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仁,又名酸棗仁、酸棗核、山棗、野棗等。屬落葉灌木酸棗的種子。入中藥一般多在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棗肉,碾破棗核,取出核仁,曬干,生用或炒用。入湯劑則應搗碎。以粒大飽滿、外皮紫紅色為佳。主產(chǎn)于河北、山東等地。
棗仁入藥,在我國歷史悠久,最早見載于漢代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并被列為上品。 祖國醫(yī)學認為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肝、膽三經(jīng),具有寧心安神、養(yǎng)肝、斂汗之功效。可用于虛煩不眠、驚悸怔忡、健忘、虛汗、神經(jīng)衰弱、煩渴等癥。若是肝虛有熱之失眠,也可服酸棗仁湯,處方有棗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等。因為虛煩者,肝虛而火氣乘之也,故用棗仁以安肝膽,略加川芎調(diào)血以養(yǎng)肝,茯苓、甘草培土以榮土,知母降火以除煩,幾藥共湊平調(diào)肝脾之效。 化學分析表明,棗仁含有脂肪油、蛋白質(zhì),還有白樺脂醇、白樺脂酸、酸棗皂甙、谷甾醇和大量的維生素C等成分。棗仁的藥理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1.棗仁煎劑有明顯的鎮(zhèn)靜、催眠作用,并可加強巴比妥類藥物的作用。2.有鎮(zhèn)痛和抗驚厥作用。3.有顯著的降血壓作用。4.動物實驗證明,與五味子合用或單用均可提高燙傷小白鼠的存活率,延長存活時間,并可減輕燒傷局部的水腫。5.對子宮有興奮作用,孕婦不宜使用。 由此可見,棗仁是一味鎮(zhèn)靜安神的妙藥,它對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有良好作用。古代的本草專著認為該藥久服能延年益壽。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酸棗仁含有大量的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C,這對人體是大有裨益的。蛋白質(zhì)是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維生素C不但可以治療壞血病,提高毛細血管的韌性,而且具有抗氧化作用,從而能延緩人體的衰老過程。 附幾則治病驗方如下: 1.酸棗仁粥 酸棗仁50克,搗碎,濃煎取汁。以粳米100克煮粥,待米半熟時,加入棗仁湯,同煮為粥。具有養(yǎng)肝、寧心、安神、止汗的功效,可治老年性失眠、心悸怔忡、自汗盜汗等癥。 2.治驚悸失眠 酸棗仁30克,炒熟,搗細為散。每次服6克,以竹葉湯調(diào)下。 3.治睡中盜汗 棗仁、人參、茯苓各等分,共為細末,米湯調(diào)下半盞,每次服3~5克。 4.寧志膏 酸棗仁(微炒、去皮)、人參各30克,辰砂(研細,水飛)15克,乳香(以乳缽在水盆中研)0.3克。共研,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次服1丸,空腹臨睡時以溫酒送下。治心血虧虛,神志不守,驚恐不安,健忘失眠等癥。 5.酸棗仁湯 棗仁6~12克,知母9克,川芎3~5克,甘草6克,茯苓9克。水煎服。一日一劑,分早晚服。治心煩不眠,多夢,易驚醒,頭脹痛、煩躁易怒等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