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法英 每當聽到高年級老師埋怨學生計算能力差,低年級沒有打好基礎,言外之意就是低年級老師計算教學不扎實、不到位時。作為一名低年級的老師心里真不是滋味,但靜靜地想想,覺得自己重任在肩,學生基礎沒打好,計算能力就無法提高。計算教學又是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的重點(特別是一年級),接下來,我談談自己在平時計算教學中的困惑。 〈一〉加、減法 1、存在問題。 老師們的討論集中在“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20以內的加減法是今后學習“百以內、千以內”加法的基礎,要求學生能夠脫口而出。教學時主要存在以下兩個問題: (1)部分學生計算速度慢。 (2)準確率低。 2、對策。 (1)編制兒歌,在趣味中學技巧。如: 退位減,我會算 十幾減去9,就是幾加1, 十幾減去8,就是幾加2, 十幾減去7,就是幾加3, 十幾減去6,就是幾加4, 十幾減去5,就是幾加5, (2)“說”計算過程。堂上練習的題量先不要貪多,且學生不能只匯報計算結果,而要將計算的過程完整地說出來。只有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將計算過程清晰地表達出來,才能確保他們掌握了計算方法。此時再加大題量和加快速度,逐步提高速度和準確度。 (3)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和優(yōu)化。 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可以有破10法和想加算減法,這是必須進行訓練的技巧。此外,學生可能還有一些特別的想法,只要是正確的、能快速計算的,我們都應該給予鼓勵。 在學生的計算過程的多樣化中,學生還會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如:13-9,他是這樣想的:先用13-3=10,再用10-6=4。其實這是后面所學運用了減法的性質,覺得這種方法也是比較好!為后面學習的簡算埋下伏筆。 (4)視算與聽算相結合。 教材中給出的口算題都是可以看到題目的,如果總是視算,學生有了依賴性,對提高計算速度不利。因此老師們提出還要加強“聽算”,即教師口述題目學生在本子上寫結果,這對于中上水平的學生能有效提高計算速度。 〈二〉乘、除法 本學期二年級學習了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混合運算、有余數(shù)的除法。 1、針對教學實際情況,老師們提出的困惑可歸結為以下幾點: (1)算理不清晰,豎式中出現(xiàn)錯誤 對于兩位數(shù)乘以兩位數(shù)進位的乘法,學生算理掌握了,但是還是有5%的學生在計算時出錯,要么是忘了加進位點,要么是在將兩步結果相加時變成相乘,各位老師有什么好方法可以介紹一下,謝謝! (2)有余數(shù)的除法中商和余數(shù)的單位名稱回答不準確。如“將24顆糖果每5顆放在一個盤子中,能放幾個盤子,還剩幾顆糖果。”正確的做法是24÷5=4(個)……4(顆),有的學生就會寫成24÷5=4(顆)……4(顆)或24÷5=4(個)……4(個) (3)混合運算中的運算順序不正確。 學生能掌握混合運算的的順序知道在有加、減又有乘法時要先算乘再算加、減法。但是在計算時習慣于把第一步先計算的結果寫在最前,這樣對乘加的計算是不影響的,或者第剛好第一步先算的題都會對(如第一、第二題),但減乘的題就會出現(xiàn)錯誤(第三、第四題)。 2、對策: (1)分步理解算理。 比如14×12,先讓學生用豎式計算14×2,再用豎式算14×10,最后把兩次計算的結果加起來,然后提出一個問題:如何把以上的三個算式用一個式子簡單地表示出來?學生討論之后,教師再用課件的形式把它們整合的過程演示出來。這樣之后,學生才真正明白了:“用十位上的數(shù)乘另一個因數(shù),得數(shù)的末位與兩位數(shù)的十位對齊”的原理。 (2)加強估算提高準確性。 估算也可以看作一種有根據(jù)的猜測,而猜測往往是我們探索一個問題的開始。估算并不是在教材中要求我們估算時才用到,即使在需要精確結果的計算中,估算也會起一定的監(jiān)控檢驗作用。用計算來解決一個問題,首先需要我們根據(jù)題目的特點作出判斷,再根據(jù)需要將估算、口算、筆算有機組合,當然,為了確認結果的正確性,最后的驗算是必須的。由此可見,估算、口算、筆算、驗算應該是一個整體,在教學中,我們更應該讓學生通過不斷的計算實踐體驗到各種計算形式的密不可分,并逐漸融入自己的計算習慣中。 (3)通過讀算式強化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在教授混合運算時我認為還需要強調讀法,這不單只可以讓學生明確計算的步驟,還可以為以后的文字題打好基礎。 如:(29+25)÷9 讀作29加25的和除以9,商是多少。 32 + 4 X 5 讀作32加4乘5的積,和是多少。 (4)計算前先在算式中劃橫線,確定運算順序。 孩子們在判斷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時就讓他們在先算的部分畫橫線,這個方法很有利于孩子們掌握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5)通過實際操作和分析數(shù)量關系,突破有余數(shù)除法中的單位名稱錯誤問題。學生把單位寫錯的原因有二。一是對結果中的商和余數(shù)所表示的意義不理解;二是受過去沒有余數(shù)的除法的書寫習慣影響,將商和余數(shù)都用同一個單位去寫。而針對第一種原因,我們可以先讓學生用小圓片或小棒擺一擺,將書上靜態(tài)的題目變?yōu)閯討B(tài)的操作過程。通過擺學具,理解平均分的過程和結果,并用語言敘述出來。而針對第二種原因,我們可設計一些類似的判斷題讓學生判斷。首先請學生說說你是怎么看出單位名稱有錯的,再說說應該怎樣訂正。通過一組專項判斷題強化學生在此問題上的印象,了解有余數(shù)除法單位名稱的書寫特點。 |
|
來自: 昵稱85229 > 《計算教學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