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宜昌談我國國防工業(yè)幾個弱項
2008-06-20 07:16:56
目前,中國國防工業(yè)有哪些領域是最關鍵而又與發(fā)達國家差距較大的,是必須得集中精力突破的,如果突破不了,我們就會受制于人的?本次沙龍,宋宜昌先生選了五個重要領域并談了看法。 定向凝固高溫合金 宋:中國如果要發(fā)展大飛機,發(fā)展更高性能的軍機,必須要有大推力渦扇 目前中國和國外這方面差距非常大,中國還沒有民用渦扇發(fā)動機,都談不上與國外的比較。軍用的有,原來是渦輪噴氣,現(xiàn)在是渦輪風扇,但用不到一千小時就要大修。西方的發(fā)動機使用壽命起碼是一萬個小時。如果這個差距不趕上,即使造出飛機來,由于發(fā)動機使用壽命短,也影響飛機的出勤率。AL-31F也好,“太行”也好,其關鍵之處不僅在于推力和推重比,還在于它們的耐用性。上世紀50年代初,蘇聯(lián)發(fā)動機專家米庫林為米格21設計了P-13渦噴發(fā)動機。它雖然獲得了滿意的推重比,然而采用跨音速葉片,引起許多氣動彈性和振動問題,P-13的大修小時僅為100小時,頻繁地更換發(fā)動-機使米格21的戰(zhàn)備狀況受到影響,米庫林因此還丟了官。 殲-7的發(fā)動機渦噴7系列,大修周期開始也是100小時,想盡辦法搞到150小時就挖盡潛力了。關鍵是渦輪和壓氣機葉片,在高溫和強氣流條件下老化、斷裂、蠕動。西方戰(zhàn)斗機的發(fā)動機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但他們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和實驗工作,投入的巨資終于有了回報。上世紀70年代,國外研制出單晶定向凝固高溫合金,徹底解決了渦輪葉片在高溫高壓、惡劣工況下的壽命問題。美國裝備波音747、767的JT9D發(fā)動機采用PWAl422單晶合金,壽命達9 600小時以上。F-15的F-100發(fā)動機用的是第一代定向凝固合金葉片,美國的第二代單晶合金PWAl484和第三代Re-neN6的性能又遠遠超過了第一代的水平。你可以看到空客和波音的飛機日夜在空中飛行,發(fā)動機可靠地工作著。有的CFM-56發(fā)動機壽命達到了1.4萬小時。AL-31F大修間隔原來只有640小時,后來做了延壽才達到800小時,盡管戰(zhàn)斗機發(fā)動機與民用渦扇發(fā)動機定位不同,但還是能看出基礎研究的差距。中國目前能生產的定向凝固單晶葉片與國際水平差距就更大,人家一臺發(fā)動機頂咱們10臺以上。 高級復合材料 宋:一般航空工業(yè)用的復合材料都是碳纖維加環(huán)氧樹脂,就是腈綸碳纖維的原料。這種材料類似于釣魚桿,它是怎么制造的?簡單地說,就是用腈綸在隔絕空氣的狀態(tài)下加熱,里面含的有機東西都蒸發(fā)了,只剩一個長的碳鏈,這個東西拿出來看是黑的,但把它和其它有機材料合成起來,一般是涂上環(huán)氧樹脂,一層層壓起來,就會既輕又堅韌。 按說碳纖維的制造并不復雜,但它的水平高低體現(xiàn)在:高級的可耐很高溫度,而且有很高的強度,低級的就不行。發(fā)達國家的碳纖維為什么強度高?你看咱們生產的碳纖維斷面,它的碳鏈是光滑的,而發(fā)達國家的碳鏈帶很多倒刺,像尼龍搭扣一樣勾在一起,所以強度很高。另外咱們的碳纖維總還是有點雜質在里面,一拉就容易斷。發(fā)達國家的碳纖維都是高純度的。這方面日本的水平最高。美國全是買日本的碳纖維,再用美國的樹脂加工,就直接壓成機體框架。這是最尖端的東西,像波音787上用了大約37%的這種材料。為了生產787,美國做了一個約30米長的機艙大加溫爐,鋪一層碳纖維布涂一層有機材料,最后一壓,保持溫度,30米的機身一下做成。完全不是過去那種在框架上鉚上鋁蒙皮的做法。中國現(xiàn)在的碳纖維基本是低檔水平,高檔的全靠進口。我們想買日本的,他們要很高價格,有些型號還不賣。而且核心技術不給我們。沒有這一個東西,我們就只能造金屬飛機。但近年來有幾個廠家有所突破。西安的復合材料上去后,國外飛機廠商開始包給你做了。以前國外不可能包給你,因為人家早不做鋁飛機了。當然現(xiàn)在包給你的這些復合材料部分都是對受力要求最低的,比如門、起落架蓋,這部分肯定不是受力部分。但像機身、機翼蒙皮的復合材料部分肯定不會包給你。另外,環(huán)氧樹脂的壓制加工工藝變化很大。環(huán)氧樹脂的特點是不耐高溫,300℃以上性能就要發(fā)生變化,而軍用飛機高速飛行時肯定遠遠超過這個溫度。過去的碳纖維是橫向水平結構,層和層之間很容易滑動,現(xiàn)在增加了縱向纖維,中間是環(huán)氧樹脂。一種新的復合材料“雙馬來酰亞胺”,可防濕熱。以前的復合材料怕濕怕熱,國外不斷對復合材料提出新的物理性能要求,不斷往前改進,我們的步子邁不了那么大,目前還處于低端。 高頻芯片還不止是單晶硅,還有砷化鎵器件。如果差距縮短了,我們的反坦克導彈,空地、空空、地空導彈,巡航導彈, 固體火箭推進劑 宋:固體火箭推進劑的先進程度,決定了我國的各種導彈的射程。我們的空空導彈如果和美國的同射程,那么要比人家更粗、更長,這就是固體火箭推進劑的差距。二戰(zhàn)中V2導彈成功后,全世界的強國都在研制液體導彈,因為它好控制,射程遠,反過來忽視了固體燃料。甚至美國第一代艦載導彈也準備以液體推進劑為主流。軍艦上還專門改裝了液體燃料庫,為充灌之用。這樣加注過程最快也要兩個半小時,危險性也很大。美國不得不轉向固體導彈,想裝在潛艇上。而此時美國才發(fā)現(xiàn)它的固體燃料與液體燃料的研究水平差距很大。當年美國發(fā)射“北極星”導彈,在潛艇內必須裝下2000千米射程的戰(zhàn)略導彈,只能用固體燃料。這種燃料的制造通俗地說,無非是過氯酸氨加鋁粉加端羥基聚丁二烯(一種改性人造橡膠CTPB),但實際上非常難造。洛克希德公司在上世紀50年代拿到這個項目之后,借用了包括大學、研究機構和相關企業(yè)在內的整個美國的力量,秘密發(fā)展起固體燃料。美國過了這個燃料制造的門檻之后,包括地空、空空、地地、洲際導彈等都用固體燃料,而蘇聯(lián)與之差距極大。D級戰(zhàn)略核潛艇的導彈艙巨大,就是固體燃料的差距。固體燃料如改進一些,甚至能提高50%的射程。 其它國家中,印度的固體火箭燃料搞得不錯。因為它是低緯度地區(qū),利用地球自轉可以節(jié)省一些燃料,但是它天熱,加注時液氧極易揮發(fā),火箭待機過久非常危險。液氫液氧必須處于超低溫狀態(tài),在熱帶使用成本高。所以它的導彈在發(fā)射臺待機時間短,以至于檢測等各項工作的時間都受到限制,逼得它必須研制固體燃料。“烈火”、“大地”導彈都是固體的,運載火箭也都是固體的。而中國的“長征”系列連助推器都是液體的,這就是固體燃料方面的差距。你看印度的火箭都特別細長,因為它用這么多固體燃料就夠了。液體火箭一般要搞得較粗,因為液氧用一部分后,剩下的會晃動,產生很多穩(wěn)定性問題。所以要短粗以降低重心。固體燃料必須動用整個國家的力量,一旦過關,小型導彈如空地導彈等也都會受益。 固體燃料表面看并不復雜。一部分是過氯酸氨,這是氧化劑。另一部分是改型的烴基橡膠,一般為端羥基聚丁二烯,它是一種粘合劑和緩燃劑,還有就是鋁粉。這三種東西里面有很多竅門。比如燃燒速度越快,單位時間產生的氣體就越多。再如,燃料顆粒和固體鑄型內腔的形狀都很復雜,一般我們知道里面像菊花一樣的內腔是空的,這樣燃燒面較大。固體推進劑中有一些助劑,起著多種多樣的作用,大多屬技術訣竅,要花大量時間和試驗才能調制出來,有些類似石 直升機與地震救災 宋:汶川大地震發(fā)生后,直升機在山區(qū)救災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尤其是山峽險峻,公路被毀,交通中斷的惡劣條件下,直升機是救生的唯一工具。但是,直升機的制造比想像中復雜得多,這里面牽涉著大量擺動、振動、平衡的問題。這些問題只能靠經驗, 雷達也一樣,我們的工程人員一上來就要從最復雜的先進雷達做起,企業(yè)也沒經驗,頂多給你一些雷達的參數(shù)和元器件。你沒辦法把這些變成你思維的一部分來想像雷達工作時的樣子。像主瓣、旁瓣這些電波就不能變?yōu)榛畹臇|西,而只能是一堆公式,一上手就是一堆數(shù)據。所以雷達專家也只能局限于某個局部某個部件。這方面完成最好的是俄羅斯S-300的專家。他們-一開始就搞雷達,從簡單一直干到復雜先進,各個系列搞得很透。就像我們早期玩電腦和玩網絡的那些人,他們具備很多感性的東西。美國貝爾公司專搞小直升機,但玩得很熟。法國也是從搞小直升機起家。這就帶出一個問題:復雜 記:您只選這五個領域的原因是什么? 宋:整個軍工產業(yè)體系不是幾個尖端項目能涵蓋的。我也想談談中國造航母和艦載機,談談戰(zhàn)略潛艇,談談五代戰(zhàn)斗機,談談有源相控陣雷達,談談電子對抗和網絡對抗,談談無人機、衛(wèi)星、數(shù)據鏈、未來士兵系統(tǒng)、各種新型傳感器特別是紅外焦平面陣列,談談激光武器和電磁炮,談談高膛壓火炮的制造工藝,談談先進生物技術,談談C3、C4、CN……說的太多就會讓人不得要領,反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應該怎么做。 西方的分析法是把復雜的巨系統(tǒng)分成子系統(tǒng)、子系統(tǒng),逐一攻破。中國式思維講究綜合,全盤統(tǒng)籌,找出關鍵部分或關鍵點。牽一發(fā)動全身,破一關開萬關。當年張愛萍抓兩彈一星,就抓幾個關鍵點,導彈方面就是慣性平臺,就是陀螺儀及其計算系統(tǒng)。 一架飛機幾百萬個零件,一臺發(fā)動機也有上萬個零件,除了壓氣機和渦輪葉片,它還有風扇、進氣口、燃燒室、矢量噴管、全權數(shù)字控制系統(tǒng)、燃油,滑油系統(tǒng),起動系統(tǒng)和點火系統(tǒng)。光是燃燒室和渦輪的冷卻方法就能牽出一大堆。還有加工技術、工藝、設備,光機匣加工和電子束焊接就能講不少,而且都涉及發(fā)動機性能。都講只能讓讀者更暈,所以我砍枝剪蔓,只談五項。 最后我有兩點建言。一是要提高組織協(xié)調能力。現(xiàn)在一說到現(xiàn)代化,就是說花錢和招標。其實現(xiàn)代化更應注意的,是組織協(xié)調能力,這個比研究某一個尖端產品更需要下力氣。當年我國搞兩彈一星,受文革干擾,那么艱苦,有的專家估算了原子彈出來的時間,認為1964年拿不出來。但那時的協(xié)調工作做得特別好,大家集中資源和精力,結果原子彈提前一年拿出來了。 第二點是要嫁接其它行業(yè)優(yōu)秀成果提升自己。實際上,一個軍工行業(yè)要想搞上去,決不是軍迷所認為的僅僅彌補科技差距那樣簡單,它涉及復雜的國情、體制因素。必須具備兩點:一是你這個行業(yè)要搞好廣義公關,另一是要有市場。造船工業(yè)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世紀70年代時它們的處境也是非常惡劣的,但當時的領導人柴樹藩利用香港包玉剛的訂單巧妙地走出了困境,現(xiàn)在民船方面幾乎都是以國外訂單為主,形成了很好的局面。航空業(yè)與國外在技術方面的很多差距并非不可彌補,若把別的行業(yè)的經驗引進來,完全能更快更低成本地提升自己的實力。 (兵器知識2008第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