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論述題:
1論述師德修養(yǎng)在教師成長中的作用。
教師是教育事業(yè)的第一資源,從一定意義上來講,教師的質量就是教育的質量,教育的差距歸根到底是教師的差距,而師資質量,又以師德為先。教書育人德為本,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教師個人的師德修養(yǎng)至關重要,教師只有具備了美好的師德,才能塑造學生良好的品德。“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思想、行為、作風和品質,每時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響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學生心靈上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有的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前蘇聯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指出:“對青少年來說,教師的思想和品德是分不開的,一個深受學生愛戴的老師所說的話,比一個與他們格格不入的受他們鄙視的人所說的話,他們接受起來是完全不同的;從后者口中說出來的即使是崇高的思想,也會變成可憎恨的東西”;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教師的道德個性對青少年心靈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原國家教育部長陳至立曾講過:“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學生成長的重要精神源泉”。這些教育名言說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的職業(yè)勞動是用人格培養(yǎng)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勞動。加強教師道德修養(yǎng),塑造良好教師形象,是我們每一名教師面臨的第一個挑戰(zhàn),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地接受再教育,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和實踐研究,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自己,才能適應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才能完成新世紀教育工作者的歷史使命。
2、聯系實際談談學校師德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加強和改進學校師德建設。
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師德如何,決定著教書育人的質量。長期以來,廣大中小學教師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兢兢業(yè)業(yè)工作,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合格人才,贏得了社會的贊譽。然而,在改革不斷深入,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師德水準下降,師德意識淡化的情況。1.個別教師缺乏敬業(yè)和樂業(yè)精神,沒有真正樹立起忠誠人民教育事業(yè)的信念和在潤物細無聲中塑造學生的靈魂的問題。2.師風不正,缺乏治學嚴謹的思想和工作作風。不能以一個教師應有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3.師情不純,從教不廉。把師生關系變成互相利用的商品關系。把師生情變成金錢關系……
如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一、充分認識新時期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三、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主要措施:要多渠道、分層次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師德教育。加強師德宣傳。嚴格考核管理.加強制度建設。
3、聯系你所任教的學科實際談談如何轉化差生。
素質教育要求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素質和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重視后進生的轉化工作,讓每一個學生得到全面和諧平等的發(fā)展。為此必須了解后進生形成的原因;做到對后進生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教師要為后進生樹立自信心;采取注意教學方法,多給后進生一些機會,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建立語言互幫小組,發(fā)揮集體作用;以及充分發(fā)揮家訪的優(yōu)勢,調動家長的積極性等措施。
4、《教師法》中規(guī)定教師應該享受哪些權利?履行哪些義務?
教師享有下列權利: (一) 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 (二) 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yè)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fā)表意見; (三) 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yè)成績; (四) 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guī)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五) 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 (六) 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
教師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 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yè)道德,為人師表; (二) 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 (三) 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 (四) 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 (五)制止有害于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 (六) 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yè)務水平。
5、小班化教育在我市農村中小學已推行兩年了,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美中還有不足,聯系實際談談你的建議和要求。
小班化教育作為嶄新的教學模式已在我市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由于目前尚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在今后的推進小班化教育實驗過程中,還需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一)需要在全社會確立小班化教育的理念
小班化教育從初試、探索到逐步推廣,群眾的接受程度已有很大提高,但還有一定數量的群眾、學生家長對小班化教育表現出認識和理念上的差距。在調查中發(fā)現有8%的群眾表示對小班化教育尚不了解,5%的人認為小班化教育猶如玩游戲,表示不放心。究其原因:一是對小班化教育宣傳不夠普遍;二是大課堂教學形式在我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一人講,眾人聽的授課方式一成不變;三是小班化教育尚未進入各科教學法的研究范疇,人們對其優(yōu)勢的認知度欠缺。
(二)需要切實解決小班化教育的師資和教材問題
小班化教育在我國是新生事物,沒有專門的師資培訓機構,現有的師范院校也沒有相應的課程設置,更沒有相配套的教材。現在的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對小班化教育需要一個觀念轉變和適應的過程;再者,現在使用的課本仍是統(tǒng)編教材,很難適應小班化教育的需要。因此要實現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教學效果的統(tǒng)一,還有待于積極探索。
(三)需要對小班化教育作好具有前瞻性的規(guī)劃與銜接
我市小班化教育從小學試點開始,逐步向中學和幼兒園試點擴大,目前已向全市推廣,但缺少一個小班化教育的整體性和綜合性的發(fā)展規(guī)劃。既要對小班化教育的學校、班級人數比例有規(guī)劃,也要對已經實行小班化教育的學校、年級或班級與上下、左右的銜接,對小班化教育的學校教師的編制、資源配置等都需要有專門的研究與規(guī)劃。如幼兒園、小學、中學如何銜接,誰與誰銜接;校舍怎樣合理安排配置;幼、小、中學校的小班化教育人數如何確定,步驟怎樣等等,都需要有一個基本構思、戰(zhàn)略目標和發(fā)展規(guī)劃。
(四)需要對小班化教育成本與投入作縝密、嚴謹的經濟估算
實行小班化教育體現的是“更均衡、更公平、更充?!钡牧x務教育目標,需要有高于傳統(tǒng)大班教育的良好教學環(huán)境、現代化的教育設施、專業(yè)化的教師隊伍,這些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必須經科學的測算、評估,以推進小班化教育的順利健康地發(fā)展。
6、聯系實際談談學校教育如何將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位。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教育者的努力是實施的關鍵和保證。目前我們學校最大的問題是:素質教育虛虛實實;應試教育轟轟烈烈。
(一)教育者要在教育思想上真正實現5個轉變
1.要轉變過去那種過份強調教育的社會、經濟、政治功能而忽視其育人功能的觀念。
2.要轉變基礎教育為構建教育“金字塔”服務的片面觀念。
3.要轉變惟升學者是人才、惟升學者能成才的觀念,確立多渠道成才、多規(guī)格育人的人才觀。
4.要轉變以分數論人才、以升學率論效益的質量觀,確立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個性特長充分發(fā)展的質量觀。
5.要轉變只對少數學生負責,只對學生升學負責的施教觀,確立對每個學生負責,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負責的施教觀。
(二)要在教育教學方面進行改革
要真正做到不僅注重教學的效果,也注重教學的過程;不僅重視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也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不僅重視單科的教學目標,也注重跨學科的目標;不僅重視統(tǒng)一要求,也重視因材施教;不僅重視學生的行為訓練,也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發(fā)展以及身心發(fā)展的統(tǒng)一;不僅重視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也重視品德的陶冶;等等。
(三)建立全方位、多角度、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教育評價制度
教育評價的內容很復雜,決不是三言兩語所能闡述的。本文只強調一點,即:要改變過去那種比較簡單的“好學生”與“差學生”的觀念,使不同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真正確保素質教育的貫徹實施。
(四)要建立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yōu)良、思想穩(wěn)定的教師隊伍
7、聯系實際談談如何提高集體備課的質量。
第一、提高認識,促進行為的自覺化。
辨證唯物主義指出:內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要想走出集體備課誤區(qū),必須從教師觀念抓起,充分認識集體備課的意義和作用,端正態(tài)度,高度重視。
為此,學校多次組織教師學習討論集體備課的意義和作用,交流使用集體備課后的收獲,使教師進一步認識到集體備課應是教師個體思維的碰撞,是教師共同智慧的結晶。明白了在集體備課中,每位教師要群策群力,充分發(fā)揮各自的聰明才智,集體備課離不開教師的全員參與和共同研討,更離不開教師的歸納、提升和再創(chuàng)造,從而更好地體現教學個性,適應學生學情。通過相互借鑒,相互啟發(fā),互利互惠,相得益彰,使教學過程真正達到最優(yōu)化,既發(fā)展了學生,又成長了教師。使集體備課由被動督促變?yōu)樽杂X行動。
第二、規(guī)范管理,確保備課的實效性
1、制定集體備課的實施程序。
學校要求集體備課應按“集體研討——分工備課——驗收檢查——形成個案——交流反思”五個環(huán)節(jié)進行。首先由備課組對某段教學內容進行集體研討,劃分課時,確定教學目標、商討最佳教學思路,然后由備課組成員輪流執(zhí)筆,負責記錄研討內容并做好教案整理工作,再交年級領導把關驗收,合格后在本周星期五前發(fā)放給每位教師。任課教師再根據自身特點和本班具體情況,對教案進行修改補充后再進行教學實踐,進一步改進教案后進行教學實踐,力求體現共性和個性的完美結合。課后還要對本節(jié)上課情況進行反思,不斷豐富實踐認識,逐步提高課堂教學能力和水平。
2、固定時間、地點、研討內容:以教研組為單位,在各自辦公室進行集體研討。數學在每周一早上自習和第一節(jié)課,語文在周一下午一、二節(jié)課。為了減少盲目性,研討前安排好備課內容和中心發(fā)言人,讓每個教師都心中有數。主要討論下周上課內容、重點、難點、注意點及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學策略等,大家有備而來,發(fā)言踴躍,都能自覺把個體納入到群體中去,集思廣益,個人素質得到充分的展現與提高。每次集體備課都有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
3、安排專人督促檢查。為確保此項工作落到實處,教務處安排專人在研討時間到各組檢查,研討情況好的表揚,差的批評,并將檢查結果納入對年級的考核。有了檢查做保障,各組的集體研討都能有序進行。
4、領導聽課,了解課堂教學效果。在抓好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學校還通過領導深入課堂聽課,進一步落實備課效果。要求年級領導每周不定時聽課2-3節(jié),聽后抽查教案,對教師教案的修改補充再創(chuàng)造情況作進一步調查,又一次促進了集體備課的實效性。
第三、改革評價制度,激發(fā)教師備課熱情。
學校對教師的評價方法,直接影響著教師的工作方向和熱情。為了提高教師對集體備課的重視程度,使集體備課真正發(fā)揮實效,我校對《教師量化考核方案》進行了修訂,加大對集體備課的考核力度。評價時,我們重評過程,看看該老師能否積極參與集體備課,能否在深鉆教材的基礎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能否查閱資料、補充教學內容,能否在集體研討時,發(fā)表有個性的見解,能否博采眾人之長,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制度和人性有機結合,提高集體備課的實效。
此外,我們還利用公開課聽評課的機會,對照集體教案指出執(zhí)教者在哪些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哪怕只是點滴),對其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予以積極的肯定;鼓勵執(zhí)教者嘗試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其逐漸完善,形成富有個性的教學特色。做到評中帶學,達到“評一課、促多人、帶一方”的目的。
總之,集體備課與傳統(tǒng)的個人備課相比,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和長處。集體備課活動的開展要堅持經?;⒁?guī)范化和制度化,切忌流于形式和半途而廢。
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產物,集體備課活動方興未艾,有待于今后繼續(xù)完善和發(fā)展,從而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有效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