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園與未名湖 在北京學習期間,多次聽教授談到北大與清華。百聞不如一見,我利用周末,獨自探訪這兩所全國首屈一指的名牌大學。 天邊那淡淡的懶懶的煙云,讓繁華的京城變得有了點閑散。聽說這兩所學校都在圓明園附近。下車一打聽,果然是向左是清華,向右是北大。順著熱心人的手指,已經(jīng)可以看見清華的西門,便先到了清華。一進門就遇上個托,花四十塊錢,坐上破夏利,開始了名校之旅。東北人小李司機兼導(dǎo)游攝影,一口“黑土”普通話,聽起來有點意思。 車子沿著柏油路向西行駛。“導(dǎo)游”一邊緩緩開車,一邊為我們講解:清華大學的校址原來也是圓明園的一部分,前身是清華學堂,是清政府利用美國政府“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于1911年辦起來的留美預(yù)備學校,辛亥革命后更名為清華大學。占地395公頃(近6000畝),建筑面積118萬平方米,古跡林立,蒼松翠柏,清澈的萬泉河從腹地蜿蜒流過,勾連成一處處湖泊、小溪。入冬,塘內(nèi)雖只剩下殘荷支離,但腦海里不由閃現(xiàn)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水木清華,滋養(yǎng)出清華學子特有的樸素氣質(zhì)。 順著林蔭道,我們來到校園西面。路邊,灰不溜秋,爬滿枯藤,雜草叢生,甚至破爛的西洋、清式老建筑門口懸掛著“全國某某研究所”、“國家某某科學院”等牌子,讓人實在很難把它們和背景聯(lián)系在一起,就像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嫗胸前掛著一塊時尚的施華諾士其水晶,一看就知道,出生名門,氣度不凡。即使最牛的水利工程系,也不過是斑駁的三層小灰樓,棲身在一片類似的建筑中,稍不留意就會忽略而過。校園老區(qū)“有歲數(shù)”的建筑多呈西洋風格,圖書館、科學館、大禮堂、體育館、工字廳等,但與周邊中式的環(huán)境顯得相得益彰,透射著穩(wěn)健,務(wù)實的清華做派。草坪前,“行勝于言”的日晷尖針直指藍天,好像從冥冥宇宙中不斷獲取神奇的力量。新區(qū)新樓建得很氣派,稟承了原有建筑的大氣,又添了幾分霸氣。學生或三三兩兩散布,或騎車慢行,顯得那樣自然,隨性,但眼神又那么從容,淡定,讓人從內(nèi)心為他們自豪,高興。他們都是國內(nèi)的天之驕子,是未來的工程師,設(shè)計專家……! “加錢。去北大!” “北大就是‘一塌糊涂’!” “什么?” “一塔——博雅塔,一湖——未名湖,再有就是北大圖書館。” 又被小李忽悠了一把,不過無傷大雅,也過耳不忘! 北大在戊戌變法中應(yīng)運而生,是從封建時代的太學、國子監(jiān)演變而來,創(chuàng)建于1898年,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在歷史上就曾有“北大老、清華洋”的說法。北大比清華亮麗,溫潤。如果把清華比做睿智務(wù)實的兒郎,北大就像溫婉浪漫的才女。且不說校園清爽,干凈,湖和塔的天作之合是那樣富有哲理,耐人尋味。一動,一靜;一柔,一剛;一個靈秀,一個豪壯,湖光塔影相映成趣。博雅塔本是一座水塔,卻巧妙地修筑成古塔狀,并以捐款人的姓氏命名,“博雅”二字頗讓人玩味,成了北大的精魂。未名湖的名字也充滿傳奇,原本只是燕園內(nèi)一處湖泊,景色優(yōu)美,但還沒有名字。眾才子取了各式各樣的名字,都覺得不合適。最 務(wù)實與浪漫 ,平和與激進,現(xiàn)實與理想。近在咫尺的清華與北大,他們的名字永遠聯(lián)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