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次“大部制”改革之中,作為“一級政府”的高校,又會如何看待自身的機構臃腫問題呢?
經(jīng)過“大部制”改革之后,國務院的機構變?yōu)?7個。來自教育界的代表、委員,對此給予高度評價,但似乎很少有人提及高校自身的機構臃腫問題。
我查閱了有關高校的網(wǎng)站。從北京大學主頁的“管理服務”欄進入,頁面上寫著“管理機構”,共有27個,請允許我把這些機構列出來——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發(fā)展規(guī)劃部、紀委辦公室監(jiān)察室、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統(tǒng)戰(zhàn)部、學生工作部、人民武裝部、保衛(wèi)部、保密委員會辦公室、教務部、科學研究部、社會科學部、研究生院、繼續(xù)教育部、人事部、財務部、國有資產(chǎn)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國際合作部、實驗室與設備管理部、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辦公室、總務部、房地產(chǎn)管理部、基建工程部、審計室、科技開發(fā)部、校辦產(chǎn)業(yè)管理委員會辦公室、211/985辦公室。
用同樣的方法,大家可以獲知其他大學,也與北大類似,有著30個左右機構。我相信,每個學校設立這些機構,都有其充分的理由。但是,分析這些管理機構,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
一是機構重疊。教務部、實驗室與設備管理部、房地產(chǎn)管理部、基建工程部,科學研究部、科技開發(fā)部,保衛(wèi)部、保密委員會辦公室,有多少人能分清楚各自的職能界限在哪里?
二是人員龐雜。這27個機構,以平均每個部門20人算,機關工作人員就是500多名,每個部門1正3副(有的是四五副)的處級干部配備看,就有100多位處級干部,以機關每人5萬元人頭費計算,就將開支2500萬,這相當于5000名學生的學費(以學費每年5000元計)。
三是行政干預學術。如此多的管理機構行使管理職能,哪還有學術管理的地位?高校中的不少學術機構,都掛靠在職能部門之下,因為其有權有錢。而且,各個管理部門為了強化自身地位,把資源配置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并不斷出臺政策顯示自己的作為,這既使部門之間互相鉗制,又使工作效率極低。高校中流傳的笑話是,不少機關領導的任務,就是成天開會,今天開這個部門的會,明天開另一個部門的會,連回去給員工傳達會議精神的時間也沒有。
北大的管理機構與現(xiàn)今國務院的機構一樣多,不知道相關領導作何想。從眼下的情況看,似乎沒有任何大學領導有減少學校機構的意圖,因為機構意味著飯碗,也意味著職級與仕途。
有不少人士呼吁地方政府應上行下效進行機構改革。對事實上是“一級政府”的高校(公立高校分別有副部長級、正廳級、副廳級等行政級別)能否上行下效,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
|