免年費,后來才知道,要刷卡消費一定次數(shù)才能免年費,如果沒有刷卡消費,就會收到催繳年費的通知。有些持卡人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欠繳銀行年費,糊涂地登上銀行信譽“黑名單”。 許多銀行宣傳信用卡時,會提到“免息期高達60天”,消費者會以為,刷卡消費一筆錢,60日內償還就可以免息,卻往往由此掉進了高額利息的深淵。目前,不同銀行計算免息期的方式和記賬的日期各不相同,計算的繁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沒有足夠的耐性與專業(yè)知識,將很難讀懂用卡指南上的免息期計算方法。 如果消費之后還款時圖省事,還了整數(shù),沒還零頭,那接下來的罰款會嚇你一跳。去年7月30日,王先生在商店消費1005元,還款日8月23日之前,他歸還了1000元,尚余5元未還。等到9月4日(即規(guī)定到期還款日后的第12天),他收到銀行對賬單,要求其交納透支利息12.09元。后來他才知道,他雖然欠了銀行的零頭5元錢,但銀行計息,是按1005元的整數(shù)來計的,他要為這1005元支付24天的透支利息。近兩年,有些銀行開始修改這一霸王條款,如果還了整數(shù),就不會追索零頭的利息,但也有的銀行依然不改霸主本色,持卡人要加倍小心。很多銀行信用卡還款利息,是按單筆金額來結算的。如果你單筆消費10000元,還款9999,少還1元錢,那么你的利息并不是1元基礎上的,而是那筆消費10000元的利息。 用信用卡取現(xiàn)更是危險的,哪怕卡里存著你自己的錢,你一樣要繳納高額手續(xù)費。有些銀行的取現(xiàn)費用高達3%,取1000元,要繳納30元給銀行。有的銀行則按筆收費,每次從10元到30元不等,即使只取100元,都可能要交10元手續(xù)費。如果是從信用卡透支現(xiàn)金來應急,利率也會很可觀:銀行普遍規(guī)定,從當天或者第二天,就開始按每天萬分之五的利率“利滾利”計息。消費是可以享受免息期的優(yōu)待,取現(xiàn)則沒有。 有些消費者刷卡時感覺很豪邁,一不小心刷多了,還不上錢,就可能淪為“卡奴”,開始漫漫的循環(huán)利息之路。要知道,信用卡的循環(huán)利息,比高利貸還貴,花了銀行的錢,定然是要加倍償還。 在金融業(yè)興盛更早的臺灣地區(qū),就有超過百萬人為利滾利的信用卡債務所困擾。相傳一位年輕人,看到銀行廣告“幫你提早完成夢想”,沖動之下,通過辦現(xiàn)金卡、信用卡、小額信貸一口氣借了150多萬元,投資失利,5年后貸款滾成500多萬元,每月最低還款金額高達16.8萬元,從此淪為銀行的奴隸。 為避免欠上銀行的“高利貸”,消費者在辦卡或申請融資之前,一定要看清規(guī)則。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銀行更不會提供免費的流動性,有些所謂免費,卻有許多條款和要求。而從銀行借錢從事高風險投資,如炒股、創(chuàng)業(yè),更是需要格外謹慎。 九、愛簡單相處難 當年滿大街哼唱《心太軟》,好象每個人都變成了愛情哲學家;而現(xiàn)在,這首歌更像是寫給那些寄厚望于理財,后來才發(fā)現(xiàn)遠不是那么回事的投資者的。
相戀時,你把對方想象成溫柔賢惠、孝敬老人的嬌妻,或者事業(yè)有成、浪漫體貼的白馬王子,但婚后生活遠非你所想象,另一半離你的預期目標太遠,等有一天終于超出可以容忍的底線時,婚姻也就走到了盡頭。之前,你們在財務上不分彼此,等到離婚的時候,首先得把賬算清楚,看看財產如何分割。 很多投資者都經歷著類似的過程。一開始,并不了解理財產品是什么,僅聽金融機構銷售人員所描繪的遠大前景,以及預期收益率有多高,就滿懷希望地投資。后來,當該產品出現(xiàn)零收益或負收益時,才知道其中存在的風險。 不論是投資容易賺錢難,還是進門容易退出難,對那些沒有多少金融知識的普通投資者來說,都是潛規(guī)則。 剛剛過去的2008年,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都遭遇了零收益門、負收益門。很多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并不懂,只是看到多高多高的預期收益率,聽到銀行工作人員的煽情建議,就買下了這些產品,沒想到的是,不僅不賺錢,而且有的還賠錢。 “我們購買理財產品,主要是出于信任銀行,銀行理財產品就應該是低風險的,出現(xiàn)零收益或負收益時,我們無法接受!”這是一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如此表達他當初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初衷。對這些客戶來說,他們所不知道的潛規(guī)則是,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并不是以銀行的信用度為擔保的。 另外一條潛規(guī)則是,預期收益率只是用于宣傳的一個數(shù)字,它并不等于實際收益率。實際上,預期收益率不是銀行對投資者的承諾,也不是一個趨勢性的判斷。它只是銀行根據(jù)產品的一些參數(shù),作出的推算數(shù)值。它所提供的只是一個參考,而不應該作為投資者選與不選的理由。 2008年12月份,銀監(jiān)會頒布了《銀行與信托公司業(yè)務合作指引》,規(guī)定“理財計劃推介中不得使用‘預期收益率’、‘最高收益率’或意思相近的表述”,“要對客戶進行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試,根據(jù)客戶的風險偏好、風險認知能力和承受能力提供相適應的理財服務”。 前不久,李先生把一年前花33萬元買的房子轉手,并提前還清了銀行的貸款。可當他從保險公司拿到“退保費”時,他不禁大吃一驚:原來房貸險繳納的保費是3936元,保期20年,現(xiàn)在才過了一年,保險公司就扣了1080元,只退回2856元,而保險公司給他的計算公式是[3936-327986×0.1%×(2×12+10)/12]×95%。 “保險公司說是按照他們內部統(tǒng)一的計算方式算出來的,不會有問題。我至今沒能看懂!”李先生說這話時滿臉疑惑和無奈。 參保容易退保難,無論如何你都無法做到全額而退了。與之相仿的還有銀行卡,辦卡容易銷卡難,你用的時候大都能滿足免年費的優(yōu)惠條件,可當你要注銷的時候,那就得先把年費繳清。 做生意的陳先生有一張銀行理財貴賓賬戶卡和國際信用卡,都是他幾年前去銀行存款時,工作人員極力推薦他辦理的,當時說好都是免費的,而且注銷自由。去年,陳先生理財貴賓賬戶里的存款到期,他將款取出,沒銷卡。最近,陳先生才聽說,銀行要對貴賓賬戶卡日均存款金額不足20萬元的客戶收取每張卡300元的年費。陳先生決定,去銀行將理財貴賓賬戶卡和那張國際信用卡注銷掉。但是,他到銀行一問,要想銷卡,得先補交理財貴賓賬戶300元年費,而國際信用卡在欠款還清的一個半月后,方可最終銷戶。 銀行解釋說,國際信用卡因涉及國內、國際兩個賬戶的消費記錄,銷戶時,銀行在凍結其消費功能后,暫時只能查到國內賬戶的消費記錄,而國際賬戶的賬單,要由國外受理行反饋,時間上存在約一個半月滯后期,因此,國際信用卡銷戶無法立即完成。 陳先生很郁悶,銀行改變游戲規(guī)則,怎么也不告知一下就讓持卡人埋單了呢。所以,投資者應當在購買金融產品或辦理金融服務之前,把退出的方式一并了解清楚,不要到時候“牽手容易分手難”。十、看走眼只能自認倒霉 投資理財講求的是,投資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風險自擔。
投資領域通常是沒有追索權,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如果你投資的是一個經過包裝,實際上根本無法盈利的項目,或者說在決策時被人所誤導,那應當是有權要求恢復原狀,甚至是得到賠償?shù)?,比如億霖木業(yè)傳銷、很多子虛烏有的待上市的原始股等。當然,法律支持是一回事,能不能拿回本金及賠償金則是另一回事。 但也有些領域的投資跟上述情況不同,你如果看走了眼,買到假貨,只能自認倒霉,比如收藏領域,而這正是所謂的行業(yè)潛規(guī)則。 在收藏品市場上,人們通常都遵循這樣一些不成文的原則,比如:(1)不打假。盡管這并不是一個健康的市場應該有的規(guī)則,但在目前市場上幾乎是從不打假的。(2)不標價。幾乎所有的賣品都不標價,這既防止了同行之間的競爭,更便于攤主根據(jù)客人的不同而改變賣品的價格。這聽上去對淘寶人很不公平,但市場從來都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3)不退貨。只要錢貨兩清,就是買家覺得受了再大的委屈也斷然不能退貨。有時候,甚至只要價格敲定,買家也必須硬著頭皮買下。 “買到贗品只能認栽”之所以成為大家都遵守的潛規(guī)則,主要因為: 首先,打眼與撿漏是相輔相成的,都沒有追索權才能享受淘寶的樂趣。“誰都知道古玩市場真假莫辨。‘下了水’的人,哪個沒有高價買贗品的經歷?而賠錢之后仍能堅持,也多是因為嘗過撿漏的甜頭。”一位業(yè)內專家說。 “自從有了古玩這一行,就每天都上演著有關真真假假的故事。”已有十多年開店經歷的古玩店老板周先生說,真假并存,是古玩市場最突出的特點,也是這一行的魅力所在。也許正因為如此,贗品泛濫卻從不打假,才成為收藏圈的潛規(guī)則。 其次,看走眼的人顧及到自己的名聲,只能自認倒霉,并且還要極力掩飾自己買贗品的經歷,生怕圈里人知道。 再次,文物鑒定不容易。文物古玩鑒定肯定是有標準的,但這種標準不具有剛性,不易量化。文物古玩多屬于藝術品,很難有統(tǒng)一標準,用政策法規(guī)強行規(guī)范也就不現(xiàn)實。 有一位先生看上一件古董,賣家要價100萬元,他請專家鑒定,認定是真品,就買了下來。后來又經多方鑒定,結論都是贗品。他一氣之下將專家告上法庭,官司卻打輸了。法院的理由是,古董鑒定很大程度屬于主觀判斷,結論有差別,專家不應該承擔責任。 那是不是所有買家都必須遵守這一潛規(guī)則,買到贗品就只能自認倒霉呢?也不全是,有的就試圖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比如去年一度沸沸揚揚的吳冠中假畫案。 2005年12月11日,蘇女士在翰海公司舉辦的“2005秋季油畫雕塑拍賣會”上經過多輪競價,以230萬元的價格拍得署名吳冠中的油畫《池塘》,并支付給翰海公司傭金23萬元。但此后蘇女士與一些拍賣行接觸時,該畫被懷疑是假畫,最終,吳冠中先生本人將這幅畫鑒定為偽作。因認為瀚海公司的拍品介紹誤導了自己,導致買下假畫,蘇女士將拍賣方翰海公司和委托方、收藏愛好者蕭富元起訴到法院,要求撤銷合同,兩被告返還拍賣款和傭金共253萬元,以及訴訟費用12萬多元。 2008年12月15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駁回原告蘇女士的全部索賠訴訟請求,理由是,翰海公司針對訴爭拍品真?zhèn)舞Υ盟鞒龅拿庳熉暶饕呀浘邆淞宋覈馁u法所規(guī)定的效力。隨后,蘇女士經過與律師協(xié)商,明確表示上訴。 該案的最終判決目前還沒有出來,但無論結局如何,“看走眼只能自認倒霉”的行業(yè)潛規(guī)則正在受到新的挑戰(zhà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