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花三果瓶 清雍正(1723—1735) 高42厘米 底書雙行楷書款“大清雍正年制” ![]() 青花云龍變化紋折沿盤 清康熙(1662—1722) 高8.6、口徑38.7厘米 ![]() 青花花果紋執(zhí)壺 清乾?。?736—1795) 通高26厘米 ![]() 青花羅漢紋爐 明崇禎(1628—1644) 高6.5、口徑10.3厘米 底書青花雙行楷書款“大明崇禎年制” ![]() 青花人物龍鳳紋盤 明萬歷(1573—1620) 高5.5、口徑32厘米 底書青花楷書款“大明萬歷年制” ![]() 青花嫦娥奔月紋八角盤 明隆慶(1567—1572) 高3.6、口徑13.1厘米 底書青花方框“隆慶年造”楷書款 ![]() 青花孩童紋大罐 明嘉靖(1522—1566) 高34.8厘米 ![]() 青花花果紋帶蓋梅瓶 明永樂(1403—1424) 高41.2厘米 ![]() 青花纏枝蓮紋板沿大盤 明宣德(1426—1435) 高6.9厘米,口徑38.7厘米 ![]() 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 元(1271—1368) 高30.厘米,底書青花“又”字 ![]() 青花山水人物紋梅瓶 明天順(1457—1464) 高32.5厘米 ![]() 綠釉凸獸紋壺 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高43、口徑15、底徑18.5厘米 直口、小長頸、鼓腹、下部內(nèi)收、平底。頸部為三組弦紋,主紋飾在肩部,為帶狀的凸出獸紋。器物表面的低溫綠釉因時間長而氧化,形成一層銀白色的光澤。 ![]() 原始青瓷盤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3.3、口徑13、底徑6.5厘米 1977年曲江馬壩石峽遺址出土。盤內(nèi)底劃出細(xì)密的弦紋,燒結(jié)度高,器表施薄薄的青釉,胎釉結(jié)合較好。 ![]() 石灣窯黃炳塑陶鴨 清晚期(1815—1894) 高11.5厘米 此件陶鴨釉色為月白與醬黑相結(jié)合,造型生動,羽毛刻劃細(xì)膩。腹下有“黃炳”陰刻楷書款。黃炳為晚清石灣陶塑名家,擅長制作鳥獸和人物雕塑,尤其以鴨、貓等作品最為精巧、傳神。 ![]() 石灣窯劉佐潮塑讀書人像 晚清至民國 高11厘米 人物為坐姿,衣服為仿哥釉,開細(xì)小紋片,頭頸、手足等處露胎。底部邊緣印楷書款“佐潮制”。旁鈐一長方形楷書印“劉勝記”,為經(jīng)銷陶塑的店鋪?zhàn)痔?。劉佐潮是清光緒至民國年間石灣陶塑名家,擅長制作小人物。 ![]() 長沙窯釉下彩繪花口盤 唐(618—907) 高3、口徑13.5、底徑5厘米 盤作外撇的四瓣花口,淺身,矮圈足較寬。盤里繪釉下褐彩花卉,施青黃色釉,有小開片。其彩繪是以鐵料直接在坯胎上繪出圖案花紋,再施青釉,然后高溫一次燒成。長沙窯的這種釉下彩繪工藝,對宋代磁州窯、吉州窯的白地褐花以及元、明青花瓷器的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 ![]() 宜興紫沙象生瓜形壺 清早期(1644—1722) 通高11.3、口徑4.4厘米 壺身為扁圓形,以蓮藕作流,以核桃、菱角等為足,壺身上分布有紅棗、蓮子、花生、茨菇等仿生瓜果。腹部刻楷書“仙家花果四時同”,后署“鶴屯”,印陽文篆書“陳”、“鳴遠(yuǎn)”一圓一方印。 ![]() 石灣窯翠毛釉撇口瓶 明(1368—1644) 高15、口徑9.8、底徑8.3厘米 該器物撇口、短頸、圓鼓腹、平底,釉色為仿鈞翠藍(lán)窯變釉。石灣窯是廣東著名古瓷窯,窯址在佛山石灣。目前所見最早的窯址為唐代的,明、清兩代為鼎盛期。石灣窯大量仿制南北各地名窯的產(chǎn)品(包括器型和釉色),其特點(diǎn)是器體厚重、胎色灰暗、釉層厚而光潤,尤其以仿鈞窯的藍(lán)釉、玫瑰紫釉馳名,并由此演變出翠毛釉等品種,因此得名“廣鈞”。 ![]() 三彩馬 唐(618—907) 高50.2厘米 唐三彩器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稱,主要見于隨葬的明器,除瓶、罐、杯、碗等生活用器外,常見的還有動物、人俑等,其中動物尤其以馬、駱駝為多。其雕塑生動、寫實(shí),工藝成就享譽(yù)世界。其色彩一般有綠、黃、藍(lán)、白、紫等多種顏色,但以黃、綠、白為主。其著色劑是含銅、鐵、鈷、錳等金屬元素的礦物。 ![]() 磁州窯唐僧取經(jīng)圖枕 元(1271—1368年) 前高10、后高13、長40、寬16.7厘米 枕為長方形,前低后高,中微凹。通體施白釉,但白中泛黃;以鐵料作畫,呈褐色。枕面以線框卷草紋飾邊框;內(nèi)有菱形開光,開光外四角繪折枝花卉;開光內(nèi)繪唐僧師徒四人取經(jīng)圖。枕前壁繪竹,后壁繪虎,兩側(cè)壁繪芙蓉花。整個畫法寫意性強(qiáng)。底部印陽文楷書橫款“古相”、直款“張家造”。此枕出現(xiàn)于小說《西游記》成書之前,對古典文學(xué)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青花人物紋玉壺春瓶 元(1271—1368年) 高30.3、口徑8、底徑8.8厘米 喇叭口、細(xì)長頸、圓鼓腹、圈足略外撇。胎薄,局部可透光影。底釉白中泛青,但細(xì)膩瑩潤。青花發(fā)色翠藍(lán)。口沿內(nèi)繪一圈卷草紋。瓶外壁紋飾由頸部、肩部、腹部、底部四大部分組成,四個部分之間分別以花葉紋和卷草紋分割。頸部繪蕉葉紋;肩部和底部繪相對的大蓮瓣紋;腹部為主要紋飾所在,由人物、垂柳、芭蕉等組成,為攜琴訪友故事。瓶底蕩釉,中以青花書一“又”字。 ![]() 龍泉窯暗花菱花口盤 元(1271—1368年) 高6.9、口徑34、底徑15.8厘米 板沿、菱花瓣口、弧形腹、圈足。盤心印折枝花卉,盤腹壁起暗棱紋。施粉青釉,釉色青翠、瑩潤。 ![]() 青白釉刻花重弦紋梅瓶 南宋(1127—1279年) 高32.5、口徑4.2、底徑9.5厘米 小口、頸部凸起一周、豐肩、腹部向下漸收、假圈足。肩部以劃紋作地,剔刻纏枝蓮紋,腹部以下至足部刻重弦紋。足部露胎見火石紅。施青白釉,又稱影青,是景德鎮(zhèn)窯產(chǎn)品。 ![]() 耀州窯青釉犀牛望月紋碗 金(1115—1234年) 高8.5、口徑21.3、底徑6厘米 碗心中央刻一臥牛,抬頭望天,天上一輪明月。中心紋飾四周刻連弧開光,開光外刻蔓草紋。這種紋飾也稱“吳牛喘月”,是金代耀州窯、定窯以及元代龍泉窯瓷器上較多見的紋飾。 ![]() 磁州窯白地黑花魚紋枕 宋(960—1279年) 前高7.4、后高10.5、枕面長23.3、寬19.3厘米 枕面呈腰形,四周凸出窄沿。,在開光內(nèi)繪褐彩鯉魚和水草,筆畫簡單卻富于生氣。開光外繪橢圓形雙線框。枕壁繪寫意卷草紋。施白釉,底無釉。施白色化妝土,胎灰黃色。底鈐一陽文直排正楷“張家造”。 ![]() 潮州窯青白釉佛像 北宋(960—1127年) 高31.5、座寬10.3厘米 該像右手為后配。通體施白釉,髻、眉、眼、須繪褐彩。像座束腰部刻銘:“潮州水東中窯甲女弟子陳十五娘同男劉育發(fā)心塑造釋迦牟尼佛散施永充供養(yǎng),奉為劉弟七郎早超生界,延愿合家男女乞保平安。熙寧二年已酉歲正月十八日題。匠人周明。”1922年于潮州出土。 ![]() 登封窯珍珠地刻花瓶 北宋(960—1127年) 高40.5、口徑6.2、底徑9厘米 小唇口、溜肩、至底漸收、平底。全身施化妝土,胎土黃色。紋飾由肩部、腹部、底部三大部分組成,滿而不亂。肩、腹部分別為珍珠地刻花紋,底部為刻劃蓮瓣紋。登封窯為宋代重要瓷窯,窯址在今河南登封曲河鎮(zhèn),珍珠地劃花器是其代表性產(chǎn)品,尤其以瓶類最為突出。 ![]() 鈞窯紫斑盤 北宋(960—1127年) 高2.6、口徑17.9、底徑9.6厘米 板沿、盤心為平面,矮圈足,底有臍。器身滿施天藍(lán)釉,內(nèi)外均有大片玫瑰紫斑。圈足施薄薄的醬色釉,內(nèi)有三個支釘痕。鈞窯的這種紫紅斑,是由于青藍(lán)色釉中三價鐵的青色和銅的紅色合成而形成的。 ![]() 定窯白釉刻花盤 北宋(960—1127年) 高4.5、口徑18.1、底徑5.7厘米 撇口、淺圈足,因是覆燒芒口而口沿鑲裹銀邊。盤內(nèi)刻蓮花紋,線條流暢清晰,通體施白釉,稍泛黃。定窯是宋代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北宋時以生產(chǎn)白瓷為主,裝飾有刻花、劃花、印花與剔花多種。 ![]() 岳州窯青釉刻蓮瓣紋小口瓶 五代(907—967年) 高43、口徑7.5、底徑10.5厘米 小盤口、短頸、圓肩、長身、平底,肩部刻劃有非常細(xì)膩的蓮瓣紋。通體施青釉,釉層薄而勻凈。 ![]() 西關(guān)窯白釉執(zhí)壺 唐(618—907) 高16、口徑8、底徑8厘米 這是河南密縣西關(guān)窯的一件白瓷佳作。壺型敦實(shí)古樸,撇口、粗短頸、豐肩、圓鼓腹、近足部急收成平底。頸至肩部有一扁帶狀弧形把,肩部出圓筒形短直流。通體施白釉,釉色勻凈,有小開片,因土浸稍泛黃,壺底無釉。 ![]() 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罐 新石器時代晚期(公元前3300—前2050年) 高33.2、口徑18.5、底徑14厘米 馬家窯類型陶器是仰韶文化在甘肅、青海地區(qū)的一種特殊類型,距今約5000年,因首次在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發(fā)現(xiàn)而命名。其彩陶以泥質(zhì)紅陶加黑彩繪為主,器物內(nèi)壁彩繪發(fā)達(dá)。紋飾主要有條紋、寬帶紋、圓點(diǎn)紋、弧線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等。 書畫 明·沈周 青山暮云圖軸 ![]() 紙本,墨筆,縱147.5厘米、橫65厘米 沈周(1427—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能書善畫,山水出入宋元,尤得益于董源、巨然、李成,中年學(xué)黃大癡,為“吳門畫派之首”。此圖布局合理,皴染得當(dāng),以留白的手法使山水透出性靈之氣,是代表沈周晚年粗筆畫一路的作品。 近代·高劍父 一鞭殘照圖軸 ![]() 紙本,設(shè)色,縱104.5厘米、橫47.4厘米 高劍父(1878—1951年),名崙,廣東番禺人,少師從居廉,后渡日本學(xué)畫,所作山水、人物、花鳥、走獸融合中西技法,別具一格,與高奇峰、陳樹人并稱,開創(chuàng)“嶺南派”。此圖作者以大膽潑辣的筆觸和大斧劈皴的傳統(tǒng)筆墨技法描畫山峰,以留白的手法襯托出白雪;構(gòu)圖由近及遠(yuǎn),遠(yuǎn)山筆墨淡遠(yuǎn);描畫被夕陽染紅的天空和山體是用日本的渲染技法,柔和的光線和朦朧的意境增添了畫面美;整幅畫能很好地表現(xiàn)出時間(季節(jié))、空間(距離)和物質(zhì),是傳統(tǒng)繪畫的一大創(chuàng)新。 近代·康有為 行書軸 ![]() 紙本,縱109.3厘米、橫50厘米 康有為(1858——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一字更生,號長素,別署西樵山人,廣東南海人。工書法,筆意獨(dú)特,著有《廣藝舟雙楫》等。此行書軸筆勢沉重,書風(fēng)樸華,行筆枯潤相宜,有大巧若拙之妙。 近代·孫中山 行書軸 ![]() 紙本,縱126.5厘米、橫26.5厘米 孫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德明,號日新,改號逸仙,廣東香山(中山)人,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書法誠所謂不求工而自工者,這在此軸頗能體現(xiàn),且寬厚雍容,似得其襟懷氣度也。 明·林良 雪蘆寒禽圖軸 ![]() 絹本,墨筆,縱147.5厘米、橫79厘米 林良(1416—1480年),字以善,廣東南海人,天順中供奉內(nèi)廷。善畫花鳥,用筆遒勁,是明代院體花鳥畫的杰出代表,創(chuàng)寫寫意花鳥畫法。此圖全用水墨,用筆勁利,樹枝、蘆葉的畫法呈現(xiàn)出書法草書(其中有飛白)、隸書的書法用筆特色;動靜結(jié)合,幾只禽鳥形態(tài)各異,只用寥寥數(shù)筆,便形神兼?zhèn)?;整幅畫渲染出一種蕭殺的寒冷氣氛。署款“林良”,鈐印“以善”。 明·倪元璐 行書五律詩軸 ![]() 綾本,縱177.8厘米、橫48.2厘米 倪元璐(1593——1644年),字汝玉,一字玉汝,號鴻寶,浙江上虞人,明天啟二年(1622年)進(jìn)士。書畫俱工,喜畫竹石、山水。該行書具有流便秀雅的特點(diǎn),又有澀勁樸茂的風(fēng)貌。 明·文彭 草書七律詩軸 ![]() 紙本,縱137厘米、橫65.5厘米 文彭(1498年——1537年),字壽承,號三橋,別號漁陽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征明長子。精于篆刻,與何震并稱“文何”。擅書法,尤精篆隸,亦善畫梅竹。該草書閑散不失章法,錯落有致,神采風(fēng)骨,頗見功力。 明·文征明 老子像軸 ![]() 紙本,墨筆,縱57厘米、橫28厘米 文征明(1470—1559年),名壁,更字征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善書畫,山水師沈周,益具神采,又擅寫花鳥、人物。此圖是文征明八十歲之作,以白描的手法、細(xì)勁流暢的線條和面部凹凸的表現(xiàn)技法描畫出圣人的形象和神情,生動傳神。上有作者蠅頭小楷,挺勁工穩(wěn),實(shí)為不易。此圖作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清·居廉 鐘進(jìn)士圖軸 ![]() 紙本,設(shè)色,縱124.5厘米、橫44.8厘米 居廉(1828—1904年),字古泉,號隔山老人,廣東番禺人,居巢從弟。工花卉,將撞粉、撞墨之法發(fā)揚(yáng)光大,設(shè)色妍麗,兼工帶寫,亦畫人物、山水,均別開生面,自成一家。此圖畫鐘馗左手握佩劍,右手持折扇,面色赤紅,胡須扎髯,先用線條勾勒后敷色,衣服和面孔全用赭色,色彩妍雅,鐘馗的威嚴(yán)造型惟妙惟肖,可見居廉的工筆小寫意的造詣。 清·王時敏 為聞翁作山水圖軸 ![]() 絹本,設(shè)色,縱120.6厘米、橫53.5厘米 王時敏(1592—1680年),字遜之,號煙客,又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工詩文,善畫,為清初“四王”之一。此圖群峰層疊,山路逶迤,瀑布水流環(huán)繞,中有屋宇亭閣,內(nèi)有文人雅士。此圖構(gòu)圖繁復(fù),布局充實(shí),層層皴染、細(xì)密點(diǎn)苔,表現(xiàn)出作者厚實(shí)的臨摹功力和繪畫功底,但這恰恰使作品缺乏生機(jī)和活力。此圖作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 宋·馮預(yù) 楷書佛說了知經(jīng)冊 ![]() 宋·馮預(yù) 楷書佛說了知經(jīng)冊 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 紙本,縱24厘米、橫10厘米 馮預(yù),生平事跡不詳。此冊頁作于1068年,字體筆劃橫細(xì)豎粗,側(cè)峰運(yùn)筆,結(jié)實(shí)厚重。系宋人寫經(jīng)之精品。曾由明代王府、清代汪士鋐遞藏。 明·張瑞圖 行書五律詩軸 ![]() 金箋,縱182.5厘米、橫40.4厘米 張瑞圖(1570——1641年),字長公,號二水,福建晉江人。書法奇逸,胎息于鐘、王,又自樹一幟;亦善山水,法黃公望,蒼勁有骨。此行書圓處悉作方勢,有折無轉(zhuǎn),于古法為一變。 清·王鐸 行書燕磯書事軸 ![]() 綾本,縱224厘米、橫50厘米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十樵,又號癡庵,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進(jìn)士,入清官至大學(xué)士。行草宗二王,正書出自鐘繇,能自出胸臆,名重當(dāng)代。此件行書筆力雄健,神韻飛動,縱而能斂,放而能收,風(fēng)格自成一家。作于崇禎十六年(1643年)。 宋·無款 群峰晴雪圖軸 ![]() 絹本,設(shè)色,縱114厘米、橫48.2厘米 作者款識已剝落,僅存“熙寧辛”三字。按,熙寧時只有辛亥,此圖應(yīng)是熙寧四年(1071年)之作。此圖描畫的是雪后初晴的景色,群峰林立、高山巍峨、枯樹和山峰上覆蓋著皚皚白雪。此圖采用全景式布局,以高遠(yuǎn)、深遠(yuǎn)的構(gòu)圖法,突出主峰,并在山體構(gòu)造和紋理上精心刻畫,一絲不茍,顯示出宋代山水畫的時代特色,用留白和敷粉的手法描畫白雪,也是前代少見的技法。此作畫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 元·趙孟頫 行書陋室銘卷 ![]() 紙本,縱49厘米、橫131厘米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自號松雪道人,宋宗室,居湖州。工各體書法,真、行尤為世人推崇;亦善畫釋像、山水、竹石,尤精人馬。著有《松雪齋集》、《印史》。此行書卷字體烏黑,用筆圓轉(zhuǎn)遒麗,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逸致翩翩,風(fēng)格明顯。 明·顏?zhàn)?湖山平遠(yuǎn)圖卷 ![]() 絹本,設(shè)色,縱30.5厘米、橫511厘米 顏?zhàn)?,字學(xué)淵,廣東南海人,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年舉人,善畫山水,法宋元諸家。此圖采用平遠(yuǎn)式構(gòu)圖法,以細(xì)致濕潤的筆墨展現(xiàn)出一幅草木華滋、山霧渺茫、平疇沃野、水天一色的江南水鄉(xiāng)景色的長卷,其間不乏房屋梵宇、稼穡垂釣、文人雅士的描畫。此圖目前所見最早的廣東畫家作品。 青銅器 勾連雷紋銅編鐘 ![]() 1972年于肇慶北嶺松山墓出土,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35.5—56.5厘米。 編鐘一套共六件,型制相同,大小有別。甬作高筒形,上設(shè)旋和干,舞部平直;鼓的正面由兩組勾連雷紋組成圖案;鉦的兩側(cè)設(shè)篆及十八顆乳釘狀枚。編鐘背面光素?zé)o紋。廣東地區(qū)多見甬鐘,編鐘則少見。該六件一套、紋飾統(tǒng)一的編鐘的出土,具有嶺南地區(qū)的風(fēng)格與特點(diǎn),極為珍貴。 嵌銀絲觀音銅立像 ![]() 明代 高49厘米 跣足挺立,右手微舉,左手掌朝上擱在右臂上。頭綰螺髻,兩耳下垂,雙眼微啟,面貌慈祥。著闊袖通肩衣裙,衣裙褶紋生動飄逸。披肩及衣裙均飾嵌銀絲連云紋,紋飾線條流暢。發(fā)髻刻紋精細(xì),額部正中鑲銀痣,胸前有嵌銀珠三墜鏈,顯得高貴端莊。觀音像的雙手掌為分鑄插入式,可轉(zhuǎn)動,可脫卸。像背部有嵌銀絲篆書款“金玉堂石叟”五字。這尊“金玉堂石叟”款嵌銀絲觀音立像制作精細(xì),形態(tài)生動逼真,工藝精湛,堪稱是明代鑄銅藝術(shù)的代表作。 透雕云龍紋銅爐 ![]() 明代 通高30.5厘米 口徑20.4厘米 圓角方口,敞唇,束頸。圓角方腹,唇與腹部之間附螭形耳。平底,彎曲的竹節(jié)形足。蓋高挺,有圓角方鈕。蓋與鈕飾透雕云龍紋,蓋接近鈕處飾一圈蓮瓣紋。腹飾二龍爭壽紋。蓋邊、鈕邊、爐唇及底邊緣飾竹節(jié)紋。外底中心部位刻陽文六字楷書款“大明宣德年制”。透雕云龍紋銅爐銅質(zhì)精良、造型優(yōu)雅,工藝精湛。 鳥獸紋規(guī)矩銅鏡 ![]() 漢代 直徑13.8厘米 厚0.4厘米 圓鈕,四葉紋鈕座,紋飾分為內(nèi)、外區(qū)。內(nèi)區(qū)為重方格紋、八乳紋、鳥獸紋、規(guī)矩紋、銘文帶、斜齒紋。外區(qū)為三弦紋、變形蟠螭紋、弦紋、邊緣為粗圈紋。銘文“新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而明。左”,銘文字體不規(guī)范,筆畫多省略,第三句只有一個字。 楚王孫銅鐘 ![]() 春秋 高59厘米 甬長20厘米 銑距30.5厘米 主體為合瓦形,下端呈弧狀,空腔。甬為向上收窄的圓柱形,鼓旋,螭形干。遂與鼓部飾蟠螭紋。篆、舞及甬部飾竊曲紋,旋部飾獸面紋。銘文:正面鉦部為“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孫遺者擇”;正面右鼓為“其吉金自作和”;正面左鼓為“鐘中訪虘又陽元”。背面左鼓為“永保鼓之”。楚王孫銅鐘制作規(guī)整,紋飾精致,堪稱銅鐘里的精品。 虎提梁異獸形銅盉 ![]() 西漢 通高27厘米 口徑10厘米 器作異獸形,圓口。流上端為獸首,有鳥喙,可向上掀起,圓眼,葉形耳。體健碩,兩側(cè)有翼,似細(xì)長的蛇形,羽毛狹長。后部為翹起的鳥尾,下有四只粗壯的獸足。盉的提梁為長體四足獸,首尾似虎,身似蛇,有細(xì)鱗。梁下有三環(huán)鏈系于蓋上,蓋面飾云紋一周。 靈山型銅鼓 ![]() 漢代 高45.5厘米 直徑79厘米 廣西靈山出土 形似圓石墩。鼓面平,面沿較薄伸出鼓頸外。鼓胸圓凸,束腰,胸與腰部之間附雙扁耳,兩側(cè)共有四耳。敞足,空腔。鼓面中心飾十芒日紋,光體突出,邊緣立三蛙與三組疊蛙相間,以逆時針方向排列。耳飾繩紋,有方孔。胸、腰及足部紋飾主要有四出錢紋、鳥紋、蟬紋、騎士紋等。 勾連雷紋附耳銅提桶 ![]() 1972年肇慶北嶺松山墓出土,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46、口徑42厘米。 其桶形如圓柱狀,上部附對稱的兩個半圓形耳,圓耳中又有一貫耳。器身飾三組帶狀花紋,上中兩組由相連的勾連雷紋、“S”形圓渦紋和柵紋組成,下一組由兩條柵紋組成,圓耳上飾“S”形圓渦紋和羽狀紋。附耳銅桶,紋飾精細(xì),型制獨(dú)特,為華南地區(qū)特有的青銅器造型,對研究廣東少數(shù)民族文化有較高的價值。 盤口雙耳四蛙圓銅鼎 ![]() 漢(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口徑38、高75厘米 云浮縣托洞 直頸、盤口,沿上立雙耳,下有一對半月形扳耳。圓肩上飾四蛙,鼓腹上飾五周細(xì)弦紋,平底高足,足脛呈弓形外撇,脛面各飾兩菱形紋。器型鑄造粗獷,紋飾樸實(shí)無華。 蟠虺紋螭提梁銅盉(羅定) ![]() 戰(zhàn)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口徑12、高29厘米 羅定縣太平公社出土 直口、豐肩、扁鼓腹、圜底、扳耳、三足、半環(huán)把。肩上和下腹分別飾兩條三角形、“s”紋組成的帶狀花紋。提梁作龍形,前有首生雙角的蟠螭紋形頭,脊有雙鰭,與頭其相對稱的后部是尾;身上有前后兩脊。嘴作獸頭形,飾細(xì)雷紋,張口直挺。把飾“s”形云紋。耳由蟠螭紋組成,三足亦飾蟠螭紋。 饕餮紋蟠螭鈕銅盉(信宜) ![]() 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 口徑14.2、高26.6厘米 信宜縣出土 盉身似鬲,口沿外侈,流較長,三足分襠。蓋和流上飾龍紋,頸中部一周夔紋,肩上一條斜角雷紋。腹部以襠為界,每足都由雷紋構(gòu)成一組饕餮紋,兩組饕餮之間各有一條夔龍紋?;顒影舛鷺?gòu)造巧妙,它由兩個鏤空的夔龍相合而成,中有小圓柱相連,上部的小圓柱與身特鑄的小龍的口相咬,利用重力構(gòu)成扳手。 虎提梁異獸形銅盉 ![]() 西漢 通高27厘米 口徑10厘米 器作異獸形,圓口。流上端為獸首,有鳥喙,可向上掀起,圓眼,葉形耳。體健碩,兩側(cè)有翼,似細(xì)長的蛇形,羽毛狹長。后部為翹起的鳥尾,下有四只粗壯的獸足。盉的提梁為長體四足獸,首尾似虎,身似蛇,有細(xì)鱗。梁下有三環(huán)鏈系于蓋上,蓋面飾云紋一周。 饕餮紋銅盉 ![]() 西周 通高26.6厘米 口徑14.2厘米 雷紋銅鬲 ![]() 商代 高19厘米 口徑13.7厘米 圓口敞唇,立耳,微束頸。垂腹,襠足。腹部飾以上下連珠襯托的雷紋。 玉器 ![]() 青玉桃形杯 明中期 高6.7厘米 口徑8.3厘米 新疆和闐青玉。玉杯作半剖的折枝桃形,桃掏膛中空為盛器,杯柄以桃的枝桿平折下彎曲自然形成,并延伸至腹部,底部,枝葉,花果淺浮于杯的腹部,杯口邊沿琢行龍紋,一朵盛開的桃花浮雕作杯的底足。此杯玉質(zhì)溫而瑩潤,造型簡潔,做工細(xì)膩嫻熟。 ![]() 乾隆御制詩白玉碗 清乾隆 高:3.2厘米 口徑:5.6厘米 白玉,玉質(zhì)瑩潤。玉碗撇口,腹微鼓,圈足。碗的口沿和碗腹近底足處各琢飾一圈夔龍紋,其間陰刻隸書乾隆御制詩銘文。碗底圈足內(nèi)管鉆陽文篆書:“乾隆御用”方形印。此碗琢工精細(xì),文字工整。 ![]() 壽山石雕東方朔像 清早期 高8.5、寬6.5厘米 壽山石立體圓雕東方朔偷桃像。雕像巧作東方朔白長眉,長須至胸,咪著雙眼,笑容滿面。弓背,一腿立,另一腿抬起形如步履中,右足下陰刻篆書“尚均”隨形印文。身著寬衣長褲,由頭披巧黑色披衣,衣褲均以陰刻線刻祥云紋裝飾,雙臂置后背,持一束蟠桃背伏。東方朔立像置鏤通雕松石器座。此壽山雕像,人物造型、形象刻劃生動寫實(shí)。 ![]() 白玉靈霄花(宋代) 宋代 高6.2、寬5厘米 新疆和闐白玉。玉質(zhì)溫潤,片狀雕折枝靈霄花。折枝花向上仰開,花蕊陰刻線作斜方格紋裝飾,花葉肥厚打洼向下半折開,花梗由下向上作一環(huán)可用于掛系之用。此花佩雖為片狀卻以立體圓雕的手法琢花的形,陰刻線修飾花心,枝葉的筋脈紋,線條纖細(xì),疏密有致,造型別致優(yōu)美。(廣東省博物館藏) ![]() 琥珀雕梅猴帶蓋小壺 清早期(1644—1722年) 通高8厘米 口徑1.5厘米 底徑2.9厘米 琥珀。色純通透。圓雕而成。壺小蓋圓鈕,短流,小平底。壺口沿飾一周圓圈紋,肩部分六部分陰刻蓮花紋,兩陰刻線下陰刻葉紋。鏤雕梅枝為壺柄,浮雕梅猴圖裝飾壺身。一只活潑的猴子攀爬在梅樹上嬉戲,古虬梅樹上花朵綻放,一派祥和景象。 ![]() 黃玉牛水注(清乾?。?br>清乾隆 通高7厘米 長11.5厘米 新韁和闐黃玉。玉色黃如粟,玉質(zhì)溫潤。立體圓雕作站立狀牛形,牛關(guān)尾昂首,雙目注視前方,雙角向后,頸部琢一帶飾,四足直立,體壯豐實(shí)。牛背正中開口深掏膛作盛水用。 ![]() 青玉璋 新石器時代晚期 青玉。玉質(zhì)溫潤。玉璋長條扁平狀,上端略窄于下端,璋的上端有一穿孔,兩邊緣各一菲棱(出牙),璋的下端單面刃。 ![]() 青白玉(臥)牛 清乾隆 長19.9厘米 高6.5厘米 俏色玉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澤紋理,巧妙地加以設(shè)計運(yùn)用,施以適合玉材的琢磨,使作品的造型與顏色達(dá)到自然完美的藝術(shù)效果的一種特殊工藝,此件玉牛以新疆和闐青白仔玉圓雕而成。用巧作的工藝技法雕一頭臥牛,玉牛昂首伏臥,口銜靈芝草,牛頭、角及靈芝則以天然石皮本色雕琢,作品神態(tài)自然,生動形象地描繪臥牛小憩時悠閑的神情。 ![]() 青玉鏤雕龍穿牡丹鈕 元代 高9、底徑7.7厘米 玉鈕以新疆和闐青玉立體鏤通琢成。鈕呈橢圓形柱狀,巧色琢牡丹龍紋,牡丹花盛葉茂,五爪龍紋雙鹿角,粗眉大眼,張口露齒,毛發(fā)后披,龍身盤繞穿插行二牡丹花草叢中。玉鈕的底部平并有四個對穿眼,可用于鑲嵌系物之用。此玉鈕重刀琢飾花、葉及龍紋,陰刻線則用于表現(xiàn)牡丹花和葉及龍身上的毛紋,瞽件器物工藝精湛,刀工粗獷豪放。(廣東省博物館藏) 廣東省博物館陳列面積2197平方米,陳列大樓的南邊,露天陳列鴉片戰(zhàn)爭時期中國軍民抗擊英國侵略的 3尊鐵炮以及 300 多年前墜落在英德縣的一塊 8000多斤重的隕鐵?!稄V東古代史》陳列,共有展品2123件,系統(tǒng)地展示廣東古代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交通等歷史?!稄V東近代史》陳列,展品1244件。反映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太平天國運(yùn)動時期廣東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爭以及洋務(wù)運(yùn)動時期廣東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興起和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維新運(yùn)動,還介紹了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和同盟會的成立及其在兩廣發(fā)動的多次武裝起義,著重表現(xiàn)了辛亥年“三·一九”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 金木雕 ![]() (清代)金漆木雕花鳥人物故事神櫝 高46厘米 寬38厘米 厚21厘米 該神櫝雕刻技法多樣。櫝門正背面均鏤通雕精美紋飾。門肚采用多層鏤通雕的手法,刻潮州七賢進(jìn)京趕考故事,以之字形布局,將潮州七賢策馬揚(yáng)鞭,日夜兼程進(jìn)京趕考的情景描述下來,形象生動。櫝內(nèi)背板為磨金漆畫山水人物圖,亭內(nèi)文人墨客吟詩作對,路上一官人在侍從的護(hù)衛(wèi)下正在騎馬趕路,小橋流水、山石亭臺,以小景致營造大空間。整座神櫝造型莊重,裝飾華麗。 ![]() (清光緒)金漆木雕通雕人物、花鳥紋神龕 高43厘米 寬38厘米 深17厘米 該神龕綜合運(yùn)用了鏤通雕、浮雕、沉雕和金漆鐵線描繪等多種工藝。龕座為高束腰式,座下變異膨腿足,神龕所嵌花板題材多為傳統(tǒng)吉祥圖案,如“喜上眉梢”、“一路連科”等。龕門正面以鋸?fù)ǖ窕ㄥ\紋為地,上雕對聯(lián)及落款“奉政宣猷,貳守良辰資淑慎;思源報本,千秋俎豆薦馨香。光緒庚寅年仲秋月敬書?!饼悆?nèi)設(shè)五扇推光黑漆小屏風(fēng),屏肚上以金漆手書紀(jì)念先祖功德的短文。小屏風(fēng)上下四邊均嵌鏤通雕花鳥、博古紋,中心三條屏黑漆推光底子上以金漆書文。此櫝雖然器身較小,但做工相當(dāng)精細(xì)考究,無論構(gòu)圖抑或技法,堪稱上乘之作。 ![]() (清代)金漆木雕牡丹花鳥人物故事神櫝 高42厘米 寬28厘米 厚16厘米 該神櫝采用描金漆畫、多層鏤通雕、浮雕等多種技法雕刻制成。兩門亦分作六個部分裝飾,傳統(tǒng)的吉祥圖案與人物故事兼有:牡丹花鳥、喜鵲鬧梅、松鼠葡萄、靈芝花草,熱鬧、祥和的氣氛撲面而來。 ![]() (清代)金漆木雕人物故事神櫝 高83厘米、寬59厘米、厚42厘米 神櫝,是潮汕地區(qū)民間供放祖先牌位的禮祭用具。櫝與大神龕的形制一樣,大曰龕,小曰櫝。大神龕多置于宗祠內(nèi),櫝一般置于家居廳內(nèi)案幾上。大神龕一般制作精良,櫝也不乏精美之作。 此神櫝門的裝飾各由六個部分組成,主題紋飾中有浮雕和通雕結(jié)合的教場比武圖,人物生動自然,呼之欲出。龕內(nèi)作內(nèi)階五級,每級紅漆底上用金漆繪團(tuán)壽字五個,臺階是用來擺放祖宗牌位的地方。級上置一塊磨金漆畫屏,畫屏繪成連屏形式,飾以福祿壽三星、松鹿、松鶴、花蝶、魚藻等紋飾。雖然為平板上繪出的連屏,但立體感很強(qiáng),幾可亂真。整件器物布局嚴(yán)謹(jǐn),雕工精細(xì),髹漆貼金工藝嫻熟。金碧輝煌,華貴莊重。 ![]() (清末)金漆木雕鼓架 直徑70.3厘米、高199厘米 鑼鼓是潮汕民間的重要樂器之一,每逢游神賽會等節(jié)日喜慶活動,鏗鏘的鼓聲動人心魄,吸引著四鄰八鄉(xiāng)的民眾,為節(jié)日增添熱鬧氣氛。鼓架則是專門用來支承鼓,以便于擊打和巡游的一種工具,由腳架和圍欄兩部分組成。腳架形似花籃,八條等距的彎足環(huán)繞一圈,四周通透,近足端處以風(fēng)車棖連接固定。圍欄是整個鼓架的主要裝飾部位,位于腳架之上,為弧形,通雕紋飾呈對稱布局,頂部為火珠紋,中部飾蝙蝠花籃紋,兩側(cè)以夔龍紋相拱,卷書式額首上書“福祿壽”三個金字。這是根據(jù)尖腳大鼓的形狀而設(shè)計的,工藝精湛,既實(shí)用又美觀。 ![]() (清代)金漆木雕茶擔(dān) 長50厘米、寬38厘米、高80厘米 茶擔(dān)是一種禮儀用具,平時存放于祠堂,每逢民間舉行游神賽會活動時用來挑擔(dān)茶水,隨游行隊伍巡游,向負(fù)責(zé)游神活動的人員提供茶水,同時亦借此顯示游神隊伍的不凡氣派。此茶擔(dān)為提梁式,提梁上裝銅環(huán)以便肩挑出行。茶擔(dān)的主體形制似柜,設(shè)門兩扇,門上嵌飾多層鏤通雕人物故事、花鳥博古紋。背面及左右兩側(cè)飾通雕鯉魚跳龍門及花鳥紋。頂部設(shè)木格茶盤以便擺放茶具。 ![]() (清代)金漆木雕人物花鳥八寶紋帖盒 長35 厘米、寬11厘米、高9厘米 帖盒為長方形,帶蓋,以鏤通雕、淺浮雕、線刻和髹漆貼金等工藝制作而成。盒的正面設(shè)三個海棠形開光,中間雕“唐明皇游月宮”,左右兩開光以通雕萬字紋為地,上飾鏤通雕花鳥紋;左右兩側(cè)面為倭角開光,開光內(nèi)剔地淺浮雕花卉紋;底足飾通雕卷草紋;盒面分為八個方格。以朱漆為地,雕荷花、仙桃、番瓜、牡丹、菊花、佛手、石榴、梅花等八種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卉鮮果。盒蓋四個側(cè)面共設(shè)五個開光,開光內(nèi)剔地淺雕“雜寶”、花卉紋;蓋面以黑漆為地,陰刻修竹一竿,并刻詩句、印款,詩文為:“云白天垂線,江清水合空”。此盒雕工嫻熟精湛,富貴而莊重,是富裕人家婚慶時用來派發(fā)請柬的盒子,俗稱帖盒。 ![]() (清代)金漆木雕牡丹如意 長40厘米、寬14厘米、高10厘米 如意是一種陳設(shè)器物,由古代寺院中僧侶所用的搔癢之物逐漸演變而來,象征著如意吉祥,是富貴人家的賀壽禮物之一。此件如意是以通雕技法用整塊木料雕刻而成,木雕藝人以連枝牡丹構(gòu)形,三朵牡丹花粲然開放,兩朵含苞欲放的小花蕾點(diǎn)綴其間。枝條自然舒展,婉轉(zhuǎn)流暢,重重花瓣各具情態(tài),歷歷可數(shù)。細(xì)致入微的雕工和嫻熟高超的貼金工藝使整件如意顯得十分完美。牡丹花又稱為富貴花,配以華貴的金色,更顯得富麗堂皇。 ![]() (清代)金漆木雕人物故事嵌書畫小圍屏(正面) 高92厘米、寬160厘米、厚4厘米 此套屏風(fēng)由9件條屏和一對屏頭獅組成,屏扇裝飾由下至上分五層,首層均雕飾變形夔紋;其上是屏扇的核心,鏤通雕“空城計”、“擒孟獲”、“羅通叫關(guān)”等人物故事圖。第三層鏤雕瓶花、魚藻、花鳥、博古等紋飾;第四層以通雕纏枝葡萄紋作邊框,內(nèi)置絹本設(shè)色水墨畫和書法條幅;頂層雕飾花鳥紋。圍屏兩側(cè)以屏座作固定,屏座底部為“T”形,上設(shè)立柱,柱頭飾圓雕獅子戲球,立柱三面以通雕夔龍紋牙條作站牙,具有加固立柱的作用。整套圍屏綜合運(yùn)用了鏤通雕、浮雕、髹漆貼金和書法、繪畫等多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題材豐富多樣,雕刻精美,是難得的木雕精品。 ![]() (宣統(tǒng)三年)金漆木雕大壽屏(正面) 高303厘米、寬540厘米、厚5厘米 屏風(fēng)為揭陽巨商吳子松后人為追念先祖創(chuàng)業(yè)之功所特制。全套共12屏,頂橫肚、企肚、中橫肚構(gòu)成外枋欄,飾髹漆貼金通雕人物故事、江海水族、博古爐瓶等題材。內(nèi)方欄飾花卉間壽字紋,中枋欄為松鼠葡萄紋。下屏肚為浮雕貼金人物故事圖。垂角飾浮雕花卉紋。背面髹黑漆,無紋飾。二至十一屏大屏肚為金漆楷書吳子松家傳全文, 由誥封奉直大夫、賞戴花翎、補(bǔ)用州判、諮議局議員、歲貢生陳乃勛撰寫。誥授朝議大夫、賞戴花翎、候選知府、光緒辛卯科舉人陳祺年手書。 ![]() (光緒十三年)金漆木雕大壽屏(正面) 高319厘米、寬564厘米、厚4.5厘米 這是為年屆八十、陰陽兩隔的東璧夫婦合慶大壽時特制的賀壽屏風(fēng),此時東璧先生已去世,故稱冥壽,而其妻子謝太夫人尚健在,此為潮汕地區(qū)一種特殊的慶壽方式。全套屏風(fēng)共12屏,各屏頂橫肚、中橫肚及首尾兩屏的企肚組成外枋欄,嵌24件通雕花板,以民間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首屏、尾屏的企肚則飾以通雕人物故事花板。各屏的橫肚、企肚均圍以精細(xì)的卷草紋枋欄。下屏肚為浮突式,髹黑漆,邊框飾金線。下橫肚設(shè)突起的菱形開光,開光內(nèi)以黑漆為地,繪飾花鳥紋,壓角則為浮雕花卉紋。垂角為卷簾式,飾浮雕花卉紋。屏心沉雕隸體壽序全文并描金,壽序為廣東全省水師提督方耀所撰,并由賜進(jìn)士出身、翰林院編修鐘德祥手書,筆法雄渾勁健。賀壽者有潮州府知府朱丙壽,潮州縣知縣周恒重,潮陽縣知縣劉秉奎、程錦文,潮陽縣縣丞金慶,潮陽縣教諭梁國士,潮陽縣訓(xùn)導(dǎo)曾廷棟,舉人袁鎮(zhèn)先,儒學(xué)訓(xùn)導(dǎo)陳魁梅等等,均為當(dāng)?shù)氐母骷壒賳T或名望之士,由此亦可見壽主生前死后的榮耀。 ![]() ![]() (清道光)金漆木雕描金漆畫西湖風(fēng)景圖大壽屏(正面) 高285厘米、寬528厘米、厚4.3厘米 壽屏是舉行賀壽儀式時由眾親友定制,送給壽主的貴重禮物,規(guī)格大小不一,屏數(shù)少則6扇,多則14扇,多為雙數(shù),單數(shù)者較少見。大型壽屏可高達(dá)3米以上,往往綜合運(yùn)用多種裝飾工藝,做工非??季?,裝飾極其華麗。壽屏的裝飾面一般分大屏肚、下屏肚、方欄、上橫肚、下橫肚等部分,裝飾題材豐富多彩,布局主次分明,以大屏肚的大幅漆畫和賀壽序為主體,外設(shè)一至三層方欄,屏頭、企肚、橫肚、下屏肚及裙腳多作精細(xì)華麗的雕飾,所嵌飾件工藝形式多樣,或鏤通雕,或高浮雕,或剔地浮雕,還有黑漆描金漆畫等等,其中首尾兩屏裝飾最為精美。大型壽屏還配有一對精美的獅子,俗稱“屏頭獅”,設(shè)置在屏風(fēng)左右兩側(cè),顯得更加氣派。門肚的正面多手寫或雕刻賀壽文(又稱壽序)。賀壽文的末尾多題寫獻(xiàn)壽者姓名、籍貫、科舉等第、功名記錄、官銜職位及與壽主的關(guān)系。祝壽時,小壽屏一般設(shè)在神龕前的神桌上,大型壽屏則設(shè)在祠堂大廳上,呈“八”字形展開,壽屏前設(shè)筵席,大宴賓朋,充滿喜慶氣氛。 ![]() (清末)六角形宣爐罩 長41厘米、寬41厘米、高48厘米 ![]() (清代)金漆木雕人物花鳥紋香架 長39厘米、寬22厘米、高17厘米 香架是潮汕地區(qū)民間祭神祀祖時,用于插香的器物,大小不等,精粗有別。此香架為插屏座式,雕刻藝人以通雕、剔地淺浮雕和圓雕等多種雕刻技法來處理不同的裝飾部位,左右兩側(cè)座墩和橫欄板上的圖紋為淺浮雕,而柱頭則以圓雕成形,局部作鏤通雕;兩立柱間嵌飾三塊通雕人物、花鳥紋花板,雕工精細(xì)。架上裝兩個漏斗狀銅管,作插香之用。 ![]() (清末)金漆木雕燭架 高160厘米、寬42厘米 燭架是祭祀器具的一種,潮汕地區(qū)俗稱之為“一品紅”,由座、瓶身、燭插三部分組成,瓶身外表多浮雕人物故事、花鳥博古等紋飾,中間穿孔以便安裝燭插,燭插上設(shè)錫盤,祭祀時作擎燭用。平時置于大香幾左右兩側(cè),祭祀時明燭高擎,滿堂紅艷,故又稱為“滿堂紅”。此燭架造型新穎別致,雕工精美華麗,是大型木雕器具中難得的精品。 ![]() (清乾隆)木雕香爐 長48厘米、寬33厘米、高72厘米 香爐是放置于神案前的祭祀器具之一,造型似鼎,蓋鈕多雕成獅子形,故又稱為香爐獅。中空,四周留有空隙,祭祀時將香料放在銅爐內(nèi)點(diǎn)燃,然后放進(jìn)香爐獅內(nèi),香煙從四周的空隙繚繞而出,滿堂生香。此香爐四足翻卷,腹部正背兩面各鑲嵌“鯉魚跳龍門”、“博古紋”長方形鏤通雕飾件;左右兩側(cè)各設(shè)一個鏤通雕纏枝花卉紋爐耳,高高聳起;腹部下方四面設(shè)錦地開光,開光內(nèi)以鐵線描金漆畫工藝?yán)L博古靜物;爐蓋以一神態(tài)威猛的圓雕獅子為主體,三只活潑可愛的小獅在其身旁嬉戲。整件器物造型典雅莊重,美觀實(shí)用。 ![]() (清代)木雕龕前瓶花 長24厘米、寬13厘米、高61厘米 龕前瓶花是潮汕地區(qū)傳統(tǒng)祭祀器具之一,使用時擺放在神龕前的兩側(cè)。此件瓶座部分為六棱形,腹部以黑漆為底,繪飾人物故事、山水圖金漆畫;肩部飾金線,左右兩側(cè)浮雕對稱式雙獅耳,頸部繪花鳥博古紋金漆畫。瓶口開隼眼,以整塊木料雕刻菊花、茶花、石榴、牡丹等花卉為一束,安插在瓶座上?;ㄊ詧A雕、鏤通雕、線刻和髹漆貼金等工藝制作而成,精致華貴。 ![]() (清末)圓雕洋人貢碟 長9厘米、寬8厘米、高15厘米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列強(qiáng)大肆入侵和掠奪中國,引起人們的憎恨和蔑視,潮州木雕藝人把人們的這種憎恨和蔑視的情緒巧妙地表現(xiàn)在木雕作品中,此對貢碟的圓雕洋人形象就是典型的一例。器身上兩個西洋人物均曲膝彎腰,手持拐杖,頭戴禮帽,足蹬長筒靴,腰插彎刀、小旗,隨身帶著葫蘆,一副掠奪者的形象躍然而出。藝人將貢碟的承盤安放在洋人的背上,充分表達(dá)了時人對西方列強(qiáng)的不滿情緒。 ![]() (清代)三牲貢臺 長45厘米、寬80厘米、高47厘米 三牲貢臺為祠堂內(nèi)使用的祭祀器具,造型多種多樣,以六角形最為常見,一般由底座、托盤兩部分組成。底座四周多鑲嵌精細(xì)的貼金木雕飾件,題材多種多樣,主要有人物、花鳥、博古等。裝飾考究,制作精美。祭祀時,將貢盤置于大神龕前,擺上豬牛羊三種祭品,進(jìn)行祭拜。此貢臺為六角形束腰須彌座式。黑漆描金底板上,六個飾有壓腳獅子的座足支撐著須彌座,足間裙板飾玲瓏的花卉紋。器座束腰部位六個立面鑲嵌了十多件題材各異的通雕花板。座面上為六角形托盤。整件器物雕鏤精細(xì)繁復(fù),黑漆框架與貼金飾件互相襯托,顯得既莊重又華麗。 ![]() (清代)糖果架 長59厘米、寬13厘米、高52厘米 果架呈階梯狀,以黑漆隔條作框架,構(gòu)成19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裝飾帶,鑲嵌人物博古、江海水族、瓜瓞葡萄、吉祥動物等多種題材的通雕花板。造型獨(dú)特,風(fēng)格莊重而又富于變化,顯得靈巧通透,充滿生機(jī),充分展示了木雕匠人的精湛技藝。 ![]() (清代)開光人物花果紋糖果架 長85厘米、寬18厘米、高59厘米 木雕藝人別出心裁地將糖果架設(shè)計成展卷式,通體以推光黑漆隔條分作26個寬窄、大小不等的裝飾塊,嵌飾鋸?fù)ǖ?、通雕、多層鏤通雕花板,融人物、花卉、瓜果、博古、瑞獸等多種題材于一體。正面10個透窗呈對稱式排列,使整體的裝飾性和空間感大大增強(qiáng),充分展示了木雕藝人的奇思巧藝。 ![]() (清末)山水人物長方形饌盒 高35厘米、寬35厘米、厚16厘米 饌盒以鏤空通雕髹漆貼金和金漆畫做修飾,三彎外翻足束腰座,“山”字形碟架,前后兩面作書卷式布局,一面飾通雕人物故事,另一面飾鶴鹿、博古紋。盒蓋飾鐵線描金漆畫山水圖和“鴻門宴”故事。 ![]() (清代)木雕人物、群獅、金漆畫人物圖菱形饌盒 高29厘米、寬22厘米、厚14厘米 饌盒綜合運(yùn)用鏤通雕、圓雕、髹漆貼金、黑漆推光、金漆鐵線描等工藝制作而成。器座的六邊形底板髹黑漆并描金線;座足為翻卷式,足間牙板浮雕卷草紋;座面一側(cè)鏤通雕太獅少獅,另一側(cè)雕“羲之愛鵝”圖。頂部為菱形托盤,共分8格,轉(zhuǎn)角處飾圓雕牡丹花形柱頭。盒蓋為棱形,外表髹黑漆,以鐵線描工藝精繪祝壽圖及人物山水、博古花卉、喜雀鬧梅等紋飾。饌盒造型優(yōu)美,雕工細(xì)膩,其鐵線描金漆畫尤為精湛。傳統(tǒng)的潮州鐵線描工藝一般是先在黑漆推光板面上繪圖并貼金,然后用尖細(xì)的鐵筆勾勒圖案花紋的輪廓和細(xì)部,金漆畫在黑漆底色的襯托下,顯得艷麗奪目。 ![]() (清代)人物花鳥長方形饌盒 長28厘米、寬14厘米、高38厘米 饌盒是潮汕地區(qū)民間傳統(tǒng)祭祀活動中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物,一般由底座、盒蓋、果盤三部分組成,造型常見的有長方形和菱形(又稱龜背形、欖形)兩種。平時置于家中廳堂的幾案上,祭祀時將饌盒擺放在神案上,取出果盤,盤上放供果,進(jìn)行拜祭。此饌盒為長方形,束腰式器座飾以卷草紋,足下壓圓雕臥獅,足間牙板為通雕喜鵲鬧梅紋,五個小果碟作對稱式排列,高低起伏,碟架四周通雕福、祿、壽三星及夔龍、魚藻紋。盒蓋四周為多層鏤通雕人物故事圖花板并圍以通雕卷草紋枋欄。雕工精細(xì)入微,人物形象生動,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 金漆木雕描金漆畫屏門 通高300厘米、寬424厘米、厚5厘米 潮汕地區(qū)傳統(tǒng)建筑中的屏門是庭院內(nèi)大廳與天井或檐廊之間的構(gòu)件,主要起隔斷的作用,每套由6-10扇組成,具體視空間跨度而定,形制靈活多變,但必須是偶數(shù)。此套屏門共8扇,每扇結(jié)構(gòu)相同。頂橫肚、中橫肚分別飾以精細(xì)的描金漆畫,所繪或為吉花祥鳥,或為爐瓶瓜果。上門肚飾通雕花鳥紋并以圓錢紋作襯地,構(gòu)圖疏密有致,刀法細(xì)膩流暢。邊框外以雙菱形及朵花紋卡子花作點(diǎn)綴,顯得玲瓏剔透,風(fēng)韻秀雅。隔肚則浮雕變形夔龍紋。下門肚飾描金人物山水圖,近處房舍儼然,人物生動,遠(yuǎn)景則群峰聳立,氣勢不凡。下橫肚浮雕婉轉(zhuǎn)柔媚的花卉紋。整套屏門構(gòu)思巧妙,制作精細(xì),裝璜華麗,堪稱屏門中的精品。 ![]() (清代)通雕梅花螃蟹紋梁托 高17厘米、寬45厘米、厚13厘米 潮州木雕對題材的選擇及組合安排,著意于傳達(dá)某種美好意念,而不完全符合實(shí)際生活,此件梁托即為其中一例。作品運(yùn)用通雕技法雕刻而成,以屈曲欹側(cè)的梅樹為架構(gòu),中部雕一仰腹的螃蟹,一螯持筆,一螯持瓜蒂,暗寓“必登甲第”之意,表達(dá)了科舉時代人們對功名的追求。 ![]() (清代)通雕蟹簍形梁托 長38厘米、寬28厘米、厚16厘米 地方風(fēng)物是潮州木雕的常見題材之一,具有獨(dú)特的地域特點(diǎn)。從清代開始,潮州木雕已把當(dāng)?shù)爻R姷男泛t作為表現(xiàn)內(nèi)容,但以通雕蟹簍作建筑構(gòu)件則較為少見。木雕藝人在梁托上鏤雕一個略為傾側(cè)的蟹簍,然后以蟹簍為中心,在口沿、簍身及底部雕出五只形態(tài)各異、生動逼真的螃蟹,外圍以樹枝環(huán)繞,作為烘托陪襯。六角形透孔、編織紋、簍繩等細(xì)部處理精致入微,酷似現(xiàn)實(shí)生活中的竹編蟹簍。整件作品結(jié)構(gòu)緊湊,渾然一體。 ![]() (清代)圓雕獅子形梁托 高22厘米、寬35厘米、厚10厘米 梁托是位于上下橫梁之間的構(gòu)件,主要起著頂托加固的作用。此件梁托為圓雕獅子形,昂首張嘴,尾部聳起,足爪剛勁有力,形象生動可愛。潮州木雕獅子特別講究頭部的形象刻劃處理,故有“十分獅子九分頭”的說法。 ![]() (清乾?。┩ǖ窈J荷花紋穿插枋 長61厘米、寬22厘米、厚7厘米 穿插枋是位于抱頭梁之下,連接檐柱與金柱,橫貫檐廊的枋材,主要作用是拉結(jié)檐柱和金柱為整體,兩端用透榫與柱相結(jié)合。此件穿插枋透雕彩繪葫蘆、荷花紋。雕工古拙,線條有力,具有清代中期潮州木雕的風(fēng)格。葫蘆乃八仙之一--鐵拐李隨身之物,為“暗八仙”的一種,有祝頌長壽之意。 端硯 ![]() ![]() 嵒華四象硯 清光緒。老坑大西洞石。硯額篆書銘:“嵒華四象硯”。硯側(cè)銘:“白鶴啄松,青牛眠草;瓜瓞垂實(shí),獼猴捧桃。光緒癸巳,大西洞石,禺山閑叟得之。”光緒癸巳即公元1893年。 ![]() 桐葉形硯 清光緒。老坑石。 ![]() 荷葉硯 清光緒。老坑大西洞石。 ![]() ![]() 壺形硯 清乾隆。老坑石。 ![]() 夔紋長方硯 清乾隆。麻子坑石。雙面硯。 ![]() 雕花瓜形硯 清同治至光緒。老坑石。 ![]() 魚形硯 清道光。老坑石。硯背銘文:“青青柳,貫之魚,洋洋灑灑,應(yīng)亦忘乎江湖。道光乙未年,芷鄉(xiāng)屬,弇山銘,秋梧書。”下刻“何鳳”印。右方有“紫藤花館珍玩”印。道光乙未為公元1835年。 ![]() 仿古紋飾硯 清乾隆。麻子坑石。 ![]() 阮元硯 清嘉慶。麻子坑石。硯背刻隸書銘文:“自有天然硯,山林景可嘉。詩題桐葉茂,筆點(diǎn)石闌斜。杜公佳句在,珍重碧籠紗。亞字非無用,端溪不必夸。鼠須滋雨露,麟角染泥沙。 ![]() 蚌殼硯 清乾隆。老坑石。 ![]() 竹節(jié)硯 清乾隆。老坑石。硯右側(cè)刻銘:“既琢囗磨,成此有斐。愛爾犄犄,宜配君子。廷璋。”硯左側(cè)銘:“嘉慶丁巳?!背幈晨蹋骸疤撔摹?、“石不能言最可人”。嘉慶丁巳即公元1797年。 ![]() ![]() 佛手硯 清乾隆。老坑石。 ![]() ![]() 仿唐八菱鏡硯 清乾隆。老坑石。 ![]() 清嘉慶至道光(公元1796—1850年) 長19.3厘米 寬13.3 厚2.5厘米 雜坑石。色青紫帶黃。硯左側(cè)有銘文:“重巖中,足清風(fēng)。.扇不搖,涼氣通。明月照,白云籠。獨(dú)自坐,一老翁。寒山大士句,里甫居士書為研銘。”硯背隨自然形狀巧雕山中面壁圖。 謝蘭生(1759—1811),字佩士,號澧浦、里甫,廣東南海人??顺屑覍W(xué),主持越秀、越華、端溪等書院。工詩善畫,尤精鑑別。 ![]() 居巢作畫硯 清乾?。ü?736—1795年) 長19厘米 寬20厘米 厚2.5厘米 古塔巖石。石色紫稍帶赤。有翡翠紋。硯作荷葉形。硯背有銘:“葉田田,滴露研。含毫命素塵不沾。梅翁作畫硯,老鼎銘?!倍︺?,乃張嘉謨字,張敬修侄,東莞人。工花人物,從居巢學(xué)畫。居巢(1811—1865)。字梅生,番禺人,入廣西按察使張敬修幕,得與客居桂林環(huán)碧園李秉綬家之宋光寶、孟覲乙交往,師其沒骨法。1856年隨敬修返東莞可園,并教嘉謨書。此硯曾為廣東畫家盧子樞(1900—1978)所藏,并附有圖說一張。 雜項 ![]() 牙雕石榴 清中期 高10厘米 寬8.5厘米 此件以石榴為造型,采用圓雕手法雕琢而成。主體為一個大石榴,其外鏤雕枝葉花蕾及小石榴,石榴果因熟透而自然裂開,露出一粒粒飽滿的石榴籽。花果、枝葉的形態(tài),質(zhì)感十分逼真。 ![]() 牙雕佛像頭 清 高30厘米 寬15厘米 頭像空心圓柱狀,雙目垂視,鼻挺直,嘴角微呈上翹,神態(tài)安祥,耳戴如意云頭珠飾耳環(huán),高領(lǐng)襟,飾菊花、云紋。頭戴冠,,飾四組紋樣,正中透雕頭帶光環(huán)、足踏蓮花,祥云環(huán)繞的三佛像,兩側(cè)各飾一人,面向三佛做合十禮佛狀,四周襯以祥云,冠的后面刻透雕折枝牡丹花,頭像的底足飾一圈細(xì)淺花卉紋飾,發(fā)髻和部份冠、服都用茜色裝飾。 ![]() 銅胎畫琺瑯庭院人物碟(廣東琺瑯彩碟) 清中期 高3.3厘米 口徑16厘米 底徑10厘米 一組四件,均為銅胎,敞口,淺腹,圈足。碟內(nèi)涂施白色琺瑯彩為地,然后以各色琺瑯彩繪中國著名古典愛情小說《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在丫環(huán)紅娘的幫助下從初遇到相會的四個場面。碟外壁彩繪纏枝葡萄紋。色彩淡雅,布局疏朗,人物神態(tài)生動自然。底足以紅彩手書“竹居”單框堂名款,并飾一圈夔龍紋,當(dāng)是私人定制之物。 ![]() 通雕七賢進(jìn)京圖屏風(fēng)窗花 清乾隆 長74厘米、寬37厘米、厚5厘米 “七賢進(jìn)京”是潮州木雕藝術(shù)的著名題材,它把潮州歷史上不同時期科舉登第、進(jìn)京為官的七位鄉(xiāng)賢的故事融合濃縮在一起,寓海濱鄒魯連科登甲之意。潮州七賢有二說,一為前七賢,即宋代的許申、張口、劉允、林巽、王大寶、盧侗、吳復(fù)古;一為后七賢,即明代的林大欽、翁萬達(dá)、蕭端蒙、郭之奇、黃奇遇、許國佐、羅萬杰。 ![]() 廣琺瑯花卉福壽八寶雙層饌盒 清乾隆 高11厘米 口徑34.5厘米 底徑33厘米 銅胎,圓形,直壁,圈足微撇。攢盒以銅胎畫琺瑯工藝制作。蓋面微鼓,紋飾分四層,由內(nèi)至外依次飾“五蝠捧壽”、折枝花卉、纏枝西番蓮間“佛八寶”、折枝花卉紋。蓋、盒外壁均飾雜寶紋間纏枝花卉紋。圈足外飾纏枝瑞草。盒內(nèi)8個扇形碟、1個圓形碟組成一個攢碟,碟內(nèi)飾花卉紋和金色壽字紋,外壁一圈蝙蝠紋。上盒紋飾既有傳統(tǒng)的福壽、八寶紋,又有線條奔放、西洋味十足的番蓮紋,裝飾華麗,構(gòu)圖繁復(fù),色彩鮮艷,取意吉祥。是清乾隆時期廣州畫琺瑯的典型產(chǎn)品。 ![]() 剔紅開光山水人物圖海棠形瓶 高32、口徑12厘米 清乾隆 瓶體雕刻以腹部的四個開光為主紋,開光內(nèi)分別雕琴棋書畫、山水、人物;口、頸及圈足邊沿經(jīng)回紋、蕉葉紋、勾蓮紋等多重紋飾作襯底。整體設(shè)計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 通雕苦瓜形紙媒筒 清代 高29厘米、寬10厘米、厚5厘米。 整體造型是以一條大苦瓜鏤空成香筒形狀,作者并沒有把瓜的全部外表雕刻出來,而只是精雕細(xì)刻瓜的尾部,以局部體現(xiàn)整體。同時,在其省去的瓜身部位及背板雕刻纏枝茂葉、小瓜等,使大瓜纏小瓜、瓜瓞綿綿寓意子孫世代相傳的吉祥涵義,在這小小的體積上,苦瓜的枝、葉、果實(shí)都刻畫得淋漓盡致。作品構(gòu)思巧妙,寓意深刻。 ![]() 木雕羅漢像 北宋慶歷八年 通高52.5厘米 半跏趺坐,右足踏座,左足平趺,頭右側(cè),右手托頤屈置于右膝,左手自然放置左腿上。座實(shí)心,正面刻有“慶歷八年正月第一廂第一屆,女弟子譚一娘,舍尊者一位入南華祥寺。永樂二十年□月,曲江河西信官董□□重妝。成化十七年正月,弟子蕭道聰重妝飾”銘文。 ![]() 紅緞廣繡鳳紋女裙 民國 長90厘米 腰圍78厘米 下擺138厘米 廣繡鳳紋裙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傳統(tǒng)婚禮時新娘所穿的服裝。此裙上窄下寬,以紅緞為面料,并選用棗紅、玫瑰紅、大紅、橙紅、鵝絨黃、藍(lán)、綠、等十余種絲線以及大量的金線,采用釘金、平針、打子、釘針、疊鱗針、盤金等多種剌繡針法繡圖案紋飾 。整幅裙面分隔成四個裝飾面,每面均繡鳳朝牡丹紋,用色彩艷麗的絲線由內(nèi)向外、由深到淺分層鄉(xiāng)出牡花瓣、葉片,花蕊為打子繡。以盤金繡技法繡花葉枝桿并勾勒出花瓣、葉片的輪廓;雙翅平展、兩尾飄揚(yáng)的金鳳紋全部使用金線,以釘金和疊鱗繡技法繡制;裙的下擺以金銀線繡一圈山石狀的波浪紋和一圈滾邊,滾邊下飾有用金銀線制成的附飾。 ![]() 鏤雕人物柱花卉十五層象牙球 清 高50厘米 底徑13厘米 球直徑12.4厘米 象牙擺件由圓形座、多節(jié)柱身、托盤、牙球等多個部分嵌接組合而成,綜合運(yùn)用圓雕、浮雕、剔地隱起、鏤通雕等多種雕刻技法。底座雕飾云龍、菊瓣、折枝花卉和連珠紋;多節(jié)柱身由下至上雕“麻姑獻(xiàn)壽”、鏤空通雕九層龍紋轉(zhuǎn)心球、雕花束腰圓筒,并以實(shí)心竹節(jié)柱相連接。柱頂素面托盤上為十五層鏤空雕花卉轉(zhuǎn)心球。作品造型新穎,構(gòu)思巧妙、雕工精湛,充分展示了廣州牙雕的高超水平。 ![]() 掐絲琺瑯花卉紋爐 清中期 廣州 高17厘米 面寬17.2厘米 爐身為瓜棱形,直口,棱形足,曲折式提梁。銅胎鍍金,爐身以藍(lán)色琺瑯采彩為地,用雙勾法掐勾紋飾,內(nèi)填紅、白、綠、黃等琺瑯彩。腹壁飾如意、西番蓮紋;蓋面作鏤空裝飾,中心設(shè)海棠形開光,內(nèi)飾通花荷塘雙雀圖,開光外飾通花纏枝蓮紋;蓋沿以紅、藍(lán)彩繪火珠紋。提梁與爐身相接處貼飾銅鍍金“吉慶有余”紋花牌。手爐為冬天暖手用,此手爐豪華考究,當(dāng)為富貴人家所有。 ![]() 蝕刻赭色庭院養(yǎng)蠶圖玻璃畫片 清代 廣州 高33.2厘米 寬43.5厘米 厚0.2厘米 畫片為長方形,采用蝕刻技法制作而成。以鄉(xiāng)村婦女庭院養(yǎng)蠶為題材。畫面左側(cè)為庭院一角,院落內(nèi)修竹搖曳,圍墻外一簡易草棚臨溪而建。草棚內(nèi),六名村婦分成兩組,一組在整理桑葉,準(zhǔn)備喂蠶;一組似在檢查蠶繭。畫面布局合理,寫實(shí)逼真,頗具工筆畫韻味。清代晚期,這類以中國傳統(tǒng)生產(chǎn)、生活為題材的玻璃蝕刻畫深受西方人士的喜愛,成為當(dāng)時的外銷商品之一。 ![]() 緙絲花卉軸 清乾隆 縱:191.8厘米 橫98.2厘米 緙絲花卉軸杏色地,畫面用十余種色線緙織樹木、柴薪、五蝠,月季、壽菊、水仙、竹、靈芝散生在溪水潺潺的山石間,此件緙絲軸采用了緙織與著色相結(jié)合的手法,先用通經(jīng)斷緯的方法緙織樹木、花卉、山石的輪廓,然后用色筆添染各種細(xì)節(jié)。 ![]() 銅鍍金琺瑯葫蘆式三星獻(xiàn)壽轉(zhuǎn)花鐘 清中期 底座為橢圓形,內(nèi)有機(jī)械裝置,腹壁上下兩邊飾五彩花卉紋,正面以琺瑯彩繪風(fēng)景畫,中間設(shè)兩扇活動門,門內(nèi)有牙雕福、祿、壽三星,兩側(cè)面為水法布景。底座上突起銅鍍金琺瑯平臺,平臺上平鋪水法,四角有轉(zhuǎn)花;中心豎葫蘆式扁瓶,瓶身飾琺瑯彩折枝小花,下腹有二針時鐘,上腹有料石轉(zhuǎn)花。在底座后邊上弦,玩意啟動,樂聲中,門啟開,福、祿、壽三星和所有的水法、轉(zhuǎn)花都同時轉(zhuǎn)動,兩側(cè)似瀑布,平臺像起伏的波濤,葫蘆式扁瓶仿仿佛浮動于水中,寓意“四海升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