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而又極易破碎的雞蛋殼、鵝蛋殼,經(jīng)過妙手雕刻竟然可以變成圖形逼真、色彩斑斕的藝術(shù)品。
蛋殼雕刻工藝品,是在雞蛋殼表面雕刻各類栩栩如生的人物頭像、植物山水等。蛋殼本就容易碎,要在上面雕刻圖案,其難度可想而知。有時為了完成一件作品,要失敗幾百次、甚至上千次,才可以雕刻出如此完美的藝術(shù)品。
今年54歲的王金義,30歲時迷上了彩蛋,20年前自己開始嘗試著用蛋殼雕刻小玩意兒。隨著功力的逐漸深厚,他突破了蛋殼上的鏤雕、浮雕技藝,大膽地嘗試在蛋殼上作畫。從鴕鳥蛋到鵪鶉蛋,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王金義不知熬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但當他終于能在易碎的蛋殼上隨心所欲、嫻熟自如地作畫時,他感受到了平生最大的樂趣。
他在蛋殼上嫻熟作畫,一九九八年上海大世界基尼斯將其“絕活兒”收入紀錄———
惟妙惟肖的花貓、盤旋飛舞的巨龍、高聳入云的巴黎鐵塔……這一幅幅毫發(fā)畢現(xiàn)、生動傳神的藝術(shù)作品,居然是在厚度僅有0.2毫米的雞蛋殼上雕刻而成。難怪許多人看了都在心里打個問號,直到用手摸一摸后才相信。
殼雕,尤其是鏤空殼雕,與浮雕不同,雞蛋殼又薄又脆,稍不留神就會刻斷本該相連的部分,前功盡棄。上世紀90年代,全國從事蛋刻藝術(shù)的人寥寥無幾,從事鏤空雕刻蛋殼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每次雕刻之前都需要先把抽空的蛋殼晾干,再根據(jù)蛋殼的大小、顏色的深淺和厚薄程度,選擇適合的圖案;動刀之前,先構(gòu)思好草圖,用鉛筆在蛋殼上畫出底稿,再動手雕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