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內心最隱秘的心態(tài)該信息來源于“親親寶貝”,你可以訂閱類似文章立即訂閱
發(fā)表時間:2009-01-16 11:46:00
執(zhí)拗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zhí)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帶有一種故意性?;诖?家長們采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那么運用哪種行為規(guī)范、采取何種溝通方式,才能處理好此類問題呢?對此需要認識以下幾點:
兒童心理分析: 我們知道意識是由物質決定的,人的意識就是人腦對特定物質生活環(huán)境的反映。孩子從嬰兒到幼兒,大腦開始有一個大的運動過程,換言之,孩子開始用自己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去看待世界,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童心、童趣。成人認為孩子執(zhí)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長倒有可能是執(zhí)拗的,這關鍵是個理解、溝通、引導的問題。家長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漸進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舉例來說,讓一個4歲的孩子寫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擔心寫不好,因為他不具備這種能力,因此會拒絕,繼而遭到家長的打罵,甚至懲罰,他就會以他的執(zhí)拗來表示反抗。通過這個例子,應該了解,孩子的熱拗、違抗,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在它的后面藏著擔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當孩子執(zhí)拗不聽話時,你應認清原因,注意溝通,正確引導。 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隨便發(fā)火、懲罰孩子,更不要打罵孩子,因為這種沒耐心的專制的做法只會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縛、壓制,會使孩子覺得難為情,受到威脅,他們就會更執(zhí)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當成人與子女間以民主方式進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見時,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yǎng)大有好處,在管束壓抑的氣氛中,是很難培養(yǎng)出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 發(fā)脾氣 在商店玩具柜臺前我們??梢姷竭@樣的情景:孩子要父母買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發(fā)脾氣,吵鬧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滾。怕丟面子的父母趕緊以滿足孩子的愿望來使孩子停止吵鬧折騰。 我女兒特別愛撒嬌,家中的老人說:孩子哪有不撒嬌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時地告誡我:撒嬌過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糾正。我該聽誰的?
兒童心理分析: 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具體情況應區(qū)別對待。 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學會區(qū)分孩子的撒嬌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體不舒服時,容易撒嬌;嬰幼兒每天午飯后和晚上要睡覺時會撒嬌;外界擾亂了孩子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孩子吵鬧、撒嬌;孩子到了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因為不熟悉環(huán)境而產生心理不愉快也會撒嬌。 另外,專家認為孩子也有生理節(jié)律的周期性變化,當孩子情緒低落、心情不舒暢時也容易撒嬌。這些撒嬌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是親子情感交流的一種形式,父母都應予以理解,并給予安撫。 但是對那些因不順心、不講道理而故意發(fā)脾氣撒嬌的孩子不能縱容。 哭 “哇……哇……”“好啦,好啦,別哭了。”“哇……哇……”“叫你別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說呀!虧你還是個男孩子呢。”“哇……哇……”
母親拚命想辦法不讓孩子哭,可是孩子卻越哭越起勁。母親認為,首先應該使孩子停止哭,一切問題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說。可越這樣孩子越委屈,哭哭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兒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為是一種結果,是某些問題表面化的結果。既然有哭的行為表現出來,內心里一定有某種“感情”在活動。 把著眼點放在這一方面,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比如,有時是悲傷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時因為寂寞的心情,或者感覺到痛或熱而哭泣。特別是愛哭的孩子,哭,基本上是由于想讓父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賴心理所致。 此外,愛哭的孩子都是膽怯的孩子,當受到小朋友的欺負,不和他玩,不適應朋友關系或集體生活時,就會哭起來。 總之,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不要忘記愛哭的孩子,多半是為了希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僅僅勸他停止哭泣的行為,而不解決他內心的感情問題,是止不住哭的。 媽媽的高招: 當孩子哭的時候,不要只說:“別哭了。”而首先應該關心的是了解他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對孩子的悲傷心情或氣憤心情,總之是對孩子當時的感情,表示同情、理解,并把這個信息傳達給孩子,也就是說,把孩子的感情反饋過去。 切記莫用大道理去批評,而無視孩子的感情。你接受了孩子的感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暢了,其結果,不僅停止了哭泣,而且愛哭的毛病也會逐漸得到克服。 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對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譽、地位、成就及其他條件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yōu)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
孩子嫉妒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不許爸爸媽媽親近或愛別的孩子。 2、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或受到教師的表揚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氣,對別的孩子中傷、諷刺、排斥等。 3、別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多,或小伙伴多,就打擊、嘲弄、疏遠,甚至怨恨。 4、別的孩子沒有滿足自己的欲望,就產生對立情緒,或怨恨,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補償和替代,如別的孩子不借水彩筆給他,他就向別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給那個孩子玩,以借此壓倒對方。 一般來說,對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地教育引導,便可以變壓力為動力,激發(fā)孩子發(fā)奮上進,養(yǎng)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導,就會影響健康成長。 對于好嫉妒的孩子,家長應采取心理疏通并輔之以思想教育來消除。 1、對孩子嚴格要求。鼓勵孩子勤奮踏實、積極進取、樂于助人;對于浮躁、損人利己的不足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以培養(yǎng)其良好的道德品質。 2、對孩子的贊許、表揚要恰當。既要實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認自己的成功之中,有周圍伙伴的貢獻和幫助,而不可趾高氣揚,好圖虛榮;同時,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孩子驕傲自滿,過高估計自己,藐視別的孩子。 3、激發(fā)孩子把嫉妒轉化為競爭意識。使孩子在趕、超先進中調整自己的行為,增強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能力,從而使壓力轉變?yōu)閯恿?超越嫉妒。 4、教育孩子誠實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溝通感情,增強與小伙伴團結共進的氣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