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埃爾加
(Edward Elgar,1857-1934) 英國作曲家,自幼隨父親學鋼琴與小提琴,異常勤奮,主要靠自學掌握了多種樂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見長。1885年承父業(yè)任伍斯特教堂風琴手。他的音樂真實自然,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對英國音樂的發(fā)展很有促進。其妻卡羅琳·艾麗絲·羅伯茨對他幫助極大,其成功之作幾乎全是在婚后創(chuàng)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杰龍修斯之夢》、《b小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e小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合唱曲《黑色騎士》和《奧拉夫國王》等等,他的藝術毫不偏狹,思維極為寬廣,曾受德國浪漫主義的影響,風格莊嚴而淳樸,英國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國的貝多芬。
他一生忠心耿耿地為提高英國的音樂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為爵士并獲功績勛章。此外,還獲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坎脫勃萊及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位,1924年被聘為英王御前音樂教師。
約克·奧芬巴赫 (Jacques Offenbach,1819-1880) 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創(chuàng)始人之一。原籍德國,科隆猶太教堂樂師之子。從小學習大提琴,183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一年后退學,到喜歌劇院任提琴手。1839年初次以戲劇音樂作曲家的身份出現(xiàn)。一生為巴黎各劇院寫過一百零二部舞臺音樂作品,大多數(shù)是輕歌劇,曾雄霸巴黎樂壇;有些還借題發(fā)揮,以巧妙的筆觸對時政與第二帝國“上流社會”的資產(chǎn)階級風尚進行諷刺。他被認為是一位真正懂音樂美,閃耀著音樂精神的罕見的作曲家。其代表作有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美麗的海倫》、《格羅什坦公爵夫人》以及浪漫歌劇《霍夫曼的故事》(遺作)等。
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 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生前僅以管風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創(chuàng)作才得到應有的尊重。他篤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眾多贊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創(chuàng)作素材和音樂構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顯地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guī)范,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
其創(chuàng)作以復調(diào)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nèi)在,富于哲理性和邏輯性,并在德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集十六世紀以來尼德蘭、意大利和法國等國音樂之大成,是巴羅克音樂發(fā)展的頂峰。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fā)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因此,巴赫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煙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難曲》、《b小調(diào)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創(chuàng)意曲集》、《古鋼琴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六首、《樂隊組曲》四首和大量管風琴曲及晚年所著《賦格的藝術》一書。
貝多芬 (Ludwig-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國作曲家,被稱為樂圣。他的創(chuàng)作并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但后來發(fā)展了一種完全屬于他自己的形式,充滿戲劇性的情節(jié)和情感上的活力,最后又自然地達到一種接近現(xiàn)代主義地音樂格調(diào)。他的作品,特別是中期作品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和對現(xiàn)狀的不滿。但在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誠摯和鄉(xiāng)土味的純樸。貝多芬是最富于獨創(chuàng)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家喻戶曉的作品有:9部交響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5首鋼琴協(xié)奏曲,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協(xié)奏曲,〈科里奧蘭〉、〈萊奧諾拉〉等序曲,以及其他合唱曲、舞臺作品、室內(nèi)樂、鋼琴曲歌曲等。
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薄∧氐念A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裳?。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靠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yǎng)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xiàn)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
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xié)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xié)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xiàn)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fā)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里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敢糇约旱牟恍遥詈玫姆椒ň褪锹耦^苦干」。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涂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xiàn)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癡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xié)奏曲」和「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fā)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xié)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杰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nèi)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xiāng)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侖攻占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jīng)濟陷入困境。在戰(zhàn)火彌漫的日子里,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chuàng)作,他的「皇帝」協(xié)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并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shù)婪蚬?、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侖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shù)膽K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chuàng)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傅诎颂柦豁懬故撬糯蠼豁懬凶蠲骼?、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tài)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莊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nèi)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樂圣不擅人間事~
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jiān)護養(yǎng)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yǎng)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傊麩o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 樂圣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jīng)濟十分拮據(jù)。那時他正全力創(chuàng)作兩大作品--「莊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shù)婪虮蝗蚊鼮榇笾鹘痰腔涠Y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
「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jīng)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愿?!傅诰盘柦豁懬沟某晒樗麕砹艘簧畲蟮臉s耀與歡欣。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貝多芬仍在舞臺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jīng)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
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里。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nèi)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後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的余生已經(jīng)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根據(jù)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代表作品:降E大調(diào)第3交響曲〈英雄〉
C大調(diào)第5交響曲〈命運〉 F大調(diào)第6交響曲〈田園〉 A大調(diào)第7交響曲 d小調(diào)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 序曲〈愛格蒙特〉 序曲〈柯利奧蘭〉 降E大調(diào)第5號鋼琴協(xié)奏曲〈皇帝〉 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 C大調(diào)第9弦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號 c小調(diào)第8鋼琴奏鳴曲〈悲愴〉 升c小調(diào)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 F大調(diào)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 F大調(diào)第2號浪漫曲 巴托克,貝拉 (Bartok Bela,1881-1945) 現(xiàn)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生于匈牙利的納吉圣米克洛斯,自幼學習音樂,十歲登臺演奏自作鋼琴曲。1903年畢業(yè)于布達佩斯音樂學院,1907年任該院鋼琴教授。
1905年開始從事匈牙利民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并將研究范圍擴大到東歐各國、北非和土耳其,收集民歌達三萬首以上。并對民歌的結構來源作了科學的分析,寫了三部論著和數(shù)篇文章。這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強烈的影響,形成了以民間特點為主,充滿節(jié)奏活力與豐富想象的獨特風格。
主要作品有歌劇《藍胡子公爵的城堡》,舞劇《奇異的滿大人》,樂隊曲《舞蹈組曲》、《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的音樂》、《樂隊協(xié)奏曲》,三部鋼琴協(xié)奏曲,六部弦樂四重奏以及許多樂曲、鋼琴曲。其生活與創(chuàng)作道路坎坷不平,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由于法西斯迫害,于1940年流亡美國,生活凄苦,精神孤獨,終因白血病客死他鄉(xiāng)。
本杰明·布里頓 (Benjamin Britten,1913-1976) 英國作曲家,自幼從母學習鋼琴,十七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作曲與鋼琴,四年后輟學 ,為劇院和制片廠創(chuàng)作戲劇和電影音樂。1939年旅居美國,從事指揮和鋼琴演奏。
他在創(chuàng)作中尊重本民族的傳統(tǒng),又大膽吸收和運用現(xiàn)代派的風格、技巧。主要作品有:歌劇《彼得.布尼安》、合唱與樂隊《戰(zhàn)爭安魂曲》,變奏-賦格曲《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春天交響曲》、《大提琴交響曲》、《小交響曲》等,還寫有不少協(xié)奏曲、重奏曲、獨奏曲、獨唱曲、兒童歌劇及一部《中國歌集》(歌詞采用我國唐宋詩人的六首詩)等。
約翰內(nèi)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1833-1897) 盡管排行榜上只有三位不朽者,但另外兩三位甚至四位也可以作為強有力的典范。對于瓦格納始終存在著極為強烈的崇拜,而許多年來對勃拉姆斯的感情卻是斷斷續(xù)續(xù)的:今天的半人半神,明天的不朽者,下個月可能是不夠格的藝術家,接著又變成半人半神。老一輩的人會記得,50年前的學生們在音樂欣賞課上學到,在階梯的頂端站立著“3B"--巴赫,貝多芬,勃拉姆斯。從那以后莫扎特青云直上,勃拉姆斯則從公眾的喜好中銷聲匿跡了一陣子,之后又重新升起。有趣而且也許意味深長的是,其他許多名字并沒有被當作最高水準的合格候選人被提及。還有一位是海頓,有人會提到舒伯特。
過去的100年間,音樂評論界對勃拉姆斯的評價有很大的分歧,但今天人們一致同意他是一位超級明星。
他是最后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者,同時也是本質上的古典主義者。面對過去,他崇拜貝多芬和巴赫。他相信常規(guī)的形式與結構,堅決反對瓦格納和李斯特的反叛,以及他們所稱的“未來音樂”。有一位批評家稱他是古典主義火焰的維護者。有兩個詞進經(jīng)常用在他身上:高貴和完整。他的音樂柔和,圓潤,流暢。
勃拉姆斯創(chuàng)作豐富,他寫下的許多樂曲在今天仍像一個世紀前那樣廣受歡迎。他創(chuàng)作了4首著名的交響曲。和舒曼一樣,是德國歌曲作家舒伯特的直接繼承者,作品大約200首。他也是短小抒情的鋼琴曲大師,與舒伯特,肖邦,李斯特,門德爾松,水準相當。但并非他所有的非交響性作品都很短小。他寫了兩首宏偉的鋼琴協(xié)奏曲,一首極優(yōu)秀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一首出色的小提琴與大提琴協(xié)奏曲。他是最偉大的浪漫時期室內(nèi)樂作曲家,歷史上只有極少人超過他--貝多芬是個例外。他的室內(nèi)樂杰作包括一首《a小調(diào)弦樂四重奏》,一首《f小調(diào)鋼琴五重奏》,一首《b小調(diào)豎笛五重奏》,鋼琴三重奏,以及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他的合唱作品《德意志安魂曲》,被公認為當時最偉大的新教音樂。
他沒有寫過歌劇,也從未涉足浪漫時期重要的標題音樂。如果早50年與貝多芬同時出生,他會更舒適一些--實際上,他也許更愿意這樣,因為他在交響曲上成熟較晚,擔心貝多芬的陰影會遮蔽他,直到音樂界接受了他“早期”的作品(創(chuàng)作于近40歲到50歲之間)。有些人相信他是最有資格與貝多芬在交響樂的絕對地位上競爭的人--或者至少,他最好的作品應屬于交響樂的榮譽殿堂。
馬克斯·布魯赫 (Max Bruch,1838-1920) 德國作曲家,自幼受其母(名歌唱家)的教育,顯露出杰出的音樂天賦。十四歲獲萊茵河畔法蘭克福的莫扎特獎學金,受教于希勒、萊耐克等人。1858年回鄉(xiāng)任教,1865年起先后任科隆音樂廳音樂指導、施瓦茨堡桑德斯豪森親王的樂隊長、斯特恩歌唱協(xié)會指揮。1880年任英利物浦愛樂協(xié)會音樂指導。1883年回國任布雷斯勞和柏林兩地的音樂指導和音樂學院作曲主任。曾先后被劍橋大學、柏林大學、布雷斯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1908年獲普赫士功績勛章。他的創(chuàng)作與德國古典傳統(tǒng)一脈相承,并受益于對民歌的廣泛接觸和研究。旋律優(yōu)美動聽,充滿激情,曲式嚴謹自然,音響效果美麗淳樸。寫有交響曲、協(xié)奏曲、歌劇、清唱劇、室內(nèi)樂等各種體裁形式的音樂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兩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g小調(diào)和d小調(diào))、《蘇格蘭幻想曲》、歌劇《羅勒萊》等。
賽謬爾·巴伯 (Samuel Barber,1910-1981) 美國作曲家。生于賓夕法尼亞州的西切斯特,曾在費城寇蒂斯音樂學院學習鋼琴、聲樂作曲,1932年畢業(yè)后赴意大利深造。1944年在美國空軍部隊服役期間曾應約完成交響曲《獻給空軍》。1966年又作歌劇《安東尼與克里奧佩特拉》以慶祝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新歌劇院的開幕。曾兩次獲得普立策創(chuàng)作獎與羅馬獎。1959年獲哈佛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作品富浪漫主義特色。主要作品有歌劇三部,交響曲兩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協(xié)奏曲多部,以及流傳頗廣的弦樂合奏曲《柔板》和不少膾炙人口的獨唱曲等。
亞歷山大·波菲里耶維奇·鮑羅丁 (Alexander Porphyrievitch Borodin,1833-1887) 俄國作曲家,從小就對科學和音樂同時發(fā)生濃厚的興趣。他的專業(yè)是化學,1856年從彼得堡醫(yī)學院畢業(yè)后一直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并在科學上有重要發(fā)明,二十五歲獲醫(yī)學博士學位,后任醫(yī)學院教授。直至1869年(三十六歲)《第一交響曲》公演前,一直是業(yè)余音樂愛好者。之所以能在化學、音樂兩大領域中獲得成功,一方面由于他的努力,另一方面要歸功于他的音樂老師和朋友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等人。
他是“強力五人集團”成員之一,主要作品有:被稱為“勇士”的《第二交響曲》、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和兩部弦樂四重奏,為俄國民族交響樂和室內(nèi)樂的創(chuàng)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此外還有歌劇《伊戈爾王》(自編腳本)。在他去世以后,這部歌劇由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和格拉祖諾夫續(xù)成。
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他的作品主題和他研究的化學公式。一位評論家說:“沒有一個音樂家只寫了那么一點作品而能永垂不朽”。
路易·??硕唷ぐ剡|茲 (Loius-Hector Berlioz,1803-1869) 法國杰出的作曲家。生于法國南部一個小鎮(zhèn)的醫(yī)生家中,自幼酷愛音樂,但家庭卻希望他能成為一名醫(yī)生,最后終以與家庭脫離關系為代價選擇了音樂道路,后來畢業(yè)于巴黎音樂學院。年輕時是個富于小資產(chǎn)階級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作曲家,曾寫過《希臘革命》大合唱。法國七月革命時,走上巴黎街頭高歌《馬賽曲》,后又把該曲改編為大型管弦樂隊與二重合唱的樂曲。同年,《幻想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使他名聲大振。還寫了《羅密歐與朱麗葉》(獨唱、合唱與樂隊),《哈羅德在意大利》(中提琴與樂隊),《羅馬狂歡節(jié)》(樂隊序曲)、《安魂曲》(樂隊與合唱)、《貝文努托·切里尼》(歌?。?、《浮士德的沉淪》(傳奇?。┑群芏嘧髌?。但他的一生在貧困饑寒中度過,老年時又不幸喪妻喪子,終于悲慘地病逝于巴黎。
柏遼茲創(chuàng)作時力求創(chuàng)新,除采用“固定樂思”的手段外,還以新穎、明澈的配器效果和戲劇化的處理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xiàn)力,是著名的浪漫主義大師,所著《配器法》一書已成為音樂技術理論的經(jīng)典文獻之一。柏遼茲的名字同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浪漫派畫家德拉克洛瓦相提并論,堪稱法國浪漫主義三杰。
安東·布魯克納 (Anton Bruckner,1824-1896) 奧地利作曲家及管風琴家,生于安斯斐爾登,十一歲學習風琴和音樂理論,十三歲入教堂唱詩班,二十四歲任教堂管風琴師。作有九部交響曲和大批宗教樂曲,其中第四交響曲(《浪漫主義》)和第七交響曲頗為著名。其交響曲往往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顯著的管風琴音響效果,把對宗教的信仰,體現(xiàn)到極宏偉的音樂形式之中。
他不滿足于一般的和聲配器手段,而是借鑒新浪漫主義的成就(特別是瓦格納的音樂),利用瓦格納改革的純外在特征:激情、處理的細膩和鮮明的配器手段,而不是通過詩、文學或造型藝術的題材起作用。其交響樂風格從貝多芬出發(fā),復調(diào)方面從巴赫出發(fā),同時還把交響樂的傳統(tǒng)技法同古代眾贊歌的因素結合在一起。這些特點使得他與同時代的勃拉姆斯的風格有相似之處,但不如后者的音樂有那么大的影響。近年來,好象已經(jīng)過了時的布魯克納交響樂,又重新在音樂廳響起。嚴肅的作品使聽眾從中得到美的感受,在西歐日益引人注目。
奇普里安·波隆貝斯庫 (Ciprian Porumbescu,1853-1883) 羅馬尼亞作曲家、小提琴家。生于摩爾多瓦,自幼學習小提琴,對民間音樂有較深的研究。1879年曾赴維也納學習音樂,布魯克納斯他的主要導師之一?;貒笕沃袑W音樂教員,1883年在貧病中去世,年僅三十歲。
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羅馬尼亞民間風格和深刻的內(nèi)容。他曾積極參加羅馬尼亞爭取民族獨立的進步文化運動,被是羅馬尼亞人民稱為“杰出的愛國主義音樂家”,是羅馬尼亞現(xiàn)代音樂的奠基人之一,羅馬尼亞新國歌就出自他的手筆。代表作品為歌劇《新月》、小提琴獨奏曲《敘事曲》等。
文森佐·貝利尼 (Vincenzo Bellini,1801-1835) 意大利歌劇作曲家。生于西西里加拉尼亞的音樂世家。曾在那不勒斯圣塞巴斯契諾音樂學院師從辛加萊里學習作曲。作有歌劇《海盜》、《凱普萊特永與蒙泰古》、《夢游女》、《諾爾瑪》、《清教徒》等十一部。其中以《諾爾瑪》最為著名。
他的歌劇富含浪漫主義特色,尤以旋律的清麗婉暢著稱(肖邦、威爾第在旋律寫作上受其影響)。除《諾爾瑪》外,《夢游女》、《清教徒》亦長期受到歌劇觀眾的歡迎。他歌劇中的許多詠嘆調(diào),至今仍被奉為“美聲唱法”的經(jīng)典教材。
喬治·比才 (Georges Bizet,1838-1875) 法國作曲家,生于巴黎,世界上演率最高的歌劇《卡門》的作者。九歲起即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后到羅馬進修三年。1863年寫成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1870年新婚不久參加國民自衛(wèi)軍,后終生在塞納河畔的布基伐爾從事寫作。在他的戲劇配樂《阿萊城姑娘》(都德編劇,后配樂被改編為兩套管弦樂組曲)和《卡門》等九部歌劇作品中,體現(xiàn)了濃厚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社會底層的平民小人物成為作品的主角。在音樂中他把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xiàn)力的描繪生活沖突的交響發(fā)展,以及法國的喜歌劇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熔于一爐,創(chuàng)造了十九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
一、鋼琴天才
比才也是一個音樂神童,他十二歲就開始作曲,然而更為神奇的是他的鋼琴天賦,比才不僅能夠視譜演奏鋼琴曲,甚至能視管弦樂總譜在鋼琴上演奏,而且在演奏中可以很自然地提示出各種管弦樂器的不同音色。這一超人的本領,在當時的鋼琴家中,也是屈指可數(shù)的。有一次,比才曾當著李斯特的面,視奏李斯特的一首難度極大的鋼琴獨奏曲。據(jù)說當時比才視奏的曲譜稿紙有些不甚清楚,但他依然將原曲演繹得無可挑剔。為此,在場的李斯特本人對比才贊不絕口,稱比才為當時歐洲的“最佳三琴手之一”(另外兩位,估計非“鋼琴詩人”肖邦和“鋼琴大王”李斯特自己莫屬)。
二、比才和薩克斯管
比才是在交響樂隊里使用薩克斯管的極少數(shù)作曲家之一。薩克斯管是一種介于銅管和木管之間的樂器,由它的發(fā)明者薩克斯(Saxe)而得名,在管樂隊和流行樂隊中總是一種受人喜愛的樂器。雖然比才通過自己的作品表明,當薩克斯管被正確使用的時候,其音質能夠多么美妙,但是在交響樂隊里,它仍然或多或少地是一個被排斥者。盡管如此,比才在薩克斯管發(fā)展史上仍然功不可沒。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Peter Ilitch Tchailovsdy,1840-1893) 柴可夫斯基在小時候就是個相當古怪的男孩,且他怪異的脾氣隨著年紀日漸增長。他能夠把家鄉(xiāng)圣彼得堡音樂盒上聽來的旋律用鋼琴彈出來,他父母相當驚訝,于是他們送柴可夫斯基去上正式音樂課程。由于他有過人的聽力,自然使他在音樂造詣上日起有功,但也就在此時家庭發(fā)生變化,由于他父親工作上的問題,柴可夫斯基和弟弟必須被送往寄宿學校就讀。對柴可夫斯基而言,這無疑是重大的影響。
一八五四年,他們回到圣彼得堡再度安頓下來后不久,柴可夫斯基的母親又死于霍亂,對柴可夫斯基的打擊更大。柴可夫斯基并未真正找到自己的方向,最后只好在法務省當名職員。由于他性情古怪,大家就把最不愿意做的文書工作丟給他。最后他離開這份正當?shù)墓ぷ鳎谝魳肥澜缰袑ふ覙啡づc滿 足,由于他有蓋世之才,成功並并非遙不可及的事,最后他終于在莫斯科音樂院謀得一職。
一八八八年,他才真正寫出偉大的作品(定之前的十年算是有些黯淡的),不過他在寫《第五號交響曲》、《哈姆雷特》(Hamlet)交響詩及芭蕾舞劇《睡美人》(SleepingBeauty)時可謂信手拈來,靈感涌至。
一八九三年他創(chuàng)作了最滿意的作品《悲憤交響曲》(SymphonyNo.6[Pathetic]。
柴可夫斯基承認在寫作此曲時是感于心、發(fā)于聲,作曲時幾度泫然淚下。當時在圣彼得堡并沒有受到熱烈的喜愛和接受,但我認為這是想當然的,畢竟這首曲子的高超境界只聽一次無法心領神會。同年十一月他雖然知道霍亂正猖獗,他還是從水龍頭倒了一杯水就此生飲。一八九三年十一月六日,也就是四天之后他就撒手西歸了。他早期的交響曲并不非常出色,但其他一些作品如《天鵝湖》、《羅密歐與朱麗葉》、《1812序曲》及《第四號》、《第五號》及《第六號交響曲》則是貫通古今、雅俗共賞的好作品。如果你看到題名為「柴可夫斯基之夜」的音響會,你大概可推想到兩件事。第一,你將在音響會中聽到《1812序曲》、《第一號鋼琴協(xié)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或《天鵝湖》,很可能還 聽到《第四號》、《第五號》、《第六號交響曲》的其中一首,說不定還有一小段《胡桃夾組曲》。第二,音樂廳一定擠滿了人,因為自從柴可夫斯基寫這些曲子后,它們就已在觀眾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一向以美妙的旋律和華麗的和弦及戲劇般多彩的管弦樂著稱,如果你是主流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則這些大概就是正中你下懷的音樂。
1840年:生于俄羅斯沃基斯克。
1848年:舉家遷往圣彼得堡,上寄宿學校就讀。 1863年:放棄主修的法律,全力攻讀音樂。 1865年:《特性舞曲》首演。 1866年:搬到莫斯科。 1874年:創(chuàng)作《第l號鋼琴協(xié)奏曲》 1877年:《天鵝湖》首演;與梅克夫人開始通信;與安東尼娜相識結婚。 1888年:首次前往西歐巡迴指揮演奏。 1890年:《睡美人》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2年:《胡桃夾組曲》首演。 1893年:逝世,葬于圣彼得堡。 交響曲:
G小?#123;第1號,Op.13
C小?#123;第2號「小俄羅斯人」,Op.17 D大?#123;第3號「波蘭」,Op.29 F小?#123;第4號,Op.36 E小?#123;第5號,Op.64 B小?#123;第6號「悲愴」,Op.74 協(xié)奏曲:
降B小?#123;第1號鋼琴協(xié)奏曲,Op.23 D大?#123;小提琴協(xié)奏曲,Op.35 芭蕾舞曲:天鵝湖,Op.20 睡美人,作品66胡桃夾,Op.71 室內(nèi)樂曲: A小?#123;鋼琴三重奏,Op.50 管弦樂曲: 羅密歐與朱麗葉序曲斯拉夫進行曲,Op.31 意大利隨想曲,Op.45 弦樂小夜曲,Op.48 曼佛烈德交響曲,Op.58 哈姆雷特序曲,Op.67a 克羅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 法國作曲家,音樂評論家,出生和逝世都在巴黎,大部分時間也工作在巴黎。1881年首次訪問俄羅斯。他對新的和聲學和印象派音樂結構的發(fā)展作出貢獻。音樂信仰方面開始支持華格納(Wagner),后來轉向反對韋格納的音樂。他的歌劇巴利斯(Pelleas)和馬利山特(Melisande)風格與他的所有前輩不同,而與目梭斯基(Mussorgsky)的自然風格相似。1894年,牧神午后帶給他音樂方面首次成功,之后還創(chuàng)作了很多著名作品,例如“兒童世界”、交響詩“大?!?、李爾王等。
世人總是稱德彪西為印象派作曲家,但是他本人對此說法卻非常憤怒,事實上象徵派的詩人(像是馬拉美、魏倫、梅特林克等)對德彪西的意義遠比印象派的繪畫要來得大。
印象派畫家所要捕捉的是光影感覺,而德彪西就像這些畫家一樣,他嘗試以音樂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緒,而且要用最經(jīng)濟的方式把某個念頭的正確本質凝塑下來。
德彪西可說是一位革命性的音樂家,他創(chuàng)新和聲與旋律,在他的音樂中,色彩、音色與節(jié)奏的重要性絕對不亞于和聲與旋律。雖然他的作品還存在著調(diào)性,但是幾乎已經(jīng)瀕臨潰散的地步。經(jīng)過德彪西創(chuàng)新之后,音樂創(chuàng)作就不再被既定規(guī)則所限制,改革風氣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德彪西的樂曲幾乎都有標題,但并不表示他有意創(chuàng)作標題音樂,他從不說故事的,寧可給聽眾一個印象,他的音樂只是暗示人們某種意象,而不明白的指出。德彪西曾說:「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諾諾企圖制造意義的音樂」。
德彪西早年相當崇拜華格納,但在薩替的影響下這股狂熱很快就消逝,他自稱為「法蘭西作曲家」,意義在表達反華格納立場,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更進一步表明反德意志。他將法國固有的清新可愛、高貴典雅與德意志的冗長繁瑣、厚重笨拙相比較,他認為:法國子民將精致與色彩視為掌上明珠,所以法國音樂家若以堆砌響度為能事就不是法蘭西風格了。
德彪西從小就具有高尚品味,當同伴對那些便宜的糖果垂涎欲滴時候,他卻寧可選擇一小塊精致蛋糕;當然長大后就成為品味超卓人士,買的書籍、印刷品無不美侖美奐,飲食方面非常講究,他是偏好魚子醬美食家;穿著更是盡善盡美、精心搭配,時尚所流行的衣飾都曾出現(xiàn)在他身上,總之德彪西重質不重量。
德彪西是天生叛逆者,從小就有滿腦子疑惑,往往對長輩提出一些令人尷尬問題,而自己卻不以為意。在音樂院學習時也對老師提出諸多挑戰(zhàn),令法朗克、紀羅等音樂家七竅生煙,火冒三丈。
德彪西是個很難相處的人,朋友極少,說得上來的只有薩替與皮耶勒威。他對私生活極端保密,男女關系錯綜復雜、風波不斷;他1887年從羅馬返鄉(xiāng)后就與蓋布瑞爾.杜邦同居十年之久,后來卻另娶羅莎莉.泰克希爾為妻,蓋布瑞爾為此舉槍自盡,所幸并未身亡;和羅莎莉結婚沒多久又另尋新歡,勾搭上有夫之婦艾瑪.巴鐸克。艾瑪?shù)那胺蚴倾y行家,已育有數(shù)名成年子女,在與前夫正式離婚前就為德彪西生下一個女孩(小名秋秋),所以當艾瑪與德彪西在1905年結婚時,大多數(shù)巴黎知識份子都站在羅莎莉這一邊。
德彪西最感興趣的音樂是穆索斯基與爪哇的甘美朗音樂(他發(fā)覺甘美朗音樂也運用對位法);對過去的音樂家一個也看不上眼,而且還批評的很難聽;德彪西相信:音樂因其本性使然,絕不可能被局限于傳統(tǒng)與固定形式窠臼中,音樂是顏色與韻律的組合,他擁有得天獨厚靈敏雙耳,能創(chuàng)造出正確的音樂色彩,這種能力是天生的,無法用后天的訓練培養(yǎng)。
德彪西創(chuàng)作了不少鋼琴曲,但他卻沒有專業(yè)的鋼琴技巧,他犀利的觸感足以彌補一切缺憾。德彪西窮其畢生精力要將鋼琴從電光石火聲音中釋放出來,彈琴時就像直接在琴弦上挑抹,未曾經(jīng)過琴鍵與琴槌干預,大量運用踏板創(chuàng)造出前所未有效果,從他指尖流瀉出來的音韻簡直就是一首首清澄優(yōu)美的詩。
安東尼·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ak, 1841-1904) 德沃夏克對許多神話提出了挑戰(zhàn),每個人都知道古典音樂是一種后天培養(yǎng)的愛好。為養(yǎng)成這一愛好,正常的過程是從流行音樂到赫伯特,再到小音樂家們的輕松作品,最后再回到真正的東西——但首先必須是經(jīng)過精心選擇的,真正的音樂中易于接受的作品。在此之后,聽者這才作好了聆聽大師杰作的準備。
然而上述說法并不全然正確,它確實是一種途徑,但決非唯一的途徑。因為排行榜上的每一位作曲家都有令人愉快的,入門級的杰作。德沃夏克的作品中就有大量這類材料。作家莫登說的好:“吸引人的東西怎么可能是優(yōu)秀的呢?”但德沃夏克是優(yōu)秀的,同時也是引人入勝的,他的音樂直接源自波西米亞,其創(chuàng)造者是一位波西米亞小提琴家,中提琴家,管風琴家和指揮。
聽德沃夏克的一些作品時,你可以做一些游戲,即你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就像你在聽波西米亞音樂,或美國的印第安黑人靈歌音樂時那樣,我們得選定“波西米亞/美國”音樂,事實是在世界不同地方的民間音樂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之處。
排行第12名的德沃夏克是第二位非德國人,柴可夫斯基是第一位。他是入選的3位捷克人之一。他們按年代順序分別是斯美塔那,德沃夏克,亞那切克;排名順序則是德沃夏克,斯美塔那(第45名),亞那切克(第48名)。他是最后的中期浪漫主義作曲家之一,出生年代介于法國的圣桑與比才,俄國的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與穆索爾斯基,以及挪威的格里格之間的四五年中。當時早期浪漫主義的7位大師都正30多歲。在排行版上屬于19世紀而活到20世紀的人中,他受到的評價最高。
德沃夏克的音樂是波西米亞的精華。盡管他很少使用已有的民間主題,但他以他們的方式寫作自己的主題。由于他的天才使人們認為其作品比早期斯美塔那的作品更具普遍性,盡管后者常常被稱為捷克音樂的創(chuàng)立者。
德沃夏克在他62年的歲月中一直十分勤奮的工作,創(chuàng)作出9部歌劇,9受交響曲,序曲和其他管弦樂作品,鋼琴,大提琴和小提琴協(xié)奏曲,歌曲,鋼琴獨奏音樂,室內(nèi)樂,包括14首弦樂,一首敘事歌,一部神劇,一部清唱劇,以及一首圣母導悼歌。
皮埃爾·狄蓋特 (Pierre Degeyter,1848-1932) 法國業(yè)余作曲家,生于比利時,后移居法國里爾,一生主要從事家具制作和 花木加工業(yè)。青年時代即投身于工人運動,并在工人夜校學習文化和音樂。曾領 導過幾個工人業(yè)余合唱團,任指揮,并寫詞作曲。72歲加入法國共產(chǎn)黨。
他的作品以工人運動歌曲為主,具有濃厚的時代背景因素,其中名揚全球的無產(chǎn)階級戰(zhàn) 歌《國際歌》是他的代表作,作于1871年。其他代表作品還有歌曲《前進! 工人 階級》、《巴黎公社》、《起義者》等。
馬努埃爾·德·法雅 (Manuel de Falla, 1876-1946) 西班牙作曲家,生于卡迪斯,從小跟母親學鋼琴,后入馬德里皇家音樂學院學鋼琴與作曲。1905年,他的歌劇《浮生若夢》獲皇家高等藝術院頒發(fā)的最佳抒情劇獎,同年又在國內(nèi)鋼琴演奏比賽中獲奧爾蒂斯-庫索鋼琴家獎。1907年后旅居巴黎,與德彪西、拉威爾等人交往,得益甚大。他最有名的作品是舞劇《愛情——魔力》、《三角帽》和鋼琴與樂隊曲《西班牙花園之夜》。
音樂精練、強健,有機地融合了法國印象派的樂隊技法和西班牙民間音樂的精華,被人們譽為“名副其實的西班牙的‘深沉的歌’(一種最古老、最典型的西班牙民間歌曲)”。
賽薩爾·弗蘭克
(Cesar Franck,1822-1890) 法國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原籍比利時,十二歲畢業(yè)于列日音樂學校。1836年隨家遷居巴黎,后入巴黎音樂院學作曲與鋼琴。1842年以后開始演奏家的生涯,并從事作曲和教學。早期作品很少流傳。1858年任教堂管風琴手,但主要仍從事教學。生活清苦嚴謹,緊張而有規(guī)律。由于教堂的工作和對管風琴演奏的陶醉,他轉向宗教儀式音樂和管風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1872年應聘任巴黎音樂院管風琴班教授,同時仍私人教授作曲。
他支持學生大膽新穎的創(chuàng)造,造就了一個完整的作曲學派,丹第、肖松、杜帕克等都是他的學生。經(jīng)過多年探索,最后五年終于寫出了他最著名的《d小調(diào)交響曲》、《A大調(diào)小提琴奏鳴曲》、《D大調(diào)弦樂四重奏》等,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創(chuàng)作特征:旋律氣質不凡,表現(xiàn)力深刻,和聲新穎,結構堅實協(xié)調(diào)。特別是“循環(huán)形式”的出色運用,可以說是他的獨創(chuàng)。1890年外出上課時被馬車撞倒,從此健康惡化,于同年逝世。
斯蒂芬·福斯特
(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 美國作曲家,以歌曲創(chuàng)作為主,自學而成。生于賓夕法尼亞的匹茲堡。作有《故鄉(xiāng)的親人》、《我的肯塔基故鄉(xiāng)》、《金發(fā)的珍妮姑娘》、《美麗的夢神》、《噢,蘇珊娜》、《老黑奴》等二百首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廣為流傳的著名歌曲。
他的作品結構簡單,節(jié)奏平穩(wěn),音域不寬,材料精練,音調(diào)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歐洲贊美歌的黑人民歌的養(yǎng)料,于真摯純樸中含感傷色彩。這種情緒既是對黑奴命運的同情,又是他孤身異地生活的切身感受。
恩里克·格拉那多斯
(Enrique Granados,1867-1916) 西班牙作曲家、鋼琴家。曾從名師學鋼琴和和聲法。十六歲參加普霍爾所在學校主辦的鋼琴比賽,獲一等獎。1900年在巴塞羅那舉行獨奏會獲得成功。此后主要從事演奏與創(chuàng)作。其作品雖受肖邦、舒曼影響,但具有鮮明的西班牙民族色彩。
代表作有鋼琴曲《西班牙舞曲集》十二首(作品37)、鋼琴組曲《戈雅之畫》七首和以此套曲改編而成的同名歌劇等。他的不少作品被改編為管弦樂曲和吉它獨奏曲,廣為流傳。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 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喜愛、熟悉當?shù)孛窀瑁?830年到意大利求學,回國后于1837年任宮廷唱詩班樂長,1839年辭職,后游歷歐洲。1857年病逝于柏林。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稱為“俄羅斯音樂之父”,他為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廣闊的前景,對俄羅斯民族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羅斯相繼出現(xiàn)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樂大師。
他的兩部歌劇《伊凡·蘇薩寧》和《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不僅是俄羅斯歌劇寶庫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劇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還有管弦樂序曲《馬德里之夜》等。此外,他還作有管弦樂曲、室內(nèi)樂曲、鋼琴曲和歌曲等。“讓我每時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歡樂?!薄窳挚ㄟ@句名言不僅說明了他與俄羅斯民眾的親密關系,而且也可以用來概括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
喬治·格什溫
(George Gershwin,1898-1937) 美國著名作曲家,生于紐約布魯克林,曾廣泛接觸和研究通俗音樂領域的各種體裁風格,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shù)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臺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1924年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寫了《藍色狂想曲》獲得巨大成功,影響了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作曲家在作品中運用爵士的手法。接著,創(chuàng)作了管弦樂曲《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第二狂想曲》、《古巴序曲》,并以描寫黑人生活的歌劇《波姬與貝絲》達到創(chuàng)作的頂點。
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卻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才。他的歌曲總是活潑有趣,溫柔清新;大型樂曲則節(jié)奏明快,和聲優(yōu)美,富于幽默感,既有獨特的個性,又是典型的美國風格,因而具有持久的藝術魅力。1937年夏因腦癌去世,年僅三十九歲。
愛德華·格里格
(Edvard Grieg,1843-1907) 挪威最杰出的作曲家。生于卑爾根,15歲時去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后去哥本哈根從加德為師。1864年結識了作曲家里夏德·諾德拉克后,共同從事研究挪威民間音樂的工作。1867年創(chuàng)辦了挪威音樂學校,根據(jù)挪威詩詞創(chuàng)作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抒情歌曲,整理改編民間歌曲。其妻歌唱家尼娜是他作品最好的解釋者。他能巧妙地將主題用古典結構形式和現(xiàn)實的傳統(tǒng)音調(diào)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它與真正的民間音樂難以分辨。
在創(chuàng)作中,他經(jīng)常突破一些清規(guī)戒律。1868年創(chuàng)作了《a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使他成為當時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后期作品,一般都采用短小抒情形式,十分成功。代表作為交響組曲《皮爾.金特》。柴可夫斯基、西貝柳斯、德彪西等都曾受到他的影響。他在挪威威望很高,逝世后受到國葬。
查理·弗朗索瓦·古諾
(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法國作曲家,生于巴黎,在巴黎音樂學院從師于阿列維。1839年在羅馬悉心研究宗教音樂,并反映在創(chuàng)作中。他是梵蒂岡國歌《教皇進行曲》(1846)的作者。歸國后,曾擔任過合唱團指揮,并創(chuàng)辦“古諾合唱團”。
在歌劇《浮士德》中可以顯示出他合唱寫作的特長?!陡∈康隆纷饔?859年,取材于古典名著,音樂樸實平易,配器豐富巧妙,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德國抒情歌劇的代表。此外,尚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十余部歌劇、三部交響樂及大量宗教歌曲等。他以巴赫的《C大調(diào)前奏曲》為伴奏所作《圣母頌》流傳極廣,是跨年代合作的典范。
克里斯托弗·威利巴爾德·格魯克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 德國作曲家,年輕時從捷克作曲家、管風琴家車爾諾霍爾斯基鉆研音樂。1736年后去過維也納,寓居過意大利,到過倫敦;隨薩馬爾梯尼學過作曲,結識亨德爾,并從亨德爾的清唱劇風格中得到啟發(fā)。1750年重返維也納后任維也納宮廷樂長及歌劇指揮。著手歌劇改革與意大利詩人卡扎比基合作歌劇《奧菲歐與優(yōu)麗狄茜》、《阿爾西斯特》等。
1773年去巴黎,以進一步完成其歌劇改革事業(yè)。他的核心主張是: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nèi)容,音樂必須從屬于戲劇。格魯克的歌劇代表作尚有:《伊菲姬尼在奧利德》、《阿爾米德》等。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
(Aram Ilitch Khatchaturian,1903-1978) 前蘇聯(lián)作曲家。生于亞美尼亞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十九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先在格涅辛音樂??浦袑W學習大提琴,并向格涅辛學作曲,后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其創(chuàng)作具有亞美尼亞民族音樂的特點,另外,還受法國印象主義的影響,他的作品以熱情、樂觀、富于色彩、旋律豐富和高度的技巧性見長。他的鋼琴協(xié)奏曲和小提琴協(xié)奏曲是世界各國經(jīng)常演奏的曲目。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馬刀舞曲》,表現(xiàn)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的《第二交響曲》(又名《排鐘》)、舞劇《加雅涅》、《斯巴達克斯》以及電影《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的配樂等。他還是前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歌的作者。
喬治·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生于德國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后在教堂內(nèi)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于1703年遷居漢堡——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chuàng)作。1706年后,在漢堡威爾及倫敦兩地進行創(chuàng)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1717年定居英國,1726年加入英國籍。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阿爾西那》、《奧蘭多》等四十六部歌劇,除五部外,其余均在倫敦創(chuàng)作。后因反對勢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劇院被迫倒閉。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從事于沒有舞臺表演的清唱劇創(chuàng)作。共寫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英國創(chuàng)作的,對英國的音樂發(fā)生深遠的影響。
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皇家水上音樂》,《皇家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利路亞》流傳最為廣泛。1751年不幸雙目失明,1759年病逝于倫敦。
古斯塔夫·霍爾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1934) 英國作曲家。生于具有瑞典血統(tǒng)的音樂家庭。1893年入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鋼琴、管風琴、作曲和長號。后在歌劇樂隊中任第一長號手、管風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過倫敦圣保羅女子學校音樂科主任,皇家音樂學院作曲教授。研究過梵文并對東方哲學深感興趣。作品富有獨特的個性,偏愛于運用多調(diào)性技法。
其代表作有為供大型管弦樂隊演奏的組曲《行星》(作品32,由七個樂章組成),歌劇《賽維特麗》、《在野豬頭酒家》,舞劇《大笨蛋》、管弦樂《圣保羅組曲》等,其中《行星》組曲最為著名。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里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后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chuàng)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杰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xiàn)代交響樂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jīng)常流露出純樸開朗的鄉(xiāng)間氣息。在四重奏創(chuàng)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diào)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fā)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fā)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xiàn)德國國歌的作者。
阿隆·柯普蘭
(Aaron Copland,1900- ) 美國現(xiàn)代最著名的作曲家,生于紐約,雙親都是俄國猶太移民。1921年到巴黎向著名的教師納狄亞·布朗熱學習,歸國后以具有爵士樂風格的小型樂隊曲《劇場音樂》、《鋼琴協(xié)奏曲》和《舞蹈交響曲》獲獎。三十年代初受到現(xiàn)代音樂潮流的影響,寫一些具有尖銳的不協(xié)和音響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是他創(chuàng)作力旺盛的時期,其間創(chuàng)作的《墨西哥沙龍》吸取了墨西哥的民間音調(diào);《林肯肖像》和《小伙子比利》、《羅得歐》、《阿巴拉契亞的春天》三首著名的芭蕾音樂都基于美國自身的民歌。
他將通俗的語言與成熟的技法結合起來,使自己的音樂發(fā)展得更有獨創(chuàng)性。還積極參與社會音樂活動,組織音樂會宣傳當代新人的新作。任美國作曲家聯(lián)合會的執(zhí)行書記,主持美國現(xiàn)代音樂節(jié),為報刊雜志撰文,并在大學講課。他在美國音樂界的領袖地位是毫無疑義的。
弗里茨·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1875-1962) 美籍奧地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生于維也納,四歲學習小提琴,七歲首次公開演出,同年考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十歲時因成績優(yōu)異得金質獎章。十二歲畢業(yè)后進巴黎音樂學院深造。1887年贏得小提琴演奏大獎,曾脫離音樂生活五年,后在莫斯科舉行音樂會。1901年在倫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倫敦愛樂協(xié)會授于他貝多芬金質獎。1915-1924年移居美國,廣泛演出,聲譽日隆。二十世紀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
《愛之歡樂》、《中國花鼓》等輕快的小提琴曲均為其杰作。還改編過塔蒂尼、舒曼以及德活夏克和維尼亞夫斯基等人的作品,貝多芬等人的協(xié)奏曲寫過“華彩樂段”,寫有一部弦樂四重奏和兩部輕歌劇。他的演奏技巧精美、飽滿有力、充滿激情、極富感染力,并大量使用雙音、滑音,效果清麗激越,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克萊斯勒”風格,具有新鮮動人的力量。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1943) 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曾就學于莫斯科音樂學院。他的創(chuàng)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作有《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之島》、《鐘》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
后從事指揮,介紹了不少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國后,創(chuàng)作上充滿了不協(xié)和與悲劇性,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重要的鋼琴演奏家。
弗朗茲·萊哈爾
(Franz Lehar,1870-1948) 奧地利輕歌劇作曲家。原籍匈牙利,十二歲入布達佩斯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與作曲。畢業(yè)后曾任劇院小提琴師,并在維也納、波拉、布達佩斯等地指揮軍樂隊。1896年寫成歌劇《杜鵑》(后更名為《塔姬雅娜》)。1902年起在維也納任“維也納河濱”輕歌劇院指揮,同年推出其第一部輕歌劇作品。作有輕歌劇三十余部,大多旋律優(yōu)美動聽,管弦樂表現(xiàn)力豐富多彩。
其中以取材于十九世紀法國喜劇《隨員》的《風流寡婦》最為著名。此外,其他輕歌劇如《盧森堡伯爵》、《吉卜賽之戀》、《微笑國》等也深受歡迎。
奧托里諾·雷斯庇基
(Ottorino Respighi,1879-1936) 意大利作曲家,初學小提琴,畢業(yè)于波洛尼亞音樂會堂,后學作曲。先后從師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布魯赫學習作曲?;貒髨?zhí)教于羅馬圣西西莉亞音樂學院,同時從事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以抒情性見長,所作交響詩《羅馬的噴泉》、《羅馬的松樹》和《羅馬的節(jié)日》最為膾炙人口,既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又生動反映了羅馬風情。
作曲技法將傳統(tǒng)因素與現(xiàn)代化傾向熔于一爐,既富有新意,又美妙動聽。另著有管弦樂、室內(nèi)樂與鋼琴曲多首和歌劇多部。
胡瓦奎因·羅德里戈
(Joaquin Rodrigo,1902- ) 西班牙作曲家。早年曾留學巴黎,后僑居德國的弗賴堡,1939年返回馬德里。他是本世紀西班牙民族樂派的典型代表,其作品具有鮮明的西班牙民間風格。
代表作品為流傳很廣的吉它協(xié)奏曲《阿蘭胡埃斯》和吉它獨奏曲《方丹果舞曲》等
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柯薩科夫
(Nikolai Andreivitch Rimsky-Korsakov,1844-1908) 俄國作曲家。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家庭音樂氣氛的熏陶。1856年,進入彼得堡海軍士官學校,并認識了巴拉基列夫,得到他的賞識,在他的指導下進行創(chuàng)作,以后成了“強力五人集團”的主要成員。在鮑羅丁、穆索爾斯基、達爾戈梅斯基死后,他為他們的作品續(xù)完未竟之稿,改稿、校訂或配器,為整理朋友們的作品做了大量的工作。1871年起,他被彼得堡音樂學院聘為教授,在培養(yǎng)學生、著書立說、社會活動等方面都成績卓著。
代表作有十五部歌劇。此外,交響樂作品也很有名,如音畫《薩德科》、組曲《安塔爾》、《天方夜譚》和《西班牙隨想曲》等。
弗朗茲·李斯特 (Franz Liszt,1811-1886)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先后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李斯特將鋼琴的技巧發(fā)展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xiàn)力,在鋼琴上創(chuàng)造了管弦樂的效果,他還首創(chuàng)了背譜演奏法,本人則具有超群的即興演奏才能,他也因此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作曲方面,他主張標題音樂,創(chuàng)造了交響詩體裁,發(fā)展了自由轉調(diào)的手法,為無調(diào)性音樂的誕生揭開了序幕,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風氣相對立的浪漫主義原則。
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瑪捷帕》、《普羅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級練習曲等。,大大開拓了鋼琴音樂的表現(xiàn)力。
莫里斯·拉威爾
(Maurice Ravel,1875-1937) 著名的法國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最杰出代表之一。七歲開始學鋼琴,十四歲入巴黎音樂院。早期印象派音樂熱衷于明暗對比、光明與陰影中神秘的游戲,而自我陶醉在冗長的印象中;而拉威爾作為印象派音樂家則大大發(fā)展了印象派音樂的表現(xiàn)力,他喜愛噴射出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的人造煙火,喜愛富于詩意的洪亮的聲響。他既是樂曲形式的大師,又賦予音樂豐富的色彩,另外他嚴守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戒律,而以獨創(chuàng)的手法運用這些傳統(tǒng)戒律來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和作品形式。對于音樂的描述性,他主張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關注事物的本質和濃郁的色彩,并認為真正的詩不能是長篇大論,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
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劇《達芙妮與克羅埃》,芭蕾舞劇《鵝媽媽》,小提琴曲《茨岡》和管弦樂曲《波萊羅舞曲》。另外,他將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獨奏曲《圖畫展覽會》改編為同名管弦樂組曲,使得此曲廣為流傳。
吉奧阿基諾·羅西尼
(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 著名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自幼便是音樂天才,十四歲起習作歌劇。羅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劇和正歌劇的體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賽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和《威廉·退爾》中,他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采用現(xiàn)實主義的筆觸,借助民族音樂的因素,賦予作品以生氣,歌劇的音樂形象鮮明,樂曲中洋溢著生活的歡樂,豐富的智慧,辛辣的諷刺,流露出真實和歡快的情緒。
他的創(chuàng)作繼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tǒng),音樂充滿了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雖然在當時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傳世精品只有《賽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威廉·退爾》和《賊鵲》序曲等少數(shù)幾部。他是真正的音樂天才,樂思豐富,作曲神速,其《賽維利亞的理發(fā)師》全劇是在十三天內(nèi)完成,被傳為佳話。
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1860-1911) 奧地利籍猶太人。學于維也納音樂學院,1885年任維也納歌劇院指揮。1888年任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音樂總監(jiān)。1897-1907年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1907年任紐約大都會劇院首席指揮,兼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他是維也納浪漫派末期作曲家,深受貝多芬、瓦格納、布魯克納的影響。其創(chuàng)作源泉常來自傳統(tǒng)的藝術遺產(chǎn)與奧地利民歌。交響曲作品中有幾部本有標題,后棄去不用,認為音樂藝術的真正價值不必借助于文學美術等外力,而在于音樂的本身。所作九部交響曲以及一些聲樂作品在近代音樂文獻中居重要地位。
巨人交響曲(Giant symphony,英;Riesen Symphinie,德) 馬勒《第五交響曲》的別名。1902年寫成,1910年改定。升c小調(diào)。此曲于1904年在科隆初演后,評論家即贈此別名。全曲篇幅巨大,樂隊編制超過常規(guī)。以葬禮進行曲入題,分三部分,共五樂章。數(shù)年后,所作 《第八交響曲》問世,規(guī)模遠遠超過本曲,有《千人交響曲》之稱。對比之下,本曲也就不見得象個“巨人”了。
孩子們的死亡之歌 (Kindertotenlieder,德;Children's death songs,英;Songs on the death of children ,英)聲樂套曲。女低音與樂隊(或鋼琴)。馬勒作于1902年。德國詩人呂克特(1788-1866)殤子,作詩哀悼。馬勒據(jù)以譜成歌曲。曲調(diào)哀切柔美,令人斷腸。1906年,作者因女兒夭折,悲不自勝,常自喟嘆:“愛女之死,實此曲預悼之故!”。
包括五首歌曲:
1、太陽再升東方; 2、現(xiàn)在我看清火焰為什么這樣淡; 3、當你親愛的母親進門來時; 4、我總以為他們出遠門去了; 5、在風飄搖之日,我不應送孩子出門去。 大地之歌(Lied von der Erde,德;Song of the earth,英)交響曲。馬勒作于1908年。三年后(作者已逝世)初演于慕尼黑。用女中音、男高音與樂隊演奏。作者稱之為“交響曲”,但未列入交響曲編號。因此曲如果列入交響曲編號,應排為“第九”。而作者認為“第九”作為交響曲編號是不祥的。貝多芬、舒伯特、德伏夏克就都是寫了《第九交響曲》以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曲采用李白《悲歌行》、《采蓮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宿業(yè)師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維《送別》等七首唐詩(由貝特格譯成德文)為歌詞。分六樂章(第六章包含兩首唐詩)。此曲系作者的絕筆,也是其主要作品之一。
復活交響曲(Resurrection symphony,英;Auferstehung,德)馬勒《第二響曲》的別名。作于1890-1894年。c小調(diào)。共五樂章。第四樂章采用其歌 曲集《青年的魔角》中的一首歌曲《原始之光》;第五樂章以女高音、合唱與樂隊譜寫了德國詩人克洛普施托克(1927-1803)的詩篇《復活》。作者與德國音樂家彪羅(Bulow,1830-1894)相友善,曾將此曲草稿交彪羅過目,受到熱情鼓勵。作者寫末樂章時,苦于不得要領。1894年彪羅逝世,作者在葬禮上聽到《復活頌》的合唱音調(diào),驀然領悟,順利寫成末樂章,故名全曲為《復活》。
夜曲(Song of the night,英;Night music,英;Nachtmusik,德;Nocturne,法) 一名《浪漫交響曲》(Romantic)。馬勒《第七交響曲》的別名。作于1904年至1905年夏季。1908年初演于布拉格,作者親自任指揮。共五樂章。第二、第四樂章開端都標有“夜曲”字樣,即以此名全曲。這兩個樂章的確具有浪漫性的夜曲韻味,常作為獨立的曲目演奏。
旅伴之歌(Song of a wayfarer,英;Lieder eines fahrender Gasellen,德)歌曲四首。女低音與樂隊。馬勒作于1883年。自撰歌詞。作者青年時代在卡塞爾曾與里希特小姐戀愛。此曲是對這段戀愛生活的回顧。其中部分音樂后被用為其《第一交響曲》的素材。
千人交響曲(Symphony of a thousand,英)馬勒《第八交響曲》的別名。1906年完稿。此曲初演時,音樂會經(jīng)理以合唱隊員為數(shù)龐大,于是在演出廣告上題此別名,以資號召。
全曲分兩部分:
1、主啊,予萬物以生息--一首第九世紀的贊歌,雙重合唱隊與樂隊; 2、浮士德的最后一幕--交響詩,合唱、八名獨唱與樂隊。 泰坦(The Titan,英) 馬勒《第一交響曲》的別名,1888年寫成。D大調(diào)。泰坦是希臘神話中的巨神族,天神烏拉紐斯和地神蓋婭所生之六男六女。德國浪漫派作家里希特(1763-1825)寫有一部六大卷的小說《泰坦》。作者為了使人易于理解其作品,以這部小說的內(nèi)容來解釋本曲,而不是以泰坦作為樂曲的創(chuàng)作依據(jù)。
悲劇交響曲(Tragic symphony,英) 馬勒《第六交響曲》的別名。作于1904年。a小調(diào)。充滿悲傷與陰郁。一位友人聽過此曲后問作者:“象你這樣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為何寫出如此辛酸陰沉的樂曲?”作者答道:“我一生忍受下來的不如意遭遇,都集中在這部作品中了?!?
青年的魔角(The youth's magic horn,英;Des Knaben Wrnderhorn,德) 歌曲集。馬勒作?!肚嗄甑哪Ы恰肥堑聡骷也紓愃Z(1778-1842)編輯的德國民歌集。馬勒選其部分譜成歌曲,有鋼琴伴奏及樂隊伴奏兩種,各十二首,其中三首用于所作交響曲(第二、三、四)中。
樂隊譜曲名如下:
?。?、哨兵夜歌; ?。?、徒勞; 3、悲傷中的安慰; ?。?、誰想出這首小歌; ?。?、現(xiàn)實生活; 6、陰沉的鼓手; 7、安東尼對魚布道; ?。浮⑷R茵河傳說; ?。埂⒊菢侵械淖凡吨?; 10、美麗的號角吹響的地方; ?。保?、敏悟頌; 12、少年鼓手。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里。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xiàn)出杰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chuàng)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即繼承和發(fā)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后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xiàn)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梢赃@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仆,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于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來到了維也納發(fā)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并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象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fā)生什么,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笨蓱z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chuàng)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于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并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qū)區(qū)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jīng)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diào)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diào)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diào)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xié)奏曲 《D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五號》 《C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第21號 》 《A大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皮埃特羅·瑪斯卡尼
(Pietro Mascagni,1863-1945) 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先后就學于凱魯比尼音樂學院和米蘭音樂學院。1895年至1902年在貝沙洛任羅西尼音樂學院院長。1902年后,游歷美洲,指揮自己的歌劇作品。1929年當選為意大利音樂會會員。作有十四部歌劇和一部輕歌劇。
代表作品為以鬧劇中常用的農(nóng)村生活題材寫成的第一部歌劇《鄉(xiāng)村騎士》,為真實主義的歌劇奠定了基礎,是真實主義歌劇的典型和代表作。
儒勒·馬斯奈
(Jules Massenet,1842-1912) 法國作曲家。生在蒙托,自幼從母學鋼琴。十一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從羅蘭學琴。二十一歲獲羅馬大獎,回到巴黎后于1867年在喜歌劇院首次上演新作《大伯母》。1878年任母校作曲教授。1890至1920年間的法國作曲家均受到他的影響。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后創(chuàng)作進入旺期。
音樂具有個性,甜美傷感,帶有較濃的娛樂性特點。代表作品為歌劇《泰伊思》,其幕間曲《沉思》流傳極廣
穆捷斯特·彼得洛維奇·穆索爾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 俄國作曲家,“強力五人集團”成員。童年時就表現(xiàn)出非凡的音樂天賦。十三歲進彼得堡禁衛(wèi)軍士官學校,畢業(yè)后在普列奧勃拉任斯基軍團充御前禁衛(wèi)軍。兩年后脫離軍界。早期的作品不夠成功,后從師于巴拉基列夫。他的作品不僅是莊嚴的悲劇,而且具有熱情奔放的特點,以及辛辣的諷刺和幽默感。
他的代表作有歌劇《鮑里斯·戈杜諾夫》、《霍宛斯基黨人的叛亂》、《索羅慶采市集》(此作由居伊續(xù)成)以及管弦樂《荒山之夜》、鋼琴組曲《圖畫展覽會》,歌曲《跳蚤之歌》、《可愛的薩維什娜》、《葉遼木什卡的搖籃曲》等。
雅克勃·路德維希·費里爾·門德爾松-巴托爾迪
(Jakob Ludwig Felir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 和莫扎特一樣,菲利克斯·門德爾松也是一位傳奇般的音樂神童和英年早逝的音樂家。所不同的是,門德爾松的一生相比較莫扎特而言,是非常幸運的。門德爾松出生于德國漢堡一個富裕的銀行家家庭,兩歲時全家遷往柏林。他的祖父摩西是著名的啟蒙主義哲學家,母親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據(jù)說她能夠閱讀希臘文原版的《荷馬史詩》,這在當時對一個女性來講,是非常不容易的。門德爾松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從4歲起,他跟隨藝術氣質濃郁的母親學習鋼琴,很快他異乎尋常的天分便使他的母親無法勝任這份工作,于是他師從當時出名的鋼琴家貝爾格學習,然后又受到了當時諸多音樂家的指點,于9歲開始公開演奏,16歲創(chuàng)作了《弦樂八重奏》,17歲創(chuàng)作《仲夏夜之夢序曲》。19歲時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曲》,有力地推動了巴赫音樂的復興。
然而,少年得志的門德爾松并沒有因為過多的榮譽而陶醉,從20歲開始他就在歐洲各國巡回演出,在這過程中他結識了柏遼茲,蕭邦,李斯特等當時杰出的音樂家,并被歌德所賞識。同時門德爾松還對巴赫、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悉數(shù)加以研究,以此來豐富自己的音樂理念。值得一提的還有門德爾松和他姐姐范妮的深厚感情,范妮本身也是一位有成就的鋼琴家,門德爾松每次出國期間總要給姐姐范妮寫信,字里行間充滿了姐弟情誼,這些信流傳至今,也成為了研究門德爾松創(chuàng)作思維的重要依據(jù)。門德爾松的最后一部作品《F小調(diào)弦樂四重奏》(op.80)就是為了悼念去世的姐姐范妮而創(chuàng)作的。 有人評論門德爾松是一位古典的浪漫主義音樂家,的確門德爾松作為早期的浪漫主義人物代表,他的音樂歡快,浪漫,寧靜,幽雅,極少沖突和對抗。他是同時代獲得聲譽最高的音樂家,26歲時在當時歐洲音樂中心萊比錫出任萊比錫布店大廈樂隊指揮一職,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并于1843年創(chuàng)立了萊比錫音樂學院,這是德國歷史上的第一所音樂學院。
門德爾松是一個不知疲倦的音樂家,多年來的辛勞使他在1846年不得不辭去教職,并停止了鋼琴演出活動。然而,翌年5月姐姐范妮的突然中風去世,給他以沉重的打擊。本來就很虛弱的身體狀況馬上開始惡化,脆弱的精神也因為失去親人的痛苦和病痛而一下子被摧垮了,1847年11月4日,年僅38歲的門德爾松與世長辭。門德爾松的才華是無與倫比的,他原本可以憑借優(yōu)越的家境,在富人和貴族中間展現(xiàn)才華,但他卻不受世俗的干擾,創(chuàng)辦了萊比錫音樂學院以及一批音樂中心,他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他那美侖美奐的近百部作品,還有他那對音樂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時至今日我們?nèi)陨钋械膽涯钪@位音樂神童——門德爾松。
尼科羅·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1782-1840)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為音樂史上最負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稱為小提琴魔術師。他最輝煌的成就在于演奏自己的作品,他身材瘦長,拉琴時情緒激越,如癡如醉。技巧之精湛有24首小提琴獨奏曲為證。
出生于義大利北部熱內(nèi)亞,父親安東尼歐·帕格尼尼,母親狄蕾莎。波姬亞蒂,皆未受過正式音樂教育,夫婦倆在酒店唱歌賺取賞金,帕格尼尼大概繼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體似乎天生就是為了拉琴的,肩膀;手肘;手腕關節(jié)異常柔軟,寬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墊及腮托,小腦特別發(fā)達聽覺格外敏感,即使是用調(diào)音不準的琴依然可以拉出準確的音.還有他可以將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來拉,當然不是藉由調(diào)音,而是從指法的改變,學過樂器的人都知道一首曲子調(diào)半音以后,會使得升降記號大變,即使看譜已很困難何況是即時的演奏。
帕格尼尼的手是不可思議的大,一般提琴家必須在高把位才能用1、3指在兩條弦上拉出八度音,但據(jù)說帕格尼尼可以用四根手指在四條弦拉出四個八度,這相當于在手掌彎曲狀態(tài)下,食指和小指指尖要相距至少20公分以上,各位把手拉開看看吧!試試能張開到幾公分呢?
帕格尼尼在提琴界有如神一般的地位,技巧如魔鬼般,其小提琴樂譜看起來有點像鋼琴譜,許多技巧簡直不可思議,雙泛音;雙顫音;左手撥弦;連續(xù)跳弓等超高難度技巧,這或許跟他長相有很大關系.小提琴家都希望能親眼目睹他的現(xiàn)場演奏,不過看過他表演的人現(xiàn)在至少200歲了,我們也只能從他留下的曲目感受他的技巧。
帕格尼尼六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里包含各種艱難技巧,令人嘆為觀止,其中第一號第三樂章"鐘"更被李斯特拿來改編為鋼琴曲演奏.第三樂章以輕快"飛躍斷奏"開始,是大家最喜愛部分!接下來技巧"近馬奏法"對樂壇貢獻更是功不可沒,所謂"近馬奏法"顧名思義就是拉琴時弓靠近黑色琴馬部份甚至超過,一般弓要維持在琴橋和琴馬間,靠近琴橋則聲音變硬變尖,靠近琴馬則變軟變模糊,由此創(chuàng)造出特殊音效.其他帕格尼尼創(chuàng)造技巧以左手撥奏及連續(xù)跳弓最常被運用。
第一號協(xié)奏曲是D大調(diào),但神奇之處在于當年帕格尼尼演奏時是把四條弦調(diào)低半音,因此是看D大調(diào)譜按降E調(diào)指法,當今演奏家可能沒這能力.他的技巧才會被稱為是魔鬼所賜,好一個小提琴魔神!帕格尼尼的演奏相當商業(yè)化,他的技巧為他賺進無數(shù)錢財,音樂演奏會票價極高,但卻場場爆滿,聽眾無法抗拒他的魅力.此傳奇人物生活相當糜爛,隨著巡回各地演奏也到處談戀愛,即使婚后依然如此,他自20歲以來就一直受到病魔纏身,可能是因為幼年時生活環(huán)境較差,年長后生活不正常所致,喉病和肺病一直伴隨著他,病痛使他的個性古怪,死后留下東西并不多且大部分失傳.從古至今多位作曲家曾根據(jù)他第二十四首綺想曲發(fā)展主題變奏曲,較知名的包括布拉姆斯,舒曼,拉赫曼尼諾夫等。
代表作品: D大調(diào)第1小提琴協(xié)奏曲
吉亞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 1896年2月,在參加了由托斯卡尼尼指揮的首場演出后,一位意大利評論家寫道:”<波西米亞人>就象它在聽眾心里沒有留下什么印象一樣,在我們的抒情戲劇史上也不會留下多少痕跡.”
報有這種情緒的意大利評論家并非只有他一人,即使在今天,有很多音樂權威對普契尼的印象也不深.他寫一些使人落淚的作品.他過于傷感,過于甜蜜.他的曲調(diào)太明顯了.他作品中最后的幾幕軟弱無力.在他們看來,他甜的發(fā)膩.
但大眾并不這么想.<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或<托斯卡>并非如此.這是普契尼的3大杰作,加上他最初非常成功的<曼儂.雷斯科>和他最后一部作品,并沒有竣工的<圖蘭多>,也屬于某種"特別"的一類.要證明這點只需把過去100年全世界的票房全都列出來,不過,更強有力的證據(jù)是普契尼是所有歌劇作曲家中最受歡迎的.
他基本上是個歌劇作曲家和戲劇家,兩者結合起來使他生來就像為歌劇院而非為交響音樂廳創(chuàng)作的.人們經(jīng)常在音樂廳里聽到瓦格納的作品,還有羅西尼的序曲和威爾第出色的<安魂曲>,但不是普契尼的作品.普契尼擅長戲劇,快樂的歌曲和優(yōu)美的通俗?。凰采瞄L熱情明晰的旋律,和聲與配器法.
與羅西尼,唐尼采第不同,普契尼并未隨隨便便的匆忙寫出歌劇,不象他們那樣只想創(chuàng)作出可愛的,能唱的音樂,就將手邊的劇本拿來用。相反地,他對劇本很看重,工作的很慢.他的5部最龐大的歌劇中有4部都大約相隔4年才推出:<曼儂.雷斯科>在1893年首演,<波西米亞人>在1896年,<托斯卡>在1900年,<蝴蝶夫人>在1904年.6年后上演了<西部女郎>,8年后是成功的<三聯(lián)獨幕歌?。?,最后是,圖蘭多>。
普契尼1858年12月23日出生于意大利盧卡,他的父親是個唱詩班指揮和管風琴手,祖父和曾祖父都是音樂家,他們之中沒有任何人離開過盧卡.17歲時,他曾步行13英里到比薩聽威爾第的<阿伊達>.人們說作為歌劇作曲家的普契尼就是那時誕生的.1880年他的叔公送他進米蘭音樂院.他的第一部歌劇是<群妖圍舞>,1884年在米蘭演出,為斯卡拉歌劇院所接受,斯卡拉歌劇院接著委托他寫第二部歌劇Edgar,該劇卻失敗了.在一端時間他靠吃洋蔥和豆子維生.
但是,3年后他寫了<曼儂.雷斯科>,報紙報道說:"<曼儂>是天才之作,他意識到自己的力量,是他藝術的主宰,是藝術的創(chuàng)造者和完善者.<曼儂>可以列入經(jīng)典歌劇之列,普契尼的天才是真正意大利的.他的歌是我們異教的歌,藝術音樂主題的歌.他愛撫我們并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普契尼經(jīng)常會說出些生動有趣的話.他寫給朋友的信中說:"萬能的上帝用小指頭碰了我一下說,為劇院寫音樂吧――記住,只給劇院,因此我遵從他那最高的命令."不管上帝是否真用小指頭碰過他,他是個愛賭的人,把自己描寫成"一個拼命獵取野禽,歌劇腳本和漂亮女人的人."普契尼有次慎重其事的說:"想想吧!如果我沒有接觸音樂,我在世界上就會一事無成."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 前蘇聯(lián)作曲家、鋼琴家。自幼學習音樂,1904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在畢業(yè)演奏會上獨奏自己創(chuàng)作的《降D大調(diào)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并獲安東·魯賓斯坦獎。最初以鋼琴家身份活躍在國內(nèi)外樂壇。他早期作品的音樂語言清新而有朝氣,繼承了古典傳統(tǒng)而又有大膽革新的精神,某些作品則受現(xiàn)代主義影響;晚期作品風格簡樸而抒情,尤以《第七交響曲》最為典型。
主要作品還有童話歌劇《三個桔子的愛情》,交響童話《彼得與狼》,聲樂-交響組曲《冬日的篝火》,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清唱劇《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保衛(wèi)和平》,歌劇《戰(zhàn)爭與和平》,以及不少鋼琴、小提琴的器樂作品。是當代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時即學習小提琴,十歲登臺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樂學院深造,畢業(yè)后在歐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歡迎。其演奏技藝精湛,音色甜美純凈,因而它被后人稱為“帕格尼尼再世”。與他同一時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魯赫、圣-桑、維尼亞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創(chuàng)作小提琴作品題獻給他。
一生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獨奏曲和協(xié)奏曲,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xiàn)力。代表作品為小提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卡門主題幻想曲》、《阿拉貢霍塔》等。
理查·斯特勞斯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德國作曲家、指揮家。1864年6月11日生于慕尼黑一個樂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4歲時開始彈鋼琴,不滿10歲時就寫出了《節(jié)日進行曲》、《木管小夜曲》。1882年,進慕尼黑大學學習。1885年,中斷了慕尼黑大學的學習,去邁寧根樂隊擔任著名音樂指揮馮·彪羅的副指揮,不久接任正指揮。在邁寧根受音樂哲學家里特的影響,開始研究李斯特、瓦格納的音樂,寫出一系列交響詩和描繪性交響曲,獲得成功。1900年后他在歌劇方面獲得成功。
他一生中就任過許多世界一流交響樂團和歌劇院的指揮,如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歌劇院等等。斯特勞斯的創(chuàng)作重點在交響樂曲和歌劇方面,他創(chuàng)作了以《麥克白》、《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英雄的生涯》為代表的一系列標題交響詩以及《家庭交響曲》等,這些作品對晚期浪漫派交響曲是極大的豐富。歌劇方面《莎士美》、《厄勒克特拉》、三幕喜歌劇《玫瑰騎士》是現(xiàn)在經(jīng)常上演的曲目。此外藝術歌曲《黃昏之夢》也深受世人喜愛。斯特勞斯的音樂以其華麗的色彩,新穎的配器技巧和生動的音樂形象而著稱。他的創(chuàng)作豐富了浪漫派的音樂詞匯,提高了管弦樂的表現(xiàn)手法,因而在晚期浪漫派音樂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斯克里亞賓
(Alexander Nikolaievitch Skriabin,1871-1915) 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是一個交響樂作曲家和鋼琴音樂的大師。早期作品以新的方式繼承了俄羅斯古典傳統(tǒng)。他的作品充滿了尖銳的戲劇性和英雄氣概及樂觀向上的剛毅精神,旋律寬廣,情感激昂,結構宏偉而精致,愛用龐大的管弦樂編制,音響既渾厚而又細膩,力度對比強烈。其早期鋼琴作品,廣泛地運用了鋼琴的技巧和表現(xiàn)力,音樂形象鮮明,充滿熱情,緊張的節(jié)奏與尖硬的和聲時常出現(xiàn),他大量運用復雜和弦,強調(diào)和聲的緊張度和不協(xié)和,表現(xiàn)作家內(nèi)心感受到的尖銳的、不可緩解的沖突。
其作品對二十世紀的歐洲音樂有過重大的影響,成為俄羅斯典范音樂作品的一部分。代表作有三部交響曲,管弦樂曲《狂喜之詩》等。
約翰·菲力浦·蘇薩
(John Philip Sousa,1854-1932) 美國作曲家、軍樂指揮家。十歲起學習小提琴與和聲學,十六歲即指揮樂隊在劇場和影院中演出,曾提任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軍樂隊領隊、美國海軍樂隊總指揮,四次率領自己所組織的樂隊,赴歐洲旅行演出。一生作有大量軍樂曲和輕歌劇、歌曲等,對美國銅管樂的發(fā)展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被譽為“進行曲之王”。
他的軍樂曲中,最著名的有:《星條旗永不落》、《棉花王》、《華盛頓郵報》、《越過海洋的握手》等。
卡米爾·圣-桑
(Camille Saint-Saens, 1835-1921) 圣桑的音樂聽起來就像是古典音樂。它“正確”,但決不沉悶。圣桑是位知識分子,像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從小就是神童,3歲能作曲,7歲就對音樂進行分析,鋼琴奇才,首席管風琴手,寫了些關于繪畫,哲學,文學和戲劇的書。受人尊敬的指揮,令人咋舌的多產(chǎn)和有才能的作曲家。
圣桑是一個法國公務員的兒子,出生于巴黎,做了所有令人吃驚的非凡事情。13歲便進入巴黎音樂院,并獲得管風琴和作曲的獎金,成為一家巴黎小教堂的管風琴師。22歲時被任命為巴黎最著名教堂之一的馬德萊納教堂管風琴師 。他在那里待了20多年,46歲時被選入學院,又活了許多年,獲得多種榮譽,創(chuàng)作樂曲,受到人們尊重,喜愛和贊揚。他教書,編撰其他大師的樂曲,作為音樂會的鋼琴演奏者到各地巡回演出。除音樂外,他還研究過天文學和物理;他寫詩,寫過一個劇本;他貪婪的閱讀文學著作;他能說好幾種語言。圣桑有第一流的頭腦。 他曾歷經(jīng)悲劇,一周內(nèi)失去兩個孩子,以及婚姻破裂。他的性格也不理想,但卻是個才華洋溢的音樂家。他曾寫道:“無法因優(yōu)雅的線條,和諧的色彩和一系列美麗的和弦而感到完全滿意的藝術家,就不能了解音樂的藝術?!边@話在今天已不適用。他被稱為法國的門德爾松,一個從未發(fā)揮出他的天才的作曲家,巧妙但并不熱情,優(yōu)雅而不激烈,機智但不富于靈氣,一個完美主義者,但卻不是激性的完美主義者。
圣桑寫了5首交響曲,4首管弦樂交響詩,12部歌劇,5首鋼琴,3首小提琴和2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神劇,鋼琴幻想曲,許多室內(nèi)樂,100多首評價不太高的歌曲。
有兩架鋼琴和管弦樂團演奏的著名的管弦樂曲《動物狂歡節(jié)》,其中演出的有大象,袋鼠,布古鳥,它包括了也許是為大提琴獨奏寫的著名的旋律《天鵝》。
弗朗茲·舒柏特
(Franz Schubert,1797-1828) 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八歲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811年創(chuàng)作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十四歲作第一交響曲,十七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魔王》等譜曲。十八歲完成第二、三交響曲,兩部彌撒曲,五部歌劇及一百四十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劃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于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
他對后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雖然三十一歲就夭折,但給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尤以歌曲著稱,被稱為“歌曲之王”??偣矊懴率牟扛鑴?、九部交響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六十七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及《C大調(diào)交響曲》、《死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鵝之歌》、劇樂《羅莎蒙德》等。
貝多伊齊·斯美塔那
(Bedoich Smetana,1824-1884) 捷克著名的民族樂派作曲家。四歲開始學習小提琴,后又學鋼琴,八歲開始作曲。1848年,親身參加反抗異族壓迫、推翻封建統(tǒng)治的革命運動。流亡國外期間,仍時刻想著祖國?;貒笠灶I導捷克民族音樂事業(yè)為己任,堅持從事音樂社會活動,組織籌建民族劇院,創(chuàng)辦“藝術家協(xié)會”,舉辦普及音樂會,親任指揮,發(fā)表音樂評論等等,而且從未停止過創(chuàng)作,尤其是在捷克民族歌劇方面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如反映民間生活、富于幽默感的《被出賣的新嫁娘》;取材于反封建歷史故事、充滿英雄氣概的《達里波》;以民間傳統(tǒng)為題材、歌頌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里布舍》等。1874年不幸兩耳全聾,內(nèi)心極度痛苦,仍以難以置信的毅力繼續(xù)從事創(chuàng)作。一些著名作品,如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帶有自傳性質的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后幾部歌劇,都是在耳聾以后創(chuàng)作的。被譽為“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人”、“新捷克音樂之父”、“捷克的格林卡”。
伊戈爾·菲德洛維奇·斯特拉文斯基
(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 美籍俄國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1901年入彼得堡大學攻讀法律,1903年師從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學習作曲,1909年起寫了許多著名的芭蕾舞音樂,享有世界聲譽。第一次大戰(zhàn)期間在瑞士居住,1920年起為法國公民,1939年開始定居美國,從事指揮和創(chuàng)作活動。他是現(xiàn)代主義音樂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創(chuàng)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俄羅斯風格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序列主義時期。
早期創(chuàng)作以著名的三部芭蕾舞《火鳥》、《彼得盧什卡》、《春之祭》為代表,既有鮮明的俄羅斯風格,也有強烈的原始表現(xiàn)主義色彩;中期創(chuàng)作以舞劇《普爾契涅拉》、歌劇-清唱劇《俄狄普斯王》、《圣詩交響曲》、歌劇《浪子歷程》以及一些器樂作品為代表,將古典音樂的特點與現(xiàn)代音樂的語言結合起來;晚期創(chuàng)作應用了威伯恩的序列音樂手法,代表作有舞劇《阿貢》、電視音樂劇《洪水》、管弦樂曲《樂隊變奏曲》等。
老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04-1849) 奧地利作曲家,是“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的父親。早年從師學習小提琴,二十一歲自組樂團,是維也納圓舞曲體裁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一百五十余首圓舞曲,另有大量的進行曲和波爾卡舞曲等。
他代表作品為《拉德茨基進行曲》和《安娜波爾卡》等,其中《拉德斯基進行曲》是最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作品,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壓場曲。
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1810-1856) 浪漫樂派到了羅勃·舒曼手中臻至開花結果。舒曼本人反應了浪漫樂派的種種特質,他善于幻想、內(nèi)省,在精神上與當時的文學活動相契合。他是革新者、批評家、為新鮮事物搖旗吶喊的運動家,也是做曲圣手。他早期的音樂幾乎摒棄所有舊體制, 后期則重拾傳統(tǒng)中的交響曲及四重奏。他是堅決反對古典樂派的先驅, 即令他是出眾的理論專家,且音樂知識也決不下于當時任何音樂家,但是先前存在的形式對他而言是毫無意義的。他明告世人:所謂形式并不是為了服務學院派的人物而存在,而是為馳騁湍流的創(chuàng)作之心而生; 純?nèi)坏臉纺罴茨芩茉熳约邯氁粺o二的形式。體制雖小, 但是結構緊密完整,又能捕捉并盡情發(fā)揮思想的形式, 就是它本身的美學評價。音樂的氣氛、色調(diào)、暗示、聯(lián)想--這些在舒曼心中,比起創(chuàng)制絲毫不爽的賦格、回旋曲或奏鳴曲等更重要。無論他的音樂如何變化,總是不脫詭鷸善變的氣質、萬花筒般的結構與情緒、純摯的性格反映, 以及強烈的主觀意識。雖然身兼樂評家的舒曼很能理解其他作曲家的觀念,并對公眾解釋說明, 但能理解他的作品的人卻不多見。他所欲傳遞的信息早已逾越了傳統(tǒng)的界限, 而且太個人化了。他也深明此點; 但其創(chuàng)作除了追隨天賦傾向外,其他都寫不出來。無論如何,他還是一位偉大的旋律家,能輕易寫出美妙而又通俗的音樂,取悅世人的念頭始終未曾出現(xiàn)在這位理想家的腦海里。
如果把舒曼音樂中不合傳統(tǒng)的部份略而不提, 他的音樂仍然令人難懂。問題就在藏納于音樂中的作曲家性格, 因為他所寫的都是自傳性的音樂。而舒曼本人往往對自己的音樂也不甚了了,有些作品甚至是在近于恍惚的狀況下撰寫成的。舒曼首先編曲, 閱畢再賦上名稱,這是他的一貫程序,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寫成后才命名。所謂的名稱也只是讓聽眾對作曲家的情感有線索可循,并不希望聽眾把它當成曲中故事的指南。
舒曼與蕭邦同樣以撰寫鋼琴曲起家,他最先寫成的二十三首作品即是完全供鋼琴獨奏之用。這一系列作品包括了三首奏鳴曲, 以及一首三樂章的 C大調(diào)幻想曲, 后者勉強也可以算是奏鳴曲, 其馀大部份則是小品之作。我們在舒曼的鋼琴曲里全然不見夸示于人的樂句段落, 也不見流行于當世俗麗的八度音階和完美的指法展示, 因為他對賣弄而賣弄的伎倆嗤之以鼻。舒曼的鋼琴曲時而酣暢婉轉, 時而詩意盎然, 時而高貴雍容,時而親切可喜。舒曼獨具的音樂魅力實難以筆墨形容, 盡管其中不乏古怪的安排--諸如切分音、擅改的七度和弦、稠密的結構--卻無傷于全局。
舒曼從鋼琴曲轉攻歌曲, 并于1840年寫成了一連串成功的聯(lián)篇歌曲集, 以及幾首單獨的歌曲。編號24『海涅詩歌曲集』、編號39『艾辛道夫詩歌曲集』、『天人花歌曲集』、『女人的愛情與生命』、『詩人之戀』。人們把『詩人之戀』的16首歌曲與舒伯特『冬之旅』提升到組曲的最高地位。舒曼正巧補舒伯特之不足。他擴充了藝術歌曲的概念, 把鋼琴提升為更能體貼入微的音樂夥伴, 在樂曲前后增添鋼琴序曲與終曲。
盡管舒曼四闕交響曲在完成之始就有評論家指出其結構上與管弦樂配樂上的瑕疵, 但是它們的聲勢卻能在樂壇上歷久不衰。世人咸信舒曼在奏鳴曲形式的桎梏下窒礙難行, 他的轉折過門極其困難淤滯,展開部笨拙疏闊, 不怎么高明。如果不進一步追究的話, 舒曼的交響曲尚稱富有新意,還有他在主題的連貫上也別出心裁。這個長處在只有一個樂章的第四號 D小調(diào)交響曲中表現(xiàn)于極致。學者們或許要挑剔總譜上種種缺失, 蒙昧的作家們也或許要把舒曼和貝多芬的交響曲擺在天平的兩邊, 就此貶低舒曼一生的成就,但是如果聽眾肯坦然接受舒曼交響曲的原貌的話, 仍然會覺得它們不失為十九世紀最具獨到思想的創(chuàng)作。
舒曼被人遺忘的作品, 已經(jīng)多到令人不敢置信的地步。他并不是一位可以滿足所有人口味的作曲家。舒曼這位浪漫派健將, 也是最個人化、最不客觀的作曲家, 恰好與1918年以后主宰西方世界的審美風潮南轅北轍,不能相容。盡管舒曼很少讓人聯(lián)想到「純而不雜」一詞, 但是他的一切都是以此為準據(jù)--包括了他的生活、愛情、教育、正直、思想以及他的音樂。
弗朗茲·馮·蘇佩
(Franz von Suppe,1819-1895)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祖籍比利時人,后遷居意大利。少年時代已擅長演奏長笛,十三歲學習和聲,十四歲開始作曲。后隨母遷居維也納,并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畢業(yè)后主要擔任維也納各大劇場的指揮職務。
其創(chuàng)作風格輕松明快、優(yōu)雅動聽。作品以輕歌劇、喜劇配樂和舞劇為主,共計二百多部。他是維也納輕歌劇體裁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代表作品為輕歌劇《輕騎兵序曲》,《詩人與農(nóng)夫序曲》等。
亞歷山德羅·斯卡拉蒂
(Alessandro Scarlatti,1600-1725) 意大利作曲家。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代表人物,曾先后在羅馬和那不勒斯提任樂長。1702年回到羅馬,在教堂圣詠團中工作,同時為佛羅倫薩的顯貴提供歌劇新作。1708年起任那不勒斯斯圣渥諾弗列奧音樂學院院長。此后不斷往來于那不勒斯與羅馬兩地。
作有歌劇一百十五部(代表作有:《皮羅與德米特里奧》、《米特里達特.歐帕托爾》、《蒂格蘭》等)。清唱劇一百五十部,康塔塔六百余部,以及彌撒曲,經(jīng)文歌、受難曲等。
小約翰·施特勞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 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奧地利著名的輕音樂作曲家。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一個音樂家家庭,與父親同名。
其創(chuàng)作以《藍色的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春之聲》等一百二十余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后人冠以“圓舞曲之王”的頭銜。他曾帶領樂隊訪問歐洲各國,使維也納圓舞曲風靡全歐洲。他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jié)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主要曲目。他還將源于德國南部性格溫和的連德勒舞,改造成為結構簡單、節(jié)奏靈活、旋律優(yōu)美、感情奔放的音樂體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chuàng)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jié)》、《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十六部輕歌劇,對于歐洲輕歌劇的發(fā)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約瑟夫·施特勞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 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小約翰·施特勞斯之弟,本職為建筑工程師。1853年開始從事指揮和作曲,后任宮廷舞會的指揮。作品以鋼琴小品和舞曲為主,共計三百余首,風格與小約翰.施特勞斯極其相近。
代表作品為《奧地利的村燕圓舞曲》、《天體音樂圓舞曲》以及同其兄小約翰·施特勞斯共同創(chuàng)作的別具一格的《撥弦波爾卡》舞曲。
葛塔諾·唐尼采蒂
(Gaetano Donizetti ,1797-1848) 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先后在那不勒斯音樂學院和波羅尼亞音樂學院就學。三十年代中期起,任那不勒斯音樂學院對位法教授和院長。后旅行歐洲各國,不斷創(chuàng)作歌劇。其早期歌劇受羅西尼影響較深,三十年代起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旋律醇美,技巧華麗,具有鮮明的戲劇效果。
1835年在那不勒斯上演的《拉美莫爾的露契亞》,充分顯示出他的戲劇才能和歌劇舞臺技巧,令他一舉成名。羅西尼脫離作曲活動和貝利尼的去世,使他成為當時意大利歌劇舞臺上的重要人物。許多著名歌唱家之所以蜚聲遐邇,是和演唱他的作品分不開的。
一生寫有六十五部歌劇,體裁廣泛,風格多樣,有抒情浪漫歌劇、喜歌劇、法國“大歌劇”類型的歷史歌劇等,代表作還有《愛的甘醇》、《帕斯夸萊先生》等。
理查德·瓦格納
(Richard Wagner,1813-1883) 瓦格納是個可怕的人物。他是個謊言家,騙子,奪人妻者,敗家子,背叛朋友的人。他反猶太主義,反天主教,敵視法國。他既不道德又不名譽。音樂界最不討人喜歡的人。當然,他同時也是一名不可思議的音樂天才。喜歡瓦格納這個人是不可能的,但否認他的才華幾乎也同樣是不可能的。專家們幾乎一致同意,他有一個足以彌補一切的重要特點:相信自己以及自己將創(chuàng)造的音樂,無論存在著怎樣的崎嶇和障礙,也不管他人的意見或反對。
如果說浪漫主義的關鍵部分是唯情論,那么瓦格納可以為證。如果是實驗論,瓦格納可以為證。如果是對傳說和神話的關注,他亦可為證。如果是音色,他仍然可以為證。對于那些崇尚旋律的人們,瓦格納在他的歌劇中提供了:“無止盡的旋律”。但是,不同于受人聲主宰的傳統(tǒng)意大利歌劇,在瓦格納的樂劇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管弦樂,正是它,喚起過去,預視未來,并統(tǒng)治著情節(jié)和角色。
瓦格納深深沉浸于神和英雄之中。他出生于萊比錫,是一個法庭職員的兒子,深受一位學者式的叔父的影響,孩童時便喜愛莎士比亞,歌德,但丁及希臘神話。14歲時他寫了一部充滿暴力,愛情,幽靈和巫術的悲劇。學習了一些管風琴課程之后,他開始醞釀自己的音樂理論,將他的戲劇轉化為歌劇。作為一位音樂家,他經(jīng)過大量自學,但在萊比錫大學研究哲學時也選修了音樂理論課程。
瓦格納在中年時卷入了正在歐洲沸騰的1848年革命。他逃離德累斯頓的家前往魏瑪投奔李斯特,隨后移居蘇黎士尋求避難。這時,36歲的他寫下了他的“浪漫”歌劇,但并非“樂劇”。
熱門排行 管弦樂作品 齊格費里德牧歌 歌劇選段: 選自“特里斯坦與宜索而德”“愛之死” 選自“女武神”“女武神的騎行” 歌劇序曲與前奏曲: 選自“紐倫堡名歌手” “序曲”與“第三幕前奏曲” 選自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與“第三幕前奏曲” 聲樂作品 歌劇: 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 萊茵的黃金 女武神 齊格費里德 諸神的黃昏 卡爾·馬力亞·馮·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 瓦格納稱韋伯為“德國作曲家中最具德國特色的人”。
羅西尼說,韋伯的歌劇杰作使他痛心。
韋伯留下的作品不多,而且大多不令人感到遺憾。
韋伯是瓦格納的主要先驅,他是第一位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德國浪漫主義歌劇的奠基人,巡回演出的杰出鋼琴家,器樂作品的早期天才和首批最優(yōu)秀的“獨裁”指揮之一。
他還是一名精于石印的巧匠,莫扎特的妻子的表兄弟,盡管這兩個事實都并不特別重要。
韋伯只活了39歲,1826年去世,比貝多芬早一年,比舒伯特早兩年,而瓦格納,舒曼,門德爾松,肖邦,李斯特和威爾第當時都只有10余歲。有兩位德國作曲家代表19世紀的德國歌?。和吒窦{,他是“樂劇”的英才和創(chuàng)始人,獨樹一幟;還有就是韋伯,他是瓦格納的先驅。韋伯寫出了羅西尼提到的著名民間歌劇《自由射手》,時年34歲,而瓦格納年僅8歲。該劇的巨大成功足以將歐洲注意力的焦點從意大利歌劇轉向德國歌劇。
韋伯作品中上演最多的要數(shù)由名叫《邀舞》的鋼琴曲改變而成的管弦樂曲,它由數(shù)種優(yōu)雅的圓舞曲曲調(diào)混合而成,寫于1819年,而柏遼茲22年后將它改變成一首正式的管弦樂曲。
但是韋伯和格魯克以及可能還有蒙特威爾第第一第二位作家一樣,他的列入排行幫主要原因不是因為音樂本身,而是他對音樂發(fā)展作出歷史貢獻。就蒙特威爾第,格魯克和韋伯而言,這種貢獻就是歌劇。
韋伯作為鋼琴家,作曲家和指揮家,完成了他的主要使命:使德國音樂擺脫了意大利歌劇的主宰。他于格魯克去世的前一年誕生,這為德國作曲家對歌劇進行了改革,但是他是用意大利文和法文寫作的。除了《自由射手》外,韋伯的歌劇包括《歐利安特》和《奧博龍》。當時的評論家們并不看重《自由射手》,但公眾從一上演就喜歡它,而且好幾位作曲同行也是如此。
韋伯生于奧登堡的奧伊達城,父親是一個旅行劇團的提琴手,他恨不得將音樂灌注到兒子的腦子里。韋伯自幼學習鋼琴,11歲時在海頓富有天才的弟弟Michael之下學習。在慕尼黑學習期間,13歲的韋伯寫了兩不歌劇。其中的第二部搬上了舞臺,但未成功,第三部遭到了同樣的命運。在維也納繼續(xù)深造后,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布勒斯勞擔任歌劇指揮和作曲,但又未能如愿以償。后來他斷斷續(xù)續(xù)的從事指揮和作曲,直至在布拉格擔任3年的歌劇指揮(時年27歲),然后前往德累斯頓指揮德國歌劇。不久受聘于德累斯頓并終生在那里任職。
居塞比·威爾第
(Giuseppe Verdi,1813-1901) 缺乏音樂才能。這是米蘭音樂學院對威爾第所作的評斷。
盡管米蘭音樂學院將他拒于門外,但若把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削減到只剩下兩名,那將是威爾第和瓦格納。
還有一些技巧高超的歌劇作曲家,他們也都創(chuàng)作出輝煌的音樂和震撼人心的劇情,但只有威爾第和瓦格納這兩位,是出類拔萃的。幾乎所有音樂界人士承認在瓦格納的樂劇中表現(xiàn)出的高超的管弦樂,心理頓悟和深刻的智慧;但幾乎所有人都認同威爾第的旋律美,天才的戲劇效果,激動人心的真理和人類的激情。當你聽了瓦格納5個小時的《女武神》之后,會感覺像是目睹了一場劃時代的事件;而當你聽完威爾第的《茶花女》,卻能親身感受到悲劇和美。兩位作曲家出生于同一年,一位支配了整個歐洲(除了意大利),另一位在意大利有著神一般的統(tǒng)治地位。
第三位第一流的歌劇作曲家是莫扎特。但由于他的杰出表現(xiàn)并不限于歌劇,在其他的音樂類別也迭有佳作,像這樣一個音樂全才,就不在歌劇專家的專門評價之列了。威爾第一生中寫了大約30部歌劇,以1839年的《博尼法喬伯爵奧貝爾托》開始,而以1893年《福斯塔夫》這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諧歌劇之一作為結束,當時他即將過80歲生日。他的4大名作中有3部是在40歲左右一段很短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的:《弄臣》,1851年;《游吟詩人》,1853年;《茶花女》,1853年;第4部《阿伊達》,則是在大約20年后寫的。威爾第另外兩部極負盛名的歌劇是他一生中的最后兩部,許多專家認為這不僅是他最優(yōu)秀的兩部作品,而且也是使他的崇拜者對他的評價從“出色的歌劇作者”晉升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戲劇天才之一”的作品。這兩部作品都是改編自另一位天才莎士比亞的劇本--1887年的《奧塞羅》和1893年的《福斯塔夫》。
威爾第于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帕爾馬的隆高勒,比在萊比錫出生的瓦格納晚5個月。他的父親是當?shù)芈灭^的老板和雜貨商。這是一個家境清貧的農(nóng)民家庭。父親打發(fā)他到附近布塞托一個鞋匠家去住,他在那里學習管風琴,并在鎮(zhèn)上管弦樂團工作。當他被鎮(zhèn)民送往米蘭音樂學院學習時,卻遭到拒絕,被拒原因是他的歲數(shù)太大(超過了14歲)。從未受過訓練,缺乏音樂才能。他回到布塞托,后來開始寫他的第一部歌劇《博尼法喬伯爵奧貝爾托》,該劇于1839年他26歲時在斯卡拉歌劇院上演,這部歌劇取得了成功,使他獲得了創(chuàng)作三部新歌劇的合約。
當然,,由于他勤奮不懈的創(chuàng)作,他的名聲也隨之水漲船高,今天演出最多的四大名作--〈弄臣〉,〈游吟詩人〉,〈茶花女〉和〈阿伊達〉,都是他藝術生涯中期的作品。他譜寫了〈阿伊達〉之后16年健美有寫過任何歌劇,然后又以最后兩部震驚--悲劇性的〈奧塞羅〉和喜劇性的〈福斯塔夫〉。
入門必備:
歌劇
阿伊達 弄臣 茶花女 游吟詩人 其他聲樂作品 安魂彌撒 熱門排行: 歌劇
阿伊達 艾納尼 福斯塔夫 命運之力 麥克白 奧塞羅 弄臣 茶花女 游吟詩人 其他聲樂作品 安魂彌撒 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
(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 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八歲入巴黎音樂學院,十三歲舉行首次公開音樂會,后又入巴黎音樂學院攻讀和聲。曾與其弟(鋼琴家)去荷、法、英、德、俄等國演出,擔任過彼得堡宮廷小提琴師,彼得堡音樂學院教授,布魯塞爾音樂學院小提琴教授。
晚年又去俄國舉行音樂會,后在莫斯科去世。作有大量小提琴曲,包括兩部協(xié)奏曲《瑪祖卡舞曲集》、《隨想練習曲集》和幾首波蘭舞曲。還作有以古諾《浮士德》中的音樂為主題的《幻想曲》,運用俄羅斯音樂素材的《莫斯科的回憶》、《俄羅斯狂歡節(jié)》等。
安東尼奧·維瓦爾第
(Antonio Vivaldi,約1675-1741) 安東尼奧·韋瓦爾第出生于威尼斯。他早年曾經(jīng)接受過一點音樂教育,但是他正式接受的教育是神學。1703年,他成為神父。作為一個神父,他應該投身與一些宗教工作,但是由于健康關系,他沒有做過太多宗教方面的工作。
后來,他到了威尼斯一個孤兒院擔任小提琴教師。那里接收有疾病兒童或者孤兒。韋瓦爾第在那里教小提琴以及其他的音樂知識。那里的女學生經(jīng)常在演奏會上表演,演奏活動是她們音樂學習的一部分。韋瓦爾第不僅指導他們,而且為他們準備演奏會,還經(jīng)常為音樂會譜寫樂曲,這些音樂會為孤兒院籌款得不少的經(jīng)費。韋瓦爾第一直在孤兒院工作直到1740年,即他死前的一年。
事實上,韋瓦爾第并沒有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孤兒院。韋瓦爾第在1704年開始作曲生涯。他的第一部作品(OP1)于1705年出版,包括12首三重奏奏鳴曲。1709年出版的OP2是一套12首低音樂器拌奏的小提琴奏鳴曲。1711年出版OP3是一套12首的小提琴及樂隊奏鳴曲。此后他寫了非常多的協(xié)奏曲,而且大部分是小提琴協(xié)奏曲。到去世的時候,他已經(jīng)寫了幾百首同類的作品。從1710年,韋瓦爾第開始寫歌劇。從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劇作家,盡管很多人仍然認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共寫了49出歌劇,其中存世的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
歷史公認的是他對協(xié)奏曲發(fā)展的貢獻。他的作品中最著名最受歡迎的是OP.8,其中頭四首是眾所周知的“四季”,這四首協(xié)奏曲經(jīng)常被單獨演奏。OP.8中的第五首“海上風暴”,第六首“愉悅”以及第十首“狩獵”非常有意境,充滿了巴洛克的一貫風格。
1741年,韋瓦爾第去世。在及后的一百年,他的名聲沉寂下來。
直到十九世紀初葉,他才被人認為是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人們看重他對協(xié)奏曲發(fā)展的推動作用。今天,他的“四季”以及一些彌薩曲很受歡迎,而且是經(jīng)常被演奏的曲目。
代表作品:大協(xié)奏曲〈四季〉套曲。
簡·西貝柳斯
(Jean Sibelius,1865-1957) 芬蘭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初學小提琴和音樂理論,畢業(yè)于赫爾辛基音樂學院,后赴柏林、維也納進修。著有多部作品,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因而獲得了世界的公認。自1950年起在赫爾辛基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國際音樂節(jié)——西貝柳斯音樂周。
其代表作有廣為流傳的交響詩《芬蘭頌》、七部交響曲、交響傳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奧涅拉的天鵝》)、小提琴協(xié)奏曲、交響詩《薩加》(即《冰洲古史》)、《憂郁圓舞曲》(戲劇配樂的一章)、弦樂四重奏《內(nèi)心之》,以及為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的配樂。此外還作有大量的歌曲、鋼琴曲等等。
弗雷德里克·朗西斯克·肖邦
(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 肖邦于1810年3月1日生于波蘭。肖邦對音樂一心馳神往,對鋼琴尤其喜愛,很快地就以他創(chuàng)作多產(chǎn)而有天才神童之譽,此進他才十六風。他對當時民謠音樂很感興趣,而這也幾乎完全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十九歲時他進入華沙音樂院,此時已是著作加身,包括《夜曲》、《波蘭舞曲》(Polonaise)、《圓舞曲》 及兩首鋼琴協(xié)奏曲。
在西歐之游及矛盾于是否該回祖國波蘭之后,一八三一年他定居巴黎,此時生活陷入困境,幾乎無以維生。但他終于認識了羅斯柴德一 家人,他們常雇請肖邦到他們沙龍工作,由此肖邦得以攀權附貴打入上流生活圈,這些貴族中也有很多人希望能請肖邦到家中教課。在這段時間里,肖邦仍是不斷作曲,更充實了他原已豐富作品,其中包括《夜曲》、《馬祖卡舞曲》(mazurka,一種三拍子波蘭舞曲)及受歡迎《G小調(diào)敘事曲》。肖邦一向體弱多病,在他與女作家珊德(George Sand)會晤之 后,他決定與她和她兒女前往馬卓卡島。在此肖邦患了結核病,不得不離開他們租來地方而住在又濕又不舒 適的廢棄修道院中。在此期間他,情緒十分低落,并寫作了《送葬進行曲》(Funeral arch),此曲是他所寫鋼琴奏鳴曲中之慢板樂章。由于健康情況日漸惡化,只好舉家整裝前往馬賽,幸運的是,他在那里得到最佳醫(yī)療照顧,顯然救了他一命。 在幾乎完全康復情況下,肖邦、珊德及其子女一起回到巴黎,但為避免別人風言風語,肖邦及珊德決定比鄰而居。肖邦接下了一系列私人演奏會之邀(以很高酬勞),教一些很有天分學生,生活逐漸改善。此時期他不只多產(chǎn),而且創(chuàng)作得精致。但在一八四七年,家庭再度問題重生,在一陣吵鬧之后后,肖邦及珊德決定分道揚鏢。肖邦最后前往英國,但他卻落落寡歡,而且也逐漸腸枯思竭。在他寫給友人的信中,他說自己已被「三振出局」且「無法再創(chuàng)新機」。最后另一小段愛情持續(xù)了十一個月,到他入土為安。葬禮在巴黎馬德雷舉行,并應他要求而奏莫札特《安魂曲》。
肖邦與李斯特都是爐火純青的鋼琴家,他們的作品成為那些想彈點浪漫運動時期作品鋼琴演奏家之曲目主干。他們時承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n times)之后,一度被認為情感過于濃稠,而現(xiàn)在喜愛他們作品的人卻廣布世界各地。
埃爾內(nèi)斯特·肖松
(Ernest Chausson,1855-1899) 法國作曲家,生在巴黎,先學法律,二十五歲入巴黎音樂學院正式學音樂,深受弗蘭克的影響。曾參加圣-桑、弗蘭克等創(chuàng)立的國民音樂協(xié)會,1889年任該會書記。
曾創(chuàng)作《音詩》,獨唱與管弦樂《愛與海的詩》、《降B大調(diào)交響曲》等,其中已成為小提琴名曲的《音詩》出類拔萃,德彪西曾說:“該曲蘊藏著作曲家卓越的天資。”
奧諾德·勛柏格
(Aunold Schonberg,1874-1951) 奧地利作曲家,與其門生威柏恩和貝爾格一起形成“新維也納樂派”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開山鼻祖,基本上自學成才。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瓦格納影響,后逐漸傾向于無調(diào)性,二十年代創(chuàng)十二音體系。他認為古典的意念,古典的形式與古典音樂的基礎——大小調(diào)體系都是過時的東西,在調(diào)性限制的范圍內(nèi)是不可能寫出好樂曲來的,因此他拋棄了音樂的調(diào)性,代之以半音階風格的十二音體系,從而開創(chuàng)了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主義的音樂理論。
他1933年流亡到美國,后入美國籍。晚年創(chuàng)作由朗誦、男聲合唱、管弦樂演出的名作《華沙幸存者》,用音樂向納粹提出強烈的抗議。其音樂理論與作曲體系對世界有較大影響,主要著作有《和聲學理論》、《和聲的結構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
埃瑪努爾·夏布里埃
(Emmanuel Chabrier,1841-1894) 法國作曲家,生在昂貝爾,自幼顯示音樂才能,但從父命學法律當公務員,同時自學音樂。1877年他的輕歌劇《星》在巴黎喜歌劇院上演后,被承認為專業(yè)作曲家,但仍利用業(yè)余時間創(chuàng)作。直到1880年在慕尼黑聽了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深受影響后,才決意退職專門從事作曲。
他最著名的管弦樂《西班牙交響狂想曲》是他到西班牙旅行采風后的產(chǎn)物。后來被人改成管弦樂的《快樂進行曲》,和聲新穎獨特,配器手法別出心裁而色彩鮮明,音樂富于幽黷感而健美。他被認為是德彪西、拉威爾、普朗克等法國近代音樂的先行者。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維奇·肖斯塔科維奇
(Dmitry Dmitrievitch Shostakovitch,1906-1975) 前蘇聯(lián)重要的作曲家。生于彼得堡,十一歲開始創(chuàng)作,十三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1925年以畢業(yè)作品《第一交響曲》引起國內(nèi)外的注目。一生創(chuàng)作體裁廣泛,數(shù)量極多。1937年首演的《第五交響曲》顯露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格:旋律劍拔弩張,節(jié)奏繁衍多變,情緒強烈,創(chuàng)造大膽,富有哲理性。
他的不少作品帶有某些現(xiàn)代派的特征,曾引起爭議。他的主要作品《列寧格勒交響曲》、清唱劇《森林之歌》、《易北河西岸》等電影配樂、歌劇《葉卡捷琳娜·伊茲梅洛娃》、舞劇《黃金時代》、聲樂套曲《猶太民間詩歌選》等都影響較大。1960年后成為蘇聯(lián)作曲家協(xié)會領導人之一。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里。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xiàn)出杰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chuàng)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chuàng)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即繼承和發(fā)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后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于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xiàn)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梢赃@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仆,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于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并來到了維也納發(fā)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并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象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fā)生什么,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笨蓱z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chuàng)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于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里,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并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qū)區(qū)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余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jīng)典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