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高道黃元吉豐城人
黃元吉 (1271—1325)元代道士,凈明忠孝道傳人。字希文,號“中黃先生”,故又稱黃中黃。豫章豐城(今屬江西)人。據(jù)虞集《黃中黃墓志銘》,出身名族,母吳氏。十二歲入洪州西山玉隆萬壽宮拜清逸堂朱尊師為師,朱逝世后又師事王月航。王尊師嚴(yán)潔清儉,有古人風(fēng),善醫(yī)藥。元吉請授其術(shù)以為業(yè),王尊師以為不可,說:“吾非有靳于子也,顧醫(yī)道其精微,訣慮稍不至則人由我而死,非易事也。將以此為利益不宜,若幸得舍此不為,冀寡過耳。誠慮返累子,不如歸求清靜以自致也。”王歿久之,西山劉玉本質(zhì)行老儒,隱居深僻,得神明言:“晉旌陽許公千年龍沙之記,今及其時,而劉則八百仙人之首云。”獨重元吉,以為可托其教。及去世,傳道于元吉。元吉師事劉玉如父,事其夫人如母,即使遠(yuǎn)去,飲食必祝劉玉而后嘗,奉其言如臨天地鬼神。遂于西山作玉真、隱真、洞真三壇傳授弟子。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宣教于京師,公卿大夫士多禮問之,莫不嘆異。泰定帝泰定元年(1324),嗣漢三十九代張?zhí)鞄煶?,廷?span id="mquivbp" class=t_tag oncg=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d%c6%bc%f6">推薦,以為宜表異之,乃為書請元吉為法師、玉隆萬壽宮焚修提點。未行,玄教大宗師留之于崇真宮。一年后,將以其名上奏聞,有璽書之賜。十二月十一日,為寄別其弟子陳某等,命其隨從說:“今夜子時當(dāng)報我。”及期,說:“吾返玉真之墟矣!明日,用火凈吾骨于城東門外。薪盡火絕,有風(fēng)南來者,吾報汝也。”后果然,隨從負(fù)其遺劍歸西山。在世五十五年,為道士四十年,授凈明忠孝之教者人眾不可備列。編集凈明忠孝道教典《凈明忠孝全書》前五卷,卷六《中黃先生問答》系其語錄?!秲裘髯诮啼洝芬嗍掌浣陶f。繼承劉玉思想,而尤重懲忿窒欲,謂“只是懲忿窒欲,改過遷善,明理復(fù)性,配天地而為三極,無愧人道”,便是真人。門人有陳天和、徐慧等 黃元吉,史 書 上 的 黃 元 吉 生 平 可 簡 約 概 括 為 : 元 代 高 道 , 江 西 豐 城 人 , 生於西元1271年之豫章豐城(江西省),字希文,號中黃先生,道號赤塵子,為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之師兄,出生望族,五歲入深山學(xué)道,十二歲拜清逸堂朱導(dǎo)師為師,17歲下山,行醫(yī)... 五十三歲時 , 名震朝 野 , ”傳授一種名為 " 中黃八極 " 的道法 ,王公大臣 多禮而問 之 , 并且得到當(dāng)時其他教派的至高推 崇 , 玄教送其整座道觀 , 元朝皇帝有璽書賜名 。在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2)在四川富順設(shè)“樂育堂”講課傳授道學(xué)十余年,由門人整理成《道德經(jīng)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流傳于世。另外尚有《玄宗口訣》、《醒心經(jīng)注》、《求心經(jīng)注》,惜今世不傳,難得一閱。道德經(jīng)講義》、《樂育堂語錄》、《道門語要》三書舊有木刻本流傳,未廣,龍騰劍于1919年刻《樂育堂語錄》為鉛印,后廣為道門翻刻而流傳海內(nèi)外。20世紀(jì)30年代,陳攖寧先生主筆《揚善》、《仙道》二雜志,宣揚黃元吉丹道學(xué)說,其名才為近日道學(xué)人士所熟知。近年也多有黃元吉著作整理出版。、《道德經(jīng)講義 樂育堂語錄》 黃元吉原著 蔣門馬校注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此本是近年整理黃元吉著作最全面的《黃元吉文集》,校點精良,是收藏、閱讀、研究黃元吉著作的首選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